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CN 112106701 A(43)申请公布日 2020.12.22
(21)申请号 202010980298.2(22)申请日 2020.09.17
(71)申请人 阜南县濛洼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地址 236300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郜台乡
保庄圩黄郜路北侧(72)发明人 于朝敏 张厚海
(74)专利代理机构 合肥广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普通合伙) 34129
代理人 汪纲(51)Int.Cl.
A01K 61/10(2017.01)A01K 61/80(2017.01)A01G 22/22(2018.01)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图6页
(54)发明名称
一种生态鱼稻共生养殖系统及其养殖方法(57)摘要
本发明涉及稻田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态鱼稻共生养殖系统及其养殖方法,包括由田埂围绕成的养殖区,养殖区的四周边缘处均开设有侧边养殖沟,养殖区内部还分布有若干块稻田垅,相邻的稻田垅之间预留有中间养殖沟;侧边养殖沟与中间养殖沟的内部共同安装有行走轨道,行走轨道由若干节轨道单体组成,行走轨道上端运行有牵引机头及货车;其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稻田的选择;b开挖养殖沟;c加固田埂;d移栽秧苗;e投放鱼苗;f投料喂食;本发明能够实现均匀喂食鱼类,有利于提高产量;同时无需人力下田进行投喂,大大减少了劳动强度,也减少了人力成本;货车还可以充当货物的运输传送,非常方便实用,大大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
CN 112106701 ACN 112106701 A
权 利 要 求 书
1/2页
1.一种生态鱼稻共生养殖系统,包括由田埂围绕成的养殖区(1),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区(1)的四周边缘处均开设有侧边养殖沟(2),所述养殖区(1)内部还分布有若干块稻田垅(3),相邻的所述稻田垅(3)之间预留有中间养殖沟(4),所述中间养殖沟(4)的两端均与所述侧边养殖沟(2)相连通;
所述侧边养殖沟(2)与所述中间养殖沟(4)的内部共同安装有行走轨道(5),所述行走轨道(5)的走势呈弓形,所述行走轨道(5)由若干节轨道单体(501)组成,所述轨道单体(501)的侧壁均焊接有支撑杆(8),所述支撑杆(8)的侧壁焊接有加强杆(9),且所述加强杆(9)的顶端同样与所述轨道单体(501)的侧壁相焊接,所述行走轨道(5)上端运行有牵引机头(6)及货车(7),所述牵引机头(6)通过连接梁(10)及万向节(11)与所述货车(7)相连接;
所述牵引机头(6)包括牵引机架(601)、蓄电池(602)、控制箱(603)、驱动电机(604)、减速箱(605)及第一轨道轮(606),所述蓄电池(602)、控制箱(603)、驱动电机(604)及减速箱(605)均安装于所述牵引机架(601)上端,所述蓄电池(602)对所述控制箱(603)进行供电,所述控制箱(603)的信号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驱动电机(604),所述驱动电机(604)的输出端与所述减速箱(605)的输入端,所述减速箱(605)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轨道轮(606)相固定,所述第一轨道轮(606)通过轨道轮架安装于所述牵引机架(601)的底端,所述第一轨道轮(606)与所述轨道单体(501)底端面相接触;
所述货车(7)包括车架(701)、饲料仓(702)、出料仓(703)及第二轨道轮(704),所述饲料仓(702)固定安装于所述车架(701)上端,所述饲料仓(702)的内部转动安装有主动辊筒(705)和从动辊筒(706),所述主动辊筒(705)和所述从动辊筒(706)的外壁共同绕接有环形传送带(707),所述环形传送带(707)外壁等间距固定安装有若干个提料板(708),所述环形传送带(707)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导料板(709),所述出料仓(703)铰接于所述饲料仓(702)的外侧壁,所述车架(701)的底端通过轨道轮架安装有所述第二轨道轮(70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鱼稻共生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辊筒(705)与出料电机(710)的输出端相固定,所述出料电机(710)固定于所述饲料仓(702)的外侧壁且所述蓄电池(602)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鱼稻共生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饲料仓(702)的底部呈一个斜坡,且斜坡的底端与所述环形传送带(707)的底端设置在一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鱼稻共生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仓(703)的两侧均通过拉簧(714)与所述饲料仓(702)的外壁相固定,所述出料仓(703)的底面还固定有振动电机(711),所述振动电机(711)的前后两侧输出端均固定连接有偏心块(71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鱼稻共生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箱(603)的内部安装有通讯模块(6031)、数据分析模块(6032)、中央控制模块(6033)、行走模块(6034)及喂养模块(6035),所述通讯模块(6031)的信号输入端与外部的遥控发射器的信号发出端通过无线网络连接,所述通讯模块(6031)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数据分析模块(6032)的信号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数据分析模块(6032)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中央控制模块(6033)的信号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中央控制模块(6033)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所述行走模块(6034)及所述喂养模块(6035)电性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生态鱼稻共生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模块(6034)与驱动电机(604)电性连接,所述喂养模块(6035)分别与出料电机(710)及振动电机
2
CN 112106701 A
权 利 要 求 书
2/2页
(711)电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鱼稻共生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701)的顶端还安装有围栏(713),所述围栏(713)设置于所述饲料仓(702)的后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鱼稻共生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701)的底端固定安装有渔网架(715)。
9.一种使用权利要求1-8之一所述的生态鱼稻共生养殖系统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稻田的选择:选择面积至少为1亩,地表高度30~50cm,土壤pH值为6.5~7.0的稻田;b、开挖养殖沟:在稻田内开挖相互连通的侧边养殖沟(2)及中间养殖沟(4),侧边养殖沟(2)及中间养殖沟(4)的宽度均为50~80cm,深为40~60cm;
c、加固田埂:对田埂硬化处理,并在田埂上开设进水口和出水口;d、移栽秧苗:将秧苗移栽到稻田垅(3)内,并保持秧苗之间的距离处于合适的大小,避免秧苗争肥;
e、投放鱼苗:在水稻长到第三片稻叶时期投放鱼苗,按每亩稻田500尾放养鱼苗;f、投料喂食:鱼苗每日在稻田内投喂饲料2次,每次投喂饲料量为2.5公斤/亩。
3
CN 112106701 A
说 明 书
一种生态鱼稻共生养殖系统及其养殖方法
1/6页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稻田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态鱼稻共生养殖系统及其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稻田养殖是一种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在稻田生态系统进行良性循环的生态养殖模式。利用稻田水面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从而稻田养殖既可以在省工、省力、省饵料的条件下收获相当数量的水产品,又可以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促使稻谷增收一成以上,许多农民朋友都喜欢稻田养鱼,这样既可以提高稻田的收成,又可以获得鱼货,补贴家用。
[0003]如专利申请号为201811331492.7的发明公开了一种稻花鲫鱼专用养殖稻田及其养殖方法,包括双养区和稻花鲫鱼饲养装置,所述双养区的四周边设置有稻田边界田垄,所述双养区与所述双养区之间设置有分隔田垄,所述双养区与所述双养区之间通过流通道连通,所述双养区内部种植有稻苗,所述双养区由黏质土层、壤土层和腐殖质层三层组成,所述黏质土层铺设在最底层,所述壤土层铺设在所述黏质土层和所述腐殖质层之间,所述腐殖质层铺设在最上层;但是该发明依旧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人力踏入稻田进行鱼类饲料的投喂,费时费力,人工成本高;同时,人工投喂易造成饲料分布不均匀,不利于鱼类的生长。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针对背景技术所提出的需要人力踏入稻田进行鱼类饲料的投喂,费时费力,效率低的问题;以及人工投喂易造成饲料分布不均匀,不利于鱼类的生长的问题,而设计了一种生态鱼稻共生养殖系统及其养殖方法。[0005]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生态鱼稻共生养殖系统及其养殖方法,包括由田埂围绕成的养殖区,所述养殖区的四周边缘处均开设有侧边养殖沟,所述养殖区内部还分布有若干块稻田垅,相邻的所述稻田垅之间预留有中间养殖沟,所述中间养殖沟的两端均与所述侧边养殖沟相连通;
所述侧边养殖沟与所述中间养殖沟的内部共同安装有行走轨道,所述行走轨道的走势呈弓形,所述行走轨道由若干节轨道单体组成,所述轨道单体的侧壁均焊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侧壁焊接有加强杆,且所述加强杆的顶端同样与所述轨道单体的侧壁相焊接,所述行走轨道上端运行有牵引机头及货车,所述牵引机头通过连接梁及万向节与所述货车相连接;
所述牵引机头包括牵引机架、蓄电池、控制箱、驱动电机、减速箱及第一轨道轮,所述蓄电池、控制箱、驱动电机及减速箱均安装于所述牵引机架上端,所述蓄电池对所述控制箱进行供电,所述控制箱的信号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
4
CN 112106701 A
说 明 书
2/6页
减速箱的输入端,所述减速箱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轨道轮相固定,所述第一轨道轮通过轨道轮架安装于所述牵引机架的底端,所述第一轨道轮与所述轨道单体底端面相接触;
所述货车包括车架、饲料仓、出料仓及第二轨道轮,所述饲料仓固定安装于所述车架上端,所述饲料仓的内部转动安装有主动辊筒和从动辊筒,所述主动辊筒和所述从动辊筒的外壁共同绕接有环形传送带,所述环形传送带外壁等间距固定安装有若干个提料板,所述环形传送带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导料板,所述出料仓铰接于所述饲料仓的外侧壁,所述车架的底端通过轨道轮架安装有所述第二轨道轮。[0006]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动辊筒与出料电机的输出端相固定,所述出料电机固定于所述饲料仓的外侧壁且所述蓄电池电性连接。[0007]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饲料仓的底部呈一个斜坡,且斜坡的底端与所述环形传送带的底端设置在一块。
[0008]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料仓的两侧均通过拉簧与所述饲料仓的外壁相固定,所述出料仓的底面还固定有振动电机,所述振动电机的前后两侧输出端均固定连接有偏心块。
[0009]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控制箱的内部安装有通讯模块、数据分析模块、中央控制模块、行走模块及喂养模块,所述通讯模块的信号输入端与外部的遥控发射器的信号发出端通过无线网络连接,所述通讯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数据分析模块的信号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数据分析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中央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中央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所述行走模块及所述喂养模块电性连接。[0010]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行走模块与驱动电机电性连接,所述喂养模块分别与出料电机及振动电机电性连接。[0011]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车架的顶端还安装有围栏,所述围栏设置于所述饲料仓的后端。
[0012]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车架的底端固定安装有渔网架。[0013]一种生态鱼稻共生养殖系统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稻田的选择:选择面积至少为1亩,地表高度30~50cm,土壤pH值为6.5~7.0的稻田;b、开挖养殖沟:在稻田内开挖相互连通的侧边养殖沟及中间养殖沟,侧边养殖沟及中间养殖沟的宽度均为50~80cm,深为40~60cm;
c、加固田埂:对田埂硬化处理,并在田埂上开设进水口和出水口;d、移栽秧苗:将秧苗移栽到稻田垅内,并保持秧苗之间的距离处于合适的大小,避免秧苗争肥;
e、投放鱼苗:在水稻长到第三片稻叶时期投放鱼苗,按每亩稻田500尾放养鱼苗;f、投料喂食:鱼苗每日在稻田内投喂饲料2次,每次投喂饲料量为2.5公斤/亩。[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中,行走轨道、牵引机头及货车的设置,牵引机头可在遥控发射器的控制下带动货车沿着行走轨道来回移动,货车上安装有饲料仓,从而便于将饲料仓内部放置的鱼饲料投放于侧边养殖沟及中间养殖沟中,能够实现均匀喂食鱼类,有利于鱼类快速成长,提高产量;同时无需人力下田进行投喂,大大减少了劳动强度,也减少了人力成本;货车上还安装有围栏,围栏内还可以堆放稻谷、秸秆、肥料或者其他物品,从而货车还可以充当货物的
5
CN 112106701 A
说 明 书
3/6页
运输传送,非常方便实用,大大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0015]2、本发明中,饲料仓的内部转动安装有主动辊筒和从动辊筒,主动辊筒和从动辊筒的外壁共同绕接有环形传送带,环形传送带外壁等间距固定安装有若干个提料板,主动辊筒与出料电机的输出端相固定,出料电机通电后会带动主动辊筒顺时针转到,主动辊筒会进一步带动环形传送带顺时针转到,从而提料板能够不断将饲料仓内部的鱼饲料导出并掉落在出料仓内部,只需控制出料电机的转速即可控制鱼饲料的投喂量,使用更加灵活;进一步的,出料仓的两侧均通过拉簧与饲料仓的外壁相固定,出料仓的底面还固定有振动电机,振动电机的前后两侧输出端均固定连接有偏心块,振动电机工作后能带动偏心块转动,偏心块在做圆周运动时产生离心力,因于离心力的方向随偏心块的转动而不断变化,连续不断的离心力则会对出料仓产生连续多个方向上的激振力,一方面使得鱼饲料分散的更均匀,另一方面能使得鱼饲料可以快速滑落至养殖沟,避免了出现沾附的现象。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俯视图;图3为本发明中牵引机头、货车及轨道单体的安装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中牵引机头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控制箱的内部电学模块连接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中货车从前方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中货车从后方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中主动辊筒、从动辊筒及环形传送带的安装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出料仓及其下方部件的安装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施例2中振动电机及偏心块的安装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货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018]其中,1-养殖区,2-侧边养殖沟,3-稻田垅,4-中间养殖沟,5-行走轨道,501-轨道单体,6-牵引机头,601-牵引机架,602-蓄电池,603-控制箱,6031-通讯模块,6032-数据分析模块,6033-中央控制模块,6034-行走模块,6035-喂养模块,604-驱动电机,605-减速箱,606-第一轨道轮,7-货车,701-车架,702-饲料仓,703-出料仓,704-第二轨道轮,705-主动辊筒,706-从动辊筒,707-环形传送带,708-提料板,709-导料板,710-出料电机,711-振动电机,712-偏心块,713-围栏,714-拉簧,715-渔网架,8-支撑杆,9-加强杆,10-连接梁,11-万向节。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
6
CN 112106701 A
说 明 书
4/6页
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20]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治具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治具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0021]在本申请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0022]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0023]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套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0024]下面结合附图1~11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0025]实施例1
一种生态鱼稻共生养殖系统,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由田埂围绕成的养殖区1,养殖区1的四周边缘处均开设有侧边养殖沟2,养殖区1内部还分布有若干块稻田垅3,相邻的稻田垅3之间预留有中间养殖沟4,中间养殖沟4的两端均与侧边养殖沟2相连通;
如图3所示,侧边养殖沟2与中间养殖沟4的内部共同安装有行走轨道5,行走轨道5的走势呈弓形,行走轨道5由若干节轨道单体501组成,轨道单体501的侧壁均焊接有支撑杆8,支撑杆8的侧壁焊接有加强杆9,且加强杆9的顶端同样与轨道单体501的侧壁相焊接,行走轨道5上端运行有牵引机头6及货车7,牵引机头6通过连接梁10及万向节11与货车7相连接,连接梁10的设置主要用于牵引货车7,万向节11的设置主要是为了牵引机头6及货车7可在行走轨道5上进行转弯;
如图4所示,牵引机头6包括牵引机架601、蓄电池602、控制箱603、驱动电机604、减速箱605及第一轨道轮606,蓄电池602、控制箱603、驱动电机604及减速箱605均安装于牵引机架601上端,蓄电池602对控制箱603进行供电,控制箱603的信号输出端电性连接驱动电机604,驱动电机604的输出端与减速箱605的输入端,减速箱605的输出端与第一轨道轮606相固定,第一轨道轮606通过轨道轮架安装于牵引机架601的底端,第一轨道轮606与轨道单体501底端面相接触;
如图6~8所示,货车7包括车架701、饲料仓702、出料仓703及第二轨道轮704,饲料仓702固定安装于车架701上端,饲料仓702的内部转动安装有主动辊筒705和从动辊筒706,主
7
CN 112106701 A
说 明 书
5/6页
动辊筒705和从动辊筒706的外壁共同绕接有环形传送带707,环形传送带707外壁等间距固定安装有若干个提料板708,环形传送带707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导料板709,导料板709的设置是为了防止鱼饲料从环形传送带707两侧流出,出料仓703铰接于饲料仓702的外侧壁,车架701的底端通过轨道轮架安装有第二轨道轮704;主动辊筒705与出料电机710的输出端相固定,出料电机710固定于饲料仓702的外侧壁且蓄电池602电性连接;饲料仓702的底部呈一个斜坡,且斜坡的底端与环形传送带707的底端设置在一块,斜坡的设置是为了使鱼饲料是在集中于饲料仓702的底部,便于提料板708的提取。[0026]其中,如图5所示,控制箱603的内部安装有通讯模块6031、数据分析模块6032、中央控制模块6033、行走模块6034及喂养模块6035,通讯模块6031的信号输入端与外部的遥控发射器的信号发出端通过无线网络连接,通讯模块6031的信号输出端与数据分析模块6032的信号输入端电性连接,数据分析模块6032的信号输出端与中央控制模块6033的信号输入端电性连接,中央控制模块6033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行走模块6034及喂养模块6035电性连接。行走模块6034与驱动电机604电性连接,喂养模块6035分别与出料电机710及振动电机711电性连接。
[0027]本实施例的工作机理为:遥控发射器可控制牵引机头6及货车7沿着行走轨道5来回移动,货车7上安装有饲料仓702,饲料仓702的内部转动安装有主动辊筒705和从动辊筒706,主动辊筒705和从动辊筒706的外壁共同绕接有环形传送带707,环形传送带707外壁等间距固定安装有若干个提料板708,主动辊筒705与出料电机710的输出端相固定,出料电机710通电后会带动主动辊筒705顺时针转到,主动辊筒705会进一步带动环形传送带707顺时针转到,从而提料板708能够不断将饲料仓702内部的鱼饲料导出并掉落在出料仓703内部,只需控制出料电机710的转速即可控制鱼饲料的投喂量,使用更加灵活;牵引机头6及货车7沿着行走轨道5的行走过程,可将将饲料仓702内部放置的鱼饲料投放于侧边养殖沟及中间养殖沟中,从而能够实现均匀喂食鱼类,有利于鱼类快速成长,提高产量;同时无需人力下田进行投喂,大大减少了劳动强度,也减少了人力成本。[0028]实施例1的生态鱼稻共生养殖系统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稻田的选择:选择面积至少为1亩,地表高度30cm,土壤pH值为6.5的稻田;b、开挖养殖沟:在稻田内开挖相互连通的侧边养殖沟2及中间养殖沟4,侧边养殖沟2及中间养殖沟4的宽度均为50cm,深为40cm;
c、加固田埂:对田埂硬化处理,并在田埂上开设进水口和出水口;d、移栽秧苗:将秧苗移栽到稻田垅3内,并保持秧苗之间的距离处于合适的大小,避免秧苗争肥;
e、投放鱼苗:在水稻长到第三片稻叶时期投放鱼苗,按每亩稻田500尾放养鱼苗;f、投料喂食:鱼苗每日在稻田内投喂饲料2次,每次投喂饲料量为2.5公斤/亩。[0029]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9和图10所示,出料仓703的两侧均通过拉簧714与饲料仓702的外壁相固定,出料仓703的底面还固定有振动电机711,振动电机711的前后两侧输出端均固定连接有偏心块712。
[0030]本实施例在使用过程中,还可使振动电机711接通电源,振动电机711工作后能带动偏心块712转动,偏心块712在做圆周运动时产生离心力,因于离心力的方向随偏心块712
8
CN 112106701 A
说 明 书
6/6页
的转动而不断变化,连续不断的离心力则会对出料仓703产生连续多个方向上的激振力,一方面使得鱼饲料分散的更均匀,另一方面能使得鱼饲料可以快速滑落至养殖沟,避免了出现沾附的现象。
[0031]实施例2的生态鱼稻共生养殖系统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稻田的选择:选择面积至少为1亩,地表高度40cm,土壤pH值为6.7的稻田;b、开挖养殖沟:在稻田内开挖相互连通的侧边养殖沟2及中间养殖沟4,侧边养殖沟2及中间养殖沟4的宽度均为60cm,深为50cm;
c、加固田埂:对田埂硬化处理,并在田埂上开设进水口和出水口;d、移栽秧苗:将秧苗移栽到稻田垅3内,并保持秧苗之间的距离处于合适的大小,避免秧苗争肥;
e、投放鱼苗:在水稻长到第三片稻叶时期投放鱼苗,按每亩稻田500尾放养鱼苗;f、投料喂食:鱼苗每日在稻田内投喂饲料2次,每次投喂饲料量为2.5公斤/亩。[0032]实施例3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如图11所示,车架701的顶端还安装有围栏713,围栏713设置于饲料仓702的后端;车架701的底端固定安装有渔网架715。[0033]本实施例在使用过程中,围栏713内还可以堆放稻谷、秸秆、肥料或者其他物品,从而货车7还可以充当货物的运输传送,非常方便实用,大大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渔网架715的下端还可以安装捕捞网,从而在鱼类长大后,可对鱼类进行捕捞。[0034]实施例3的生态鱼稻共生养殖系统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稻田的选择:选择面积至少为1亩,地表高度50cm,土壤pH值为6.8的稻田;b、开挖养殖沟:在稻田内开挖相互连通的侧边养殖沟2及中间养殖沟4,侧边养殖沟2及中间养殖沟4的宽度均为80cm,深为60cm;
c、加固田埂:对田埂硬化处理,并在田埂上开设进水口和出水口;d、移栽秧苗:将秧苗移栽到稻田垅3内,并保持秧苗之间的距离处于合适的大小,避免秧苗争肥;
e、投放鱼苗:在水稻长到第三片稻叶时期投放鱼苗,按每亩稻田500尾放养鱼苗;f、投料喂食:鱼苗每日在稻田内投喂饲料2次,每次投喂饲料量为2.5公斤/亩。[0035]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9
CN 112106701 A
说 明 书 附 图
1/6页
图1
图2
10
CN 112106701 A
说 明 书 附 图
2/6页
图3
图4
11
CN 112106701 A
说 明 书 附 图
3/6页
图5
图6
12
CN 112106701 A
说 明 书 附 图
4/6页
图7
图8
13
CN 112106701 A
说 明 书 附 图
5/6页
图9
图10
14
CN 112106701 A
说 明 书 附 图
6/6页
图11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