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卷: 物质结构与物体尺度
一、选择题
1. 关于微观世界和宇宙,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B. 固体中分子作用力几乎为零 C. 分子是比电子更小的微粒 D.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答案】A
【解析】 : A、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绕核转动的电子组成.故A正确;
B、固体分子相对于液体和气体,分子间距离非常近,分子间作用力非常大,所以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能流动.故B错误;
C、分子由原子组成,电子位于原子内部,所以分子尺度与电子大得多.故C错误; D、宇宙没有中心,地球是茫茫宇宙中的一颗普通星球.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1)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组成.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宇宙是无限的,没有所谓的中心.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普通的天体. 2.1911年,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下列关于这个模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 B. 原子核带负电
C. 电子静止在原子核周围 D. 原子核占据了原子内大部分空间 【答案】A
【解析】 原子的中心是带正电的原子核,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旋转;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直径很小的原子核上。 故答案为:A。
【分析】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的电子绕着原子核旋转。
3.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很小的颗粒,“2.5”是表示颗粒直径的数值,其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二十分之一,下列选项中与PN2.5颗粒物大小相当的是( ) A.米粒 B.柳絮 C.细菌 D.原子
【答案】C
【解析】 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很小的颗粒,“2.5”是表示颗粒直径的数值,即直径约为 人的头发丝粗细的二十分之一。
A. 米粒的直径约几毫米,A不符合题意; B. 柳絮的直径能达到几厘米,B不符合题意; C. 细菌的直径在0.5-5μm之间,C符合题意; D. 原子直径更小,在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对PM2.5的了解,其单位是微米,和它尺度相近是是细菌.
4. 某些物质的微观特性表现为分子间距离很远,彼此间几乎没有力的作用,宏观特性表现为既无固定形状.也无固定体积,则该物质可能是( )
A. 冰块 B. 水 C. 水蒸气 D. 雪 【答案】C
【解析】 : 固态物质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液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气态物质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比较可知,既无固定形状、也无固定体积的是水蒸气. 故选C.
【分析】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固态物质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液态物质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气态物质既没有一定的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
5.今年四月以来,我省大部分地区遭遇强沙尘天气,空气质量指数AQI爆表,AQI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为PM2.5、NO2等六项。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m的颗粒物,把PM2.5、NO2分子、电子、原子核按照空间尺度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
A. PM2.5→NO2分子→原子核→电子 B. NO2分子→PM2.5→原子核→电子 C. NO2分子→原子核→PM2.5→电子 D. NO2分子→原子核→电子→PM2.5 【答案】A
【解析】 :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电子和原子核构成原子,电子的空间尺度,小于原子核的空间尺度,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质,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m的颗粒物的空间尺度大于分子,所以它们从大到小的顺序为:PM2.5→NO2分子→原子核→电子,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级别,D不符合题意;
,还不到
6.静置的密封容器内只有氢气。若以○表示氢气分子,图中最能代表容器内氢气分子分布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装在容器中的气体充满逐个容器且在容器中做无规则的运动,所以氢气分子在容器中的分布是无规律的。 故答案为:A。
【分析】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分子动理论:物体由大量的分子组成,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7. 关于粒子和宇宙的相关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子的发现证明原子可以再分
B. 气体中的分子是运动的,固体中的分子是不运动的 C. 分子间只存在引力不存在斥力
D. 银河系、地球、质子、原子核、分子是按照尺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 【答案】A
【解析】 : A、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又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的,电子的发现揭示了原子是有结构的.故A正确;
B、不论固体,还是液体与气体,分子均是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故B错误; C、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故C错误;
D、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电子和原子核构成原子,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质,地球又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比太阳小,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之一,所以它们从大到小的顺序为:银河系、地球、分子、原子核、质子.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①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组成;②分子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③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④宇宙由物质组成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银河系只是其中之一,银河系很大,太阳系只是其中之一,地球是太阳系中一员;物体是由分子构成 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两部分.
8.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把它和电子、原子核等一起按照空间尺度由大到小排序,以下排列正确的是( )
A. 原子核 PM2.5 电子 B. PM2.5 电子 原子核 C. PM2.5 原子核 电子 D. 电子 原子核 PM2.5 【答案】C
【解析】 :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属于物体,因此它的尺度最大,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在中间像太阳一样,电子则在原子核周围,围着他运动,就像太阳周围的行星一样,原子核大于电子.所以正确的排列是:PM2.5、原子核、电子. 故选C.
【分析】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9. 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B.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
C. 花香袭人,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D. 杨絮漫天飞舞,是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C
【解析】 : A、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其他八个行星绕着太阳运动,而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故A错误.B、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故B错误. C、花香袭人说明花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正确.
D、杨絮漫天飞舞,是宏观物体的运动,不是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1)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2)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组成.(3)一切物质的分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4)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10. 下列各项排列中,按照尺度的数量级由大到小排列的是( ) A. 银河系、太阳系、地球、生物体、分子、原子核、电子、夸克 B. 太阳系、银河系、地球、生物体、原子核、分子、电子、夸克 C. 银河系、太阳系、地球、生物体、原子核、分子、夸克、电子 D. 太阳系、银河系、地球、生物体、分子、原子核、夸克、电子 【答案】A
【解析】 :银河系、太阳系、地球、生物体、分子、原子核、电子、夸克,按照尺度的数量级由大到小排列是:银河系、太阳系、地球、生物体、分子、原子,电子、夸克,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分析】(1)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银河系只是这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太阳只不过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太阳周围存在八大行星,地球只是其中的一个;(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
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而夸克则是比质子更小的微粒.
11. 在太阳系中.月球属于( )
A. 恒星 B. 行星 C. 卫星 D. 彗星 【答案】C
【解析】 :太阳是能够发光发热的星体,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地球是围绕太阳转动的一颗行星;而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 故选C.
【分析】解答本题应掌握:能够自身发光发热的星体称为恒星,离我们最近的恒星为太阳;同时应记清太阳系里的八大行星.
12. 用素描笔在纸上画一条线,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这条线是“断裂”,将100mL的酒精和100mL的水混合后,发现总体积小于200mL.基于上述现象所设想的物质微观结构模型较为合理的是( ) A. 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B. 固体是由微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 C. 液体是由微粒组成的,固体是连成一片的
D. 物质由微粒组成的,各个微粒在一起,形成我们看到的连续体 【答案】A
【解析】 : 用放大镜或低倍显微镜对笔迹仔细观察,可以看到笔画是由许多黑色的小颗粒组成的说明物质由微小的颗粒组成,发现这条线是“断裂”,说明微粒之间存在间隙;
将100mL的水和100mL的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水与酒精的总体积将小于200mL,正是由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有间隙,才会导致混合合总体积变小,故A正确. 故选A.
【分析】分子热运动理论的内容:一是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二是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三是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不同物体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间接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二、填空题
13.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________构成.电动机将________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电能可以使电灯发光,同时产生内能散失到空气中,但这些内能却无法自动地转化为电能,这说明能量的转化或转移是有________的. 【答案】中子;电;方向
【解析】 :①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②电动机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能量的转化或转移是有方向性的,并不能任意转化.故答案为:中子;电;方向.
【分析】①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②电动机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有方向的、有条件的.本题考查原子的结构组成、电动机能量的转化以及能量转化的方向性,是一道基础题目.
14.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________组成;原子核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 【答案】电子;质子;中子(顺序可变)
【解析】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运动.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 故答案为:电子;质子,中子(顺序可变).
【分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15. 如图所示是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模型.某物质由图丙状态直接变为图甲状态时,发生的物态变化为________,下列事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与之相同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固体清香剂用了一段时间后变小 ②打开冰箱门,看到有“白气”冒出 ③寒冷的冬天,早上看到的霜 【答案】凝华;③
【解析】 :因为图甲是固态,图丙是气态,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所以某物质由图丙状态直接变为图甲状态时,发生的物态变化为凝华.①固体清香剂用了一段时间后变小是因为固态的清香剂变成气态消散在了空气中,属于升华现象;②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外界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冻室里冒出的冷气会放出热量变成小水滴,所以可看到有“白气”冒出,属于液化现象;③寒冷的冬天早晨看到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固体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 故下列事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与之相同的是③.
故答案为:凝华;③.
【分析】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可以确定是哪种物态变化: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 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此题考查了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子的排列特点及物态变化的判断,判断物态变化需要牢固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先看物质开始处于什么状态,最终变成什么状态即可正确解题.
16. 用天平正确测量盛水烧杯质量的场景如图所示,已知干燥的空烧杯质量为33.4g,则烧杯中水的质量为________ g,大约含有________个水分子(不考虑水分子间空隙,水分子的体积约为10﹣29m3),这说明物质是由________组成的.
24
【答案】20;2×10;大量分子
:m总=50g+3.4g=53.4g,m=m总﹣m0=53.4g﹣33.4g=20g.【解析】(1)烧杯和水的质量为:水的质量为:(2)∵ρ= ∴V=
, =
=20cm3=2×10﹣5m3 ,
=2×1024(个),
水的分子个数:n=
所以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
24
故答案为:20;2×10;大量分子.
【分析】(1)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2)知道水的质量和密度,求出水的体积,知道一个水分子的体积,求出水分子的个数,可以判断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
17.(2012•贺州)在有“天然氧吧”美称的姑婆山森林公园里,清晨会看到小草上有很多露珠,那么露珠是由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如果把分子看成是球形的,一般分子的大小通常以________m做单位来量度.
﹣10
【答案】液化;4×10
10
【解析】 :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分子的直径为0.4纳米=4×10﹣米. 故答案为:10
液化;4×10﹣ .
9
【分析】(1)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2)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1纳米=10﹣米,如果把分子看成
是球形,它的直径约为0.4纳米.
18. 大部分元素的原子核是牢固而稳定的,而有些原子核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出射线,变成新的原子核,从原子核内部发出的射线有________、________和γ射线. 【答案】α;β
【解析】 :大部分元素的原子核是牢固而稳定的,但有些原子核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出射线,变成新的原子核,从原子核内部发出的射线有α、β和γ射线.故答案为:α、β. 【分析】从原子核内部发出的射线有α、β和γ射线.
19.在物理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不少前辈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世纪杰出物理学家________提出了相对论,冲击了经典的时空观;卢瑟福在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________组成的. 【答案】爱因斯坦;电子
【解析】 20世纪提出相对论理论的杰出物理学家是爱因斯坦;卢瑟福在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故答案为:爱因斯坦;电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物理学史和物质的组成。属于基础题。
20.常见的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________组成;夏日荷花盛开飘来阵阵花香,这是________现象;清晨荷叶上的两颗露珠接触后成为了更大的一颗水珠,表明分子之间存在________力. 【答案】原子;扩散;引力
【解析】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夏日荷花盛开飘来阵阵花香,是荷花的芳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是扩散现象;荷叶上的两滴露珠接触后成为了更大的一颗水珠,这一现象表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分析】由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可知: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两种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三、实验探究题
21.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题目:
(1)图1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然后再注入酒精直至充满.封闭管口,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合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该实验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________.
(2)图2是________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________.图3是把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的情况,此实验还说明温度越高,________.
(3)如图4,把一块玻璃板用弹簧测力计拉出水面.直至完全离开水面,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先变大后________,由此说明了分子间存在________.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
【答案】(1)小于;空隙
(2)扩散;无规则运动;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3)变小;引力;斥力
【解析】 :(1)因为分子间存在着空隙,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分别进入了对方分子的空隙中,使得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了.(2)图2中,能闻到气味,是发生了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由于热水的温度高,分子运动剧烈,在冷水杯和热水杯中滴入两滴墨水,会看到热水中的墨水扩散的快,这表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3)因为玻璃和水接触在一起,并且玻璃分子和水分子间的距离在引力作用的范围内,故水分子和玻璃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故向上拉玻璃板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变大;当把玻璃板拉离水面后,由于没有了分子间的引力,故拉力变小;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斥力. 故答案为:(1)小于;空隙;(2)扩散;无规则运动;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3)变小;引力;斥力.
【分析】一切物质的分子间都存在间隙,分子是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2.根据如图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1)图甲所示,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与混合前相比将减小,说明分子间有________;
(2)图乙能反映分子处在________;
(3)图丙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会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着________.
【答案】(1)间隙 (2)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3)引力
【解析】 :(1)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减小,是因为分子到彼此的间隙里去了,这一现象直接说明分子间有间隙;(2)美味佳肴香气扑鼻是因为香气分子运动的缘故,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3)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它们会黏在一起,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说明了分子间有引力. 故答案为:(1)间隙;(2)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3)引力.
【分析】分子热运动理论的内容:一是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二是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三是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不同物体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四、综合题
23.物理学中一个基本的观念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1)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将组成物质的并能保持其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命名为________ 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在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该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带________电的原子核和带________电的核外电子构成.
(2)以氢原子为例,图中能正确示意氢原子核式结构的是图________(甲/乙/丙/丁). 【答案】(1)分子;正;负 (2)丙
【解析】 (1)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将组成物质的并能保持其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命名为分子;
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在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该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2)氢原子核内一个原子核,核外一个电子,图丙能正确示意氢原子核式结构。 故答案为:(1)分子,正,负 (2)丙.
【分析】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