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教师如何上好第一节课

新教师如何上好第一节课

来源:尚车旅游网
新教师如何上好第一节课

摘 要

新教师的第一节课往往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效果起着奠定基础的作用,不容忽视!如何去准备?本文从备教材、编写教学设计、处理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课堂联系生活、趣味提问等方面去阐述,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 教学设计 师生关系 趣味提问 数学联系生活 以学生为主体

告别大学校园,刚踏入社会,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从校园走出来却又回到了校园,角色的转变,从迷茫到适应,不知不觉已快两个月了,带来的是不断的挑战和机遇!记得踏上讲台前,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前辈给我们上了一节“新教师如何上好第一节课”的课程,紧张的我们心里总算得到一些平静!第一节课对于一位新教师来说非常重要,这节课会留给学生第一印象,关系到今后课堂的教学效果。结合新数学课程理念,在学校领导和各位老师的指点下,下面我就说说自己作为数学新教师对“新教师如何上好第一节课”的一些看法。

一、备好教材,要有精心的教学设计

“吃透”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而教学设计则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如今我们的数学教材的内容往往都是比较精炼的,留给我们教师很多发挥的空间。那么对于我们毫无经验的新教师老说如何备好教材,做出精心的教学设计呢?我觉得应该向身边优秀教师学习,与同事合作,不懂就要多问,多想想为什么?记得我自己做出来的第一篇教学设计,拿去问我的师父茹老师请教时,发现自己存在了太多太多的问题,后来在她的指导下才改正过来,所以多问可以令自己走少很多弯路。同时也必须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精心预设,包括每个环节学生可能出现的反应和提出的问题,各个情境,自己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都要设计好。

二、处理好师生关系

1

课堂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这项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状态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兴趣及爱好,尽量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走近他们的生活,经常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成绩状况及理解能力的差异,设置不同梯度的问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有些有经验的教师甚至在备课时便想好:这个稍易的问题要让成绩略差的某生回答;这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到时让某生总结一下„„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份参与到设计的课堂中,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也能使整节课在师生的默契配合中顺利进行。

三、要以学生为主体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新课标下,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应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应要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每个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方法可能千差万别,他们对教材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学生的这种不同理解,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课程资源。如:学生在解答各个角的大小排列顺序时,我给学生分小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解答方法是多种的,有的是目测的,有的是量度的,有的是推断的等等,学生的想法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拓宽了其他学生的思路,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印象更加深刻。

四、课堂要联系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反思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

2

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如教学《角的分类》,我的做法是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出各种角的存在,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和理解。如闹钟的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会形成不同的角;风扇的转动,以其中的一片扇叶可以形成不同的角等等,很多内容学生在学习之前都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教师要习惯于创设一个生活情境以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五、趣味性课堂提问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下面我们看一个真实的事例:(案例提供:袁恩忠)

教学“圆的周长”时,通过袁老师精心设问,层层设疑,一次又一次掀起教学高潮。教学过程如下:

(演示:屏幕上,先显示一个圆,圆周上的一点闪烁后,沿圆周绕一圈,然后闪烁圆周。)

师:同学们,你能说出什么是圆的周长吗? 生:圆一周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圆的周长展开后,会怎样? 生:是一条线段。

师:那么如何测量和计算圆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的周长)接着,启发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师:你是怎样测量出圆的周长的? 生:用滚动法测量出圆的周长。

师:如果要测量的是圆形大水池,你能把水池立起来滚动吗? (学生哄笑,齐声回答说:不能。) 师:还有什么办法测量圆的周长呢?

生:用绳子绕一周,量出绳子的长度,也就是圆的周长。 师:你能用绳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演示:教师把系着小球的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黑板面上,用力甩动小球,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小球被甩动时小球运动形成的圆。)

3

生:不能。

师:用滚动法、绳测法可以测出圆的周长,但是有局限性。那么,能不能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规律呢?

师:圆周长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我们先做一个实验,你能发现什么?(实验:两个球同时被甩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圆。)

学生欣喜地发现:圆的周长的大小与半径有关。圆的周长的大小与直径有关。

师: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积极动手测量,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师:圆的周长到底比它的直径的3倍多多少呢?这里,我给同学们讲一个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测量圆周率的故事„„

教师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提问,使学生在畅想和满足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更能收到激发兴趣、唤起情感、激活思维的效果。当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将着眼点放在是否正确,而是要及时地就其能够有勇气提出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便是不着边际,也要和蔼地劝慰他:“你认真去想了,这很可贵,请你再想一想”。没说对的学生,教师应该用充满信任地鼓励学生:“再想一想,你一定能说好!”对那些表现极佳的学生,教师激励他,能否再想出比这更简便的方法来。这样久而久之,坚持下来,既给学生本人充分的肯定,又让这种“场磁波”辐射到更多的学生,这样学生们自然而然地会丢弃“害怕说错或说错被老师训斥、被同学嘲笑”的畏惧心理包袱,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生动、愉悦的教学氛围。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我们在新课程理念下永远不变的信念。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见解,要上好一节课当然还有很多要我们注意的地方,需要我们不断去摸索、学习,努力为教育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4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M].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 [2]陈平,基础教育改革新模式探索[M].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 [3]李建平,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全新挑战[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 [4]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J]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 [5]刘彭芝,数学思维教程[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1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