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毛概汇总2

毛概汇总2

来源:尚车旅游网
马克思主义

1.1848年,《共产党宣言》公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与内在矛盾的激化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呈现出新特点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政治条件

对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继承与超越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条件

2.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延安整风,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江泽民: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胡锦涛 中共十七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胡锦涛: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解放思想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4.毛泽东思想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文章中,毛泽东在对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以及基本特点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1921—1927)主要标志: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毛泽东思想形成时间: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1927—1935)

重要标志:初步形成了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时间: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1935—1945) 重要标志:系统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体系。 指导地位的确立:1945年中共七大被确定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王稼祥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首次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了概括。

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被称作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5.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时代背景:产生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的主题逐步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

历史经验: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其他国家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

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的概括,初步构建了这一理论的基本轮廓。

党的十四大,第一次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同时,正式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确立为指导思想。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时代背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2)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3)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4)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现实依据: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

形成与发展: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视察时第一次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1年7月,江泽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翌年又写进了宪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7.科学发展观:

根本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2003年9月2日胡锦涛在江西考察工作时第一次使用“科学发展观”一词。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8.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

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使中国成为一个民族独立的国家;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使中国成为一个人民民主的国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1948年,他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动力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的动力是工人和农民。

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坚固的同盟军。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就是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

坚持和把握无产阶级领导权的经验

第一,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关键;

第二,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实行独立自主,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是保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基本策略; 第三,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第四,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新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领导阶级不同

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错误思想: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王明为代表的“一次革命论”(主张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945年,他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

新民主主义政治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新民主主义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软弱性和妥协性

9.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道路两个基本特点:斗争形式是进行长期的革命战争;进攻的主要方向是先取农村、后占城市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此会议中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

以城市为中心到以乡村为中心认识转变:1930年1月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明确系统地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全党范围: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之后。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

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与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和条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工农武装割据”即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红色政权建设的理论。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国民革命时期: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新三民主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巩固的工农联盟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与顽固派斗争的三个策略原则,即有理、有利、有节 坚持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即党指挥枪的原则,这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也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的根本保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惟一宗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人民军队阶级本质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军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根本标志,是人民军队生存的基础和力量的源泉

人民战争思想的核心是“兵民是胜利之本”。 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是毛泽东建党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和最核心的内容。 革命战争时期,党内最本质的矛盾是“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其中最主要的是无产阶级思想与农民、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共七大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10.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掌握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则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大众同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仍然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后,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是

“主体”,“三改”是“两翼”。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三个发展阶段: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说服教育、示范和国家帮助的方法,把手工业者的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平赎买(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三个步骤:第一步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四马分肥”); 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付息)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11.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确认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强调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国防和文化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第一次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十六大将和谐作为奋斗目标,并于十七大正式写入党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13.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所存在的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向前发展,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邓小平: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1)发展是目的,是深化改革、保持稳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强大动力 (3)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1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十五大确定为基本经济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政府宏观调控:间接手段 经济手段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两个“毫不动摇”,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和外资经济。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多种分配方式的实质: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三种类型:

(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2)以资本类生产要素和物质类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

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

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以经济为基础,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

16.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坚持”(中国特色;扩大内需)“三个转变”(消费)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无产阶级专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社会主义法制,是人民当家作主和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基本方针: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

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

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

19.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科学发展。工作方针; (3)改革开放。主要动力; (4)民主法治。重要保证;

(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要条件;

(6)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20祖国统一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 “一纲四目”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1982年1月,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21.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

1953年12月,周恩来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们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新变化 ①队伍迅速壮大;

②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③岗位流动加快,择业的自主性不断增强;

④不同地区、行业、所有制单位职工收入差距有所拉大。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新的社会阶层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

我国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为实现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 (1)必须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2)必须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旗帜; (3)必须处理好民族问题; (4)必须处理好宗教问题。

23.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全部工作的根本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