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 2019年6月第16卷总第321期
居住融合的空间特征及微更新策略
——以武汉社区团块为例
胡雨菲,杨茜瑞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摘要:以武汉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的拥有居住融合雏形的聚合团块社区为例,实地调研并分析总结居住融合的空间特征,以社会主要矛盾为背景,尝试在居住层面提出促进不同阶层社区居民生活环境、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磨合,以及社会融合微更新的策略。
关键词:居住社区;社会融合;边界;门禁;微更新策略[中图分类号] TU984.12
[文献标识码] A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Renewal Strategy of Residential Integration
—— A Case of Wuhan Community Combination
Hu Yufei, Yang Xirui
(School of Urban Design,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China)
Abstract: Taking three different levels of agglomeration community with the embryonic form of residential integration in Wuh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conducts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summarizes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ential integration.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s, it tries to put forward the micro-renewal strategy for social integr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living environment, social relation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mong different strata of community residents.Key words: residential community; social integration; border; access control; micro-renewal strategy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当今“后城市化时代”,我们必须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中,促进社会多层级融合势在必行。从武汉来看,它作为几千年的历史重镇和中部交通枢纽,拥有大量的常住居民和流动人口,它的城市化改造从未停止。在道路与城区不断地翻新中,经常会出现新建高档商品房社区和年代久远的老旧单位小区比邻而居的情况,在相交地带还有复杂的城中村存留,由于不同社区要求的差异和快速的生活节奏,同时也缺少时间和空间驻足接触,使社区间无法互相理解。同质人群聚集居住,异质人群彼此隔离,形成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基本格局。这种居住差异导致的更为严重的阶层分化,成为目前社会经济实现平衡发展、共同富裕难以越过的障碍。
文章将对武汉市3个相邻但阶层不同的居住社区——银海雅苑楚天府片区(高档商品房社区)、武大家属区(单位社区)、东湖新村片区(城中村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并对有利于社区居住融合的空间特性展开分析研究,针对居住空间融合,提出使不同阶层社区居民增加接触和交流的微更新融合策略,以期在居住层面影响环境、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磨合,促进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
来,最初由德国的社会学家滕尼斯应用到社会学的研究中。
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为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社区就是这样一个“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会融合的概念源于社会排斥的对立面。2003年,欧盟把社会融合定义为在参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享受正常的生活和居住条件,以及社会福利等方面获得必要的机会和资源[1]。学者周皓通过对东西方社会融合指标体系的反思与重构,提出了新的“社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着重体现社会融合的动态过程:适应、区隔融合、融合[2](见图1)。
从经济融合、文化适应、社会适应、结构融合,以及身份认同的意义5个维度来说,当前中国城市人口的社会融合现状还相当严峻,其中主要表现在社会阶层结构分化导致的居住社区分异,同时城市人口流动也给社会融合带来了更多挑战。
居住区的边界是指居住区与城市交界处围绕居住区的带形空间[3]。其中“刚性边界”具体表现为通透性较差的实体结构,以防御和隔离为主,不利于人们的交流和停留;“柔性边界”强调包容、贯通和内外交流,吸引人们驻足和交流[4]。
“门禁社区”(gated community)是通过围合(walled)与门禁(gated)等方式达到对居住社区的空间可及性的控制,
1概念的厘清并可能成为一种社会排斥的有效形式。结合中国居住社区
社区(Community)一词源于拉丁语,中文由英文意译而现状,“门禁社区”概念具有更强的弹性,其基本特征是围合
前者是指社区四周有自然障碍物或人工障碍物围作者简介:胡雨菲(1997-),女,本科,研究方向:居住融合。与门禁,
94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城市空间 2019年6月第16卷总第321期
合起来;后者是指社区入口处设有大门,并设置门卫[5]。
城市微更新理论源于吴良镛先生提出的“有机更新”理论,2012年仇保兴提出“重建微循环”理念使微更新理论深入城市更新。城市更新不仅要注重公共空间、人群活动和社会文化营造,还要注重设施的增补与城市功能的衔接,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6]。国内关于微更新理论的实践案例,包括曹杨新村步行街“低强度改造”和四平社区“微创”设计,通常采取扩展公共空间,增设公共设施和绿地空间等措施。
“城市针灸”最早由西班牙城市学家莫拉勒斯提出,是一种小尺度改造城市的更新模式。它通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以“点式切入”的方式进行小规模的改造,触发其周边
城市建筑
环境的变化,最终达到激发城市活力、改变城市面貌、更新
城市的目的[7]。
2武昌区居住区的演化历程及空间特征
调研区域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和洪山区的相邻边界处,北部约3/4在武昌区,南部约1/4在洪山区,占地面积约35hm2,毗邻武汉大学,紧靠珞珈山,是一片典型的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居住区团块共存的区域。团块之间相互独立,却又聚合成片,所以该区域人口成分复杂,收入水平相差较大,不同阶层之间存在难以融合的问题,具体范围如图2所示。
调研对象为3个独立团块社区,分别为银海雅苑楚天府片区(高档商品房社区)、武大家属区(单位社区)、东湖新村片区(城中村社区),如图3、图4所示。2.1银海雅苑楚天府片区
银海雅苑楚天府片区由银海雅苑、东湖楚天府两个新建小区及附近高楼组成。该片区坐落在东湖之畔,紧邻武汉大学,相拥两大商业中心——光谷和街道口,这样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和高端定位,使该片区整体建筑风格比较现代化,具备高品质的居住环境和高标准的生活服务设施。其中,银海雅苑由5栋32~33层的高层住宅组成,整体规划呈开放流线型布局。楚天府采取两排围合式规划布局形式,由7栋高层、2栋酒店式公寓组合而成,体现了规划社区的现
图1 社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图2 调研范围(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95
城市建筑
城市空间 2019年6月第16卷总第321期
图3 调研对象(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4 调研片区实景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代和时尚,片区房屋均价约27 000元/m2。
2.2武大家属区
主要调研范围以北三区、南三区为主,各个区建造时间不一,包含多种房屋类型,其中部分房屋年代久远,居住人群大部分为武汉大学教职工,以老年人为主。房屋经常租赁给附近大学生,租金为2 000~3 000元/月。楼栋之间间距合理,绿化丰富,有社区服务设施,小区内主要道路为开阔的柏油路。
2.3东湖新村片区
这一片区年代久远,房屋破败,楼栋之间紧挨,阳
96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光匮乏,缺乏小区规划设计,小区道路为狭窄的水泥路,水泥路两侧房屋的一楼统一改成商铺,主要针对校内学生群体,经营外卖业务,二楼及以上仍为住房,租金为1 000~2 000元/月。2.4结论
根据实际调研分析,总结得出社区居住融合的空间特征有边界围合度、门禁开放度、活动参与度、连接适应度4个方面,下文对其进行探讨。2.4.1边界围合度
模糊边界是一种趋势,也是促进居住空间社会融合的
城市空间 2019年6月第16卷总第321期
主要解决方式。我们希望创造自由共享、无阶级的公共空间作为边界上的交流节点,即在保留社区安全围合门禁的基础上,做不定性的空间打断,使相邻居住区的居民能同时使用(见表1)。
表1 边界围合度对比分析
边界位边界
置类型
特征
现场图片
不存在明显的边界,
东湖新村无围墙,可以相互穿
片区与城模糊
插,社区之间自由来
市边界边界
往,但缺乏公共交流
空间
武大家弱围即“柔性边界”,主要属区与城合边形式为公共性较强的市边界界低端社会生活商铺
银海雅
苑楚天府
弱围即“柔性边界”,为小区
片区与城
合边与八一路居民提供便
市边界
界民餐饮和便利商店等
东湖新村
片区与武
强围以通透性较差的实体
大家属
合边结构为主,功能以隔离
区
界为主,如实体围墙等
表2 门禁开放度对比分析
社区门禁名称类型
特征
现场图片
东湖新村无门可及性高,但人群流动复
杂,管理混乱,导致其他
片区禁社区人群不愿进入
武大不严
有一定的安保性,1~2个家属格门
门卫,保证车辆的登记,
区禁
但居民和其他人员可随
意进出
采取人行入口刷卡、车行银海
识别车牌的门禁形式,同
雅苑
时拥有专业安保人员全
楚天
严格天值岗,外来人员无法轻府片
门禁易进入,需问询出入原因区
并登记,居住空间可及性
极低,基本服务于内部社
区居民
城市建筑
2.4.2门禁开放度
这种“门禁”的不平等反映在“门禁社区”上就形成了不同社区图景的并置。虽然“门禁社区”保证了邻里的高度同质化,却将不同阶层的人分隔到不同社区,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的分层对立,使居住隔离形式表现得更加突出(见表2)。
2.4.3活动参与度
目前,中国不同的阶层中,阶层跨度越大社会化“断裂”越明显,共同的社会活动越难以进行。对于武汉而言,本次调研区域正是城市中心新旧交替的区域缝合“断裂”的启迪雏形,社会融合正在持续的社区交往活动中不断地建立起来,是社区交往活动的结果(见表3)。2.4.4连接适应度(见表4)
3关于社区融合的前瞻性观点
前述3个案例中,居住区融合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和
风格,看似“断裂”,但其中透露了不同居住区融合的发展趋势,这将给未来城市居住发展带来前瞻性的引导。如何将城市微更新策略与现有或即将开发的居住区进行融合,根植于武汉或中国的地方性背景,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探讨。3.1缝合社区间的连接节点,创造跨阶级融合的公共空间
针对已建成居住区融合,采用小规模、渐进式更新,引入城市针灸的方法,以点或线式切入,激发城市空间的自身调节功能,以达到和谐的居住区融合状态。当不同居住区之间存在交通阻隔时,可采取以下措施。3.1.1利用天桥通行系统,创造绿化氛围
改造城市空间的人行天桥,如增加绿色空间和公共休闲区,使人行天桥在承担交通连接功能的同时,也创造出服务整个片区人群的公共空间。人行交通的利用可增加居民在公共空间驻足接触的机会,缓和不同居住区彼此隔离的
表3 活动参与度对比分析
社区活动名称类型
特征
现场图片
无绿地规划,小区道路和东湖
房屋间距皆狭窄,车辆和
新村
无活衣物晾晒占据功能活动片区
动区域,唯一存有的运动健身器材被居民晾晒的衣
服占据绿地规划较好,服务范围广,参与度高,且大多活
武大开放动为自发性参与。活动主家属性活要以体育类和文化类为区动主,包括珞珈山休闲、体
育器材健身、棋牌娱乐等
活动服务于小区业主。社区活
银海动主要分为自发性活动雅苑社区和非自发性活动,前者包楚天内活括利用小区营造的自然环府片动境进行休闲的活动;后区者为居民参与物业小区举
办的活动。以前者为主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97
城市建筑
表4 连接适应度对比分析
连接对象
连接方式
特征
城市空间 2019年6月第16卷总第321期
现场图片
连接位置
东湖新村片区与武大家属区
两个居住区紧邻,用围墙隔开,但有门可以全天候自由通过,并且门口的
门与活动连接
水果摊、珞珈山,以及小卖部的共享都促进了两个社区的交流
银海雅苑楚天府片区与武大家属区、东湖新村片区
两个居住区之间被城市主干道隔
离,但人们通过斑马线、天桥和地下人行通道进行交流,同时银海雅苑
道路商业连接侧的高档商业、武大家属区东湖新
村片区侧的低档便民商业共同使用,减少了对道路的阻隔影响,提升了
社区融合
局面。
3.1.2增加地下公共空间,提供双层垂直连接系统
在经济与规划允许的条件下,可打通不同居住区之间的部分地下空间,增加不同片区的共享面积,使居住区间的连接从单一的地面连接变为双层垂直连接。在功能使用上,新增加的地下公共空间可作为不同居住区的共享商业区、休闲区等,有利于社交行为的增加,避免社会化“断裂”的情况恶化。3.2打破“强墙”隔离,激活边界带失落空间
目前,大多数居住区边界被设置为围墙、绿化、停车场等不可活动空间,使边界失落空间更加扩张,且不同居住区的边界交流只有门禁作为接触点。空间和群体的分化,导致同一社区居民接触人、活动、资源、服务的能力不同,且对于等级比较低的居住区有不利影响。一方面,其他层级社区自我包围,即使门禁开放,他们也被隔离在外;另一方面,服务功能区域的缺失,使他们对活动或资源的可及性变弱。针对目前现状,可对边界类型进行弹性选择,使强围合边界、弱围合边界向模糊边界转变。3.2.1弱化围墙,在边界处增加兴趣空间
可将边界的部分实体墙改为通透的栏杆,增加视线交流,其余实体围墙部分打通,将不同兴趣种类的公共空间放置于不同居住区的交界区域,如共享舞台、共享工作室、绿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使人群通过兴趣进行跨阶级融合。3.2.2界定到达居住区边界的路网密度和方向
可增加居住区边界周围的人行道路,适当提升居住
区整体的路网密度,使一定比例的居住区对公众开放。同时,增加居住区内外用地交叉口数量,提升内外通行的可行性和通行效率,使公众高效到达周边社区的边界空间,以此促进绿地和兴趣空间的利用率,促进不同居住区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嘎日达,黄匡时.西方社会融合概念探析及其启发[J].国
外社会科学,2009(02):20-25.
[2] 周皓.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测量及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
2012,36(03):27-37.
[3] 孙强,柳松.居住区街道界面空间设计初谈[J].科技信息,
2006(S5):81.
[4] 贾卫宾.城市边界:类型、意义、演化与控制——基于边
界管理的规划方法优化[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3:14.
[5] 李远行,陈俊峰.城市居住空间分化与社区交往——基于
南京市东山新区个案的实证研究[J].开放时代,2007(04):50-61.
[6] 魏志贺.城市微更新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J].低温建筑技
术,2018,40(02):161-164.
[7] 张晓.浅谈“城市针灸”[J].华中建筑,2012,30(10):
23-25.
98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