中非农业合作的探索与思考◎刘少鲁
广袤的非洲大陆不但有富饶的矿产资源,还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不但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还是最不发达国家集中的大陆,是国际社会的扶贫对象。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非洲国家的友谊源远流长,50年来,中国在非洲进行了一系列十分务实而富有成效的农业合作。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继续深化中非传统友谊,扩大互利合作,是新世纪中非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
“黄金时期”。中非农业5到8年将是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互补空间巨大,合作潜力和开发前景广阔。
(1)非洲大陆丰富的农业资源亟待开发。目前,我国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以较少的耕地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完全有能力并愿意帮助非洲人民解决粮食短缺问题。近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涌现出大批具有竞争优势和规模经济的企业,这些企业以现有设备和成熟技术到非洲国家投资建厂,完全有实力帮助非洲国家发展经济,为非洲人民早日脱贫致富尽力,同时,企业还可以规避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生产加工体系扩大产品出口,实现企业自主创新和生产力的跨国转移,互利互惠。
(2)非洲国家高度重视农业投资,积极鼓励中国投资者到非洲开发农村地区。为了吸引外资进入农业领域,许多非洲国家相继制定了优惠的土地租赁制度以及农业税收、进口农机具税收减免或退税等政策。埃塞俄比亚政府实施以“以农业为先导的工业化发展战略”,鼓励对农业投资;莫桑比克政府,制定了促进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苏丹政府制定了促进农业复苏的五年发展规划。2006年2月胡锦涛主席访问苏丹,苏丹总统巴希尔向胡锦涛主席提出,希望与中国进一步加强农业项目的技术合作,把苏丹建成“非洲最大的粮仓”。
(3)我国一贯重视同非洲国家的农业合作。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同非洲国家的农业合作,中国与非洲国家农业部门的高层交往日益频繁,先后有近40个非洲国家的高级代表团访华,中国农业部门领导人也多次访问非洲,高层互访,突显了中非关系重要性并为双方传统友谊注入新的活力。近年我国积极鼓励中非双方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多种形式合作。2006年《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明确表示:“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兴业,继续为此提供优惠贷款和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并愿与非洲国家探讨促进投资合作的新途径和新方式。继续制订和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引导,注重服务,提供便利。欢迎非洲企业到中国投资。继续与非洲国家商议签订并落
一、中非农业合作的现状与前景
中非农业合作现状1、
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着复杂、深刻的变化,人类社会相互依存日益加深,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成为时代的潮流。如今中国经济发展迅速而充满活力。崛起的中国不会忘记朋友,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
1959年,中国向几内亚政府无偿提供粮食援助,这是中
非农业合作的最早起点。对非洲的农业合作从无偿援助性质的农业合作到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进一步明确了互利合作的对非援助方针,我国政府积极推行政府优惠贴息贷款援助新方式,鼓励对非援助与发展经贸、合作相有市场的开发性项结合,引导援助资金重点投向当地有资源、
目,并明确企业是实施援助项目的主体。中国一批企业利用援外资金、优惠贷款相继在非洲投资开发了一批新的农业项目,这类项目主要有赞比亚农场,加蓬木薯加工和农业发展项目,坦桑尼亚剑麻加工,几内亚农业合作开发,加纳可可豆加工,尼日尔棉花种植等。初步探索了按市场经济规律开展境外投资开发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同时促进了非洲经济发展。其中,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投资坦桑尼亚的剑麻项目将会成为中国农业“走出去”最具亮点的一面旗帜。据非洲大多数媒体报道,中非贸易的增长是促进非洲经济发展的机遇,能够带动非洲的发展,达到双赢的效果。中国在非洲的投资为当地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所在国的经济发展。
中非农业合作的前景2、
2006年5月,在首届中非合作论坛上,有专家预言,未来
-40-
【农业发展】
实《双边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与《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与非洲国家共同营造良好的投资合作环境,保护双方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4)非洲地区投资环境日益改善。非洲地区冲突渐弱,政局趋向平稳,经济状况持续好转,总体投资环境日益改善,据世界银行预计,未来5-10年,非洲经济年均增长有望保持在
农业经济2007/10
(2)提升传统种植业生产力。非洲尽管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而且几乎适宜种植世界上所有品种的粮食、蔬菜作物及果木,但非洲人却苦于不会种地,有的地方至今仍保留着游耕制和刀耕火种的传统种植方式,靠天吃饭,产量很低。中国企业如果到非洲开发农业,只要经营得法,效益肯定会不错。苏丹是非洲的农业大国,有辽阔的土地和丰富的尼罗河水资源,发展玉米、小麦、薯类等粮食作物和棉花、芝麻、花生等经济作物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有条件的国内龙头企业,在苏丹的南部地区建立大规模的粮食作物基地,采用机械化和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大规模的生产玉米和小麦等粮食,一方面解决该国的粮食短缺问题,一方面促进农产品出口和带动深加工项目的发展。
(3)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播和相关产业发展。以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媒介,传播先进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在埃塞俄比亚推广我国杂交玉米、组培与种苗、高效种植、设施农业、精耕细作、配方施肥等方面的技术成果,根据国内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经验,一般大田作物(粮食作物)示范基地每亩投资约2000元-3000元,设施园艺(简易设施)每亩投资约2万-4万元,复杂设施每亩投资约5万-10万元。根据埃塞俄比亚的情况,选择成本低,简单实用的大田农业技术和简易设施农业技术进行示范。包括引进优质小麦、高产玉米新品种和蔬菜、水果、花卉等作物新品种的示范,以及简易设施蔬菜技术(包括遮阳设施、塑料大棚等蔬菜栽培技术示范)的示范。通过技术示范,一方面推广我国的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化技术,一方面带动相关农业产业在当地的发展。
(4)注重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积极应用农业高新技术。除了传统农业产业外,中国的农业高科技技术在非洲也应该很有市场。如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发研究的抗病虫转基因棉花、小麦、水稻、马铃薯、玉米、西红柿等,都非常适合非洲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而非洲大陆除少数国家外,生物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比较陌生,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研究力量。如果将中国的生物农业技术引进非洲,将非常有助于非洲国家增加粮食产量,缓解饥饿、贫困和环境恶化等问题。
中国和非洲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都是充满希望的热土。据权威人士预测,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22世纪将是非洲的世纪。愿辽宁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有识之士,抓住机遇,走进非洲,开拓市场,互利合作,造福中非人民。
3.5%左右。这种日益增长的经济总量一方面为非洲投资环境
的改善提供了可靠物质保证,另一方面加大了非洲国家的消费需求和支付能力。在国家政策倾斜下,必将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将目标锁定在非洲的农业等领域。
二、推进中非农业合作思路与措施
推进中非农业合作思路1、
目前,中非关系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2006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确立了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对中非未来3年合作进行全面规划,我国政府鼓励企业要抓住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规律,本着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着力在产品、项目、企业等要素上与非洲朋友开展务实合作,全面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共同谱写中非合作新篇章。
推进中非农业合作措施2、
(1)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起非洲,人们首先想要的是贫穷和战乱,然而,在非洲掘金几十年,目前仍乐此不疲的中垦集团副总经理韩相山眼里则到处是黄金。非洲属于短缺经济,农副产品供不应求,而且目前多数非洲国家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现状在短时期内不容易改变,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非洲农业初级产品加工将保持巨大的市场需求。他以企业家的眼光谈到,实践证明,在非洲搞农业开发,不愁产品卖不出去,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如果国家和地理位置选得再好一些,20%的年回报率是不成问题的。农业部、商务部赴非洲考察的专家们建议,国内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可以走进非洲,采用订单农业的形式,收购对方农民种植的农产品,加工成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如在莫桑比克收购农民种植的木薯,深加工成工业淀粉和酒精,一方面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缓解我国因土地资源短缺而发展生物质能源受限的问题。非洲香蕉、桔子、木瓜等多得掉在地上无盛产各种热带水果,芒果、
人管,而当地超级市场里销售的水果罐头、果酱罐头等,售价等于一棵树果实的卖价,如果中国企业在那里开设一条小型水果、罐头、果酱加工、生产、包装线,以略低于西方同类商品价格销售,投资数额不大,销售渠道畅通,收益颇丰。
●作者单位: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110001-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