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学科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019.4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注意不能错位。 一、文言文(25分)
1.默写。
(1)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________,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3)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蜀相》) (4)________,满川风雨看潮生。(《淮中晚泊犊头》)
(5)孤村落日残霞,________,一点飞鸿影下。(《天净沙·秋》)
【答案】 (1). (1)铁马冰河入梦来 (2). (2)将军百战死 (3). (3)长使英雄泪满襟 (4). (4)晚泊孤舟古祠下 (5). (5)轻烟老树寒鸦 【解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书写要工整。本题注意“襟、泊、孤、祠、鸦”等字的写法。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卖柑者言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 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将衒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为欺也!”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
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默无以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 2. 本文作者是____(朝代)的____(人名)。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吾赖是以食吾躯
4. 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干若败絮”和“贾十倍”形成对比,突出卖柑者行为的欺骗性。 B. 第三段连用两个反问句,引发读者对“世之为欺者”现象的深思。 C. 第四段运用排比和反问表达了对高官显贵的强烈不满和谴责之情。 D. 作者借柑橘讽刺统治阶级,希望百姓团结起来推翻那些达官贵人。 【答案】2. (1). 明 (2). 刘基 3. 我依靠这买卖来养活我自己 4. D 【解析】 【2题详解】
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卖柑者言》是一篇元末明初文学家刘基所写的一篇政治寓言。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关键词:“吾”,我;“赖”,依赖,依靠;“食”,同“饲”,这里有供养、养活的意思。 【4题详解】
D.“希望百姓团结起来推翻那些达官贵人”错误,这篇文章由买卖一个坏了的柑橘的小事引起议论,假托卖柑者的一席话,以形象、贴切的比喻,揭示了当时盗贼蜂起,官吏贪污,法制败坏,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有力地讽刺了那些冠冕堂皇、声威显赫的达官贵人们本质上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欺世盗名的人物,从而有利抨击了元末统治者及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还有社会当下的黑暗,抒发了作者愤世嫉俗的情感。故选D。 【点睛】译文
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擅长贮藏柑橘,经历一整年也不溃烂,拿出它们的时候还是光彩鲜明的样子,玉石一样的质地,金灿灿的颜色。放到市场上,卖(比别人的高出)十倍的价钱。人们争相购买他的柑橘。 我买到了其中的一个,切开它,像有股烟直扑口鼻,看它的里面,干枯得像破败的棉絮。我很奇怪,问他
说:“你卖柑子给人家,是打算让人家放在笾豆之中供祭祀用呢,还是拿去待嘉宾用呢?或者只不过用这种漂亮的外观去迷惑笨拙、盲目的人上当呢?这样欺骗人的行为实在是太过分了。”
卖柑橘的人笑着说:“我从事这个行业已有好多年了。我依赖这个用来养活自己。我卖它,别人买它,不曾有人说过什么的,却唯独不能满足您吗?世上做欺骗的事的人不少,难道仅仅只有我一个吗?您还没有好好考虑这个问题。
那些佩戴虎形兵符、坐在虎皮上的人,威武的样子,好像是捍卫国家的将才,他们果真能拥有孙武、吴起的谋略吗?那些戴着高帽子,拖着长长带子的人,气宇轩昂的坐在朝堂之上,他们果真能够建立伊尹、皋陶的业绩吗?盗贼四起却不懂得抵御,百姓困苦却不懂得救助,官吏狡诈却不懂得禁止,法度败坏却不懂得治理,奢靡的浪费粮食却不懂得羞耻。看看那些坐在高堂上,骑着大马,喝着美酒,吃着美食的人,哪一个不是威风凛凛、令人敬畏、显赫的值得人们效仿?可是无论到哪里,又有谁不是外表如金似玉、内心破败得像破棉絮呢?你看不到这些现象,却只看到我的柑橘!”
我默默地没有话用来回答。回来思考这卖柑人的话,(觉得他像)是像东方朔那样诙谐多讽、机智善辩的人。难道他是对世间邪恶现象激愤痛恨之人吗?因而借托柑橘用来讽刺吗?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越王勾践与吴战而不胜,国破家亡,困于会稽。忿心张胆①,气如涌泉;选练甲卒,赴火若灭。然而请..身为臣,亲执戈为吴兵先马,果禽之于干遂。故老子曰:“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越王亲之,故霸天下。
(原文有删改)
注释:①张胆:极度愤怒。②先马:马前卒。③干遂:地名。 5. 解释文中加点字。
(1)国破家亡( ) (2)选练甲卒( ) ..6.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越王亲近他,所以称霸天下
C. 越王亲自实践这个道理,所以称霸天下 7.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 以柔克刚
B. 愿赌服输
C. 以往鉴来
D. 奋发图强
B. 越王亲近他,故意称霸天下
D. 越王亲自实践这个道理,故意称霸天下
②
③
【答案】5. (1). (1)灭亡 (2). (2)士兵 6. C 7. AD 【解析】 5题详解】
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中,“亡”,灭亡;“卒”士兵。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关键词:“亲之”,亲自实践这个道理;“故”,所以;“霸”,称霸。故选C。 【7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越王勾践之所以最后能打败吴王夫差,是因为越王处在不利的时候,善于韬晦,不露锋芒,暗中积蓄力量,奋发图强,然后抓住机会,转败为胜。它说明了柔弱可以战胜刚强,人处于不利地位时更应采用柔顺的手段,才能转弱为强。故选AD。 【点睛】译文
越王勾践与吴国打仗没有获胜,国家被灭亡,自身被围困在稽山。内心怨恨愤怒,不平之气像泉水汹涌;暗中挑选并严格训练士兵,士兵敢于赴汤蹈火,视死如归。但是他表面上请求做吴王的小臣,他亲自拿着戈矛做吴王的马前卒,结果在干遂将吴王擒获。所以老子说:“柔能战胜刚,弱能战胜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却没有人能实行。”越王能亲自实践这个道理,所以能称霸于天下。
二、现代文(共35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谈“照镜子”
①据说古人早在商周时期就做出了铜镜,以青铜为鉴,用来照人的容貌,这里的“鉴”就是镜子。最初铜镜的作用就是用来梳洗打扮。每天都要梳理打扮,有谁不会照镜子呢?
②日常生活中,照镜子 不足为奇,但如果把它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真正学会照镜子,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③战国初期,有了一个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说的是邹忌通过在家照镜子,发现自己不如城北徐公美,反复询问身边人后,觉得自己受到了蒙蔽,从而向齐王进谏。齐王虚心接受,开门纳谏,终使齐国强大。可见,镜子不仅可以照人的容貌,还能为世人提供警醒和思考。
④还有令后人不时提起的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一对君臣,以及那句“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的话来,让人唏嘘,让人慨叹。可又有多少人能从这句话里真正体会到照镜子带来的治国处事、得失兴替的启示呢!
⑤更有北宋时的神童方仲永,五岁就可以舞文弄墨,提笔作诗,但长大以后竟一事无成。如果他的父亲能客观地“照镜子”,清醒地认识仲永的优缺点和发展方向,对其加以适当的教育,而非每日带着他做巡回“表演”,又如何会导致仲永“泯然众人”的悲剧结局。又有多少人是被埋没在盲目的夸赞自大之中!
⑥这个故事也告诫我们要客观地“照镜子”。正如中国有句谚语“谦受益,满招损”。如果错照镜子
——放大着看自己,那么其自满的后果可以看到:“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致使自己自我膨胀,盲日骄傲,停滞不前。如果错照镜子——缩小地看自己,就必然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做任何事情,总是畏畏缩缩,墨守成规,怎么能把事情办好!
⑦照镜子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它时刻提醒我们:做人做事要有所警醒、有所敬畏。惟有如此,我们..才能知荣辱,明兴替,才能不断进步。 8. 请分析开头段落的作用。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9. 在第②段画线处填入正确的一项( ) A. 只有 才
B. 因为 所以
10. 阅读全文,完成填充 中心论点 主要论证过程 第③段(2)____ (1)____ 第④段(3)____ 第⑤段用伤仲永的例子论证了不能客观照镜子带来的危害。
。C. 虽然 就
D. 即使 也
论证结构 (4)____ 11. 选文第⑥段假设了两种情况A:____B:____,在第⑤段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醒我们________。 12. 请从议论文语言特点的角度分析第⑦段加点词“诸多”可以删除的理由。
【答案】8. (1). ①由铜镜写到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的行为,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2). ②由对照镜子行为的思考,引出本文的论题。 9. C
10. (1). (1)我们做人做事要有所警醒、有所敬畏。 (2). (2)列举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事例,论证了照镜子为世人提供警醒和思考。 (3). (3)引用唐太宗与魏征的对话,论证了照镜子能使人体会到治国处事、得失兴替的启示。 (4). (4)层进式
11. (1). A:错照镜子——放大看自己 (2). B:错照镜子——缩小看自己 (3). 我们要客观地照镜子 12. “诸多”是许多的意思,表示启示的数量不止一个,与后文“它时刻提醒我们:做人做事要有所警醒、有所敬畏”的启示相矛盾不能体现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所以可以删除。 【解析】 【8题详解】
考查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议论文中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论点或分论点。表述形式一般为:引出文章的论点(论题)+作为事实或道理论证证明中心论点+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此文开头段由最初的铜镜的作用就是用来照人的容貌,用来梳洗打扮,说到日常生活中的照镜子行为,引出“谈镜子”的这一论题;同时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想知道为什么“真正学会照镜子,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吸引读者。 9题详解】
考查对关联词的理解与运用。第一空:由后一句的“但”和句意,可知前后构成转折关系,与“虽然”搭配;第二空:根据前一句的“如果”,可知与“就”搭配,构成假设关系。故选C。 【10题详解】
【有”可知运用的是递进式(层进式)。 【11题详解】
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醒。 【12题详解】
语言不准确,不严密,所以可以删除。
第一空,寻找或提炼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和结尾,三看论据。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有的文章的论点要根据论题并结合文章内容自己来概括。此文中心论点是在文章结尾总结出来的,即“做人做事要有所警醒、有所敬畏。”
第二、三空,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观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一般采用“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答题方法,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本文第③段,列举战国初期,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论证“镜子不仅可以照人的容貌,还能为世人提供警醒和思考。”第④段“还有令后人不时提起的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一对君臣……的话来”,引用唐太宗与魏征的对话,论证“能从这句话里真正体会到照镜子带来的治国处事、得失兴替的启示”。 第四空,考查议论文的论证结构。议论文的结构有并列式,递进式,对比式。由文中的“有”“还有”“更
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提取。根据题干要求第⑥段假设了两种情况,找到很明显的句子“如果错照镜子——放大着看自己”“如果错照镜子——缩小地看自己”,提取句子即可。“这个故事也告诫我们要客观地‘照镜子’”中“这个故事”承接第⑤段“伤仲永的例子”,“告诫我们要客观地‘照镜子’”是在第⑤段论
考查议论文的语言特点。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有:准确、严密;概括性和简洁性;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等。“诸多”的意思指许多;“照镜子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意思是照镜子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而下文启示只列出一个,“它时刻提醒我们:做人做事要有所警醒、有所敬畏。”前后不符,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1985年9月,我在给一些年轻的钢琴家上主修课时发现,如果我在某个学生的背上轻轻拍一下的话,他会弹得更好些。这种即刻的超常发挥使他自己和全班同学都大为惊奇。由于他的卓越的演奏,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仅仅几句赞扬的话对他产生了奇效。
②这件事使我想起了自己得到第一次的表扬是多么高兴和自豪。
③我当时七岁,爸爸让我在花园帮忙干活,我使出了全身的劲儿完活后得到了最好的奖赏:父亲吻了一下说:“谢谢你,孩子,你干得好。”几十年过去了,父亲的话仍在我耳边回响。
。④1953年,我录制了我的第一张管弦乐唱片。当时我弹奏的是李斯特的两支钢琴协奏曲,为我伴奏的是世界上最好的交响乐团之一——柏林交响乐团。第一支协奏曲是我童年时期就非常熟悉的,所以完成得很顺利。但是第二支协奏曲就不那么顺利了。因为我只是在录音前的一小段时间里学习了一下李斯特的《二号钢琴协奏曲》,不是很熟练,当时心里很紧张。于是我们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演奏其中特别难的一节。过了一会儿,乐团的一名乐手起身对我说:“别担心,福尔德斯先生,您的第一支协奏曲演奏得非常出色,您没有必要这么紧张。我敬仰您,支持您。”我微微一笑,又接着练习。终于,在正式录音时我一气呵成,漂亮地完成了演奏。
⑤十六岁时,由于与音乐教师发生分歧,我备受冷落,陷入了深深的个人信念危机之中。正当我孤立无援时,我遇到了著名钢琴家埃米尔·冯·索尔先生,他是李斯特最后一个在世的学生,他每年都要到布达佩斯来讲学。一个音乐赞助人邀请我去参加茶会并拜见他,得知这个消息,我高兴得要发疯了。
⑥大概冯·索尔先生猜测到我参加茶会的真正目的,因此要我为他演奏一曲。我在钢琴前坐下来,开始以大调弹奏拜奇的托卡塔。他专注地听着,听完之后要求我再来一曲。我提议演奏贝多芬的奏鸣曲,他点头同意了。我便全身心投入地弹奏贝多芬的《悲怆》。当我弹完的时候,他要求我继续。于是我又弹奏了舒曼的《蝴蝶》。
⑦当我结束演奏时,冯·索尔先生站起身走近我,深情地吻了吻我的前额,激动而庄重地说:“我的孩子,当年我成为李斯特门下的学生时也是像你这么大。在我上完第一课之后,李斯特先生吻了我的前额,然后说① 好好记住这个吻,这是贝多芬先生听完我的演奏之后给我的② 为了把这份神圣的遗产传给后人,我已等了许多年,现在我认为你应该得到它。”
⑧在我的一生中没有比冯·索尔先生对我的赞扬更有意义的事了。他给我的贝多芬之吻,奇迹般的使我从怀疑和困惑中解脱出来,帮助我成为今天的钢琴演奏家。
⑨不久,轮到我把它传给愿意付出努力的人。
⑩于是就有了1985年9月的那个故事。虽然时间已过了很久,但我仍能感受到那个学生双眼迸发出的那种兴奋的光芒。此后,他迅速超越了自我,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做到了更好,甚至连他自己也不敢相信他
会有那么好的表现。
⑪的确,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赞扬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它仿佛黑暗中点燃的一截小蜡烛,在我们周围释放出耀眼而温暖的光芒。令人欣慰的是,无论什么时候,这种魔力永远发挥着神奇的作用。
(选自《少年文艺(写作版)》,2009年9月)
13. 最适合用作本文标题的是( ) A. 爱的接力棒
B. 神圣的遗产
C. 贝多芬之吻
D. 谈谈赞美
14. 第④段划线句能否改成下句,简述理由。 改句:别担心,我支持您! 理由:________
15. 第⑦段横线上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 ②。
B. ①‘ ②’
C. ①: “②。”
D. ①: ‘②’。
16. 本文讲述了四个感人的小故事,请按时间顺序,依次概括。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17.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结尾段的妙处。
【答案】13. C 14. 不能。原句生动具体地写出了乐手给予我的鼓励在时隔32年后,“我”把这句话记得这么清晰,可见当时这位乐手的鼓励带给我的巨大影响。 改句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15. D
16. (1). ①(七岁时,)爸爸鼓励我,让我印象深刻。 (2). ②(十六岁时,)冯·索尔先生用“贝多芬之吻”,帮助我摆脱困惑。(十六岁时,冯·索尔先生鼓励我,使我成长。) (3). ③(1953年,)乐手鼓励我,帮助我漂亮地完成演奏。 (4). ④(1985年,)我鼓励青年钢琴家,促使他超越自我。 17. 总结全文,揭示中心,生动体现了鼓励的力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赞扬带给人们的温暖。/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了赞扬对人生的旅程带来的强大推动力。/“无论……永远”是关联词,突出强调了赞扬的神奇作用永远都在。 【解析】 【13题详解】
A. “爱”不是本文要表现的主旨,本文谈的是“赞美”,故“爱的接力棒”不符合本文主旨;
B. “神圣的遗产”,虽然文中有一句“贝多芬的吻已经成了一种神圣的遗产”,但是这个题目以偏概全; C. 根据第⑦⑧段的句子“这是贝多芬先生听完我的演奏之后给我的”“他给我的贝多芬之吻,奇迹般的使
我从怀疑和困惑中解脱出来,帮助我成为今天的钢琴演奏家。”可知“贝多芬之吻”由李斯特传给了埃米尔·冯·索尔先生,他又传给了“我”,“我”又将继续传给最值得承受这份神圣遗产的人,“我们”传承着“贝多芬之吻”,符合文章的主旨内容;
D. “谈谈赞美”意思是谈论(说说)赞美,而文中这部分内容只占很少部分,再者这个是议论文的题目,此文不是议论文; 故选C。 【14题详解】
考查句式变换。原句“别担心,福尔德斯先生,您的第一支协奏曲演奏得非常出色,您没有必要这么紧张。我敬仰您,支持您”比修改后的句子内容要丰富的多。“别担心,福尔德斯先生,您的第一支协奏曲演奏得非常出色”是乐手对“我”安慰、鼓励和肯定;“您没有必要这么紧张。我敬仰您,支持您”安抚“我”紧张的情绪,加上赞美的话语,带给“我”更大的信心。尽管已经过去32年了,“我”把这句话记得这么清晰,足见当时这位乐手的赞扬对“我”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修改后的句子,表情达意逊色很多。所以不能改换。 【15题详解】
考查对标点符号的掌握。根据原文句子:激动而庄重地说:“我的孩子,当年我成为李斯特门下的学生时也是像你这么大。……现在我认为你应该得到它。”人物说话的内容已经用了双引号了,双引号内人物说的话,即②句应该用单引号,不用单引号也是错误的,排除AC,“李斯特先生吻了我的前额,然后说”人物说话的内容应该用冒号加以提示,排除B,故选D。 【16题详解】
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此文是开头运用倒叙写法,按时间顺序整理为:第③段写7岁时“我”帮父亲卖劲地干活儿,得到丰厚的报酬,得到了第一次表扬,感到幸福和骄傲;第⑤段写16岁时钢琴家埃米尔·冯·索尔先生要求“我”为他演奏,他将李斯特传给他的“贝多芬之吻”传给了“我”,这样的赞扬使“我”从危机中解脱,帮助“我”成为钢琴家;第④段1953年,“我”录制了“我”的第一张管弦乐唱片,乐团的一名乐手对‘我’的安慰鼓励,“我”漂亮地完成了演奏;第①段写1985年,“我”在给一批年轻的钢琴家上课时,发现在某个学生背上轻轻拍一下,他会表现得更为出色,再给予赞扬,他马上超越了自己的原有水平。据此概括作答。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一般从结构上与内容上这两个角度来回答。结尾部分的文字,一般来说,结构: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等。结尾段结构上,总结全文;内容上,最后一段运用议论抒情的方式,强调赞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赞扬
的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它仿佛黑暗中点燃的一截小蜡烛”,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赞扬能带给人带来光明和力量,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三、写作(40分,含3分写字分)
18.请以《良师》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得抄袭;(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600字左右。 【答案】范文
良师
往事都随波而去了,可您却牢牢地扎在我记忆的海滩上,成为最闪亮的贝壳。
朗诵•掌声
初识您,您让我们朗读《纸船》,个人练习后抽测,您指向了我们小组,我本以为是美丽优秀的组长,可您却悄悄地踱步到我的身边,轻轻地拍拍我:“没关系,别紧张。”我心中的大石头稍稍落地了,双手紧紧地抓住书角,投入的朗读着,身体也摇晃起来。声音时而迟缓,时而高昂,我完全地投入了,自己也被震撼了。朗诵完毕后,同学们都投来了惊讶的目光,您睁开眼睛,嘴角漾起笑容,教室内经久不息的掌声更是让我感动不已,眼睛里的泪花是我对你的感激。以后,那微笑时时在我眼前浮现,那掌声时时在我耳边响起……
那是一个阴天,我望着满是“叉烧”的试卷,心中满是失望,唉……我把脸贴在桌上,盯着试卷上的错题,进行“革命后的反思”,却还是一无所获。您把我喊进办公室,我站在门口,“报告”迟迟喊不出口。您笑了:“傻丫头,又发愣了,快进来!”我木讷地走到你身边,心中默念着:“一定是暴风雨的前奏,呆会儿指不定有多少激动呢!您接过试卷,一题题的仔细分析给我听,我这才茅塞顿开,我转身想走,您说了一句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多希望你长大后成为作家,让我自豪!”也许您对许多学生说过了,但我还是颇为感动:老师这么看重我,我要更努力!我走出办公室,身心却更轻松了!
分离•信任
因为某种原因,我要在下学期转学。分别时,您忙碌地发着寒假作业,我就坐在位置上,看您忙碌着,我看看成绩单上的签名,在心里默默念着您的名字:春涛,春涛,……您不就是春日里的碧波,滋润着我这颗草。这些日子来,您对我的帮助让我感动不已。可我却……我迟迟不想说“再见”或“永别”。果然,进入了新的环境,我适应不了,成绩也有所下滑,我用短讯向您“倒苦水”,您不久就回了信:“老师相信你的实力,做好你自己!”我望着注满关爱的两行字,心中再次溢满感激。您对我的信任再次让我在学习到路上勇往直前!
亲爱的老师,您现在还好吗?您的笑容,您的鼓励,您的信任。都深深的雕刻在我的心里。因为您的存在,在记忆的长河里多了一份清澈与香醇,因为您是我心目中的良师。 【解析】
【详解】“良师”是全命题作文,在写作时可供考生选择的角度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原义的“老师”,即专指给自己带课的教师;二是比喻义或者引申义的“老师”,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或者能教给我们知识、启迪我们感悟、引导我们成长的所有事物。生活中能够使人得到教益,产生好的影响的人或者事物,比如,父母、朋友,或者一本书、一张报纸、一部字典等,或者一席话、一件事情,甚至一次教训、一场灾难等,林林总总,都同样有可能成为我们心目中的“良师”。可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从一个相对较小的素材(老师做的事情)中表现较为深刻的道理(师爱等);也可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想要赞扬老师,可以先写其“不好”,最后用正面的示例来表现其好。写作文时,可以加适当的创新形式,比如加一个与主题相关的题记,例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注意联系“老师”这一主题,并且文字优美;也可以使用几个小标题,写老师,再写朋友;或者写一个人或物,既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朋友。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或者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不适合写议论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