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实践及对策

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实践及对策

来源:尚车旅游网
Y研究与探讨

2019年8月·下

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实践及对策

孙 剑

(镇江市京口区蔬菜研究所,江苏 镇江 212003)

蔬菜质量安全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如何确保“菜篮子”安全,让广大人民吃的放心、吃的安全,一直摘  要  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来都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关键词  蔬菜质量安全;安全监管;人民群众;菜篮子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水平不断提高,蔬菜质量安全监管日益被社会所关注。当前,农产品供应日益丰富的前提下,围绕注重蔬菜质量安全,强化蔬菜质量管理,我国食品安全主管部门视为重要任务,在维护公众健康、促进食品安全、促进食品质量管控等方面展开了安全监测监管专项整治体系建设等,尤其是在蔬菜安全监管对策领域,提出了具有实践意义的工作策略,以推动农业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1 对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的认识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增多,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成为重要的课题。蔬菜是食用农产品之一,不仅在数量上需要保证充足,而且要实现长期的供应。现在无论是城市和农村,人们对于蔬菜的消费从原有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无论是内在品质,还是花色和品种营养成分,特别是近年来蔬菜食品安全事件发生之后,关于蔬菜生产、产量效应、环境效应以及蔬菜中农药残留量超标等问题,都与社会和谐稳定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消费者对于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预期与蔬菜生产质量安全挂钩,甚至关系到社会福利的提升和下降。消费者对蔬菜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等话题较为敏感,这也说明了蔬菜生产质量安全监管是必须关注的问题[1]。

2 对蔬菜生产特征的认识

蔬菜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不同地区的蔬菜在环境适应和生物性特性上有着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蔬菜生产产业在生产特点上具有经营方式灵活,生产收益高的特征。

2.1 对于蔬菜生产进行安全监管,需要注重地域性以及自然因素等。产自不同地域的蔬菜往往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其当地的土壤类型、水资源状况和气候特征。对于蔬菜的安全生产以及质量的提升,需要注意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包括生产者生产方式,生产环境都属于蔬菜生产链中的重要环节。而且为了保证蔬菜产品能够长期供应,需要进行害虫种类和农药种类的监控,防止出现病虫害灾害以及蔬菜农品的农药残零超标的问题。

2.2 质量差异化也是蔬菜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不同植株上不同部位的果实,采取的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技术,都会导致产品

196

出现差异化,品质和质量,甚至出现不同的口味。

2.3 不同的施肥类型也会导致蔬菜生产过程中出现不可控因素,产生质量上的差异。如何围绕产品生产目标,体现出过程控制的灵活性,针对蔬菜生长各个环节变化的多样性,应对生产控制的控复杂性,采取标准和动态化管理模式,为蔬菜生产安全提供保障。

3 当前蔬菜生产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3. 1 目前,蔬菜生产监管存在蔬菜质量安全认识程度不高、蔬菜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水平不高、监管部门之间联系不密切等问题

[2]

。出于利益考虑,一些蔬菜生产者还可

能会使用国家禁用农药,提高使用数量,不合理混用农药,不考虑农药安全期,导致蔬菜农药残留超标。从业人员的素质也决定了蔬菜生产的质量。一些种植户在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意识尚不足,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在专业素质没有提升的前提下,对蔬菜生产质量的认知程度也不足,导致了有害物质残留在蔬菜上的问题较为严重,影响了公众健康。例如养“两圈猪,两囤菜”的现象。

3.2 蔬菜生产还存在供应市场和食用农产品采取不同的标准,导致了质量安全控制受到了阻碍。蔬菜生产标准体系建立不完善,以及监管体系不完善,使得标准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差。大一统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很多问题没有细致的设立。行政部门为了完成业绩,科研部门为了增加学术成果,没有做好全面调研和听证工作,因此停留在文字表面上的标准,无法对实际的操作进行指导

[3]

3.4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在贸易体系上也存在滞后的情况,无法与国际水平进行对接,导致了出现贸易壁垒。在监管上,由于蔬菜生产监管法律缺失,法规不严,在缺乏可行性较高的监管措施,在市场投入和管理方面,质量安全监控容易出现漏洞。蔬菜种植中有病害和污染的产品流入市场,使得消费者出现误食,导致了健康问题。而且监管人员在没有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检测指标的情况下,采取说服教育为主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导致了蔬菜生产质量安全无法得到严格的控制,法律法规体系缺乏支撑,

即便是在先进的规范化生产管理模式下,农用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体系没有得到很好的建构。因此缺乏层次上的统筹考虑,使得国际标准对接准备工作不能够全面和长远。

4 强化蔬菜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实践对策

4.1 针对蔬菜质量安全监管,推行网络化管理等新模式,做到每家农户都有人服务、每个大棚都有人监管,重点难点监管区域全程监管,遵循生产有记录、流向有跟踪、质量可追溯的要求,推进产地编码,实行有效的蔬菜生产可溯源监管。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法规体系,规范蔬菜生产过程,对于蔬菜生产质量控制,采取科学和全程环境条件检测等方式,使得蔬菜生产中的安全问题出现概率降低。例如加大制定《农业法》、《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一系列法规,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定点跟踪监控制度。对于蔬菜等食用农产品采取全过程的立法监控,严格控制农药残留指标。对于农药禁用规定进行严格执行,尽快制定法律法规,使得执法机关和执法者有法可依。

4.2 对于蔬菜生产过程实行标准化体系,建立产前产中产后国际标准,及时修订相关的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使蔬菜生产全过程有统一的产品质量和产品目标监测方法,生产经验在标准化生产过程中获取之后,应得到迅速推广,转换成生产力。同时科学使用肥料农药等生产记录制度,加大生产技术的实施力度[4]。

4.3 强化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建设,积极推行农业规范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和危害分析认证等,采用循环农业以及“两品一标”及绿色有机产品认证等方式,加大蔬菜安全认证机构的管理力度,使得良好的农业规范保证蔬菜生产质量安全。特别是在蔬菜生产关键加工环节要建立良好的操作规范,如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蔬菜生产加工卫生标准操作流程等,将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隐患消除在萌发阶段。

4.4 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力度建设蔬菜生产技术支撑体系,采用多学科多类型的技术,形成种子、肥料、仪器设备等载体的推广新技术,提高信息获取渠道,

(下转第198页)

Y研究与探讨

2019年8月·下

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4 结论

(1)宽甸县近60年(1959-2018年)年日照时数总体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33.72 h/10 a,60年中减少202.3 h。年最大值2663.3h,出现在1981年;最低值2069.5h,出现于1998年。

(2)宽甸县春、夏、秋、冬季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0.05、-8.09、-9.56、-6.03 h/10 a。各季平均日照时数为:春季695h,夏季550.5h,秋季576.6h,冬季3.2h。通过分析五年滑动平均曲线,近60年春、夏、秋、冬四季的日照时数均呈现波状分布。

(3)宽甸县各月的日照平均日照时数均呈下降趋势,最大值出现在5月,达到了243.9h;最小值则出现在11月,低至159.0h。6月下降得最快,对于整体 的下降贡献最大。

5 讨论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7】

日照时数/h

188.9192.4225.9225.2243.9201.3156.5192.7217.5200.2159.0162.0

表1 近60年宽甸县逐月日照时数与气候倾向率变化

这和气溶胶排放显著增加有关。这些与本文所得到的结论相符合。但也有其它一些不同之处,如周晓宇【2】就曾提出,在东北地区最高和最低日照时数分别出现在 5 月和 12 月。作者认为,除地区、地形的制约外,云量的多少、天气的状况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太阳辐射的吸引,进而影响到日照时数的长短。张山新

【8】

倾向率/h*(10a)-1-2.05-3.25-3.80-3.77-2.48-4.77-3.00-0.32-1.97-4.41-3.18-0.73

区日照时数变化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3,29(05):112-120.

[3]王钊,彭艳,白爱娟,等.近 60 年西安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高原气象,2012,31(1):185-192.

[4]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S].北京: 气象出版社,2003: 81.

[5]杨鑑斌,彭窈,阮楚雯.近50年连山县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03):212-214.

[6]杨星星,焦磊,杨红雁.1961—2018年左权县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J/OL].现代农业科技,2019(17):185-186+190[2019-09-20]

[7]吴昊旻,廖良清.浙江省日照时数时空分布特征[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2):294-298.

[8]张山清,普宗朝,李景林.近50年日照时数时空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13,68(11):1481-1492.

作者简介:戴钰,本科学历 ,助理工程师 ,应用气象方向。

做到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因此对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是必须要长期坚持的。

参考文献:

[1]唐步龙 张前前.城市居民对蔬菜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信任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4(3).

[2]唐步龙,张前前.城市居民对蔬菜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信任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4(3):119-124.

[3]卞春梅.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探究——以蔬菜农药残留为例[J].南方农业,2017,11(24):53-.

[4]王慧敏 龙文军.蔬菜流通质量安全监管的困境及其改进——基于传统流通模式的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4,0(62).

也认为在过去的数十年里,我国

的日照时数虽总体呈减少趋势,但这种变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为了能更好地指导本地农业生产,同时开展太阳能源的利用及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笔者认为在未来的计划里,可以将日照时数和辐射量放到一起共同研究,为日后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慧群,付遵涛,闻新宇,黄建斌.中国地区日照时数近50年来的变化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3,18(02):203-209.

[2] 周晓宇,张新宜,崔妍,王颖,张晓月,赵春雨.1961—2009年东北地

总体而言,蔬菜产品是农产品、食品的重要组成品种,也是食品安全的源头,蔬菜食品的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健康。运用法治思维、科学方法,才能做到蔬菜产品的监管,这是和主管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当前由于监管部门较多,一旦出现问题,蔬菜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相互推诿、扯皮的情况。对于这一问题要明确责任,强化监管部门之间的分工,防止出现监管错位缺位的问题至关重要。明确责任之后,还要密切工作机制的协作,全过程监管生产环节的盲区和交叉区,在栽培上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病虫防治上积极推广生物农药,大力推广有机肥料的使用,实行测土配方施肥,防止出现禁用药物超标的现象。针对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深层次、隐患多的问题,只有不断增强蔬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稳定蔬菜质量较高合格率,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才能切实

。李群慧

【1】

认为中国日照时数近年来呈现减少的趋势,(上接第196页)

有效解决绿色植保技术广泛推广的问题。例如采用快速检测仪器设备,筛选农药残留有害物质,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综合配套技术研究,运用农产品产地环境静体技术以及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在蔬菜生产中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频率。

4.5 建立全面完善的行政监管体系由于蔬菜的种类较多,在生产环节上涉及到产地环境生产操作等环节,如农业、环保、工商、质量监督、检疫、商务等多个部门应建立群防群治机制。由农业部门牵头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制度,积极倡导健康种植,给予种植户以相关的培训和扶持,帮助他们学习清洁种植、生态种植技术,并在种植生产中生产者中推行生产记录、用药记录产地产品检测等相关的方法,做好蔬菜安全生产的第一关的把控。

5 结语

19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