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酶工程的复习

酶工程的复习

来源:尚车旅游网


一、判断题(正确“√”,错误“×” )

1、两大类酶的分类和命名总原则相同。(√)

2、所有植物细胞的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要求一定的光照。(×) 3、只要有诱导物存在,就能诱导酶的合成。(×)

4、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是由葡萄糖等容易利用的碳源直接引起的。(×) 5、所有迅速代谢能源都能阻抑较慢代谢能源所需酶的合成。(√) 6、培养基只是用于细胞培养的各种营养物质的混合物。(×)

7、培养基中既为细胞提供营养,又为细胞提供营养能量的物质是碳源。(√) 8、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的依据是酶与杂质性质的不同进行的。(√) 9、在固定化细胞的培养系统中,细胞只包括固定在载体上的细胞。(×) 10、固定化原生质体与固定化细胞一样可以进行生长繁殖和新陈代谢。(×) 11、酶生物合成的模式有四种,每一种都是固定的不变的。(×) 12、凝胶层析中分配系数Ka不可能大于1。(×)

13、在任何情况下,净电荷为零的颗粒在电场都不移动。(×) 14、用热处理法进行酶的固定化时没有用到载体。(×) 15、每一种酶的固定化方法只能单独使用。(×) 16、酶的应用形式不同,其所使用的反应器也不同。(√) 17、采用共价结合法制备的固定化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二、填空题

1、表示固定化酶应用价值大小的指标是(相对酶活力)。

2、(结构)基因上的遗传信息可以转录成mRNA上的遗传密码。 3、分解代谢物阻碍作用的关键性控制因子是(cAMP)。 4、测酶活力时是测反应液中(底物或产物)的变化量。

5、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的内容有(细胞破碎、酶的提取、酶的分离纯化)。

6、1926年,萨姆纳首先制得(脲)酶结晶,并指出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7、根据所使用的细胞种类不同,生物合成法分为(微生物发酵产酶,动植物细胞产酶)。

8、影响适应型酶生物合最主要的因素是(酶对所对应的mRNA的稳定性以及培养基中的阻遏物的存在)。 9、蛋白类酶分子中起催化作用的主要组分是(蛋白质),核酸类酶分子中起催化作用的主要组分是(核糖核酸)。 10、转录和翻译的底物分别是(核苷三磷酸和各种氨基酸)。 11、酶的生物合成主要是指(细胞内RNA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12、评价酶固定化效果的指标是(酶结合效率或酶活力回收率)。 13、最早用于酶生产的方法是(提取分离法)。 14、酶与非酶催化剂最主要的不同之处是(专一性)。

1

15、固定化酶与修饰酶的不同之处是(固定化酶是水不溶性,修饰酶是水溶性的)。 16、酶生物合成的模式分为四种,分类依据是(细胞生长和酶产生的关系)。

17、亲和层析是依据生物分子与配基之间所具有的(专一而又可逆)的亲和力而进行的。 18、盐析中最常用的中性盐是(硫酸铵)。

19、不改变酶的组成单位及其基团的修饰方法有(物理修饰)。 20、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修饰方法有(大分子结合修饰)。 21、采用双功能试剂修饰的方法有(分子内交联修饰)。 22、在载体活化的方法中,烷基化法引入的是(卤素)基团。 23、(凝胶包埋法)是应用最广泛的细胞固定化方法。 24、最常用的酶反应器是(搅拌罐式反应器)。

25、在体外进行酶的催化反应时,酶的应用形式主要有(固定化酶、游离酶)。

26、用带(负)电荷的载体制备固定化酶后,酶的最适pH值向碱性一侧移动,酶催化反应的产物为(碱性)物质时,固定化酶的最适pH值比游离酶的最适pH值低。

27、产物性质对固定化酶的最适pH值的影响是由于(固定化载体成为扩散障碍)引起的。 28、有机介质中的水主要有(结合水)和(游离水)。 29、有机介质中有机溶剂极性系数范围是(2~5)。

30、有机介质中的应当控制反应体系的水活度范围是(0.5~0.6)。

第一章 绪论

1、酶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经过预先设计,通过人工操作获得人们所需的酶,并通过各种方法使酶的催化特性得以改进,充分发挥其催化功能。

2、简述酶工程的主要内容。

答:微生物细胞发酵产酶,动植物细胞培养产酶,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酶分子修饰,酶、细胞、原生质体固定化,酶非水相催化,酶定向进化,酶反应器和酶的应用等。

3、为什么要对酶的特性进行改良?如何改良?

答:游离酶有催化效率不够高、稳定性较差、只能一次性使用和产物的分离纯化较困难的,所以必须对酶的特性进行改良。对酶进行固定化、酶分子修饰、定向进化对酶进行改良。

第二章 微生物发酵产酶

1、原核生物酶生物合成调节控制模式的实质分别是什么?在酶的发酵生产中如何运用? 答:1、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

实质:cAMP通过启动基因对酶生物合成的调节控制

运用:A、不使用有分解代谢阻遏作用的碳源,采用其它较难利用的碳源。 B、采用补料、分次流加碳源等方法控制容易利用的碳源的浓度。

C、当容易利用的碳源过量存在时,加入一定量的cAMP可解除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 2、酶生物合成的诱导作用

实质:诱导物与阻抑蛋白结合在一起,使阻抑蛋白的结构发生改变。

2

运用:A、在培养基中碳源的选择上,应尽量选用对所需的酶有诱导作用的碳源。

B、不同的酶有不同的诱导物,同一种酶有多种诱导物,实际应用时应根据酶的特性、诱导效果和诱导物来源等进行选择。

3、酶生物合成的反馈阻遏作用

实质:阻抑蛋白与共阻遏物特异结合,使阻抑蛋白结构发生改变。 运用:在酶的发酵生产中,控制阻遏物浓度能解除阻遏,提高酶产量。

2、在DNA分子中,与酶的生物合成有密切关系的基因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答:①结构基因:与酶有各自的对应关系,结构基因中遗传信息可以转录成mRNA上的遗传密码,再经翻译成蛋白质的多肽链。

②操纵基因:可以特异性地与调节基因产生的阻遏蛋白(一种变构蛋白)中的一种结合,从而操纵酶合成的时机及速度 。

③启动基因:启动基因由两个位点组成,一个是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另一个是环腺苷酸与CAP组成的复合物的结合位点。只有在cAMP—CAP复合物结合到启动基因的位点上时,RNA聚合酶才能结合到其在启动基因的位点上,这样,酶的合成才有可能开始。启动基因决定酶的合成能否开始。 ④调节基因:可以产生一种阻遏蛋白(变构蛋白),其分子表面至少有两个配基结合部位,一个与操纵基因结合,一个与效应物[诱导物或辅(共)阻遏物]结合。这种阻遏蛋白的专一性很强,只能与特定操纵子的操纵基因结合。

3、在酶的发酵生产中,为什么应尽量控制溶氧速度等于或稍高于耗氧速度?

答:①如果溶氧速率低于耗氧速率,则细胞得不到所需的供氧量,必然影响其生长和产酶。

②溶氧速率过高,对发酵也不利,表现在:A、造成浪费。 B、抑制某些酶的生成。C、要获得高溶氧速率而采用的相关措施会使某些细胞等受到损伤。

第三章 动植物细胞培养产酶

1、简述植物细胞培养的特点。

答:1、提高产率;2、缩短周期;3、易于管理,减轻劳动强度;4、提高产品质量。

2、简述动物细胞的特性。

答:1、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细胞适应环境的能力差。

2、动物细胞的体积比微生物细胞大几千倍,稍小于植物细胞的体积。

3、大部分动物细胞在肌体内相互粘连以集群形式存在,在细胞培养中大部分细胞具有群体效应、锚地依赖性、接触抑制性和功能全能性。

4、动物细胞的营养要求复杂,必须供给各种氨基酸、维生素、激素和生长因子等。动物细胞的培养基中要加进5-10%的血清。

第四章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 1、简述沉淀分离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答:1、盐析沉淀法:利用不同蛋白质在不同的盐浓度条件下溶解度不同的特性,通过在酶液中添加一定浓度的中性盐,使酶或杂质从溶液中沉淀析出,从而使酶与杂质分离。

2、等电点沉淀法:利用两性电解质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低,以及不同的两性电解质有不同的等电点这一特性,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使酶或杂质从溶液中沉淀析出,从而使酶与杂质分离。

3、有机溶剂沉淀法: 利用酶与其它杂质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通过添加一定量的某种有机溶剂,使酶或杂质从溶液中沉淀析出,从而使酶与杂质分离。

4、复合沉淀法:在酶液中加入某些物质,使它与酶形成某种复合物而沉淀下来,从而使酶与杂质分离。

3

5、选择性变性沉淀法:选择一定的条件使酶液中存在的某些杂质变性沉淀,而不影响所需的酶,从而使酶与杂质分离。

2、在离子交换层析中,为什么要对离子交换剂进行处理?如何处理?

1、去除储存保护剂。2、离子交换是可逆的,其符合质量作用定律,反应通式为

R-A+B=R-B+A,预处理是为了将A离子带到树脂上,进而再与B离子去进行交换。 工厂生产的商品离子交换剂通常是干燥的。在使用前,一般按照下列程序进行处理:①干燥离子交换剂用水浸泡2h以上,使之充分溶胀;②用无离子水洗至澄清后倾去水;③用4倍体积的2mol/L HCI搅拌浸泡4h,弃酸液,用无离子水洗至中性;④用4倍体积的2mol/L NaOH搅拌浸泡4h,弃碱液,用无离子水洗至中性备用;⑤用适当的试剂进行转型处理,使离子交换剂上所带的可交换离子转变为所需的离子。

3、在电泳分离中,颗粒的泳动速度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1、颗粒的性质;2、电场强度;3、溶液性质(1)pH值(2)离子强度(3)溶液粘度;4、电渗。

第五章 酶分子修饰

1、简述酶分子修饰的作用。 答:(1)提高酶的催化效率; (2)增加酶的稳定性;

(3)降低或消除酶的抗原性; (4)改变酶的底物专一性;

(5)进一步探讨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6)获得具有新的催化特性的酶。

2、酶修饰后性质变化有哪些?

答:1、一般来说,热稳定性有较大的提高; 2、有些酶经修饰后,抗原性降低甚至消除; 3、对蛋白酶、抑制剂均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4、一般在体内的半衰期得到有效延长;

5、大部分酶经化学修饰后,酶的最适pH发生了变化;

6、大多数酶经修饰后,Vm没有明显变化,Km值则有不同的变化,有些酶经修饰后Km变大; 7、一般保持原有的专一性不变,但有的专一性改变。

第六章 酶、细胞、原生质体固定化

1、简述酶固定化的方法和固定化酶的优点。

答:方法:1、吸附法;2、包埋法;3、结合法;4、交联法;5、热处理法。

优点:既保持了酶的催化特性,又克服了游离酶的不足之处,具有提高酶的催化效率、增加稳定性、可反复或连续使用以及易于和反应产物分开等。

2、简述固定化微生物细胞的特点。 答:(1)保持了细胞的完整结构和天然状态,稳定性好;

(2)保持了细胞内原有的酶系、辅酶体系和代谢调控体系,可以按照原来的代谢途径进行新陈代谢,并进行有效的代谢调节控制;

(3)发酵稳定性好,可以反复或连续使用较长的一段时间;

4

(4)细胞密度增大,提高了产酶率。 (5)提高了工程菌的质粒稳定性。

3、简述固定化原生质体的特点。

答:A、由于细胞膜内的结构没有受到影响,保持了细胞原有的新陈代谢特性。

B、由于解除了细胞壁这一扩散障碍,可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有利于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传递和吸收,有利于细胞内物质的分泌,可显著提高产量。

C、由于载体保护,具有较好的操作稳定性和保存稳定性,可反复使用或连续使用较长时间,利于连续化生产。 D、易于和发酵产物分开,有利于产物的分离纯化,提高产品质量。 E、发酵的培养基中需要添加渗透压稳定剂,以保持原生质体的稳定性。

第七章 酶非水相催化

1、简述酶非水相催化的特点。

答:1、具有提高非极性底物或产物的溶解度; 2、进行再水溶液中无法进行的合成反应; 3、减少产物对酶的反馈抑制作用;

4、提高手性化合物不对称反应的对映体选择性。

2、水对非水相中酶的催化有何影响?

答:1、水对酶分子空间构象的影响:酶分子失去必需水后,其空间构象将被破坏,失去催化功能; 2、水对酶催化反应速度的影响:对酶催化反应速度有显著的影响;

3、水活度:有机介质中水的存在形式有两种,一类是与酶分子紧密结合的结合水,另一类是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的游离水。结合水是影响酶催化活性的关键因素。

第八章 酶定向进化

1、酶定向进化有何特点?

答:1、适应面广;2、目的性强;3、效果显著。

2、酶基因的随机突变的三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答:1、易错PCR技术:从酶的单一基因出发,在特定的反应条件下进行PCR扩增,使碱基配对出现错误而引起基因突变;

2、基因重排技术:从两条以上的正突变基因出发,经过酶切和不加引物的PCR扩增,使碱基序列重新排布而引起基因突变;

3、基因家族重排技术:从基因家族的若干基因出发,经过酶切和不加引物的PCR扩增,使碱基序列重新排布而引起基因突变。

第九章 酶反应器

1、设计酶反应器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简述酶反应器设计的主要内容。 答:依据: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特性、各种参数和生产的要求。

主要内容:1、确定酶反应器的类型;2、确定反应器的制造材料;3进行热量衡算;4、进行物料衡算:①酶反应动力学参数的确定②计算底物用量③计算反应液总体积④计算酶用量⑤计算反应器数目。

2、在酶反应器的操作中,主要应确定和控制哪些条件? 答:1、反应温度的确定及其调节控制;

5

2、pH值的确定及其调节控制; 3、底物浓度的确定及其调节控制; 4、酶浓度的确定及其调节控制。

3、在酶反应器的操作中,防止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1)生产环境要符合卫生条件的要求;

(2)反应前后,对反应器要进行适当的清洗和消毒处理; (3)反应过程中,要严格管理、经常检测; (4)添加适当的物质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