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汉著名书法家张芝的籍贯,近来学术界流行的说法是敦煌酒泉人,如《东汉凉州“三杰”》①一文,谈到张芝祖籍时认为,张芝父张奂为敦煌酒泉人。《甘肃风物志》:“张芝,字伯英,教煌郡酒泉县人。”②新版《辞海》:“张芝,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我们认为以上说法是错误的,现考证如下。
第一,汉代敦煌郡不辖酒泉县。
据《汉书•武帝纪》,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221年,置武威、酒泉二郁,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教煌郡,”史称“河西四郡”。又据《汉书•地理志》,教煌郡治敦煌(故治在今教煌县西〕,下辖六县,为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酒泉郡治福禄(故治在今酒泉县),下辖九县,为福禄、表氏、乐涫、玉门、会水、沙头、安弥、乾齐、延寿。东汉时期,教煌郡、酒泉郡建置基本上沿续西汉。由此可得出三点结论:(1)汉代没有酒泉县之称(应为福禄县)(2)敦煌郡,酒泉郡为平级政区,互不统辖。(3)福禄县(今酒泉县)不属敦煌郡,而属酒泉郡。故敦煌郡酒泉县(或教煌酒泉)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第二,酒泉为渊泉之误。
为什么会出现敦煌〔郡)酒泉(县)的说法?这是因为南宋以后将“渊泉”讹误为“酒泉”。
《汉书•地理志》“敦煌郡”有渊泉县。至《晋书•地理志》却改为深泉县,因《晋书》为唐初房玄龄等奉软而撰,为避高祖(李渊)讳将“渊”改为“深”。在章怀太子李贤注的《后汉书》中,也避讳作“深”。据《资冶通鉴》卷六十五胡三省注云:“张奂,软煌渊泉人。”说明南宋胡三省所依据的本子尚未讹误,,讹误是后来造成的。又据清武威史学家张澎辑《续教煌实录》③卷一《张奂传》按云:“太需为教煌渊泉人。渊泉为软愧属县。„„若酒泉,自为郡也。今《后汉书》作为“酒泉”者,传写之讹。”清末王先床《后汉书集解》云:“酒泉,郡名,非县名,当作渊泉。”“后人妄改为‘洒’”。由此可证,导致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传写之讹”和“后人妄改”。
《中国历史地图集》也作渊泉,位丑在今安西县境内。
总之,酒泉为渊泉之误无疑。张芝非酒泉人,而是渊泉(今安西县)人,《辞海》及其他著作中的错误说法应予纠正。
注:①文见《西北师院学报》1985年第二期。 ②吴月、余贤杰等编《甘肃风物志》第135页。
③《续敦煌实录》,清张澎辑,李鼎文教点,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 给古典文学作注,要注意一词多义
近日偶读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的故事》一书,展现书中对清照词的注解,有不尽妥当处。如《如梦令》:“„„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海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其中“争渡”二字,书中注解为“奋力划舟渡水”。“争”字,固然有争夺、力求达到的意思,如“力争上游”、“为国争光”等语。但“争”字还有一个另外的解释,就是“怎”、“怎么”、“如何”的意思,例如柳永的《八声甘州》词中的“争知我倚栏杆
处,正凭凝愁。”这个“争”字,就比较清楚的是“怎”字的意思。同样,清照《如梦令”词中的“争”字,也是“怎”字的意思,从全词的意思来看,也应作“怎么”解才妥当。正是因为时间已是“日暮”、“晚回舟”她又“沉醉不知归路”,才会迷了途,以致“误入藕花深处”。这时她的心情,不仅是想争取时间,早点下船回家而己,而是急于从迷途中找回舟之路,所以才发出“怎么划?”、“往哪儿划?”的问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