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探究摩擦力的特性

探究摩擦力的特性

来源:尚车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8年6月 (总第84期) -,d● 8uZt-(I JIAOYu l-uNTAN 螽论坛 N0.6,2008 (CumulativetyNO.84) 探究摩擦力的特性 钟毅 梅州农业学校机械工程教研室,广东梅州514011 摘要:文章运用多道例题探究性地分析了摩擦力的四种特 性,使我们更好地掌握摩擦力的基本属性,准确高效地解决各种 态,今对棋子加一个水平推力F,使棋子作匀速直线运动,求动 摩擦因数。 复杂的物理问题。 关键词:摩擦力;矢量性;惟一性;可变性;耗散性 中图分类号:TU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o08)06—0151—02 摩擦力是中专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历年的教学 经验表明一些同学因对摩擦力的性质和特点理解不透彻,解决 具体问题时常犯错误。其实我们只要深入探究摩擦力的特性。掌 握其四种基本属性,解决问题时便能应答自如。 一、摩擦力的矢量性 摩擦力首先是一个力,必然是矢量。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 向,而且在运算中满足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摩擦力的概 念,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滑动或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 向相反。其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较好判断,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 断常易搞错。笔者以为从静摩擦力的作用效果上分析,能更方便 地判定摩擦力的方向。 例1:光滑水平面上两物体A、B质量分别为M和m,B叠放 在A上,当水平力F作用在A上时,A、B一起向前运动,求A、B 间的摩擦力。 解一 为A、B间无摩擦力; 【错解二】只求摩擦力大小,忘了方向。 懈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A、B整体有F_(m+M)a① 对B,能跟随A一起运动,有相同的加速度a,显然需要合 外力,即f=m a⑦ 且/‘的方向与a方向相同,联立①②得A、B间摩擦力  ̄, —M—+m ,方向与F方向相同。 错解一在于没有从力的作用效果上去体会物体间的相对运 动趋势,错解二是对摩擦力的矢量性理解不够。 另外,在某些较复杂情况,如小孩坐在旋转的魔盘上、橡皮 放在唱盘上能跟随着作匀速圆周运动时摩擦力方向的判断,运 用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也比较方便。物体能作匀速圆周运动,必 须需要向心力,谁来提供呢?当然是指向圆心的静摩擦力提供向 心力,即摩擦力的方向指向圆心,而非沿圆周的切线方向。 二、摩擦力的惟一性 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在 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 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即针对具体的物理问题,摩擦力是惟 一的。 例2:如图1倾角为 的斜面上有一个象棋子处于静止状 滞解】F=pmgcos0,则 =F/mgcosO 『J辞析储解在于未能根据题意正确 地进行受力分析,误认为在F作用下棋 子平行于MN作匀速运动,于是棋子受 到一个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与重力 沿斜面的分力mgsin 0构成一对平衡 力,另受一个平行底边MN与F方向相 反的滑力摩擦力/.ongCOS0,因而是错 囝1 解。其实棋子共受重力、推力、支持力和滑动摩擦力四个力作用。 将重力分解为平行和垂直于斜面的两个分力mgsin0、mgcos8, 当棋子匀速运动时,在斜面平面内,物体在F、mgsinO和厂作 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如图2)F与mgsin0是相互垂直的,其合 力大小P等于摩擦力厂,因此即 :1.ongeosO=x/—F2+(arg—sin0)2, =、/F +(argsin ) ImgeosO。 物体受外力作用,每个力都可以产 生加速度,但每个力不一定都有相应的 摩擦力。因为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间出 现的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是 确定的,是唯一的,所以相互接触的两 个物体间所产生的摩擦力也是确定的, 图2 惟一的。 三、摩擦力的可变性 摩擦力产生于两个相互接触,有弹力且存在相对运动或相 对运动趋势的物体之间,当两物体间弹力大小改变,会弓f起摩擦 力大小改变,甚至引起摩擦力“有无”的改变;当外力改变时,物 体间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方向发生变化,还会引起摩擦力的 方向改变。 例3:一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绝缘小球,以水平初速y0 进入一根半径略大的绝缘细管,细管 处于如图3所示匀强磁场中,磁感应× × x 强度为B,已知小球与管之间的动摩 (卜t1- 擦因数为 ,求小球在全过程中克 B 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解析】小球进入细管,受重力和 图3 洛仑兹力作用,由于yn不确定,qynB与mg大小关系不定,导致 弹力N不确定,摩擦力的情况变得比较复杂 ①当yn较小时,qVo B<mg,小球与管的下部接触,有水平向 左的摩擦力,厂= r=/a(mg-q ̄B),小球作减速运动,摩擦力不断 增大,小球减速更快,最后停止不动,故 =O-妄m =一 1 m,02, 即克服摩擦力做功为÷ o 。 ‘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②当1, 小恰好使qynB=111-苦时,竖直方向N=O,小球与管 要使A最终不脱离B,则木板 B的长度至少多少?系统产生 的内能是多少? 【解析lA滑上B后,A受 摩擦力作用作匀减速运动,B 虚接触,厂=0,故球作匀速运动,全过程克服摩擦力做功为零。 ③当yn较大时,qVo B>mg,小球与管的上部接触,受向左的 摩擦力,,= ̄(qvB—rag),f随速度减小而减小,当qⅥ;-mg 时,即v= j, 时, =0,物体作匀速运动,故, = ,,n, 一 . , 阁5 2口 一 ̄ ,B 2 ePd、球克服摩擦力做功为 2慨” 2口蓦。   一 受摩擦力作用作匀加速运动,要不滑落,则在到达板右端前获得 共同速度。设共同速度 ,有mVo=( + )v,则v=,s, 例4:如图4所示,位于斜面上的物块M在沿斜面向上的力 设板长为L,则摩擦力做的功为: =mvo 一F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则斜面作用于物体的静摩擦力的( ) A、方向可能沿斜面向上 C、大小可能等于零 向沿斜面向上。 B、方向可能沿斜面向下 D、大小可能等于F 去 + )V 其中 = mg=2N,解得L---6m、fL=12焦 在A、B获得共同速度前,摩擦力对A做负功,对B做正功, 滑动摩擦力所做的总功为负值,即系统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 解析】若开始时力F较小,物体有下滑的趋势,静摩擦力方 设斜面倾角为 ,物体静止不动,有F+/=mgsmO,当F 逐渐增大时, 逐渐减小;若F= 1 sinO,则 , 能,系统增加的内能为 =fL=12焦。 例6,质量m的小球初始速度为yn,沿半径为r的水平圆轨 道运行一周后停止,求球与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 【解析】小球在粗糙的平面上运动,受摩擦阻力逐渐减速, 动能消耗在摩擦力做功上,转化为内能,由动能定理 一/=寺 sinO即F=f;若F=mgsin0, ‘ 澍 / , 则 =0;当F继续增大时,物体有沿斜面上 滑的趋势,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下,对 物体有F=mgsinO+f,F增加时, 也继 续增大,直到两者问产生相对滑动,故本题A…B C D均正确。 /wng。2nr=0一÷,,ll,0 ‘ 四、滑动摩擦力做功的“耗散性” 滑动摩擦力属于耗散力,当两个物体间发生相对滑动时,一 对滑动摩擦力做功的总和为负值,即滑动摩擦力做功要消耗机 .岳 如果按相对位移考虑,小球转一周的位移为O,摩擦力做功 为0,能量就没有损失,显然与事实不符。 掌握摩擦力的以上这四种基本特性,不但对解决力学问题 有帮助,而且对解决与摩擦力有关的力学综合问题都非常有帮 助。 械能,转化为内部,具有耗散性。故在用定义式w=fs计算滑动 摩擦力做功时,S应理解为两物体问的相对路程,而不是位移。 这个问题在力学中子弹打木块、木块在木板上滑行等典型问题 中是经常遇到的。 例5:如图5,一质量M=2kg的长木板B静止于光滑水平面 【作者简介】钟毅(1973一),男,广东梅州人,梅州农业学校 机械工程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中职物理,汽车原理。 上,现有一小物体A(可视为质点)质量m=lkg,以速度V ̄6nds 从B的左端水平滑上B,已知A和B间的动摩擦因数 =0.2, (上接第161页)开放性评价机制,促进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机 制的形成。 1.认真分析教学目标,组织内容。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具 中,网络游戏备受大家喜爱,甚至痴迷;课堂教学却被大家无可 奈何地接受,以至于厌学。仔细思考,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 中,老师会不时地说出“不”和“要”,学生却要无理由地接受、遵 循;而在游戏中,没有人对你说“不”和“要”,只有自己被别人玩 体来说,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我们应该以教学大纲 为主,设置教学内容的范围。在对教学内容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 上,应用相应的教学策略,设计脚本,完成课件的制作。 2.设置多途径查找通道,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进行信息处理 的积极性。对于教学内容,我们应该系统、完整、合理地展示。在 传统教学模式及早期的课件制作研究中,展示方法的研究已经 相当系统,这里就不再重述了。关于拓展知识的展示,我们应该 给学生以比较充足的查询空间和尽可能多的查询资料的途径。 比如,有些课件中提供了上网查阅资料和查询电子图书两种方 法,就是这方面的探索。 3.设置开放性评价机制,促进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机制的 游戏的优良业绩所感染,主动产生的“不”和“要”。如果我们的课 件做成了经常地说“不”和“要”,不让大家以实力定输赢的程序。 那么,该课件的制作工作还有什么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旭,江福西.建立多媒体教学信息库D].中国电化教育, 1999,(3). 【2】扬学军.现代教育技术 .电子工业出版社,1996. [3]余胜泉,何克抗.基于Intemet的教学模式D].中国电化教 育,1998,(4). 形成。看一下自己的身边,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当前的众多活动 ..15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