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2年海南省海口市海联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2年海南省海口市海联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来源:尚车旅游网
2022年海南省海口市海联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先立德而后文艺 詹福瑞

论才与论德在传统思想中是浑然一体的,古代才与材通用,德的本义即以“材质所得”为主,先秦思想家以德为人普遍的抽象,以才为个体的材质,视全面开掘自我材质为成就德性的手段。

自政治铨选上,元世祖时,赵天麟上策曾云:“选用之法,莫贵于德,莫急于才”,其中“才德兼全者大丈夫”,而“有才无德者”则被命之曰“小人”。文艺审美的尺度亦然,但凡研讨诗文,在才华要求之外,论诚者为言德,论真者为言德,论诗言志、诗缘情、诗出感兴者皆为言德;追求成教化、厚人伦、美风俗者更是言德,文艺瞩望着德才兼美。谢榛《四溟诗话》中曾将文才比作舟船,德行比作舵:“心犹舸也,德犹舵也。鸣世之具,惟舸载之;立身之要,惟舵主之……大抵德不胜才,犹泛舸中流,舵师失其所主,鲜不覆矣。”意思是才与德不可分,就如同船与舵不可分一样。没有德行保障的创作,就如同舟船失去了舵的掌握,既没有方向目标,更无从把控力度,那么船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又如何能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值得关注的是,对创作而言,德并非出于思想稳定需要而“临时从场外租借的规范”,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中,它与文学创作存在着根本的关联。德才兼美是创作传世的重要条件。创作依托文才,但才高八斗也难免千秋淹没,原因诸多,其中道德是作品能否进入主流传播从而获得赏鉴并流传的先决条件。

德才兼备,也是艺术审美的内在需要。众所周知,文艺作品并非文艺形式与道德内容的机械叠加,道德不会成为低劣艺术毛坯的点金石,文艺自然更不能简化为道德的传声筒。文艺之所以离不开道德,是因为通过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充扩胸襟,能直接影响主体文才的发挥:德修则刚健不馁又葆华养和,才气自然轩举;德修则民胞物与,家国关情,而非风花雪月的自我沉醉,也非讨好“窄众”俗趣的沉湎,才情自然雅正;德修则审己有度,察物有道,能够超越一己功利、超越一时迷障,才思自然阔达……

这并非是今人应景的花腔,而是古人在长期文艺实践中早已勘透的真知,诸如论书:“心正则笔正”“人正则书正”“作字先做人”;论画:“学画者先贵立品”;文学自然概莫能外,刘熙载一言以蔽之:“诗品出于人品”。对于具有文才的作家而言,德立则文明不是空洞的说辞,而是“实实在在的艺术臻达顶峰的必由路径”。

当下生活中,不乏禀赋非凡的作家、演员,但其中少数人对一些强化自我修养的忠告不以为然,

究其根源,在于他们偏执地认为论修养就是对才华的钳制,没有真正理解才德之间从社会意义到美学意义的深刻关系。无论何时何地,凡为文人,“先器识而后文艺”可以视为才德关系的公论。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3月30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才与材相通,把全面开掘自我材质看作是成就德性的手段。 B. 德是艺术审美的内在需求,也是艺术毛坯的点金石。

C. 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中,德与文学创作存在着根本的关联。 D. 自我修养是对自我才华的钳制,这一观点带有普遍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认为德与才是浑然一体的,文章开篇就亮出了这一观点。 B. 文章针对现实中的偏见多次强调立德在先的重要性。

C. 为论证德与才的关系,文章运用了引证、喻证和对比论证等方法。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样式,论述了德对才具有重要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舵师失其所主,鲜不覆矣”论证了德对才的主导作用。 B. 道德是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否流传开来的先决条件。 C. 修德至关重要,无论论书、论画还是论诗,均离不开德。 D. “先器识而后文艺”仍是当下文人创作的公论。

参考答案:

1. C 2. C 3. B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先秦思想家”“视全面开掘自我材质为成就德性的手段”,而非“古代”,概念范围扩大了;B项,原文是“道德不会成为低劣艺术毛坯的点金石”,反过来说,就是“道德会成为优秀艺术毛坯的点金石”,选项说“是艺术毛坯的点金石”,概念范围扩大了;D项,原文是“少数人”“认为论修养就是对才华的钳制”,那么这一观点就没有“普遍性”。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文章运

用了引证、喻证和对比论证等方法”说法错误,文章没有用“对比论证”。故选C。 【3题详解】

本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项,“道德是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否流传开来的先决条件”说法错误,原文是“道德”是“进入主流传播从而获得赏鉴并流传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虽然流传但没有进入主流传播的不在此列。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围棋与国家 林建超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

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他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 (节选自《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19.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B.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D.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20.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B.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对比中确立

起来的。

C.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艺伎。 D.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2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随着人们对其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B. 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东汉中期就凭借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C. 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D.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参考答案:

19 B (B项可以从第一、二段找到;A项文中是“极可能于上古时期”;C项“西汉”应为“东汉中期”;D “新的看法”原文为“崭新的认识”, “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错,应为人们突破了只重“六艺”的传统)

20 C(A项对应文本“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B项对应文本“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围棋的价值和地位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C项对应文本“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D项对应文本“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

21 A(B “盛极一时”指的是博累棋;C 文中说“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功能”;D“只要……就……”改为“只有……才……”)

3.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骨骼,生命的档案

骨骼是生命的一部档案。

骨骼支撑躯体,保护大脑、脊髓和思维器官。它使得人体在剧烈运动时能保持内部稳定。骨骼能泄露其以前的主人的许多情况,如年龄、性别,甚至生活环境。不仅是法医利用这种情况来查明犯罪行为受害者的身份,专家们也能从髋骨的形状来辨认,它们来自男性还是女性。众所周知,牙齿的状况也能为确定一个人的年龄提供很好的启示:与树干一样,牙骨质里也有生长年轮,它表明人的年龄。

骨骼也能够提供其前主人的躯体活动情况。因为躯体活动可在牙齿、脊柱和骨关节的损耗和磨损痕迹中反映出来。微小的骨骼样品显示,其主人的生活环境也深深地铭刻在骨骼里。只要把骨骼样品磨成纸一样的薄片,然后再将它磨光,直至它达到几乎透明的程度,用显微镜在偏振光里就可以看到骨骼的晶体结构。科学家们用这种方法来查明原始人的生活方式。尼安德特人化石有异乎寻常之处。与现代人的骨骼不同,尼安德特人的骨骼特别坚固。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干体力活”的一个标志。为了生存,尼安德特人必须每天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古老的骨骼作用不可低估。如果要从古老骨骼里获取一些遗传体的话,借助遗传指纹来查明与一个去世很久的人的亲属关系,有几克保存完好的骨骼物质就够了。1991年,人们发现了1918年被谋杀的俄国沙皇一家的可能的遗骸,不久后,通过与活着的近亲进行DNA对比证实了这些骨骼的身份,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这种方法也为解决一场古老的科学争论提供了帮助。几年前,人们用这种方法解决了现代人与已消失的尼安德特人的亲属关系有多近的问题。以莱比锡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佩博为首的研究小组发现,虽然两种类型的人同时存在,但他们彼此分开,因此,没有出现遗传上的混合。研究人员为自己的分析特地研究出一种方法。用他们的方法进行分析,只要有10毫克化石骨骼物质就够了。

存放了上万年的骨骼还能泄露一些东西:尼安德特人是惯用右手的人。因为骨骼受伤的部位通常引人注目地位于左侧。惯用右手的人对打时才会出现这种情况。骨骼甚至还能显露其主人的社会行为。研究人员从一个古老的尼安德特人的骨骼上发现了受过重伤的痕迹。这个人受重伤后仍生存下来,但他自己不能养活自己。他的生存只能被解释为,有人照料他并为他提供食物。 1.下列对骨骼作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能保持人体的内部稳定。

B.骨骼能够帮助人们判断骨骼主人的年龄、性别和生活环境等许多情况。

C.骨骼是生命的一部档案,它支撑躯体,保护大脑和脊髓,它能够记录人的生命的全过程。 D.骨骼能够记录和反映其主人的身体活动情况。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根据骨骼泄露的其前主人的情况,法医可以查明犯罪分子的身份、性别和年龄情况等。 B.科学家只要把骨骼样品磨光,直至它达到几乎透明的程度,就可以了解原始人的生活方式。 C.遗传指纹等技术帮助科学家解决了有关现代人与已消失的尼安德特人的关系有多近的争论。 D.根据尼安德特人的骨骼受伤的部位更多地出现在左手,科学家证明了他们是习惯于使用右手的人。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骨质里生长的年轮越多,表明人的年龄就越大,这和树干上的年轮与树的年龄关系一样。 B.尼安德特人的骨骼之所以比现代人更为坚固,是因为他们每天要从事比现代人更为繁重的体力劳动。

C.如果要查明与一个去世很久的人的亲属关系,就必须从古老的骨骼里获取一些遗传体。 D.借助遗传指纹和DNA技术,科学家证实人们发现的俄国沙皇一家的“可能”遗遗正是1918年被谋杀的他们一索家的遗骸。

参考答案:

1.C “能够记录人的生命的全过程”夸大了骨骼的作用。3分

2.C (A项原文说的是“法医利用这种情况来查明犯罪行为受害者”;B项遗漏了原文中“用显微镜

在偏振光里就可以看到骨骼的晶体结构”这一重要条件;D项受伤部位并不是更多地出现在左手,而是“通常引人注目地位于左侧”。)3分

3.C(“从古老的骨骼里获取一些遗传体”是“查明与一个去世很久的人的亲属关系”的方式之一,并不是唯一的方式。)3分 略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课外文言文阅读,翻译划线句子,6分。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4分)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分)

参考答案: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 焉。佗邑难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自:“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 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未尝君之羹,请以

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 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7. 对女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B.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C.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D.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 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

B. “先王”有多种含义,可以指已逝的前代君主,也可以指上古贤明君王,文中是第一种意思。 C. 文中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也可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D. 古人用干支纪日、纪月、纪年,干是天干,支是地支,文中的“辛丑”是用干支纪日。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姜氏因为生郑庄公难产受了惊吓,便厌恶郑庄公,喜爱共叔段;欲废长立幼,帮助共叔段夺权。正是她的偏宠偏爱,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B. 共叔段建设城区不按法度,“既而……命西鄙、北鄙 贰于己”“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最后竟公然出兵攻打郑都,夺取王权,是膨胀的私欲使他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

C. 郑庄公深藏不露,工于心计。对姜氏和共叔段的图谋不动声色,听之任之,直至养成其恶,便“大义灭亲”。发誓后又和母亲“隧而相见”,入隧而赋,这又暴露了他伪善的一面。

D. 本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个性鲜明。写郑庄公主要通过对话正面描写,写姜氏和共叔段的密谋及活动则通过文中其他人物的对话来侧面表现,文字是十分简洁。 10.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2)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参考答案:

7. C 8. B 9. B

10. (1)制,是个险要的城邑,虢叔(就)死在那里。别的地方,(我)听从您的吩咐。 (2)姜氏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呢?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不要让(他们的势力再)发展壮大。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纯”修饰“孝”,排除A项、D项。“曰”的主语是“《诗》”,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B项。句意: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纯厚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上说:“孝子的孝道没有穷尽,永远可以影响到你的同类。’这大概就是对颖考叔这类纯孝之人而说的吧!”故选C。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文中是第一种意思”错误。文中是第二种意思,即“上古贤明君王”。故选B。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结合文本内容“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分析可知,“公然出兵攻打郑都,夺取王权”错,原文为“将袭郑”。故选B。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制,岩邑也”(判断句);“岩”,险要的、高峻的;“焉”,兼词,于之、于此;“唯”,听从。(2)“厌”,通“餍”,满足;“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所”,地方;“使”,让;“滋蔓”,发展壮大。 【点睛】参考译文: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子,(后来)称为武姜,(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由于)庄公(是)倒着出生(的),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起名叫“寤生”,于是(姜氏)就很厌恶他。(姜氏)偏爱共叔段,想要把他立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她)。

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姜氏)替共叔段请求把制邑(作为封地)。庄公说:“制,是个险要

的城邑,虢叔(就)死在那里。别的地方,(我)听从您的吩咐。”(姜氏又)请求京邑,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都城的城墙超过百雉(雉: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古代君王(留下)的制度(是),大城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城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它实行的)不是(古代先王的)制度,您将会受不了的。”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怎能避开这个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呢?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不要让(他们的势力再)发展壮大。发展壮大了,(就)很难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合礼义的事,一定会自己失败,您姑且等待这一天。”

不久太叔让西部和北部边境既听庄公的命令,又听自己的命令。公子吕说:“(一个)国家忍受不了两面听命的情况,您打算怎么处理这件事?(如果)想(把郑国)交给太叔,我(就)请求去侍奉他;如果不(想)交给(他),就请(让我)除掉他。不要让百姓产生异心。”庄公说:“不用(管他),(他)将(会)自取灭亡。”不久太叔又收取原来两属的地方作为(专属)自己的领地,(并且)扩张到了廩延。子封说:“可以(除掉他)了,他势力一大将会得到百姓的拥护。”庄公说:“(他)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势力虽大,(也)将会垮台(的)。”

太叔修缮(城郭),储备(粮草),修整盔甲和兵器,备足步兵和车兵,将要袭击郑国(国都)。夫人(姜氏)将要为他(偷偷地)打开城门。庄公探知他们袭击郑国(国都)的日期,说:“可以(除掉他)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京邑(的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进了鄢地,庄公(又)到鄢地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出逃到共国(避难)。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共叔段的行为不像个弟弟,因此不称他为弟弟;兄弟相争,好像两个国君打仗一样,因此称郑庄公打败共叔段为“克”;将兄长称为“郑伯”,是讥讽兄长对弟弟有失教导;《春秋》这样记载就表明了庄公的本来的意思。不写共叔段“出奔”,是因为史官下笔有困难。

(庄公)于是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并对她发誓说:“不到黄泉,(我们就)不要再见面了!”不久,(庄公)又为这事后悔了。颍考叔担任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说这件事,(便)对庄公有所进献。庄公赏给他吃的东西。(他)吃的时候(却)把肉放在一旁。庄公问他缘故,(他)回答说:“我有母亲,我孝敬她的食物(她)都吃过了,(还)没有吃过您(赐给)的肉汤,请允许我拿去给她吃。”庄公说:“你有母亲(可)送,唯独我没有!”颍考叔说:“(我)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庄公告诉他(自己没有母亲的)缘故,并且告诉他(自己)后悔的心情。(颍考叔)回答说:“您在这件事上忧虑什么呢?如果挖地挖到泉水,凿一条隧道,(你们母子)在里面相见,那谁能说不对呢?”庄公听从了他的意见。庄公走进隧道就赋诗:“(走进这)大隧道之中,那

快乐的心情啊,(多么)美好舒畅!”姜氏走出(隧道)赋诗说:“(走出这)大隧道之外,那快乐的心情啊,(多么)舒畅欢快。”于是恢复母子关系,(和睦相处)就像从前一样。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纯厚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上说:“孝子的孝道没有穷尽,永远可以影响到你的同类。’这大概就是对颖考叔这类纯孝之人而说的吧!”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完成以下小题。

何点,字子晰,年十一,居父母忧,几至灭性。及长,感家祸,欲绝昏宦,尚之①强为娶琅邪王氏。礼毕,将亲迎,点累涕泣,求执本志,遂得罢。点明目秀眉,容貌方雅,真素通美,不以门户自矜。博通群书,善谈论。点虽不入城府,性率到,好狎人物。邀游人间,不簪不带,以人地并高,无所与屈,大言琪踞公卿,敬下。或乘柴车,蹑草靥,恣心所适,致醉而归。故世论以点为孝隐士,大夫多慕从之。时人称重其通,号日“游侠处士”。

宋泰始末,征为太子洗马。齐初,累征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并不就。园有卞忠贞冢,点植花于冢侧,每饮必举酒酹之。招携胜侣,清言赋咏,优游自得。性通脱好施,远近致遗,一无所逆,随复散焉。尝行经朱雀门街有自车后盗点衣者见而不言旁人禽盗与之点乃以衣施盗盗不敢受点令告有司盗惧乃受之点雅有人伦鉴,多所甄拔。知吴兴丘迟于幼童,称济阳江淹于寒素,悉如其言。哀乐过人。尝行逢葬者,叹日:“此哭者之怀,岂可思邪。”于是悲恸不能禁。

梁武帝与点有旧。及践阼,手诏论旧,赐以鹿皮巾等,并召之。点以巾褐引入华林园,帝赠诗酒,恩礼如旧,仍下诏征为侍中。捋帝须日:“乃欲臣老子。”辞疾,不起。复下诏详加资给,并出在所,日费所须,太官别给。天监二年卒,诏给第一品材一具,丧事所须,内监经理。

(节选自《南史·何点传》) 【注】尚之即何尚之,何点祖父。

1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尝行经朱雀门街/有自车后盗点/衣者见而不言/旁人禽盗与之/点乃以衣施盗/盗不敢受/点令告有司/盗惧乃受之

B. 尝行经朱雀门街/有自车后盗点/衣者见而不言/旁人禽盗/与之点/乃以衣施盗/盗不敢受/点令告有司/盗惧乃受之

C. 尝行经朱雀门街/有自车后盗点衣者/见而不言/旁人禽盗与之/点乃以衣施盗/盗不敢受/点令告有司/盗惧乃受之

D. 尝行经朱雀门街/有自车后盗点衣者/见而不言/旁人禽盗/与之点/乃以衣施盗/盗不敢受/点令告有司/盗惧乃受之

2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居父母忧是居父母之丧,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居忧也可指遭遇亲人离世。

B. 亲迎,指“迎亲”,是古时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为古代汉族婚娴礼仪六礼之一。 C. 琪踞,即“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简称箕或踞。这是一种轻慢的姿态。 D. 在封建社会,帝王年号常用来纪年,如泰始、天监等。年号在用词上多有祈福、歌颂之意 2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点容貌方雅,博学善谈。他眼明眉秀,容貌方正文雅,真率自然,豁达友善,不因门户高贵自夸;博览群书,善于谈论,与公卿高谈阔论。

B. 何点无所拘束,从容悠游。他性格爽直,不插簪系带,有时乘着柴车,穿着草鞋,随心漫游,酒醉而归;招聚好友,赋诗吟咏,悠闲自得。

C. 何点好为隐士,无意仕进。很多士大夫仰慕追随他,人们称赞和重视他的博通,称他为“游侠处士”;宋、齐朝廷多次征召,他都没有就任。

D. 何点善于鉴才,哀乐过人。无论是年幼的丘迟还是低微的江淹,都曾得到他的赏识;他曾经路遇丧葬,想到哭者的悲伤,也不禁悲痛大哭。

2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践阼,手诏论旧,赐以鹿皮巾等,并召之。 (2)捋帝须日:“乃欲臣老子。”辞疾,不起。

参考答案:

19. C 20. A 21. C

22. (1)梁武帝登基以后,亲手写了诏叙说旧情,把鹿皮巾等物品赐给他,并且要召见他。(2)何点捋着武帝的胡须说:“竟想让我老头子做大臣!”以有病为借口推辞,不出任官职。 19. 试题分析:“点”在句中作前句的宾语,“衣者”作后句的主语。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点”在句中作前句的宾语,“衣者”作后句的主语。 20. 试题分析:居忧也可指遭遇亲人离世,错误。

21. 试题分析:宋、齐朝廷多次征召,他都没有就任,错误。

22.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手”译为“亲手”,“旧”译为“旧情”,“乃”译为“竟然”,“臣”译为“作臣子”,“辞”译为“以……为借口推辞”。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下面是某校团委“中国传统文化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

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6分)

参考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活动的主题是弘扬中华文化,谱写爱国热情;目的是加强爱国意识,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活动的形式有知识问答、主题演讲和传统文化展览。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兰亭集序》这幅传颂千古的书法名迹,通篇美劲健,变幻万端,如有神

助, ① 。章法上,凡二十八行,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唯首尾偶显宽密;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长短配合,错落有致,颇具天然潇洒飘逸之美。结构上,极尽变化之能事, ② ,强调欹侧、揖让、对比;或修长,或浑圆,突破了隶书扁平方正的形貌。全篇三百二十四

字, ③ ,有筋骨,有血肉,秉性、精神、风仪各异;尺幅之内,众相毕现;异字异构,同字别构,匠心独运,韵味无穷,可谓极尽运笔使锋之妙。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兰亭集序》这幅传颂千古的书法名迹,通篇美劲健,变幻万端,如有神助,①在章法、

结构、用笔上都达到了行书艺术的高峰。章法上,凡二十八行,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唯首尾偶显宽密;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长短配合,错落有致,颇具天然潇洒飘逸之美。结构上,极尽变化之能事,②不求字体结构的平正、对称、均匀,强调欹侧、揖让、对比;或修长,或浑圆,突破了隶书扁平方正的形貌。全篇三百二十四字,③每一字都被王羲之用笔画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有筋骨,有血肉,秉性、精神、风仪各异;尺幅之内,众相毕现;异字异构,同字别构,匠心独运,韵味无穷,可谓极尽运笔使锋之妙。

[解析] ①为总说句,结合后面几个分句填入适当内容。②句结合后面句子写出结构变化。③句承三百二十四字语脉,连接下文的血肉、精神等词语。符合以上标准,意思对即可。每空2分。 9. 根据提示,拟写对联。

(1)下面是郑燮就“墨竹”写的一副对联,现已打乱,请将打乱的词语组合成一幅对联。(填写序号即可)。

①仰面花 ②傲骨梅 ③虚心竹 ④低头叶 ⑤无 ⑥有 (2)请仿照上联,另选一种地方风味小吃,拟出下联。 上联:麻婆豆腐色香味美老少皆宜

参考答案:

(1)上联:③⑥④ 下联:②⑤① (2)老妈蹄花肉嫩汤鲜妇孺兼爱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联的知识。对联规则: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根据这个原则,第(1)题中“虚心竹”与“傲骨梅”相对,“有”与“无”相对,“低头叶”与“仰面花”相对;不“低头”属于“傲骨”,不“仰面”属于“虚心”;“竹”与“梅”相对和谐,“花”和“叶”相对和谐;“叶”是仄声,“花”是平声,所以上联:③⑥④,下联:②⑤①。第(2)题,根据对联规则,上联:麻婆豆腐色香味美老少皆宜,那么,下联就得找一个带称呼的菜名与“麻婆豆腐”相对,“色香味美”内含两个主谓结构的并列短语,可以对“肉嫩汤鲜”;“老少”可对“妇孺”;“皆宜”可对“兼爱”。于是答案是:老妈蹄花肉嫩汤鲜妇孺兼爱。

10.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早在明朝嘉靖年间,钓鱼岛和黄尾屿就被确认不属于琉球,清初我国地图就已刊载钓鱼诸岛。这里是我国东海靖鱼

场。 , , 。 ,

, 。在这个海峡港湾中,还盛产飞花鱼,台湾省基隆、苏澳两地渔民,常靠此渔区生存。 ①带来了大批鱼群

②所以我国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的渔民经常到这一带捕鱼

③在钓鱼岛与东南方的北小岛、南小岛之间 ④风平浪静,成为渔民的天然避风港湾 ⑤太平洋黑潮流经这里

⑥有一条宽达l000多米的“蛇岛海峡”

A.⑤④②③⑥① B.⑤①②③⑥④ C.④②③⑤①⑥ D.②③⑥①⑤④

参考答案:

B (这是一段描述性文字。注意对事物进行描述时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⑤①②解说“这里是我国东海靖鱼场”;③⑥④解说“海峡港湾”。)

六、写作(60分,共1题)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2012》让人类更加清醒地审视当今世界其实离你我并不遥远的各种危机:生态危机、环境危机、经济危机、道德危机、文化危机和信仰危机……

有人对此感到悲观。也有人认为“危机就是转机”,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曾说过:“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见闻或思考、见解?请根据以上材料所给的信息,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略 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