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AgriculturalUniversityofHebei(Agriculture&ForestryEducation)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4.0073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遵循的原则与路径
———从地方农业高校的视角
田
健,孙守钧
(天津农学院,天津300384)
摘要:在全球知识经济时代,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从地方农业高
校的视角来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遵循科学性、适应性、特色性和多样性的原则,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路径主要包括明晰内涵特征、把握重点环节和创设优质环境等方面。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地方农业高校
6927(2014)03-0005-04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
自人类社会历经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等重
大历史变革以来,科学技术一直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和意义。从21世纪起始,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便日益壮大起来,一场
——知识经济革命正在悄然兴起。知识新的革命—
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人才,关键在于创新。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理应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立足现实国情和长远发展,提出了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宏伟目标,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农业高校,在知识传承与创新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十八大提出高等教育要成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结合点,为了新农村建设的区域性发展,地方农业高校要致力于培养“留得住,用得上,适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因此,本文以地方农业高校为视角,探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遵
①
循的原则和路径,以期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经济
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一、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对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指出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
,“高水平地方大学。也有专家提出尖创新人才”
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都应该以应用
[1]”型拔尖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地方高校应用
型创新人才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具有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二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掌握各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三是在以上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能通过学习、探索、研究来解决
[2]
实际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
我国“三农”工作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提出以来,
01-10收稿日期:2014-“十二五”:“服务滨海新区新农村建设的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编号:CE4014);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项任务课题模式研究”
(编号:2013FDY50)。
作者简介:田
),健(1978-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男,天津农学院基础科学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理、高等农业教育。
),通讯作者:孙守钧(1961-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作物遗传育种。男,天津农学院副校长,教授,
6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年
将其视为近年来经济社会各级政府都极为重视,
发展的重中之重,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都给予了较大投入和支持,特别是针对新农民的素质提高工作不断得到强化。如:天津市开展的“351”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通过五大培训项目培训100万新型农民,后续又相继组织了农民素质提高工程。尽管党和政府在农民教育培训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对照中央文件要求和区域发展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
:“今后十年农村规划(2010—2020年)》中提出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是:以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农村生产型人才、农村经营型人才、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为统领,带动
”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全面发展。笔者根据前期研
究,将农业农村人才分为创新人才、应用人才和实用人才3大类别。其中,处于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2层之间的,也就是本文提到的应用型创新人
[3]
才,主要是指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就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全国各地的农村实用人才主要通过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得到了解决,农业科研领军人才通过高等农业教育(含农业高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教育得到了一定缓解,而既有一定理论创新水平又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的培养工作还缺口较大,导致服务地方新农村建设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较为缺乏。据不完全统计,在天津现有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中,大部分是已经毕业了10年以上的农业人才,这些人多数为本科以下学历水平,甚至一部分还是专科以下水平,尽管有一定实践能力,但创新水平有待提高;而现有的高等农业教育培养出的高水平研究生和本科生很少能到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因此,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亟待加强,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高。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三个代表”想、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的继承和
发展,是现阶段和今后更长历史时期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得以发展的坚强思想保证。人才培养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既有固有的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可循,亦有其特有的规律和属性;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要
——学生为本,以培养对象—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
方案和教学计划,讲究合理的教育教学安排,也要以教育者及管理者为本,制定有效的行动激励政策,统筹兼顾人才培养工作所涉及到的各方面的人、事、物,实现此项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适应性原则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展,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
”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教育部制定的
规划》中,提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
,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这就明确
了人才培养工作必须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行业产业发展作为己任,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才能完成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
(三)特色性原则
办学特色是地方高校发展的优势所在,有了特色,就有了比较优势,就会形成核心竞争力。在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时,应努力把握特色,避免走向趋同,将人才培养模式涉及的各个要素进行最佳整合、有效利用、形成合力,力戒“大
,“特而精”。同时,而全”争取要注重3方面的突出,既要突出产业的特色,体现出农业农村人才培养的特色,也要突出区域的特色,体现出区域性、地方性人才培养的特色,更要突出学校的特色,体现出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四)多样性原则
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类型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存在差异,采取多样化的人
二、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
式的原则
如前所述,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离不开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贯穿于人成长成才的全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有科学、完整的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在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建议主要遵循以下4个原则。
第3期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遵循的原则与路径
7
培养适用性人才是必然趋势。同时,才培养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终身化的进程,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也是多元的,同样需要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培养目标、人才培养途径、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等内容。
(一)明晰内涵特征: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任何一种模式都有其区别于其他模式的内涵特征。应用型创新人才既有应用型人才的应用性,也有创新人才的创新性;因此,探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可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如表1)后,进行归纳总结。
三、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路径的探讨
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国家的政治、
,“培养什么样的而教育的根本在于人才培养
”、“怎样培养人”人等问题尤为关键。因此,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成为倍受国家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在构成上一般可包括人才
表1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途径
以实践能力为主的
应用型人才实践训练为主体
3种人才培养模式比较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具有拔尖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
科研创新教育为主体通过大量理论学习和实验(试验)研究进行理论水平提升
又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既有拔尖创新精神、
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教学内容兼顾应用性和创新性
实践育人与理论教育结合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
人才培养体系教学内容以应用性为主
通过比较与分析,地方农业高校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4个特征。
1.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应性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主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体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概述为:以区域经济社会、农业农村发展以及学生个人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体,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使学生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都能得到提高,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性本着因材施教和拔尖人才培养的双重轨道,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兼顾应用性和创新性的统一,重点体现3个结合:(1)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相结合,既要突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理论教学,更要注重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既要加强第一课堂的教育,也不能忽视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的教育;(2)学
既要培养学生理论知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识、科学研究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也就是要保证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中除了具备专业能力以外还必须具备人际沟通能力等就业能力;(3)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学生要成才必
须先成人,也就是要先教会学生做人,再教会学生
做事,做事的能力可以通过专业教育解决,做人则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3.人才培养途径的多样性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动力,既强调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突出实践能力,又将提高综合素质放在培养的主要任务中。
4.人才培养机制的灵活性推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机制;实行分层教学、分段教育等模式。
(二)把握重点环节: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
1.主动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指
针,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是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石。要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和人才质量观,要坚持为农育才的培养特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内涵发展的基本思路,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农业农村经济社会进步作为质量的根本标准,教学目标上要从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为重点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中心转变,教学方式上要从理论传授为主体向增设创新性、综合性实践训练转变,教学评
8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年
价上要从单纯以分数作为衡量标准向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为标准转变。
2.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在1998《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年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在表述“人才培养模式”
3大要素。内涵时明确提出了“知识、能力、素质”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中指出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
”尖创新人才。这些都是宏观的对人才培养目标
的界定。地方农业高校重点任务是为地方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因此要本着科学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和论证,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准确。地方农业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热爱并立志服务三农、品德高尚、知识扎实、本领过硬、素质优良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发展”的人才。
3.积极变革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组成内容,其变革的力度直接关系和影响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而实现人才培养体系的变革核心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总体思路是:依据地方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繁荣进步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双重需求,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科学构架“适需、适用”的人才培养计
“多样化、划,合理打造综合化、创新性”的课程体
系和教学内容体系。针对改革的实际而言,就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的结构优化、内容改革和方式创新的问题。首先,要优化结构,就是要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增设创新创业类和综合素质提升类课程,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有机统一、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交叉整合,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适度增加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实践教学学时数,使理论教育与实践创新教育融为一体。其次,要改革教学内容,就是要紧密结合地方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加强课程内涵建设,着力更新教学内容,要用发展的眼光去把那些陈旧的知识内容用最新的学术成果替换掉。再次,要创新教学方式,就是要努力加大实习实践基地、科技创新中心、创业产业园等建设力度,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用实业公司或产业集团
,这样的育人“新摇篮”补充学校办学资源短板,
并广泛实施大学生科研计划、学科竞赛、学术沙龙等第二课堂活动,补充第一课堂的不足。
4.努力活化人才培养机制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因材施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学管理机制体制改革,将刚性的教学管理机制“活化”。积极实施分层教学,分级教采取分层、学制度,设立创新实验班、考研深造班、特长素质班等,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采取分流培养
“大类招生、制度,积极对分流培养”进行试验,鼓
励设立专业方向,并实施辅修专业和双学位制度;采取分段培养制度,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4]育。
(三)创设优质环境: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保证
环境是人才产生的土壤,深深影响着人才的成长、发展及作用发挥。应用型创新人才教育环境是指高校以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身心发展特点,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促进人才的成长、发展并发挥作用的环境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等
[5]
要素。
1.加强物质环境建设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特点而设计的教育质量标准指标体系中,条件标准主要包括教学经费、师资队伍等教学“软条件”和
[6]
教室、图书馆、仪器设备等教学“硬条件”。因此,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教学设施建设和仪器设备购置,加快学科带头人培养和引进,建设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科研创新实验三大实验教学
[7]
创新平台。
2.加强制度环境建设在管理制度上,积极推行现代大学制度,改变现有的高校内部组织构架,适度调整学术与行政的关系,积极实行学术自治,提倡保护学术自由,倡导学术自由发挥,倡导民主管理,推动教授参政议政。在资源投入和管理制度上,大胆扩大学校的开放度,积极与社会合作,可尝试建立高校理事会或者董事会,探索学校与社会企事业单位或团体的密切合作共建模式,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并进一步加大后勤社会化的力度。在教师评聘制度上,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和综合业绩的考核,不唯学历和资历,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确保教师精力在教学上的充裕
(下转第23页)性和有效性。
第3期地方农业院校提高教育质量的方法策略研究
23
探索了一条工学学科和农学学科深度融合的关系,
,“农业工程”学科特色发展之路。如今已是博士,“农业机械化工程”一级学位授权点被河北省评
为重点学科。学校学科发展呈现出农业学科与非农学科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6]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以依法治校为准绳,学
校通过明确党委和行政各自的职权、职责范围,通过健全党政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协调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学校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保障。参考文献:
[1]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
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4-9.涵式发展道路[
[2]李国杰.改革开放30年的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回顾与
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1-14.展望[
[3]王志刚,刘慧贞,时赟,等.河北农业大学校志(2002
-2012)[2012.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4]谢庆良,J].沈爱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四维路径[
2007(6):52-53.江苏高教,
[5]张国林.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中
J].中国高等教育,2011(11):20-22.之重[
[6]王志刚.地方农林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的路径与思考
[J].中国高等教育,2012(12):20-21.
。
五、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学校的内部管理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也
是学校各组成要素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实现最佳效能的保障,更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和有效推手。
河北农业大学不断规范内部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从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着眼,转变管理理念,围绕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全面加强内涵建设。一是以章程建设为契机,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通过学校章程制定和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完善,推进依法办学、规范治校,逐步构建起适应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需要的校内运行机制,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以(上接第8页)
3.加强文化环境建设品牌和特色是教育质量文化的2个表现形式。教育质量高,文化底蕴强,则要求学校要建设好校风、教风和学风,要努力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品牌,努力提炼学校的精神,
[8]
挖掘自身的特色内涵,形成自己特有的优势。同时,积极探索教授委员会集体决策基础上的校长责任制,营造教授治学的优良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德江.关于培养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的思考[J].
2011(3):24-26.北京教育,
[2]王小梅,刘心廉.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高等教育的
——2006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改革与发展—
[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15.
[3]田健.试论高等农业教育服务质量的提升战略———
(编辑:杨建肖)
.高等农业教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视角[J]2012(4):22-25.育,
[4]田健.高等农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
[J].成人教育,2012(9):19-20.
[5]傅进军,赵祖地,吴小英,等.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环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9-23.境建设研究[
[6]田健.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视野分析高等教育质量标
J].山东社会科学,2011(12):227-228.准建设[
[7]孙守钧,田健.试论沿海都市型农业的发展与地方农
.高等农业教育,2011业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J](4):7-8.
.[8]田健.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其路径选择[J]
2010(2):42-44.高等农业教育,
(编辑:王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