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评点】 高中地理中的等值线 黄松 辽宁省抚顺市第二中学高中地理组辽宁抚顺市1 13008 摘要:本文立足于新课程标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基本理念,尝试在地理等值线图的教学过程中进 行案例研究,针对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等值线图,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达到活化教材,活化课堂的目的;体现学 生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究、合作和应用等能力。 关键词:等值线 地理等值线图能将一种或多种地理要素组合在一 起,以地理数值的方式表达其空间的分布,具有信息包 容量大,综合性强的特征。地理等值线图的判读,能较 好地体现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水平,所以常被高考题 所采用。在近几年全国高考中,不仅出现了平时常见的 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图,还出现了以有效辐射总量 等值线、樱花初放等值线、等时线图等为背景的题目。 因此,等值线图的教学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 点。在等值线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采用通过“案 例研究”,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案例”下进行研究活 动,以“观察”、“分析”、“研究”、“思考”、“合作”为学生的 基本活动,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 题能力的目的。 一3.判断高压脊(线)和低压槽(线):高压脊(线):等 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高指向低处为高压脊;低 压槽(线):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低指向高处 为低压槽。 4.判断风向:近地面:北半球近地面风向是由高压 指向低压并向右斜穿等压线;南半球近地面风向是由 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左斜穿等压线。高空:风向与等压线 平行。 5.风力大小: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 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案例4:(2009高考全国I)选择题3—5题。 四、等高线 等高线的基本特征:①同线等高;②等高距全图一 致;③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④等高线一般不相交,在 陡崖处出现重合;⑤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的陡缓;⑥等 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⑦等高线向高值处 弯曲的部分为山谷,可能有小河分布;等高线向低值处 弯曲的部分为山脊;相邻两个山顶的中间部分为鞍部, 鞍部是山谷线最高处,山脊线的最低处;多条等高线重 叠处为陡崖;⑧示坡线表示坡度降低的方向,用“…” 标记。 案例5:(2009高考全国Ⅱ)选择题6-8题。 五、等地租线 、等温线 1.等温线延伸方向:①与纬线平行——太阳辐射; ②与海岸线平行——海陆分布;③与等高线或山脉走 向平行——地形因素。 2.高考能力要求:①判断南、北半球位置;②判断陆 地、海洋位置: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夏季——陆地上的等温 线向高纬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③判断月 份(1月或7月):判断月份时,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 夏季节的差异性;④判断寒、暖流:洋流流向与等温线 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⑤判断地势高、低:数值由里向 外降低为盆地;由外向里降低为山地。 案例1:(2007高考广东卷)选择题11—12题。 二、等降水量线 等降水线影响因素①盛行风的方向(与风向垂 直);②离海洋的远近(与海岸线平行);③由城市中心 向四周递减(“热岛效应”);④地形:山脉的迎风坡,降水 越多;山脉的背风坡,降水越少。 案例2:(2o09高考全国I)非选择题36题. 案例3:(2oo9高考辽宁)非选择题37题. 三、等压线 1.判断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 心向四周变小的为高压中心;在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 心向四周变大的为低压中心。 2.判断水平方向上、垂直方向上的气压高低: 水平方向上:高压区为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低压 区为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 高,高空气压低;地势高气压低,地势低气压高。 -等地租线并不是呈同心圆形,而是有明显的凹凸, 造成局部等地租线向城外凸的主要原因——交通运 输。由城市中心和交通干线向四周递减,原因是由于地 租受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不同的影响。一般城市 中心地价最高,在交通十字路口形成地租的次高中心。 六、等太阳高度线 把太阳高度相等的点用曲线连接起来就形成太阳 高度等值线。对于昼半球来说,从直射点开始,太阳高 度向四周降低,作同心圆分布,到晨昏圈上,太阳高度 为0。。 七、高考中出现的其他等高线 1.有效辐射总量等值线。案例6:(2009高考广东 卷)选择题12—13题。 2.日照时数等值线。案例7:(2009高考海南卷)非 选择题22题。 3.年蒸发量变化速率等值线。案例8:(2008高考广 东卷)选择题29—30题。 4.解冻起始日期等值线。案例9:(2008高考海南 102- 【课例评点】 精设巧问 引领思维 我的提问策略 卢春建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江苏省泰兴市225400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理想的课堂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所以作为教师,怎样去引导学生学习,诱导学生思 维,指导点拨其学习方法,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保证其思维的灵活性,这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技巧。 关键词:提问探究反思 公开课如期举行。公开课上,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按 所以,他当总统,说明该政权是代表谁的利益?” 预定的步骤一一得到落实,最后一个环节,我的心里不 ’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学生齐答。 由得有点紧张,但此时,我已管不了那么多了,先抛出了 “而辛亥革命的任务是什么?”我不失时机地追问。 第一问: “反帝、反封建。”几乎是异口同声。 “辛亥革命的结局是什么?” “好!我请一个同学用最精辟的语言概括一下:辛亥 同学们顿时一怔。“失败呗!”有的同学显得有点不 革命失败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耐烦,有的同学则显得不屑。 “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回答问题的同学 “但我有疑问。”我问,“你们看,它推翻了腐朽的清 斩钉截铁,脸上充满自豪的神色。 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当初的目标 我无声地笑了,这样的结论终于由学生之口表达出 不是已基本实现了吗?” 来了,当时,我内心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但我立即告诫 “对呀!”有的同学小声说,有的则开始转动脑袋,开 自己,别高兴得太早,还有问题在后面:我怎样让学生理 始思考。(这正是我所期望的情景!) 解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 “不对!”有个同学大声说:“最终是袁世凯当了总 而产生这一阶级特性的根源又在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统。” 建的社会性质呢?我稍微整理了一下思绪,继续发问: “对!袁世凯当了总统怎么能说是成功?”许多学生 “辛亥革命失败了,那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小声应和。 呢?“我立即追问。 “但是,一谁规定中华民国的总统必须是孙中山而不 “帝国主义……” 是袁世凯呢?”我立即反驳。 “封建主义……” “因为袁世凯是个大坏蛋。” 下面又开始了争论,气氛非常热烈。 “哈哈……”学生轰堂大笑。 我点拨道:“通常情况下,我们分析事物发生的根源 我也跟着笑了,但我高兴的是学生的思路终于被引 是从主观还是从客观人手呢?” 到我预先设定的轨道上来了。我继续问:“从哪些方面说 “主观。”学生齐答。 明袁世凯是大坏蛋呢?” “那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是什么呢?” 课堂气氛更热烈了,只听见下面七嘴八舌地说道: “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妥协性。” “他镇压义和团。” “对!这正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我总结道。 “他出卖维新派。” “资产阶级为何如此软弱呢?”。 “他是帝国主义的走狗。” 课堂上很静,好像冷场了,但我看得出,大家都在思 考。 答案五花八门,教室也像炸了锅一样,我想,该到 我启发道:“一个阶级派别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通 “收网”的时候了。 常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我说:“他的品德,我们今天不去讨论,我想请大家 “经济基础。”学生又开始活跃。 思考的是:袁世凯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代理人! “那你们能不能告诉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 。十一十一十一十 十一十一+*十 卷)选择题l7.18题。 8.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案例13:(2009年高 5.市民出游比率等值线。案例10:(2008高考江苏 考福建)选择题5-6题。 卷)选做题C.<旅游地理> 9.樱花初放等值线。案例14:(2008高考全国Ⅱ)选 6.梅雨起讫等日期线。案例11:(2007高考上海卷) 择题9—11题;(2008高考宁夏)选择题5-6题。 非选择题(十七)题。 10.近地面水汽压等值线。案例15:(2006高考广东 7.等时线图。案例12:(2005高考北京卷)选择题 卷)选择题17题。 7—9题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