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时期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

新时期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

来源:尚车旅游网
分类号: G41 密 级: 公开 10127 UDC: 学校代码: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新时期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 英文题目:A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Urban

Community Culture In The New Period

学位类别: 法学硕士 研究生姓名: 段洁茜 学号:201102250 学科(领域)名称: 思想政治教育 指导教师: 王永明 职称: 教授 协助指导教师: 职称:

2014年6月7日

摘 要

当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城市社区进入了特定的社会转型期,社区文化生活作为促进社会文明进程、提升城市品位的一大要素,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化以科技、知识、信息的形式直接物化到社区的服务工作中,为社区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空间,丰富群众生活,提高居民群众的思想水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社区的文化力是一个社区发展的核心能力,它在经济社会体制转型的新时期凸显出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和思考。

本文研究中主要运用调查研究、访谈实践并结合理论研究的方法,针对社区这个特定的空间内主体多样性的文化思想需求和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工作的现状,通过大量借鉴己有的文化建设实践成果,做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工作。论文第一部分首先说明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背景、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比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并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对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第二部分内容分析了社区文化的概念、特征和主体内容,列举了几种热门文化元素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启示社区文化建设。第三部分,通过对内蒙古阿拉善盟和包头市的10个社区进行文化建设工作现状的实践访查,并对居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在社会实践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当前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还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健全、建设经费缺乏、资源配比不均衡、居民参与性不足、社区文化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影响力弱化、产业化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针对当前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分析了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阐述了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要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以提高居民幸福感为目标,关注弱势群体、强调服务意识、发展社区教育的发展思路。立足当前社区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探索加强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力求形成先进文化主导、各文化成分有机融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时代精神,营造团结和睦的社区环境,以科技知识和教育服务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的社区文化。

关键词:社区文化;文化建设;思路与途径

I

Abstract

At present,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China's urban communities step into a specific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As a major factor, cultural life of the community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progress of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improving urban quality of people’s life. Culture in the form of technology, knowledge, information materializes directly to the community service work to create a healthy, civilized and harmonious living space, to enrich people's lives, also,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residents' ideological, moral qualities and cultural enrichment. Cultural power in community is a core competency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And the issues highlighted in this new perio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ystem transformation some need us to reflect and pay attention to.

This thesis, we mainly use investigation、and combining the theory of investigation, the main body of the particular community diversity cultural demand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community culture in China at present, throughout a lot of achievements and lessons from the existent culture construction study, do lots of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e first part shows the backgrou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of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compare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and abroad, and according to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ighteenth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reform of cultural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power\" requirement, for the present our country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has been studied and analyzed.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content of community culture, enumerates several kinds of popular culture elements on 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The third part, throughout 10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s study in Ala Shan and Baotou in Inner Mongolia ,and the residents' cultural needs of the masses and satisfaction, based on the social practice survey found that exist in the current existing community culture management system is not sound, lack of construction funds, the ratio

II

of resources is not balanced, insufficiency of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the old content, the single form and low level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a series of problems, I analysis the reason of the problem in view of the current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present situation. The fourth par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sidents' status, elaborate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community culture is the key point, pay attention on vulnerable groups, emphasize the service consciousness. to improve community education .Based on the system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community culture, explore the effective way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culture, and strive to develop advanced culture leading organic combination, various cultural elements, and carry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spirit of the times to create harmonious community environment, with science technology knowledge and education services meet the demand of the spirit of the residents of community culture.

Key Words:Community culture;Cultural construction;Ideas and ways

III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1绪论 ........................................................................................................................................................1 1.1社区文化建设研究背景 ..............................................................................................................1 1.2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1 1.2.1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 ........................................................................................................1 1.2.2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2 1.3国内外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概况 .........................................................................................3 1.3.1国外对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的研究 ....................................................................................3 1.3.2国内对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的研究 ....................................................................................6 1.4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7 1.4.1研究方法 .............................................................................................................................7 1.4.2研究创新点 .........................................................................................................................8 2城市社区文化理论综述 .......................................................................................................................9 2.1相关概念界定 ..............................................................................................................................9 2.1.1社区的概念 .........................................................................................................................9 2.1.2文化的概念 ...................................................................................................................... 10 2.1.3社区文化的概念 .............................................................................................................. 11 2.2社区文化的主体内容 ............................................................................................................... 12 2.2.1社区文化的内涵 .............................................................................................................. 13 2.2.2社区文化的特性 .............................................................................................................. 14 2.2.3社区文化的功能 .............................................................................................................. 15 2.3研究理论基础 ........................................................................................................................... 16 2.3.1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 16 2.3.2社会工作哲学理论 .......................................................................................................... 17 2.4几种热点文化元素的影响 ...................................................................................................... 17 2.4.1传统文化对社区文化的影响 ......................................................................................... 18 2.4.2流行文化对社区文化的影响 ......................................................................................... 19

1

2.4.3民族宗教文化对社区文化的影响 ................................................................................. 21 3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 22 3.1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22 3.1.1社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 22 3.1.2社区环境质量满意度低 ................................................................................................. 23 3.1.3社区文化活动参与不足 ................................................................................................. 24 3.1.4社区文化管理体制不健全 ............................................................................................. 26 3.1.5社区文化活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 ............................................................................ 27 3.1.6社区文化影响力变弱 ..................................................................................................... 28 3.2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29 3.2.1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 29 3.2.2社区文化建设体系中的不足 ......................................................................................... 30 3.2.3社区文化建设主体性缺失 ............................................................................................. 33 4新时期加强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与途径 ...................................................................... 35 4.1创新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 .............................................................................................. 35 4.1.1社区文化建设要以提高居民的幸福感为目标 ............................................................ 35 4.1.2社区文化建设要秉持文化创新的理念 ........................................................................ 36 4.1.3社区文化建设要关注弱势群体精神文化的需求 ........................................................ 37 4.1.4社区文化建设要强调服务意识 ..................................................................................... 38 4.1.5社区文化建设要重视发展社区教育 ............................................................................ 38 4.2加强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 39 4.2.1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管理体制与法规 ............................................................................ 39 4.2.2夯实社区文化建设物质基础 ......................................................................................... 40 4.2.3优化社区文化建设服务平台 ......................................................................................... 42 4.2.4增进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意识 ................................................................................. 44 4.2.5发展社区文化产业和市场运作模式 ............................................................................ 46 4.2.6加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 47 4.2.7注重提高社区文化特色效益 ......................................................................................... 48 结 语 ................................................................................................................................................ 49 参考文献 ................................................................................................................................................ 50

2

附录:社区文化建设社会调查问卷 .................................................................................................. 54 问卷调查人数(次)统计表 ............................................................................................................... 56 在学研究成果 ........................................................................................................................................ 57 致 谢 ................................................................................................................................................ 58

3

1绪论

1.1社区文化建设研究背景

城市社区文化是城市社区居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具有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形成认同意识、传承教育文化成果、引导和规范道德行为方式,从而增强人的幸福感、归属感、凝聚力等重要功能和作用[1]。在如今文化大爆发大繁荣的时代,作为社会文明进步产物的社区文化,有效地辐射、带动整个城市的文明进程,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所以加强建设城市社区文化是强化城市公共管理增进社会文化服务的一项有效的措施。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积累了二十余年的发展成果,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非常快,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作为改革开放后新生的社区文化事业,由于我国长期行政管理色彩浓厚的问题,限制了居民民主自治的步伐,社区文化的发展历程较短,尚没有形成较成熟的发展体制,造成人们对它的认识不到位,存在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才队伍构建薄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意识不强等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对策性的解剖分析,并深化地进行研究。我国全面开展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事业是一项创建和谐文明城市的基础性工程事业,是丰富人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生活的事业,这是一项神圣而有研究意义的事业。 1.2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1.2.1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在经济发展远落后于世界许多国家的格局下,果断改革开放,克服了人口众多、资源缺乏、生产力水平低下等因素的制约,大力搞经济建设,将人均GDP从1978年的200美元提升到了2013年的6629美元,使发展排在全球倒数第几位的中国,进入了中上等收入国家之列。在这样一个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社会敏感转型期内,面对纷繁复杂的观念世界,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这就需要我们构建起一种文化,铸就一种精神,在文化领域树立起中国人的脊梁,充分激发出全民族精神力量,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

李国华.谈对社区文化的理解与构成要素[J].戏剧之家:理论版,2012,12(3):95-96

- 1 -

不断膨胀的城镇人口涌入了社区,迅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现状给文化思想工作不断带来新的情况、新的问题,社区作为最基层的行政管理部门首当其冲承担起重担。居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了,现有的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与居民的需求间慢慢的出现了差距。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需求,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这需要我们及时对本地区的社区文化建设进行研究,剖析问题症结,通过对特定时期本地域范围内的社区文化展开较为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努力丰富实践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1.2.2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化对于一个社区而言,是社区居民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社区文化建设不但对社区居民个体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是社区其他各项工作的基础,能够有效提升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1)社区文化建设是满足居民文化需求的基本途径

社区文化可以有效加强社区内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满足居民的多种精神需求,陶冶性情,提升人文素养。社区文化的作用在于用活泼生动的文化形式达到宣传教育居民,提高居民的思想觉悟、提高人民的认知水平的目的,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满足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不断提升人们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的基础上,加强社区的和谐稳定,营造出安定团结、文明祥和的社会环境。

(2)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社区作为组成城市的重要构件,其文化建设成果直接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风貌,我们通常以社区文化的建设状况作为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准。社区文化不仅有一般文化的功能,还具备着构筑社区居民凝聚力、打造社区精神,进而形成城市精神乃至民族精神的作用。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决定了其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良好的人文环境、文明的社会环境、和较高的居民整体素质是城市社区经济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所以社区文化的发展是城市各项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力量。

(3)社区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

社区文化建设与其他城市建设不同,它不仅表现于外在的物化建设,更有抽象的精神层面的内容。我们知道:社区文化的基本的内容就是,创造出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社会氛围,人们通过参与健康、文明、科学的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

- 2 -

陶冶情操、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并规范自己的行为,最终培育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公民。根据党的十八大对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的要求,社区文化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向导,利用社区公共文化空间,传播先进文化、进行社区教育、发展社区娱乐活动,让人们能够交流情感、陶冶情操、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增加家园意识和社区凝聚意识,这些建设内容正是提高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文明程度的基础性工作。

(4)社区文化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先进的文化要求我们摒弃没落的、颓废的、反科学的文化,用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团结和凝聚社区居民,影响他们的思想,规范他们的行为方式,形成“同地而居,共创繁荣”的社会氛围,这些正是我们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社区文化想要吸引群众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甚至贡献出财力、物力去积极参与,就必须与时俱进的扩大文化活动的功能和科学内涵,弘扬主流旋律,把握时代精神,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社区文化本身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社区作为城市文化活动的前沿阵地,弘扬文化主旋律,构筑起每个人的“中国梦”,这是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内在要求。

(5)社区文化建设是适应社会转型的一项重要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本属于各个单位的生活服务、社会事务、公共管理的一系列职能,在部分社会机构和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深化中被分离、转移、延伸出来,社区承接了服务居民、价值导向、化解矛盾的公共管理功能。同时,社会的转型不只是发生在制度层面和精英文化中,而是必须深入到民间层次才能算是真正的完成,中国的现代化是老百姓的现代化,只有广大居民群众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伦理道德观念发生转变,才算是最根本性的转变。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创造文化,促进广大群众自由平等的享受文化成果是社会改革的最终目标。 1.3国内外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概况 1.3.1国外对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的研究

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对于社区文化的基本类型、社区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研究,德国著名社会学者滕尼斯就从社会关系和组织结构的角度,将社区文

- 3 -

化规划为两大类型,即“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1]。礼俗社会的社区文化是由人们对血亲或姻亲亲属关系的不断衍生,并由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过渡的结果。社区的主要精神力量是情感、归属感和宗教礼仪以及道德感。法理社会是由陌生人组成,人际交往成为陌生人之间的行为互动,而控制人们思想和行为就需要一整套的规范或制度,即法理规则。如此而言,人情味和亲属感情约束显然是与法理不相通的,社区的行动和价值取向与个人的利益和社会组织之间充斥着利益的竞争。事实上,国外的社区文化研究通常是融入到公民文化和民族文化而进行研究的,本文中特别分析研究了国外社区文化的具体实践成果。

(1)重视对社区文化设施和资金的投入

当前社区文化建设比较成功的案例城市,区别于国内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重视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例如:巴黎政府对社区文化、体育等设施的投入在世界各大城市中高居榜首,现有博物馆130余个,建成电影场馆358个, 各种影剧院170多个, 体育场馆700个, 还有几十个大型的公共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等;美国马里兰州的哥伦比亚社区以其优美的社区环境和丰富的社区活动社区闻名于世,该社区建筑结构与周围栽植的灌木丛、绿化花卉、树木交错成景, 非常美丽,社区内建设了大量的运动馆、旱冰场、足球场、高尔夫球场、网球场、游泳馆等各类社区居民娱乐健身、休闲的场馆,这些社区文化设施直接性提升了哥伦比亚社区的整体文化发展[2]。与此同时,国外的社科研组织非常重视社区文化在公共服务、经济发展、社区教育和环境建设方面的研究,并且已作出长期的实践实验,例如:针对青少年群体预防犯罪的教育,对失业人口的就业计划,对社区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关怀救助;其中在社区人文环境方面,社会文化生态学家研究认为,每一个城市社区都应该为居民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负责,社会公共管理机构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2)重视城市社区精神风貌的建设

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2002年到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作为一个美国人最骄傲的是我们的社区文化,几乎每一个美国人都会分出5%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社区文化活动中,并且有很多人会捐助自己的一部分财物给社区,而美国人普遍认为他们能在社区中培育自己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甚至于很多人认为社区

[1]

黎熙儿、何肇.当代社区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26

曹一萍.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给我们的启示[J].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3(2):36-38

[2]

- 4 -

精神就是美国精神。所以美国许多的城市通过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开展各种文学艺术活动, 吸引广大社区的居民参与, 提高他们的文化和就业技能,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市政府明确了社区教育的概念和范围, 澳政府认为: “ 社区教育是一个过程, 而非一种计划, 它包括教育的所有方面, 它影响社区中所有年龄段的全部居民”[1]。重视社区教育工作,在实践中他们积极建设社区学院、老年大学等配合政府教育的国民教育,作为国民终身化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一些地区还在各级学校录取学生时把社区服务、公益劳动作为必要的考核内容,让社区的实践教育贯穿居民成长每一阶段。最重要的是,社区把社区的人文关怀作为社区文化社区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生活上、精神上给予社区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 社区内的居民就会建立起非常深厚的社区意识,以感恩于这些人文关怀和物质帮助,这对提高社区的凝聚力意义重大。

(3)重视城市社区各种团体、组织作用的发挥

发达国家和地区社区内有非常多的团体和公益性的社区组织,这些团体的居民参与程度高, 对社区居民的影响力非常大。美国的非营利组织目前有137万个,年收入总额达到6952亿美元,占国民收入总额的11.7%,非营利组织在美国社会中具有良好的公众影响,深受居民的信赖;加拿大的各种社会服务团体也是非常多,仅注册登记的慈善机构就有7万余个,这些机构每年有将近860亿加元的收益,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非常重的分量[2]。社区中的各类团体组织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工作的缺失,强化了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主服务的能力,弥补了政府资源不足的状况。很多社区团体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娱乐、就业和安全防范的服务,比如,用旅游、运动、联欢会等活动吸引青年人参加社区文化活动, 使他们积极投入社区的就业、治安和环境的教育中,减少他们走向犯罪道路的可能性。而老年人活动中心采用的方法是: 以轻松、亲感、快乐的活动来给老年人以精神慰藉,以运动、健康的活动促进老年人群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所以各种社区文化团体和组织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4)重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管理手段的创新

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注重加快引进和广泛应用信息、网络、自动化等现代化先进的技术手段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去,打造社区的数字平台是社区建设的新型思路,也是

[1]

蒙钟捷、墨尔本.社区教育[ J].社会,2008( 11):42- 43

杨学斌.文化冲突与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探索,2006 (5):40 -43

[2]

- 5 -

社区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途径, 拓展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平台和空间[1]。社区数字信息化的实现使信息技术得到普及和推广并随后成为推动城市信息化的基本动力。通过信息和资源的分享平台,社区居民可以便捷的分享全新的数字时代精神文化生活。 1.3.2国内对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的研究

国内的社区文化研究兴起于80年代中期,随着社区建设的发展而发展起来,是自改革开放后逐渐发展热门的新课题,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对城市社区文化关注度越来越高,从不同的角度对社区文化提出了非常多的见解。笔者对“社区文化”一词进行文献检索,从1991年至今,主题包含的文献有2149篇,除了这些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报告等内容之外,还有袁德的《社区文化论》、戴志伟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新论》和唐濛、龙长征的《浙江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等专著,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记录和反映了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历程。

根据社区文化工作的发展,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基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社区文化建设的探索期、实践期、推进期和深化期。第一个阶段探索期,指的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社区概念的提出到1991年,期间社区文化仅有些理论方面的成果,在实际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只是在全面推进社区工作时,作为社区服务的一部分进行研究探索。第二个阶段实践期,是指1991年到1999年,1991年民政部门的工作会上提出城市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内容是抓好社区建设,1992年全国社区建设理论研讨会在浙江召开,第一次将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添加到社区建设中去,自此,全国在杭州、天津、石家庄、青岛、南京等城市设立了试点开始了社区建设的实践。第三个阶段推进期,指1999年至2006年,这一时期内“全国的社区建设实验区”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实践的探索中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建设特色,以“政府推动、社区自治、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为运行模式,提出建设“民主、文化、生态、数字”的建设目标,2000年1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0]23号)特别的把文化提出来作为社区建设的最主要的奋斗目标;其后,经过长期的建设,基本实现了社区工作规范化、社会化、民主化,开始踊跃出许多社区文化发展卓越的城市和地区[2]。第四个阶段深化期,是指2007年至

[1]

肖永英、潘妙辉.美国公共图书馆社区信息服务的发展及其启示[ J].图书馆论坛,2003,12( 6) :56-59 高占样.论社区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217

[2]

- 6 -

今,自党的十七大以来,明确提出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坚持与时俱进的推进社区文化发展,同时要求,社区文化建设要加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努力建设“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目标;十八大针对社区文化业提出“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要求,使社区文化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上发挥作用,在创造安居乐业良好环境上起作用,在构建和谐文明的居民关系上起作用,形成文化服务和文化发展不断深化推进的系统化发展格局。

自我国社区文化建设开始起步,各个城市社区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探索,按照当地的政策法规,立足于社区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社区文化建设的模式,这其中最具影响的有三处:其一,上海杨浦区社区文化建设的模式,他们的特色在于不断探索社区居民感兴趣的事情,举办各种形式、内容丰富的大型文化活动,并以此发掘社区文化的内在功能;强化社区文化的软硬件建设,以巩固了辖区内各级文化组织的服务作用,增强社区凝聚力,另一方面注重理论和经验积淀保障社区文化的组织化、制度化[1];开发与社区相关的工业、商业、旅游业、让社区文化适应市场经济。其二,北京西城区社区文化建设模式,他们利用资源优势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文化工作,把文化、教育、艺术、体育、科协、社区服务等各项工作,综合成一个系统进行社区统一管理,积极开展多种手段经营文化活动,将公益性服务活动作为基础,拓宽盈利性的文化经营服务,探索出文化服务层面的新路子。其三,天津河西区网络社区文化建设,他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l6条文化网络,以街道办事处作为社区文化管理网络的源头,立足于21个街道文化站,依靠321个社区文化室作为社区文化活动阵地,有效利用网络组织干部职工和居民群众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拓宽了社区文化服务的新平台。 1.4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研究方法

本文重点通过分析城市社区文化概念、科学内涵和建设的重大意义,以马克思哲学文化理论、社会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对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转型期内文化现象和具体的实践工作进行研究。拟采取的技术路线是选取内蒙古西部城市中的

[1]

闫莉.浅谈社区文化建设意义与实践创新[J].大观周刊,2012,28(27):96 -98

- 7 -

10个典型社区,采用文献研究——调查访谈——理论分析——对策建构等工作步骤,分析调研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主流、强势文化和其它外部因素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得出社区文化的价值实现和模式创新的研究成果。

本论文在创作中用到下列研究方法:

社会调查分析法:通过选取内蒙古自治区10个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对社区居民进行抽样调查,针对居民对社区文化的满意度和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将调查结果作为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和深入的研究,发现问题的实际。

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网络、图书馆、档案等资源获得已有的数据、规律和理论,通过归纳梳理、理解验证,对前人的论证对比分析,揭示漏洞疑点,介绍现象经验。

跨学科研究分析法:针对社区文化这一主题,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角度出发,综合运用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综合多角度多层面对社区文化要素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尝试新的突破。

主体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中的研究方法,旨在通过社会调查论证分析社会现象,并根据社会现象与社会主体间的矛盾,深化对社会主体的理解研究;除此之外,还用到案例法和对比分析法等。 1.4.2研究创新点

首先,本文的研究突破了以往研究多从文艺视角、管理学视角或者社会学视角分析的传统思路,将马克思文化理论和社会工作哲学理论结合起来对社区文化进行研究,紧扣社区文化服务于主体发展的哲学思想,研究的成果更具有理论指导性。

其次,本文采用了社会调查研究和主体功能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内蒙古阿拉善盟和包头市的10个社区进行文化建设工作现状的实践访查,特别针对居民的文化需求和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取得分析研究的基础数据,目的明确地完成了“理论——实践——理论提升”的研究过程,避免论文虚浮无实。

再次,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针对目前发展变化的转型时期,具有区别于以往我国城市社会发展时期的新现象和新问题,特别是现阶段社区居民呈现出的思想纷繁复杂、文化需求多样的新特点是前人研究无法把握的,为加强转型期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提出一套系统的、全面的、可操作性强的思路和途径,使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 8 -

2城市社区文化理论综述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社区的概念

社区这一概念最早提出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 F·Tonnies),“Gemeinschaft”(一般译为“共同体、团体、集体、公社、社区”)一词最先在社会学中被提出,滕尼斯的“社区”基本含义是:乡村中亲密无间、注重道义、服从权威的富有人情味的“礼俗社会”;“社会”是基于理性的契约关系形成的“法理社会”。前者是作为血缘、地缘和文化等因素自然聚合而形成的社会联合体,而后者的“法理”顾名思义,就是重视社会分工和社会契约、价值取向多元,重理智、轻人情的社会群体。

事实上,“滕尼斯的社区”与现代社区在内涵和性质上还是有所区别的。在一开始,“社区”被当成一个地域单位来进行研究,英国社会学家麦基文和美国的罗吉斯都认为社区是有共同利益或纽带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群体构成,而这个群体之间最大的最直接的关系就是生活在共同的地域上,美国社会学家内斯比特(Rotert A Nesbit)对此评价:“社区”是最基本、最广泛的社会学单位概念;美国社会学家帕克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对社区进行定义:按地域组织起来的人群,并且不同程度的与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有密切的联系,并相互之间处于一直依赖很深的互动关系的群体[1]。很显然的,这样的“社区”和“社会” 就不再是对立的概念了。美国的B.菲利普斯和桑德利也同样定义了社区,认为社区是互动的体系,每个成员都独立的过着自己的生活,尽管表述各有侧重,但是内涵都是涵盖这三个方面:人群、地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

中文“社区”一词是吴文藻和费孝通等社会学者将英文“Community”这个词翻译而来的,费孝通等深受当时美国等发达国家城市社区研究潮流的影响,积极致力于将西方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介绍并应运到国内,他认为社区的含义是以地区为范围区别于血缘关系形成的相互合作的群体,主要以地缘作为结合基础。血缘群体最基本的单位是家庭,由血亲和姻亲相互联系起来的人群逐步扩大,最终延续为民族;地缘群体最基本的单元是邻里,邻里就是居住生活在同一片地域,因为共同的生存物质环境而相互建立起关系的人群,进而不断衍生扩大为乡村、街道……

[1]

[美]朱克英(Zukin,S).城市文化[M].张廷佺、杨东霞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14

- 9 -

“社区”一词从滕尼斯提出到现在,其涵义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具体内容各不相同,但是又是一脉相承的:一种是功能主义观点,认为社区是由有着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关系的人群组成的社会团体;另一种是区位学的观点,简单的将社区定义为同一片范围固定的区域内共同生活的人群[1]。国内很多研究者都把重点放在“区位学社会共同体”上了,很显然的,社区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地域的概念,也不是我们常说的“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的概念,而是社会空间和地理空间的结合,本文中社区概念定义为:是由一定地域范围内居住的人群组成的、具有文化维系力和内在互动关系的生活共同体。 2.1.2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词最早(culture)源于拉丁语,原意为:耕耘、耕作,后引申为培养、教育之意;发展到现在,有关于文化的各种定义有两百多种。社会学家克罗博和克拉鲁尔克洪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评述》一书中,对文化的定义进行了统计,大概分了三类:一是过程论,最有代表的是林顿的定义:社会的继承,即文化是人的活动创造出来的有赖于任何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人类智力和创造力不断进化演绎的过程;二是方式论,美国学者鲁斯•本尼迪克德的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是一种非自身本来的生活方式,包括人们的兴趣爱好、风俗习惯,宗教礼仪等,强调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性[2]。三是综合论,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认为文化是 “一个复杂的整体,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艺术、信仰、音乐、伦理道德、思想以及其作为一个社会成员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其他能力和习惯”。

中国的文化研究起源是在世界前列的,自《周易》中就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天文,以观时变”的诗词对文化进行表述。汉朝“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有“人文”和“教化”之含义;社会学家吴文藻定义文化:一是物质文化,是顺应物质环境的结果;二是象征文化,是表示行为方式或传递思想的媒介;三是社会文化,指调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付社会环境的变化;四是精神文化,指宗教、美术、科学等属于人们精神层面的产品。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1]

张俊浦、李朝.社区:从一个社会学概念到一种基本的分析框架[J].甘肃理论学刊,2008,32(5):90 -93 赵忠德.文化的定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1):18 -21

[2]

- 10 -

中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提出文化起源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思想。1876年,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指出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借助于意识和语言而存在,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和符号系统,文化就是人化,人的对象化和对象的人化,起源于人类劳动[1]。《辞海》对“文化”这样解释:“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相区别[2]”。《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文化的描述:首先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创造而来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经过人类加工创作的才是文化的基本属性;其次,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出来的社会产物,它必须为一个社会或群体所有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循[3],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民族和阶级性,并且具有不断的积累性。

通过对已有的观点进行分析,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对文化的领悟和研究重点也不同,笔者认为文化概念的论述范围过于大,内涵太抽象,文化似乎包罗万象又含糊不清,本文中的文化特指的是某个群体或者是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形成共识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思想观念、文明成果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社会活动。 2.1.3社区文化的概念

国内学者对社区文化分别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说明:

生活方式说:社区文化是指在社区固定辖区范围内,通过长期的社会生活与交往互动而形成的文化认同,包括物资层面和精神层面,前者指衣食住行以及工作娱乐的方式,后者包括人们的价值结构、信仰结构和规范结构等诸多方面。

文化活动说:社区内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这是社区文化最具体的体现,也是最狭隘的定义。

群众文化说:指人们在职业之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其核心是群众的共同参与和集体认可。社区文化基本上是群众自发的组织和参与,体

[1]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张晓彤.数字出版对文化的影响[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12 (3):138 -138 张卫.文化的多元性与建筑发展[J].中外建筑,2000,12 (1):25 -26

[2]

[3]

- 11 -

现了社区普通群众共有的行为习惯、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社区文化一经形成,便会对社区居民起到一定的约束力和影响力。

特色文化说:强调社区范围内特有的文化现象,包括生活方式、语言表达、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具有的特征。

广义狭义说:从广义上讲,社区文化指社区成员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通过长期的社会生活的交往互动形成的文化认可。狭义的指具有地方特色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等文化的总和[1]。

综合种种,社区文化是特定区域内的特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与交往中创造形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的总和[2],社区文化建设旨在构建一种精神需求,为社区居民构建高质量的居家生活、丰富有益的闲暇生活以及实现社区内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社区文化受社区成员素质、地域环境特色以及地区历史文化传统这三个因素的影响最大[3],首先,社区文化的主要参与者是社区居民,每一个社区居民的文化特长、文化素养、文化需求都有所不同,社区居民的文化特点是构成社区文化风貌的基础,如一些社区中多从事文化、艺术类工作的居民,那么这种社区的文化艺术氛围就比较浓厚,而另一类社区如果少数民族居民比较多,传统文化习俗积淀厚,民俗文化活动的参与性就强,社区的文化活动气氛就非常热烈。不同社区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对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也有熏陶作用,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社区的地域特征、环境氛围最终为社区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且该地域的传统文化、民族宗教文化等也深深扎根于社区当中,并经过社区居民的文化参与和改造利用而焕发出新的生命。 2.2社区文化的主体内容

社区文化就是要以科学的理论引导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和未成年人的思想建设,弘扬集体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社区居民群众的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家庭关系,营造团结和睦的社会

[1]

冯杰.浅析我国社区文化建设[J].现代城市研究,2002,17(6):21 -24 孙惠民、陈挥.社区文化建设[M].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0:116-117

彭阳.长沙市岳麓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

[2]

[3]

- 12 -

环境;就是用现代科技知识提高人,就是要着力于用现代科技提高社区居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信息化水平,培育良好的文化素质,增强人民的竞争力和创造力,满足人们走向社会的能力和需求,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用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吸引人,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寓教于乐,发挥宣传引导作用,推动社区群众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不断进步和提高。社区的文化建设要依靠行政力的指导,以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前进方向,以文化制度体系为框架,以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保障,以居民积极参与、乐在其中为依托,将社区文化建设好,为城市的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2.1社区文化的内涵

(1)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社区群众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工作之余参加的社会性文化,其内容十分丰富,比如唱歌、舞蹈、书法、太极拳、秧歌等等团体性的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为城市增色不少,最为著名的就是“广场文化”活动,大型商场门前广场的宣传活动,节庆期间为交流娱乐举办节庆活动,社区内的纳凉消夏晚会,文艺作品展览等。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品质,强化健康生活理念,体育健身的运动成为人们在闲暇时经常从事的一项活动。社区里的广场舞、健身操、太极拳、秧歌、武术、兵乓球、篮球等各种运动在促进居民健康体魄的同时,也在丰富居民群众业余生活,人们的参与自觉程度和积极性非常高,这是提高社区文化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2)培育社区居民素质

社区文化建设最关键的内容是培育具有现代素质、有道德的社区居民,每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充满正能量的精神力量的支撑。所谓的道德是靠个人内在约束力认可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敬畏社会大众认可,对个人行为进行约束管理。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给予社区居民人文关怀,帮助其树立起道德观,让每个人都能成为遵守社区道德的标兵。具体的社区文化工作中,要以丰富多样、感染力很强的活动和形式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人们,为居民的精神需求服务,美化居民的生活,强化娱乐审美,实现健身延寿,进行宣传教育等等,在满足居民多方面的需求的同时,可以调节居民心理,融洽人家关系,弘扬道德规范,提高居民的素质修养。

(3)挖掘社区文化资源

- 13 -

社区内的历史文化资源是非常宝贵的,这是形成有特色、有品位的社区文化的基础,同时也是城市文化建设发展的优势资源。文化资源是社区文化的载体,是提升社区形象文化的关键标志。文化资源作为文化产业的基础资源,不但其本身具有经济效益,并且能带动其他经济的发展,比如旅游业、房地产业等等。因此,在社区文化建设中,依靠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潜在的文化魅力,发挥地域的文化优势。以文化为契机,让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有荣誉感,能够依赖文化而有所收益,才是为社区居民办好事、办实事,一定会赢得社区广大居民的支持。

(4)发展社区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通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并以此达到经济收益的所有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但可以提高一个社区的文化品位,同时也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都知道美国的影视业、航天航空业以及现代电子业是产值排行前三的创汇产业,日本文化娱乐行业的经济收入与汽车工业的产值接近;同样在我国,上海、北京、广州等东南沿海发达城市也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经济。社区的文化是推动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力量,日常生活中,居民对文化消费需求是巨大的,主要有民俗、教育、娱乐、文体等类型,传统小吃、职业培训、健身娱乐、艺术欣赏等方面的文化消费,都能发展成为一整套的文化产业链条,促进社区经济良性循环。因此,我们要在社区建设中探索以文化带动产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努力促进社区文化发展繁荣。

(5)构筑特色文化形象

所有的城市都需具备基本的服务功能,而真正能够展示城市形象、体现城市功能的却是其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社区文化特色。每个城市的特色其实就是城市自身的品牌,社区也是一样的,拥有自己标志性的文化,是提升社区形象,打造文化品牌的关键。社区文化如果能够因势利导、突出城市的个性特色,就会充分发挥城市的文化功能,起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2.2.2社区文化的特性

社区文化就是研究社区内居民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生活习俗、娱乐审美等方面的成因、传统、变异和共性,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具体的管理实践中,促进社区文化适应新时期不断改革发展的社会变化。可以看出社区文化基本具有以下特性:一是地域性,社区就是个地域范畴的概念,当社区的居民在同一空间内进行社

- 14 -

会生活,彼此间就要发生互动和联系,必然会形成共有的社会心理、语言和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习性风尚和规范制度等等。二是归属性,在社区中的人群关系相对稳定,文化基因相同,风俗习惯相似,居民会生成一种家园归属感心理来并共享他们的文明,这是社区文化的基本特性。三是开放性,社区文化与传统村镇文化宗族血缘性和排他性明显的区别正是因为其开放的特征,社区人口异质化程度非常高,无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公益文化与消费文化、行业文化与市井文化,社区文化都能包容涵盖。四是共享性,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的参与者、创造者,也是社区文化的维护者、受益者,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共同创造的,所以能为社区居民所共享,其中优秀的部分才能得到发扬和传承。五是熏染性,社区文化是一种松散型的群体文化,它对社区居民的心理和行为影响约束,不能像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那样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而是靠舆论引导、榜样示范,靠形成某种风气和环境氛围对居民进行熏陶感染,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约束教育。 2.2.3社区文化的功能

(1)社区文化的规范教育功能

社区文化工作的开展就是要将非正规的、松散的、临时的文化组织、内容和形式进行约束,针对转型期内各种越轨、偏激甚至糜烂的文化内容及时规范,社区的这种规范功能是法律约束和行政管理所难以达到和不可替代的。其次,社区的文化工作并不是简单的娱乐、休闲,重点在于培养居民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思想品质、优秀的社会公德以及积极的进取精神。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培育造就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促进居民在欢乐愉快的文化活动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

(2)社区文化的传承发展功能

社区文化凝聚着社区居民的集体智慧和创造精神,其中富有特色的优秀部分经过当地居民的不断创造、筛选、加工和充实,成为集中体现社区居民文化内涵的精华,这是社区成员拥有的精神财富。社区文化具有非常浓厚的地域色彩,无处不沉淀着当地的历史传统、民俗民风,这些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转化为社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得以传承下去,社区成员也在这种社区文化的滋养下接纳、吸收着这些文化精华,并发扬光大。这些优秀的有特色的文化就是社区的无形资产,提升了社区的形象,能够有效的成为文化产业投资的对象,有力促进了社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 15 -

(3)社区文化的沟通娱乐功能

社区文化活动是社区居民之间、各类社区组织之间相互联系、增强感情、加深了解、沟通关系的纽带。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社会交往变得间接化,人际关系越来越淡薄,社区文化活动创造出友善、和谐的氛围,有利于社区居民增进联系,亲密关系,优化邻里关系。因而社区不仅仅是人们居住、工作、学习的空间,同时也是人们文化娱乐的主要场所,社区文化通过发挥娱乐功能,使社区居民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能够得到休息和娱乐,得到健康的精神享受,提高精神境界、文化修养、培育道德情操。

(4)社区文化的整合导向功能

社区文化是实现社区整合、增强社区凝聚力的有力杠杆,社区可以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加居民间的交往和互动,增加认同感和归属感,并逐渐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同时社区文化大力倡导社会认可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缓冲与解决社区冲突,强化社区精神,促使社区居民的思想和行为趋于一致。也就是说社区文化是连接社区成员的纽带,把社区成员团结起来,高度认同社区共同的价值观念,为自己的身份感到自豪,积极维护社区的公共利益,踊跃参加社区建设和发展。 2.3研究理论基础

2.3.1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化有着深厚的研究,文化在人的生存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无处不在,这种存在又区别于自然界的其他社会存在,马克思定义为“人化的自然”,黑格尔将人的这种把他的心灵定性纳入到自然事物里,把意志贯彻到外部世界的行为称为:“人把他的世界人化了”,国内学者认为黑格尔的这种定义和马克思的对于文化的理解是有联系的,是相通的,这里面的“人化”就是指“文化”,呈动词形态的文化。其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从实践中来,受到实践的检验。认识是由“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穷反复过程。居民在社区这个特定区域内共同生活产生的文化思想,是主体在实践的过程中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居民实践活动,也是居民在思想文化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再次,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人的

[1]

[1]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9-130

- 16 -

发展就是社会历史的发展,所谓全面就是个体所具备的精神意识层次是完整的,能主观的以意识指导完成实践,所谓自由,是指个体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独立自觉性,社区文化活动就是需要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互动参与的平台,使每个居民都能随意享受城市精神文明成果,大力发挥在社区建设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这些论述对我们今天进行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社区文化建设作为一种大众文化,需要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塑造人们内心的价值观、道德观,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去引导人们对真善美的深层追求。 2.3.2社会工作哲学理论

首先,本文的研究基于社会工作哲学理论,包括三方面内容:人道主义,核心思想是对人的价值、尊严、权利的尊重以及对自我实现、自我约束、社会规范的重视,是一种以人为本位的哲学价值理念[1];实证主义,即利用客观、科学的理论追求逻辑性的结果,本文就是通过走访观察、调研分析等逻辑性强的方法精密地考察社会现象;乌托邦理想,意思是追求“美好的、诚信的、道德的社会形态”是一种追求美好未来远景的信念思维,本文在社区文化建设问题上追求的思想动机就基于此。其次,社会工作价值理论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一切社会运动的驱动力来自于价值,社区文化工作就是以公众居民的利益实现和以知识、技术、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工作的完美统一。

除此之外,本文的研究还汲取了文化相关理论、组织团体相关理论、社区相关理论、人格心理相关理论、社会学相关理论、公共管理学相关理论。这些理论是对社区工作理论的延续,对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2.4几种热点文化元素的影响

社区文化是在一定的辖区范围内文化共同体一整套共有理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社会纷繁复杂的各个阶层、各种团体行为,最终被社会群体、社会整体所接受的共同准则。在历史发展中,各种不同的文化成分都企图削弱、排挤或包容对方,力争成为文化变迁的主导因素[2],我们需要借助于人为的因素,在社区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区域内,促进各类文化交流、融合乃至再创造,使各文化主体和谐、共

[1]

胡寿鹤.文化的哲学范畴研究[M].北京:时代文化出版社,2009:17

李丽萍.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战略与对策研究[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12(1):21-22

[2]

- 17 -

生,这样居于其中的居民才会接受这种文化。任何条件下的文化体系本身都包含着不同层次的悖论,针对差异和悖论适时的进行调整,融合精华成分创新社区文化,让社区文化蕴含更多生机与正能量,才能感染和凝聚社区内人群。 2.4.1传统文化对社区文化的影响

作为群众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应该重点强调,并给予开发的一种文化资源。它标志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对这个民族的公共思维、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着影响,标志着一个民族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文明成果,最终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明价值。由于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幅员辽阔,疆土从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传统文化呈现出其交融、精粹的魅力。从最初人类诞生,经历狩猎、农耕文化不断发育发展,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进驻着各类文明,南北交流,东西融合,形成了历史辉煌的华夏文化;从诸子百家,到孔孟为主的儒家文化主导;从中国本土的道教,到与佛教、伊斯兰教,以及后来进入的基督教、天主教的融合和共存;从孔孟之道,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留给我们至多瑰宝:瓷器、京剧、中医、气功、武术、饮食等,受到全世界的追捧和喜爱,今天,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正在以崭新的面貌迈入世界文化体系之中。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奉行仁爱兼利的和谐准则,它要求做人要诚信道德,生活节俭,修身养性;正是勤俭、诚信的道德观让中国居民和政府奉行投资积累型的生活和理财方式,避免了欧美的金融和财政危机,推动中国经济较高速增长了30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学派既概括了道德修养的完整体系,肯定道德修养的极端重要性,同时还为指导人们的道德修养提出了许多具体可行的方法,诸如立志、学习、克己、内省、实践、慎独、持戒等,促进人们高尚道德观的树立[1]。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注重坚韧刚毅,同时还要有“厚德载物”的宽阔胸襟,喜欢以博大的胸怀容纳别人,善待别人,善待人生,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中国的许多家庭,许多个人,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的文化精神。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应该大力在我们社区文化建设中宣传、继承并发扬,同时在社区中开展相应文化活动,使中国

[1]

周天勇.中国梦[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31-32

- 18 -

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化到本社区的精神文化之中,让社区居民传承中国历史优良的语言文字、思维方式、思想文化、生活习惯、社风民俗、社交往来、道德规范等文化传统,并发扬光大,让“国学”成为大众文化,成为街头巷尾、耳熟能详的街头文化、成为家庭生活、邻里交往具备的生活文化,构建起整个城市的文化形象。

同样的在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一部分内容已经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甚至有些成分与科学与真理相违背。延绵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给中国人民的心理带上了桎梏,比如人们心里的奴性文化,以葬送个性和张扬而换取苟且安逸的心理,它本质上就是一种不符合法制、不尊重人权的文化,这样的专制和压抑毁损了社会成员的聪明才智,直接磨灭民族的创新精神。其次,民间多种杂神信仰、禁忌、占卦算命、祭祀等巫术迷信习俗依然存在,以前我们经常批判一些经济思想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存在各种封建迷信活动伤财害人,而现在,社会上部分高官富商崇尚各类“大师”、“神仙”,成就了不少诈骗犯的敛财行为,对社会心理和整个民族的思想活力造成很大的影响。再次,我们知道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千百年来这种思想成为国人处世之道,但是过于“中庸”就造成很多问题,现实生活中模糊原则、人情至上的人非常多,工作中执行力非常微弱;另一方面,人人争当“烂好人”,“个人自扫门前雪”的心态让我们的社区邻里思想越来越淡薄,导致出现城市社区人际关系荒漠化的现象。社会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传统文化中那些符合时代精神与历史发展的精华,我们应当保持并发扬光大,而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甚至与现代文明发展背道而驰的内容,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我们一定要摒弃和改进。 2.4.2流行文化对社区文化的影响

目前我们的流行文化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改革开放一系列社会变革和体制转换的历史背景下迅速产生发展起来,经历了对海外流行文化的引进和模仿,而后发展到流行成分本土化的过程。在社会转型、经济改制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开始重视文化产品的商品化,而流行文化正是依靠商业元素推行的文化,这变成了流行文化成长的沃土。“流行”作为一种普遍化的社会现象是现代社会、开放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现代传媒手段的日益更新,流行文化开始不断冲击着我们的社区,社区居民的认知、情感、思维无所不为之影响和牵动。

流行文化骤然兴起后,迅速融入到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中去,各种文化交融发展,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将人们从过去单一的文化体制中解放出来,

- 19 -

如今好莱坞电影、NBA篮球、MTV音乐、欧洲足球赛事、巴黎时尚资讯、拉美流行音乐、日韩电视剧等一批风靡世界的流行元素涌入人们的生活,开阔了社区居民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可以看到,健康积极的流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不仅包含着科学技术、审美情趣、运动健康等诸多信息,也不断开拓创新,以其绚丽多彩、吸引眼球的特性,拥有着广泛的参与性和大众性。在业余生活中,人们常常借助于流行文化的内容与形式,表演节目,互相交流,愉悦身心,表达自身对生活的思考,例如最近非常火热的“甄嬛体”、“爸爸去哪了”、“时间都去哪了”“来自星星的都教授”等成为当下最流行、最新潮、最易引起话题的词汇。同时流行文化能够使社区的居民转变狭隘封闭观念,用开放的眼光来发展自身,让人们能够充分展示自我,构筑起邻里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流行文化的开发利用对社区文化建设、社区经济发展和满足社区民众文化生活需求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社区文化的建设中,非常有必要融入流行文化元素。

但是另一方面,流行文化又称之为“速食文化”,为了促进其影响力和参与力度,着重追求的是形式和表象,很容易造成人们对自我的定位和主体性迷失。流行文化的传播是通过大众传媒的功利性渲染,商业化的包装,最终以商品的方式推广的,在其传播过程中,势必有拜金和享乐的内容。部分人群热衷于流行文化的生活方式,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太大,甚至已经丧失了其原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过度的追求舒适与享乐,在精神生活上,崇尚现实的快乐,满足一时的快感,对文化娱乐生活具有较高的兴致和要求,对男女交往、恋爱采取越来越随意的态度。据中国社科院的“流行文化现象与对策研究”课题组问卷调查显示,有86.1%的人认为“追求流行是非常必要的”,有70%以上的人表示同意“人应该即时享受”[1],并且这个比例还在逐年上升,流行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人们的高消费行为。某些不良流行文化通过炒作、包装、轰炸宣传等形式进入市场,而消费的人群只关注流行的外表而忽视文化的内涵,追求感官的刺激而忽视审美情趣的培养;拜金、功利、享乐的人生观直接腐蚀了人们的思想意志,削弱了大众的道德判断能力。此外,某些国家也利用流行文化来推行与我们背道相驰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软化民众的政治观念,进而削弱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从这个层面上讲流行文化对社区文化的发展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2.4.3民族宗教文化对社区文化的影响

[1]

洪鉴.论建设和谐社区文化的重要作用及建设措施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10):226 -229

- 20 -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传统和心理感情,是每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思想道德的一种折射,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各民族的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而宗教文化又蕴含在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历程中,与民族文化牢牢结合在一起,不可分割。民族宗教文化是少数民族群体历史上生活方式和文化创造在当代的流传,是不同民族文化特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突出体现,也是社区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各民族的文化发展历程,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促进社区经济繁荣发展的巨大财富。

例如蒙古族特色文化包涵着:生态文化,反映了以原始自然崇拜、喇嘛教祭祀、祭敖包、苏力德等形式的对大自然敬畏、崇拜、热爱,具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内容的生态特色;饮食文化,主要以奶食品、肉食品、炒米等谷物,做法另类独具特色;服饰文化,以头冠(头饰),长袍、夹祅、靴子、腰带、荷包等部件构成,色彩绚丽,纹饰精致;宗教文化,蒙古族信奉喇嘛教,即藏传佛教格鲁派,宗教文化的表现形式贯穿于寺院礼佛、拜佛,倾听喇嘛咏颂佛经,以及祭祀敖包等神圣庄重的仪式当中;建筑文化,游牧民族建筑风格,主要以蒙古包最为典型,蒙古包的内部装饰以及家具陈设是相当考究且颇具特色的,描绘、篆刻着寓意吉祥的民俗图案。这些文化已经渗入到地域文化中,充实了社区文化的内容,构建起社区文化的特色,具有非常巨大的产业发展优势,市场前景广阔。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区,特别是多民族聚居的社区,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民族宗教精神文化因素已成为民族自尊心,社会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不重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不仅仅会损失掉宝贵的文化资源,更可能为此丧失了少数民族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信赖,使之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思路,所以建设社区文化必须重视少数民族群众的个人文化权利、文化需求,并激发他们的文化创造力,尊重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努力促进各民族文化创新发展,实现各民族文化繁荣。

- 21 -

3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3.1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自2013年3月起,笔者历时9个月时间对内蒙古阿拉善盟和包头市两个极具代表的地区共10个社区进行了调研走访,特别针对社区的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社会问卷调查总共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收回了266份问卷,其中255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85%。通过这次调查,已经取得了一些有效的数据,特别是社区居民群众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满意度、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和想法方面得到了充足的第一手的资料。

表3.1 社区文化建设满意度调查情况(单位:%) 调查项目

社区文化建设整体情况

社区服务 社区环境 社区治安 社区管理者 社区文明状况 社区教育 社区文体基础设施 社区文化娱乐活动

非常满意

6 5 10.48 10.58 6.25 4.9 6 6.12 7

比较满意 14 18 22.86 24.04 22.92 15.69 18 11.22 17

基本满意 45 44 34.19 42.31 39.58 49.02 46 36.73 31

不太满意 25 20 17.14 20.19 28.13 23.53 22 27.55 30

很不满意 10 13 15.33 2.88 3.13 6.86 8 18.37 15

表3.1是社区居民对文化建设满意度的调查表,从表中可以看出除了社区文化娱乐活动和社区文体基础设施建设这两项以外,其余内容均有60%以上的居民选择了基本满意以上,说明当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在东南沿海一些省市的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更新。同时,调查中有超过40%的社区居民反映出对社区文体基础设施和社区文化娱乐活动不满意,反映出社区文化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解决。在综合了其他方面的调查资料,将这些问题简要分析。 3.1.1社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在对社区文化整体建设情况满意度中可以看出(见表3.1),基本满意以上的有65%,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分别占25%和10%,这说明自提出文化兴国战略以来,很多

- 22 -

地区都开始重视起城市文化建设,大力兴建、改建和扩建了许多文化场所,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资在不断的强化。但就社区文化基础设施满意度情况而言,调查中显示,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达45.92%,居民以为社区中最普遍的文化设施是文化活动广场和健身设施,分别占58.62%和42.68%,而文艺活动室、报栏、图书馆、培训室人均拥有率比较低,并且利用率也非常低,访谈中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居住社区中有这些文化场所和设施的存在。对社区文体设施满意度的调查中,分别有27.55%和18.37%的人对社区文体设施的建设不太满意及非常不满意,在对社区文化建设制约因素的调查中选择比例最高的就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有28.2%的人认为社区的文化活动受社区的文体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的制约严重,这说明很多社区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与居民的需求间仍有很大差距。

同时,各地区的社区经济状况发展不一致,各地之间的社区文化建设资源量差别非常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参差不齐,导致文化建设状况出现的两极化发展的趋势。同一个城市中社区文化建设的资源配置也存在不均衡现象,有的地区资源出现闲置现象,而有的社区文化资源非常稀缺,并且社区与社区之间也没有建成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我们往往重视有形的、现成的物质资源,对无形的、潜在的文化资源利用少,即使对现有的文化资源利用上也缺乏资源充分开发的有效机制,例如在阿拉善额济纳旗的苏泊淖尔社区新建了一个近2000平米的室外网球场,由于当地常年的风沙气候,喜欢网球运动的居民非常少,网球场常年闲置,而调查中58.32%的社区居民反映社区的棋牌室和健身活动室人满为患,常常因为过于拥挤,而使大部分人放弃参加社区文娱活动。社区的文化资源不能实现科学的分配和共享,就会导致花费大量资金建设的文化设施并没有真正用到实处,社区居民无法公平的获得文化共享的权利。 3.1.2社区环境质量满意度低

社区文化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精神层面,同样需要以环境建设的实体工程来构筑。本次调查中有34.19%的人认为社区文化就是通过社区的居住环境来呈现的,一个社区居住环境好,必然影响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环境意识,有助于培养居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气质;相对应的,社区居民举止文明、文化修养高,必然促进社区呈现出高雅优美的环境。这种环境和人文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社区居住环境是社区文化的重要内涵。居民选择一个社区购买房屋长久居住必定是向往一个优美、干净生活环境,

- 23 -

一个安静、安全的社会环境。据统计,有67.53%的居民对社区居住环境是基本满意的,社区的环境问题中存在着噪音、水污染、交通、废弃物、安全和空气污染问题,在笔者调查的内蒙古包头和阿拉善地区中居民认为噪音和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问题是比较突出的(见图3.1)。

噪音问题社区环境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图26.1510.2614.9721.0313.3314.360510 居民反映存在问题水污染问题交通问题废弃物问题安全问题空气污染问题 15比率(%)202530图3.1社区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图

社区的环境就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社区是居民开展各类活动的场所,是居民生活的家园,文化环境不仅仅是社区呈现的外在景观,更重要的内容是改变社区成员的文化素养、环境意识、法规意识等。调查中显示社区居民非常注重社区的环境建设,如果一个社区内工程私搭乱建,道路坑坑洼洼,植被稀稀拉拉,垃圾乱堆乱放,臭气熏天,居民肯定不愿意居住在那里,更提不上建设什么社区精神和社区凝聚力。在实际的社区工作中,居民反应最多同时也是反应最强烈的问题就是社区的环境建设问题,环境问题直接显现了社区文明程度。要想改善社区的文化环境,首先要从改善人居环境着手,根据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以及居民的文化需求,对社区的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和房屋建筑等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营造出干净优雅的社区环境,增强人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1.3社区文化活动参与不足

社区的居民只有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才能感受和学习到社区的文化,才能树立起社区精神,对社区文化有认同感,对社区有家园感和归属感。如果居民不参与社区文

- 24 -

化体育教育活动,与社区的联系越来越少,总是游离在社区管理之外,怎么能对社区有感情,怎么能把社区当成自己的家园来热爱呢?可以说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情况直接反映了社区文化建设的成果。

表3.2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情况调查表(单位:%) 项目

活动类型 文娱 体育 教育

参与情况 有时很少极少参与 参与 参与 30.61 19.39 18.37 20.40 22.34 24.28 12.77 31.68 27.82

参与愿意

从不非常不太不愿

愿意 一般

参与 愿意 愿意 意

23.47 26.60 8.79 25.16 37.36 16.59 12.09 20.79

经常参与 8.16 6.38 3.93

在表3.2中,愿意及非常愿意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人有33.79%,选择一般的人占到37.36%,不太愿意及不愿意的人28.68%,我们可以看出,从意愿上来讲,愿意、一般、不愿意的人数基本各占到三分之一。而实际的参与情况是文艺娱乐活动只有8.16%的人经常参与,30.61%的人有时参加,剩下的均为很少、极少以及从不参与;社区体育和教育活动很少、极少以及从不参与的人数比例为73.32%和80.29%。这是相当惊人的一个统计数字,这首先说明,在参与调查的社区中,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淡薄,没有把自己当成社区文化活动的主体;其次,社区活动已经搞成了“少数人”的文化娱乐活动,社区文化建设忽略了全面性,丧失了群众的积极参与;相比较于文化娱乐活动,居民对社区的体育和教育活动的参与率更低,我们在社区文化的建设中对体育和教育活动重视程度不够。

图3.2社区文化活动年龄结构参与图(单位:%)

老年人 56.21中年人 22.58少年儿童 7.1青年人 14.11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儿童- 25 -

在社区活动参与程度不高的同时,调查还表明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人群年龄结构不平衡,活动的参与状况与居民的年龄密切相关。调查显示,老年人参与人数最多,占56. 21%,参与热情也是最高的;中年人次之占22. 58%;接下来是青年人占14.11%;少年儿童的参与率最低,仅仅占了7.1%(见图3.2)。老年人的业余休闲时间最多,因此参与积极性和参与率也最高;中青年人因为工作生活压力大,闲暇时间比较少,参与率就较低;而少年儿童基本的文化活动重点在学校和家庭完成,他们对社区文化的归属感和依赖一直偏低。这样年龄结构导致社区的文化活动有偏重于中老年人喜爱的趋向,社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不免缺乏新意和活力,更加丧失了其他年龄结构群体的参与热情。

3.1.4社区文化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对社区文化建设主要制约因素的调查中,有29.22%的居民认为是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见表3.3)。在本次社区实践走访中,我们也发现部分社区文化建设的组织结构不健全,组织功能不明确。比如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调研的6个社区,基本都没有配备专职的文化管理人员,只是由社区委员会中的工作人员兼职进行管理,因为职责不清,管理力度不强,达不到社区居民对文化生活的基本要求。

表3.3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单位:%)

原因 比例

社区管理体

制问题 29.22

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28.02

社区文化工作者素质不高

16.53

社区居民参与热情不高

11.78

文化活动内容不吸引人

10.69

其他 2.76

实际上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社区建设基本上还是以行政管理为主,并不是设想中的社区自主管理,而这种行政管理模式中并没有把社区文化单独拿出作为一个独立体进行建设,社区文化建设总是在“综合管理”或“间接管理”下进行的。走访调查的10个社区的工作人员普遍反映,社区的文化建设长期存在多方管理、效率不高的现状,上级的宣传、工会、妇联、共青团、老干局、文化局、民政局以及各民间组织等部门对社区的文化工作都有组织管理的职责,并根据各自所辖领域对社区的文化建设均有制度和要求,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常常职责不清、交叉管理,有时又陷入了无人管理的困境,特别是需要各种文化场所和设施的经费或者当文化活动所需人力物

- 26 -

力受制约时,这中间的矛盾就凸显出来,如果不能理顺其间关系,建立健全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体制系统,必然会影响社区文化建设的效率和效果。 3.1.5社区文化活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

一些地区逐步重视起社区的文化建设,特别为社区配置了社区文化管理责任人,并在配备活动室、器材、书籍、文化设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社区文化活动仍然存在着参与不足,质量不高的现象。本次调查中有39.2%的居民群众认为社区文化活动参与性低的最主要原因是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的内容陈旧、形式单一,不吸引人,同时这部分人对现在社区组织的活动评价普遍不高;其次,25.2%的居民认为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社区文化活动(见表3.4),除此之外还有人认为社区的文化资源短缺和宣传力度不够,一直以来都感觉自己被排斥在社区组织之外,这些原因导致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不足。社区文化活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一方面是由于电视机、电脑、网络等现代娱乐设施的普及,人们对文化的内容和形式的品鉴越来越挑剔,其次是社区文化管理者的“非专业性”,导致社区文化的建设中较少考虑居民文化需求的价值取向、复杂性和个性化的问题。

表3.4影响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原因调查表(单位:%)

社区文化活

原因

动内容陈旧

比例

16.4

社区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39.2

社区文化活动宣传力度不够

16

没有时间

其他

和精力

25.2

3.2

在调查中针对居民群众对社区文化活动的态度方面,87.64%的居民认为自己在社区活动中只是观众,而认定自己是“表演者”和“组织者”的分别占7.87%和4.49%,这表明绝大部分人群都将自己置身于社区文化活动之外。其中,中青年人的意见最多,他们认为自己因为工作和家庭生活繁忙,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社区组织的活动开始越来越趋向于适合老年人参加,使他们更没有兴趣参与其中,并且社区内的文化场所和设施往往在他们因时间和空间的缺位后,惯性地不再能为他们所使用。一些老年人也表示,希望社区组织的活动能更加丰富多彩一些,能够吸引年轻人参与,促进不同年龄段的人能够更多的沟通交流,使文化的交流和传承不断延续。

- 27 -

图3.3社区居民在社区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图(单位:%)

观众 87.64表演者 7.87组织者 4.49观众组织者表演者3.1.6社区文化影响力变弱

除了上述问题外,城市社区文化工作由于资金投入等方面对政府依赖性过强,社区的工作重心往往围绕着“上级”转,上级重视了,社区文化工作就积极性高,甚至急功近利的追求成果,出现群众戏称之为“作秀”的文化活动现象。这样的社区文化混淆了“为了谁、服务谁”的根本性质,诸如此类文化活动搞的越多,对社区群众的负面影响就越大。而上级不重视了,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就容易边缘化,对社区居民的影响力变弱。本次调查中,92.94%的人不太了解或者根本不了解所居社区的情况,69.83%的人认为社区文化环境一般或者非常差。说明社区文化的内容和形式缺乏吸引力,群众参与性不高,文化活动管理和运营成本高,直接造成了社区文化丧失了群众基础。

社区文化建设的缺位,最直接的表象是社区家庭中伦理道德出现问题,追求人性至上和个性化而淡化家庭责任,将市场化的利益追求转移到家庭中,出现“傍大款”“ 养小三”的社会现象;代际鸿沟引发关系危机,有的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扭曲压制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还有子女啃老、弃老、虐老等伦理丧失的情况发生。从家庭中延伸出来,部分居民个体出现言行不一、口是心非、唯利是图的道德失范行为,进而导致社区内人际关系紧张,邻里不和,矛盾和摩擦事件发生的频率变高,还有“见义不为”的负面现象,例如“无人救助的小悦悦”“扶不起的老人”等事件,正说明社区人群的伦理道德淡薄,缺乏社会公益意识,漠视社会弱势群体,对各种公益、社会志愿活动有抵触情绪。

- 28 -

3.2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3.2.1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城市中,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市场机制的激烈竞争、高密度的城市人群、复杂的社会交往关系,社会成员由于细密的社会分工而相互依存,这是一种积极而有益的发展趋势,但是如果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速度过快,那么城市人群原有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可能将无法有效的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变革,从而导致社会秩序的失衡和混乱,造成社会规范错乱无序(如表3.5中所示)。正是由于这种经济社会发展“过于迅速”的状况引发社会秩序跟不上社会体制发展的进程,就会出现不和谐因素增多、道德失范、社会治安不佳、人际关系冷漠等等社会热点问题,这给城市社区的文化建设带来巨大挑战。

表3.5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中社区文化主体的观点对比表 社会学家

经济落后的农村社区 经济发达的城市社区

是有类似个体所整合的社区一直隐姓埋名的社会关系,家庭和社区的联系是脆弱的,社区的共同方向失落了,取而代之的是个体的目标和愿望

结论

(1)经济和社会的变革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2)城市社区生活打破了原有的社会联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短期的、隐姓埋名的次级团体。这种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1)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中,程式化的社会共同体被有机的社会共同体所取代。(2)城镇化带来了社会生活的重大转变。现代城市生活肯定了多元和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有普遍的益处。(3)过于猛烈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使得原有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规范无法有效应对,导致社会秩序规范失衡,造成很多社会问题出现。

具有亲密关系、强烈

滕尼斯的亲属关系和社区感(1855-1937)觉,很强特征的风俗

德国 习惯及其传统的社会

组织,

程式化的社会共同体:组成的社会是“同

德克西姆

质”的,人们具有相

(1858-1917)

同的价值和传统,大

法国

多数人担当相同的角色。

有机的社会共同体:社会的成员由于他们的相互依赖和专业分工而组织在一起。在城市社会中多元化的角色使得共同体的成员因为必须的商品和服务而相互依靠。

- 29 -

(1)社会阶层两极分化

在我国社会变迁中,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多种分配方式引发人们在社会资源、经济状况方面出现了两级分化的现象,最明显的物化表现为住房品质,特别是随着商品住房市场的迅速发展,家庭住房的房屋品质和所属社区的环境成为人们社会阶层象征。目前很明显的就房屋状况可以将社区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种是优势社区,物业管理和房屋质量非常好,配套文化活动设施完善,居住人口经济条件较好,社区环境优良,这类社区里的社区文化资源较为充足,人们的文化生活也较为丰富。另一种是弱势社区,包括混居型陈旧住宅区、平房拆迁区、棚户区等地域的社区,居住人口以老年人、低收入人口、外来务工的流动人口为主,社区环境较为脏、乱、差,居民生活安全感较低。尽管两级分化严重,但是在目前的行政管理上,并没有特别加以区分,优势社区的资源和服务出现浪费,而弱势社区往往稀缺。

(2)就业结构发生变迁

由于市场结构发生变迁,人们的就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结构性失业的风险增加了,在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改制导致部分企业职工下岗失业,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市场的发展促使企业用工意向要求转变,低技术、低层次的劳动力变得就业困难,且劳动薪酬低。其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提高效率开始进行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策略,用工形式包括合同制、聘任制等开始变得多样化,人们从以前“稳定的”职业开始被弹性工作岗位取代。提前退休、中年下岗、青年就业困难等家庭经济状况的重大变动,在影响家庭和个人生活的同时,增加了社会不和谐因素,也给社区的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 3.2.2社区文化建设体系中的不足

(1)社区文化建设经费不充裕

一方面由于我国现阶段的人口基数大,社区的文体设施人均占有量非常低,社区的活动室、阅览室、活动器材等都非常短缺,不能保障居民活动所需。同时,社区文化建设的经费匮乏和短缺问题一直无法有效解决,毕竟以政府支持为主的资金投入非常有限,不能够满足社区文化建设的要求。特别是在西部一些城市的社区文化设施的投入还在公共福利事业的范畴,建设经费依赖于政府物质支持,虽然有部分社区文化工作做的比较好,也会有群众自愿自发的机制以及福利机制来解决经费问题,但是如果不能将市场机制引导为社区文化的主要经济动力,让社区文化有效实现效益,建设

- 30 -

资金供需矛盾就会一直成为社区文化发展的桎梏。并且,文化设施建设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文化场所和设施日常的维护运作费用、前期的借资还款等问题都是后续不可回避的难题。

(2)社区文化工作体制不健全

当前大部分地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主要还是依赖于行政力的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政府部门,管理靠政府、资金投入靠政府,脱离了居民群众。在本次调查中发现,社区文化建设管理工作的目标规划、实绩考核、扩大宣传、培训教育等制度未建立或健全,没有形成规范化效应。自上而下的公共文化活动组织形式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使居民的自身对文化客体的需求得不到足够重视,社区居民要么被迫服从消极接受,要么逆反拒绝不愿参与社区组织的公共文化活动。再加上受城市发展的空间变革和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思潮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城市社区居民对彼此感到生疏,邻里关系冷漠,对社区的认同感较为薄弱,没有合理的社区文化管理体制使社区文化工作实效性低。

(3)社区环境建设监管不到位

调查对影响社区环境的因素探讨,社区居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表3.6社区环境的影响因素表(单位:%)

政府有关部门的

管理

34.96

社区居民的个人素质

43.9

影响因素 比例

外来人口的入住

13.01

物业公司的管理

8.13

如表3.6所示43.9%的人选择了社区环境主要受居民个人素质影响最大。基本上认为,社区内的居民如果存在个人素质较低的现象,有人践踏草坪、乱扔杂物、随地吐痰、高声扰民等不良行为习惯,社区的环境必然会恶化,所以个人素质问题成为影响社区环境的最重要因素。其次,如果规划、城建、环卫、社区物业等各个管理部门如果监管不善,也会导致很多环境问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反映在物质要素方面,一般来讲,社区的建筑、商业、教育、医疗、绿化美化设施和体育运动场所是社区环境的物质要素,对这些环境要素没有有效的监管机制,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就无法有效解决。第三,外来人口即流动人口的入住可能会与常住人口共同分享城市财富,部分流动人口会对暂时居住的社区家园感比较弱,对社区环境问题不够重视,

- 31 -

可能导致环境恶化。最后,物业公司对社区的直观环境影响最大,基于职责所在,物业工作人员理应保持社区环境的安全、干净,为提高社区环境水平尽职尽责。

(4)社区文化建设宣传不深入

社区内部各文化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学习,这是社区内思想文化形成的基础形式,在潜移默化中能够取得宣传教育的效果,它直接影响了社区内的居民群众对社会的认知以及对政治的态度。在本次调查谈话中了解到社区居民间的交流量相较于20年前已经极大的降低,社区文化的教育宣传局限性变大,逐步的居民开始不屑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在同样的群众参与和支持下,社区不能有效进行宣传教育,或者宣传教育内容片面形式单调,引起居民与社区管理者的隔膜和疏离,让社区的组织力度和影响不断弱化。

(5)社区文化建设队伍薄弱

社区文化建设需要充足的人才,理论上说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应该包括街道和居委会文化相关人员及社区文化机构的工作人员,也包括街道和社区文化职能部门(文化站等)工作人员,这属于专职人员队伍;还有社区内兼职、业余为社区文化建设出力的人员,属于业余人才队伍。在笔者走访调查中发现目前的社区工作难度非常的大,往往是十余个管理人员服务于好几千,几万甚至十几万的社区居民,就社区工作队伍状况来看,普遍年龄偏大、业务素质不高、人员配备少、工作压力大,很少有社区能将文化建设单独拿出来,专人专职的负责。业务素质高、专业性强的年轻人才很难扎根于社区,主要原因是社区工作的收入偏低、待遇改变难、职业发展上升前景不明等,繁忙的社区工作使社区管理者和居民间缺乏交流沟通,直接影响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文化产品服务性差

当前社区文化的发展还不能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社区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道德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致使一些人追求利益最大化造成浮躁情绪,这表现为人们的思想混乱、道德缺失,再加上改革开放过程中乘虚而入的西方错误思想,封建残余的沉渣泛起等等,都在严重的影响着社会文化建设。

社会文化产品的服务功能不强,社会发展中优质的公共文化品供给不足,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居民的文化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使得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产品大量产生,片面追求感官的满足,消遣性、娱乐性成为文化消费的时尚,文化生产的商业利益追求压倒甚至取代了艺术和精神的追求,文化沦落为获取利益的工

- 32 -

具,在“消费至上,娱乐至上”理念的驱动下,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被放大,低俗文化颠倒着人们的价值观冲击着社会道德底线,造成社会主流价值错位,人们思想混乱,文化发展方向迷失的严重后果。

“三俗”文化的流行泛滥,折射出主流文化的价值张力和价值判断力的弱化,文化失序现象标志着主流文化难以招架住低俗文化的冲击,这与主流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引导力不足有深厚的关系。当前主流文化往往表现出思想观念僵化、以居高临下的态势,和繁冗陈旧的宣教内容,对社会大众缺乏现实关怀,丧失了民众基础。面对文化传播渠道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文化消费趋势,主流文化面临边缘化的危机。 3.2.3社区文化建设主体性缺失

受经济发展模式、政治制度和社会主流思潮的变化影响,社区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变化,这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居民的民主、公平、权利、法律意识增强,但是另一方社区居民盲目追求自由、社区缺乏凝聚力、人际关系日趋疏远和冷漠,社会矛盾增加、竞争加剧、社会关系紧张等等,造成了很多的社区管理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缺失所导致的。

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的主导者和参与者,客体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对象,社区文化能否得到发展、是否具有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建设。社区文化建设主体性缺失体现了: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非常淡薄,人际关系冷漠,邻里相处模式僵化,有些社区居民轻视文化对其自身建设的重要作用,从而拒绝或者消极被动地参与文化建设。其次,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不足,缺乏自主创新,社区文化活动没有生机与活力。例如一些社区在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惯于照抄模仿,未能结合自身实际,这样忽视社区建设主体作用的文化必定会缺乏适应性和生命力,难以激发居民群众的热情与活力。

总之,社区文化建设不是社区管理者自上而下发动实施的,而是由社区居民自动自发组织进行的。在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中,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有待增强,其主体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主要与社区居民的参与性思想认识不深和自身素质有关,也与作为文化建设的管理者的工作思路、方法具有重大关系。同时作为转型期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导者,社区文化管理人员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增强自身文化专业知识,与时俱进地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在秉承本社区优良传统文化的

- 33 -

基础上,创新提炼出富有个性和特色的地域文化,充分调动起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激发其主体地位,共同建设社区文化家园。

- 34 -

4新时期加强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与途径

4.1创新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

4.1.1社区文化建设要以提高居民的幸福感为目标

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1961年发表的《城市发展史》中提出“未来城市图景应是生态型、文化型”的思想,认为贮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城市建设要符合人性的生存与发展,具有人文色彩[1]。城市在致力于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努力营造精神文化的真正优势:人才的聚集、思想汇聚、文化交融、制度创新、形象再塑等人文文化、科学文化与城市精神建设。因此,许多城市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已不再将经济、社会层面的建设作为目标,而是将竞争推进到文化层面,希望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来凸显城市的特点和个性、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追求促进城市的吸引力和魅力能够不断发展和丰富,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也曾指出,“社区建设硬件是必要的,但软件更重要,要使社区真正成为居民心灵的家园,我们要面对不同需求的居民,找到大家共同的生活内容和共同的活动方式,为居民的认同感建立一个现实的基础,同时也需要创造条件帮助居民形成社区集体生活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2],这就是说,要把发展和改善城市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质量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通过各种努力,社区最终给居民提供的是一个生活共同体,以及在这个基础上人们获得的相濡以沫的情感维系和价值认同。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社区文化发挥的巨大作用体现在其作为公共文化的一部分所拥有的文化整合功能。存在着巨大文化素质、社会地位、利益取向差异的居民群体,在社区这个城市社会有机体中,通过交往而相互了解,以及一系列公共性、集体性精神文化活动,使人们在思维方式、行为模式、道德规范、文化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等方面逐步形成较为一致的文化认同,带给人们归属感。这些群体性的文化活动也协调着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事实上,从个体成长看,社区文化的同化和潜移默化作用对人的素质以及人格塑造有非常巨大且持久的影响力。

[1]

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理论图示(The Ekisticts Grid)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45

[2]

费孝通.费孝通文集[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15

- 35 -

纵观国外一些先进的社区文化建设,其共同特点是都十分注重社区意识、社区精神培育。他们在日常的社区文化娱乐、文化节庆活动过程中,注重促进社区内不同族群、宗教的居民互动交流,培育和引导市民文明素质的养成,提高居民思想文化水平等。美国许多城市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社区教育、生活指导和社会服务等活动、培育居民的自由、博爱、公正等社区精神。

除了社区精神价值构成、归属感建立之外,居民幸福感的最终获得,还得依靠城市社区具备的情感抚慰功能,因为在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现代城市人有着难以排遣的城市孤独症,城市社区文化发展必须要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作为人们生活共同体的社区,在社会学的意义上是个体基于安全感而聚集成型的,象征着互助、和谐和信任。所以在社区文化建设实际工作中,要着重在社区中构筑健康的精神家园,促进居民交流,提供情感关怀、实现每个人的幸福家园梦。 4.1.2社区文化建设要秉持文化创新的理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更没有一劳永逸的文化形态。文化建设是一种具有历史性继承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原有的文化形态、历史积累、现实环境等都对某种文化产生影响。当前社区文化建设最主要的群众满意度不高的问题,正是由于文化“供需”矛盾造成的,时代环境和居民生活水准发生变化了,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强烈,要求也更高了。而目前的社区文化内容和形式并没有与居民的文化需求很好的同步,仍是几十年不变的老面孔,内容陈旧、形式单调,跟不上现代居民追求时尚新颖的心态,居民当然不愿意参与,甚至在内心抵触这种文化。

目前,我国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趋同性”,不管来到哪个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越来越淡薄,高楼林立、霓虹闪烁,现代化的建筑风格,最新的建筑装饰,满眼崭新的“建筑丛林”让人不知身在何处,当城市丧失了自身的文化韵味后,也就丧失了发展的驱动力。而这里所说的“新”并不是刻板的“西化、洋化和拿来主义”,应该看到,本土的特色文化是每个城市和地区的珍贵财富,社区文化建设要特别注重发扬本土文化特质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高度契合。

社区的文化要想创新,首先是向传统的、本土的、自身所拥有的文化中吸取精华,保留住自己原有的文化资源,其次要向异文化学习,从别人的文化中汲取养分滋润自己;三是进行整合创新,兼收并蓄,为我所用,扬长避短,有机整合,推新出奇。文化创新是社区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

- 36 -

强与外界的文化交流, 开拓性的使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来提炼、丰富和完善社区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着力塑造与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基本要求和历史使命相适应的,并富有时代精神的社区主体文化, 以满足社区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促进网络文化与社区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多元的文化,积极利用其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来打造网络社区文化平台,拓展社区网络服务,大力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4.1.3社区文化建设要关注弱势群体精神文化的需求

转型期的我国城市人群两级分化严重,已经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优势社区内,居民的生活质量较好,精神境界也比较高,社区环境美观整洁,社区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比较健全,文化资源比较丰富,社区文化建设的成果显著。相对应在城市混居型陈旧住宅区、平房拆迁区、棚户区等区域的社区,居住人口以老年人、低收入人口、外来务工的流动人口为主,社区环境较为脏、乱、差,居民生活安全感较差。在这类社区的文化工作可谓难度较大,文化基础设施陈旧、经费短缺,组织管理工作无力,更重要的是居民的参与能力不强。社会弱势群体人群普遍特性是工作状况差,收入较低,生活水平也比较低,社会保障状况较差,这样的现实基础让大部分人群无力寻求精神文化的需求,但是生活的困境却会让他们产生非常多的消极思想状况。比如一部分人会在心理上认同自身的“弱势”状态,与主流思想文化隔离封闭,思想颓废,生活消极,这部分人有非常严重的失落感和无助感,非常期待能够在困境中得到人们的关怀,渴望情感上的慰藉。如果所处社会环境冷漠,周围人群不能给予他们认同和援助,这部分人的思想将会变得非常狭隘偏激,会因自身的窘迫生活状况而滋生对社区其他人群、甚至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在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中近45.7%的人属于低文化水平的人群[1],文化程度制约着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生活上出现挫折,心理上遇到压力时,还容易为一些邪教、迷信甚至国外一些极端反动的思想所迫害和利用。

社区在思想文化工作中要特别关注这部分人群,切实的了解他们的想法,通过各种途径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物质困难,改善生活质量,强化社保覆盖面,使其得到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其次,还要着力于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和支持,强化对弱势群体

[1]

[美]R.E.帕克.城市社会学[M].华夏出版社,1987:1-2

- 37 -

的教育,特别是增进就业和增收的劳动技能方面的培训教育,帮助其致富摆脱困境。组织构建一些为特殊人群服务的志愿者队伍[1],关爱“空巢老人”和贫困、单亲家庭里的青少年,坚持正确的舆论宣传导向,发动社会力量关注弱势群体,使社区真正能够成为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一个整体。 4.1.4社区文化建设要强调服务意识

社区的文化见识工作中要树立服务观,构建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体系。现代社区的首要功能是服务功能,社区服务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基本含义是在政府的资助和政策的扶持下,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由社区内部各种法人社团和社区组织机构以及志愿者提供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服务。当今社会发展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文化需求的满足,大部分人无力承受优质文化服务,目前国内的商业文化市场有偏离大众消费之势,看场电影需要几十元,话剧舞剧更是几百上千,这些远远超出普通民众的文化消费承受力。因此,提高基层社区的文化水准,是居民群众最渴望、最实惠的文化福利。所以立足于社区服务功能的开发,为居民提供优质、完善的社会服务,最大化的满足居民的有关需求,应该成为社区工作的重点。只有围绕着这个中心才能切实改善居民的生活方式,提高社区的生活质量,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4.1.5社区文化建设要重视发展社区教育

社区文化的教育对于整个社会文化价值理念的培育具有意义非凡的作用。社区居民的道德素质、行为方式和文明程度直接制约着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水平,因此,社区文化建设应该具有引导居民价值观念、构建社会道德规范、传承优秀文化成果、凝聚民众社区情感、开展社区科技教育、促进社区和谐稳定等方面的功能。社区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构件,靠什么资源才能发展繁荣?毫无疑问,这个核心的要素就是人。所以,发挥社区功能的前提就是要促进社区内居住的人的发展,提高居民的认知水平,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道德修养,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

社区文化工作中要树立起社区教育的理念,在社区这个固定的空间内有效将各种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结构立体化的教育网络,构筑居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

[1]

胡勇.论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建设与城市社区发展[J].兰州学刊,2007,(7):154 -156

- 38 -

行为方式、文化修养和价值观念,从而达到社会建设和谐稳定、社区文化发展繁荣的目的。首先,要树立文化教育社区化的工作思路,加强居民教育特别是社区内低文化人群和弱势群体的教育,用有效的教育工作为社区树立起反邪教、反封建迷信的防线,把社区作为居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来实践;其次,要依据社区内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的教育需求,建设社区学院、老年大学、家政学校、居民讲座、技术培训中心等,实现社区文化服务的多样化和全面化;第三,将我们党的先进文化思想融入于社区的各项文娱活动之中,开展形式丰富的文体教育活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整合社区内的教育资源,以社区文化建造为根基,把握时代主旋律,大力开展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形成教育社区化的发展思路。 4.2加强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4.2.1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管理体制与法规

社区的文化管理运行体制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成败可谓是至关重要,既要对现有的公共文化配套设施进行市场化开发经营,又要持续大众、公益、开放性质的现实要求,所以当前社区文化的建设必须建立一套高效的管理体制。只有法规明确体制健全,创新充满活力的社区特色文化,发扬社区的教育、艺术、体育等文化事业,让居民的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1)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管理关系

目前,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在社区管理中存在着严重的行政管理现象,作为基层政府机构部分社区工作态度一贯是“事难办、脸难看”。要想解除社区工作中的行政化管理,首先要明确各级政府在社区文化及其他各种工作中的职责,有效推行社区自治,才能处理好政府行为和社区管理之间的矛盾。而当政府承担起公共服务的工作,弱化行政管理色彩,才能有效发挥自治组织的作用,发挥居民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性功能。

在调查中,包头市幸福路青山区街道办事处对社区管理进行了摸索和实践。首先,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规划要符合各级政府和对口部门的标准和要求,按照各政府职能部门和社区民间组织要求的文化设施建设内容,有效统筹建设社区文化活动场所,活动室、图书室、宣传展板、文化活动广场、党员之家等在社区文化中要合理规划,既面面俱到,也不重复建设浪费资金,还要结合本社区的居民思想文化特性进行创新的实施。其次,统筹各行政管理部门对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的要求,以实现居民文化权益

- 39 -

为目标,贴近群众、体现民主自治,让社区文化成为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成分。再次,创新社区自治体制,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原则,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形式,在社区建立起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的社区文化工作组织,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和居民需求,丰富社区活动内容,使不同群体不同利益主体的人都能享受到满意的文化服务。

(2)建立科学有序文化管理体制

基于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决定,如何科学稳妥地推进建立一个科学有序的文化管理体系,需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各个组织的协调运作[1]。社区的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需要多方配合参与,政府各级行政部门发挥监督引导的职能,保障基础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协调各方服务功能,分清职责,理清关系,从全局出发,打破原有的社区内单位封闭和不联系的状态,再充分调动起各种社会力量,合力发展社区文化。包头市幸福路街道办事处积极推行了“网格化管理”,即依托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数字信息平台,将社区管理辖区按照某种标准划分成为单元网格,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的文化元素和事件巡查,建立一种监督和处置互相分离的形式,理顺社区内各团体组织的运作方式,建立健全社区文化共建机制。

在此基础上,为了实现社区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局面,还需进一步规范社区文化建设制度运作形式,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法制化和规范化。首先通过立法程序来保障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认真的调查和分析研究,注重居民广泛的参与论证,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体制的选择、机构的设置、权利的分配、职能的划分、人员的配备、条件的创设、综合运行机制等等。其次,社区自治机构和广大居民群众要根据具体的法律和政策,监督社区文化建设规范化运行。各政府部门要根据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控制社区文化建设的实施规范切实可行,保障整体建设系统运行的质量和协调性。最后,按照“网格化管理”的要求,还要建立起社区文化建设的监督反馈机制,监督工作独立于建设部门而存在,社区文化建设成果单独拿出进行考核,考核测评也列入部门及个人重点工作中,这样就能使社区的文化工作落虚为实,取得成效。

[1]

高占样.论社区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208

- 40 -

4.2.2夯实社区文化建设物质基础

(1)形成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方式

针对社区文化建设资金缺乏,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的问题,首先,一些大型的建设项目比如图书馆、体育馆、文化活动中心、影剧院等公益性文化设施,主要依靠政府投资,产权归属于政府部门,委托社区进行运营管理;社区内的一些小型文化设施如文化活动广场、运动健身器械、文化宣传栏等,可列入居民小区的基础环境设施综合规划中,由各个小区的开发商对这部分文化设施的内容在房产开发过程中赞助资金进行建设。其次,对于社区内已经建设完成的各类文化设施的日常维修护理费用,可由物业管理费用中补贴一部分,可以根据每个社区的实际情况,拿出物业费总收入的1%至3%用于文化设施方面的投入。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产业项目带动,激发居民自发筹措一部分资金来发展社区居家养老、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体育、志愿者服务的基金会。例如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自2009年推行的基层公益性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就是群众自发筹资筹劳完成项目30%的资金后,国家和地方财政出资70%来建设公益性基础设施,根据居民群众自身的意愿,让社区“人人出资出力”承担一点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责任。这一点在中小型、人口偏少的社区非常实用,例如,在阿拉善盟的土尔扈特社区,社区常住人口16583人,共582户,以户为单位进行了筹资酬劳,平均每户出资167元,并根据实际情况对低保户和困难户进行减免,吸引辖区内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捐助5800元,然后每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义务筛沙、搬运、植树等工作进行酬劳,在此基础上申请财政资金48万元,建成总造价68.8万元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的工作人员在建设前期做了大量的宣传和意见征求工作,让每个居民都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心的设计、建设、督查、审核、验收的工程中,这一举措既有效利用了财政资金,又调动了居民的参与性,让居民成为文化设施的“主人”,才能更好的保护文化设施,发挥居民的主观能动性。

(2)确立社区资源共享体制

所谓社区文化资源共享,就是指将社区所辖区域范围内的各种文化资源通过一定形式进行科学整合,综合应用于社区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中,实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以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这一体制可以有效促进社区内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又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实现社区文化资源的共享,首先要建立起一个多方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一个社区能拥有并建成的文化资源有限,居民基数大,人均占有率非常有限,如果辖区内单位、学校、企业等各个文化资源主体之间能加强

- 41 -

彼此间的协调合作、互通有无,这样就能激活社区内的文化资源,整合出许多闲置的文化资源给社区居民,让社区文化设施服务对象更加大众化。其次,要建立起文化信息互通交流的机制,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形成图书、舞蹈、音乐、美术、影视、科普等文化综合信息资源库,为居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文化交流平台,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出信息文化资源的优势。最后,提供便捷有效的文化服务方式,设立服务热线,开通网上信箱,积极主动的征集居民对文化的需求和意见,并以网络平台为居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思想文化宣传,让居民更加民主更加简单的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文化服务。

(3)开展环境治理,美化社区环境

美好的社区环境是社区文化最直接的建设成果,社区居民对干净整洁的小区、舒适怡人的景色、郁郁葱葱的花草、平安祥和的环境充满着向往。为了实现美好、和谐、平安的社区建设,我们要加大力度进行社区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首先,综合各相关单位成立市容市貌整治委员会,立足旧城的改造,强化闲置地的利用管理,对出现破坏、毁损的公共设施尽快给予修补完善,重视城市绿地、广场的建设;其次,强化社区内的环境卫生督查,在城市环境卫生工作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制定保洁工作制度,从严治理乱丢乱弃垃圾、随意发放张贴小广告的行为,创造性的开展环境卫生治理工作;第三,重视社区环境文明的宣传,在强化环境卫生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对社区居民的宣传教育,并制定奖惩措施,成立居民纠风小组,严厉惩戒垃圾乱置、高空乱弃、随地吐痰、便溺、高声扰民等不文明现象,使社区卫生面貌大为改观。第四,加强社区治安工作,在社区内细密布置公共监控和110报警点,增加移动警务室,并对社区内重点人群(刑满释放人员、有不良习性人员等)进行监管帮教,积极开展各专项打击行动,切实保护社区居民人身财产安全。 4.2.3优化社区文化建设服务平台

(1)强化社区文化工作队伍建设

社区文化建设是针对人的活动,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各项工作的前提就是“以人为本”。优化社区管理工作,首先要重视社区文化管理队伍的建设,社区文化建设人员是发展社区文化事业的根本力量,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直接决定了社区文化建设的成效。因此,在社区这个特殊的工作环境里,工作人员的素质非常关键,我们将

- 42 -

把社区文化工作建设队伍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培育一批热爱社区、了解基层的高素质、高能力的工作人员。

落实好社区文化队伍建设工作,包头市青山区幸福路街道办事处的幸福社区和阳光社区是这样做的:一是构建社区文化管理组织,社区文化建设中必须要由组织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管理团队,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推举文化建设团队领导,再挑选社区里规划力、亲和力、号召力强,善于同居民沟通,居民较信任的人,成立社区文化建设团队,不拘泥于性别、年龄、职业以及文化素养,而是需要拥有民主意识、开拓创新素质的人作为社区文化工作管理者。二是完善社区文化队伍体制建设,为每个社区配备确保有编制的专职文化工作人员,专职专用;设立基层的文化队伍教育培训、基层文艺管理人才培养工程的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文化宣传的评比表彰活动要倾向于基层。三是鼓励群众性文艺团体建设,社区文化建设需要文化和艺术来支撑,鼓励社区居民中的文艺骨干建设活动团体,保证社区能够有不同文化内容,不同艺术形式的文艺活动,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社区居民群众的文化活动需要。

(2)建设数字化社区服务平台

在数字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社区转变职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文化部、财政部提出推进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数字文化惠民工程为重点,加强统筹,协调发展,提升整体效能。这些举措仅仅只是个开端,让数字化平台真正为居民文化生活服务,是社区今后一个时期要探索的重要领域。

数字化平台是社区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有些社区已开始使用各种数字化渠道为居民服务,比如之前提到的网络社区学习课程、电子阅览室等,不过现阶段这种互动还处单向流动阶段,居民与社区管理机构之间的网络互动还不是非常活跃和有效,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首先,围绕实体社区生活而构建起的虚拟社区,应成为促进社区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组织之间互动的有效平台,利用网络搜集舆情和民意为社区管理工作的决策提供保证。其次,数字化平台应成为社区对外进行文化交流、宣传社区文化、树立文化品牌的良好媒介。再次,根据居民的文化消费意愿社区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进行排查、分类、提供针对性服务,利于社区文化的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最后,动员其他社会力量借助数字渠道参与社区共建,为社区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 43 -

4.2.4增进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意识

各种公共文化活动参与程度决定于社区组织和居民对参与事务的认可度,这与居民自身利益的攸关性和社区文化活动本身的吸引力等因素有关。一般认为,满足人们的利益需求是激发人们的原始参与性最有效而直接的驱动力。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具有结构复杂、差异巨大、需求多样等特征,使新时期的社区文化工作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以及方法手段必须与居民的精神利益需求找到契合点,这就需要不断调整工作的思路,深入基层去探索居民的文化需求,创新社区活动载体,促进居民的互动、调动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提升社区文化建设的品质

提升社区文化的品质必须加强社区文化的资源整合、结构提升、内容创新,不断增强社区文化的活力和魅力。包头市一直在创建市民精神文明常态长效方面下工夫,不断强化对文明巡访和全国以及本市文明指数测评的迎检工作,倡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雷锋精神、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文化活动社团、社区文化中心建设,推进社区道德教育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精品打造上有所突破,坚持提升社区文化的品位,继续推进“春节元宵节民间文化活动”、“鹿城文化艺术节”、“社区之光文艺汇演”、“文明广场舞大赛”、“钢城少儿艺术节”等特色文化活动,树立起社区自身的文化品牌,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发掘社区文化资源优势,将其蜕变为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品位,使居民主动感受到自己的社区文化,以提高社区居民集体荣誉感,切实增强社区文化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文化的积极性

社区文化巨大的归属感和生命力来自于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高度认可和踊跃参与。要想正确引导群众广泛地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就必须创造一定的文化载体和方式,想办法了解社区的居民群众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有什么问题需要梳理,为居民排忧解难,提供精神上的慰藉和真诚的服务。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文化形式,能具备引导群众的价值观念、传承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成果,教育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娱乐鼓舞大众居民的功能。也就是说,社区的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是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想居民之所想,应居民之所需,才能得到居民群众的认同,同时,要兼顾居民这个复杂主体的特殊性,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收入、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民族、不同生活习性的人群都能考虑到,全方位、多角度的采用各

- 44 -

种各样的文化形式来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提高其文明生活的质量,群众才会广泛的参与进来。

如何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呢?通常来讲,精神层面上的需求比物质方面的需求更加难以满足,我们要把与居民的沟通交流作为满足利益需求的基础来抓,运用多种形式和多种载体,征集居民的意见,在社区文化建设中采取群众最熟悉最喜爱的形式,把握内容上博众之长的原则,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鼓励和引导居民自发组织文化活动,并给予资金和场地、设备的支持,并请专业人员进行辅导和帮助,提高这类自发活动的水平,吸引更多居民的参与。利用各种媒体扩大社区文化活动的宣传和影响力,创建社区文化微信服务平台,网上论坛、电子邮箱等多种形式,促进居民间的沟通和交流,以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为载体,促进居民交流、增进邻里感情。社区文化是基层大众文化,是一种“亲民”文化,让人感觉亲切贴心,文化应不拘泥于形式,不刻板死套,扎实推进群众路线方针,以群众适宜的活动为主,树立社区的家园意识,以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吸引力。

4.2.5发展社区文化产业和市场运作模式

社区文化发展中过于重视和依赖公益性的文化建设形式可能会导致行政化色彩浓厚,单一的资金投入形式导致设施匮乏等一系列问题。在社区文化的发展前景上,引入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运作方式,有助于社区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有助于拓展文化产业的经营方式,也有助于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交汇,更有助于社区文化人才的成长。文化产品的产生和文化人才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市场成熟的地方便会形成聚集效应,能吸引人才和文化资源,使他们迸发出创造力,创造出文化价值。通过社区文化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为切入口,建立多元的社区文化投入机制,降低投资准入门槛,放宽审批条件,对非公文化企业予以扶持,对在城市社区开展的有偿文化服务应当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除了政府主导型开发文化资源,还可以挖掘民间具备产业化、市场化的文化项目,使之转型为市场型的运作方式。

例如,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纳林高勒社区深入挖掘自身的文化特色,将额济纳旗景色优美的天然胡杨林、沙漠、戈壁景观等旅游资源作为依托,着重开发社区内居住的土尔扈特部蒙古族的传统民俗文化,将社区内的主要街道两侧的围墙、路灯、大门按照统一的特色和风格进行设计,布设蒙古族元素的图案和纹饰,让整个社区充满了

- 45 -

蒙古族民俗文化的特色。这些充满民族文化特色街道和身着民族服饰的居民构成了一处观景点,很多居民在自己家中经营家庭旅馆和牧家游餐厅,家庭旅馆侧重于让游客感受蒙古包居住文化,餐厅也是打造蒙餐以肉食品、奶食品、炒米等为主的特色饮食文化,吸引了非常多的中外游客,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由此发展起奇石、民俗手工艺品、民族文艺表演等多种文化产业。

类似于如此的旅游文化和消费文化的盛行,导致文化与经济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为文化产业和市场运作机制进入社区文化领域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当今社会,文化成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通过实施文化政策和开拓文化产业空间不仅可以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还能满足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需要。积极引进有偿的文化服务和产业项目进社区,利用企业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既避免社区文化形式单一、行政色彩浓厚以及社区文化活动经费不足等问题,又促进文化企业积极支持并参与到属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以达到繁荣社区文化和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同时社区所拥有的庞大居民群体,本身就具备深厚的开发价值,是潜在的宝贵市场资源,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对社区居民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具有非常巨大的市场前景。社区文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既是一种发展趋势也是能达到社会多方共赢的有效策略和途径。

4.2.6加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民族混居的社区里,要想使社区文化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必须将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入到社区建设中去。在对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的调研中发现,在这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小城镇中,基层社区文艺活动绝大部分都是以民歌长调、撒布尔登、陶布秀尔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艺术形式所构成,6个社区都有民俗特色的文艺团队,在每年的消夏广场晚会上,83%以上的节目是民族曲艺。这些独特的民俗文化艺术形式并没有被边缘化,土尔扈特蒙古族艺术家带着这些艺术瑰宝在国内外的大赛上进行表演,获得了许多奖项,让这个边陲小城因此被世人关注。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促进社区文化的多样性,打造特色社区文化品牌,有利于切实落实和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文化权益,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多民族文化共同繁荣。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依托,也是少数民族群众心目中本民族文化的象征,寄托着少数民族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社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便捷的语言文字服务,是促进社区民族融合,增

- 46 -

强社区凝聚力的有力举措。包头市青山区幸福路街道办事处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工作阵地建设,赛音社区构建城市少数民族服务中心,建成辖区少数民族人口信息动态管理台账,设置了办公区、活动区、少数民族文化展示区、阅览区,“一站式”服务区,定期开展活动,在街道“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立了专门负责办理民族事务的窗口,服务内容包括蒙古族语言的政策咨询、法律、计生、低保、就业服务等,城市少数民族服务中心和专门的少数民族服务窗口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辖区少数民族居民,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受到少数民族居民的欢迎。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所辖的6个社区全部配备有少数民族干部,为少数民族特别是蒙古族居民提供语言、文字服务,基本实现双语化办公,加强了对少数民族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在社区文教活动中加入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工作。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坚持把社会稳定放在首位,深入推进民族文化体制改革,继续实行和完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思路,构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开展少数民族民俗特色的文化创建活动,促进民族融合和社会和谐。 4.2.7注重提高社区文化特色效益

文化的魅力在于其形式千变万化,内容丰富多元的特性,源于生活却又让社会生活多姿多彩起来。可是,我们发现很多城市的社区文化建设却出现趋同的现象,人们的文化活动样式大多相似,城市社区的规划设计,外观景象差别不大,这样越来越相像的社区文化对城市发展非常不利。城市的建设缺乏文化就丧失了生命力,而特色就是城市文化的根脉,构成城市文化的社区文化建设同样也该保留着自己的特色,牢固把握住传统文化中的特色元素,要对历史文化进行传承、保护,并根据时代的要求不停的变化发展。在转型期的城市建设中要大力塑造社区文化的特色,把多元的社区文化演绎开来,传承文化的历史、保护特有的地域意境、坚持文化品位和适应现代社区的精神需求。

在特色文化社区的建设中,要立足社区的实际情况,综合利用历史、民族、传统、环境、产业、功能等因素,提取精华融合起来,再创新性的继承才会形成具有我们自身特色的社区文化。这个特色绝不是简单的“仿古”,而应该在社区管理和社区人文精神的筑造上有着自己的追求。包头市的特色文化品牌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城市的名字是蒙语“有鹿的地方”,即“鹿城”;其次是“钢城”和“稀土之都”,最后是多元的复合型文化。根据原有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城市意象、地域特色等包头市也形

- 47 -

成了一系列的特色社区文化,比如:东河区有“西口文化”,白云鄂博区有“奇石文化艺术”,石拐区有“五当召旅游文化”,土右旗有“敕勒川文化艺术”,达茂旗有“草原文化艺术”,固阳县有“秦长城艺术”,青山区有“兵工文化”[1]等等,特色文化有着多种多样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各地都应该下大力度发掘特色资源,结合自身的实际加以创造,不断以社区文化的创新和提升,吸引凝聚群众广泛参与到文化型特色社区活动中,以特色激发活力,以活动凝聚人心,整体提升特色文化社区建设档次和水平,把城市创建成为文化品位高、凝聚力强、充满竞争力的优质城市。

[1]

王立东.我们的城市[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3:188-189

- 48 -

结 语

美国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力兹曾说过,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高科技成就是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两大关键因素。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内在要求,让文化在社区生长,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城市建设的根本任务。当前,我国城市文化领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作为基层公共文化的社区文化,在提高民众文化素养,提升城市品位,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塑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理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针对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还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健全、建设经费缺乏、资源配比不均衡、居民参与性不足、产业化程度低等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对外部环境、体制现状以及文化主体方面的因素分析研究,得出强化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基层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职责明确、管理有效的社区文化管理体制;将教育工作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寓教于乐,树立起“社区教育”的工作思路;夯实社区文化建设物质基础,彰显社区的服务功能,构建系统化的社区文化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培育居民群众的认同感和家园意识,提升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社区文化产业和市场运作机制;注重社区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发掘社区文化的特色效益。新形势下,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创建出许多新亮点,也面临着诸多新挑战,只有不断创新社区文化发展思路,优化各项工作机制,才能实现社区的跨越式发展和精神文化繁荣的良好局面。

- 49 -

参考文献

A.中文著作类: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卷)(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5-26.

[2] 胡寿鹤.文化的哲学范畴研究[M].北京:时代文化出版社,2009:17-19. [3] 高占样.论社区文化[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208-223. [4] 袁德.社区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1-12. [5] 王立东.我们的城市[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3:188-189. [6] 侯钧生,陈钟林.发达国家与地区社区社区发展经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24-25.

[7] 唐忠新.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78. [8] 黎熙儿、何肇发.现代社区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17. [9] 鲍日新.社区管理理论与实践[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4:46-47. [10] 汪大海,魏娜,郇建立主编.社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2-25.

[11] 何肇发.社区文化概论[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1:9. [12] 风笑天.社会管理学概论[M].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146-146. [13] 陈钟林.社区工作方法与技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1-15. [14] 韩永进,马敏,蒋昌忠.2004-2005中国文化创新年度报告[A].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4:107-110.

[15] 余思念.社会主义现代化于文化创新[M].北京:人们出版社,2006:276-278. [16] 林坚.创新整合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80-85.

[17] 田玉荣,杨荣.非政府组织与社区发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31-135. [18] 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82-215. [19] 谢晶仁.社区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理性透析[M].北京:电子科学大学出版社, 2013:45-48.

[20] 戴志伟. 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新论[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221-223. B.中文译著类:

[21]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79-182.

- 50 -

[22] [俄]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47. [23] [美]詹姆斯•S.科尔曼(JamesS.Coleman).社会理论的基础[M].邓方译,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189-190.

[24] [美]科塞(Coser,A.).社会冲突的文化功能[M].孙立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 社, 1989:23-26.

[25]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73-74.

[26] [美]伊利尔•沙里宁.城市文化的发展、衰退与未来[M].顾启源译,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21-25.

[27] [美]朱克英(Zukin,S).城市文化[M].张廷佺、杨东霞译,上海:上海教育出 版社,2006:114.

[28] [法]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理论图示(The Ekisticts Grid)吴良镛.人居 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45.

[29] [美]R.E.帕克. 城市社会学[M].宋俊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21. C.中文期刊类:

[30] 葛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实分析[J].探求. 2002,(S1):67-69. [31] 何斌.关于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人民论坛. 2011,48(14):112-115. [32] 毕英涛.当代中国社区文化建设的价值、内涵与路径[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1,32(03):56-59.

[33] 曹一萍.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给我们的启示[J]. 沈阳大学学报. 2011,42(02):217-219.

[34] 李丽萍.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战略与对策研究[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1,12(01):21-24.

[35] 陈颜.浅谈社区文化建设意义与实践创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 学版,2005,26(1):61-64.

[36] 杨露.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民生问题与改善[J]. 探索. 2013(04):255-259. [37] 李颜斌.创建和发展社区文化之我见[J]. 兵团工运. 2006(05):79-81. [38] 李伟梁.论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的几个问题[J]. 理论界. 2003(01):99-102. [39] 姜晓嗣.加强社区和谐文化建设的思考[J]. 新长征. 2009(03):12-15. [40] 石玉庆.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 [M].2007(07):

- 51 -

212-216.

[41] 汪嘉申,王中民.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夯实和谐发展基础——综述北京市研讨社区 文化建设创新实践[J].中国民政. 2007(05):32-36.

[42] 连东海.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和谐社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04):119-119. [43] 陈俊.加强社区管理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农垦.2006(05):36-37.

[44] 陈宁.外来人口增加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0, 14(05):216-217.

[45] 田太促.新时期社区管理体制研究[J].苏南科技开发.2006,12(04):12-13. [46] 吴小平.创建和谐文明有序新社区——关于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今日浙 江.2006,56(02):21-26.

[47] 吴军.浅析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2(01): 19-25.

[48] 李宁宁.社区居委会的体制、职能与工作机制——南京市鼓楼区社区管理体制改 革个案研究[J]. 学海. 2003,24(04):55-58.

[49] 张竞.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J]. 河北学刊. 2003,24(04):9-13 [50] 张秀生.百步亭花园社区的建设与管理体制[J]. 学习与实践. 2002,48(05): 115-116.

[51] 郭虹.从单位到社区——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J]. 经济体制改革. 2002, 18(01):23-25.

[52] 李勉.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版. 2009,18(04):62-63. D.学位论文

[53] 高国富.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政府角色分析[D]. 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9. [54] 高艳青.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研究[D].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8. [55] 梁炜华.社区文化建设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2011.

[56] 彭阳.长沙市岳麓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以及对策研究[D].北京:国防 科学技术大学,2009.

[57] 刘朔.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58] 徐晓霞.城市社区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实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5.

- 52 -

[59] 杨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模式研究[D]. 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1.

[60] 张晨.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锦州市社区文化建设[D]. 沈阳:辽宁大学,2011. [61] 秦宁波.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3.

[62] 韩瑞红.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1. [63] 郭丽艳.社区文化建设与社会资本的开发与应用[D]. 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2. [64] 陆平.农村城市化地区的社区文化建设[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6. [65] 徐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E.重要报纸论文

[66] 陈裕群.浅议社区文化建设[N]. 湘声报,2009,10(17):1.

[67] 吴晓笛.社区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N.安徽日报,2000,10(12):1. [68] 沈洁.精品社区成为秀洲居民的“大家庭”[N].嘉兴日报,2006,06(21):6. [69] 李晓莉.文化为城市发展另辟蹊径[N].西安日报,2007,03(14):11. [70] 贾晓燕.社区构筑百姓优质生活[N].北京日报,2000,11(23):3. F.外文文献

[71] Jackson Maria-Rosario.Arts and Culture Indicators in Community Building [J].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Law and Society,1998, 12(5):213

[72] Colin Wringe.Reasons,Values and Community in Moral Education [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1998, 32(1):27-32

[73] Marc W.Cadotte.Metacommunity Influences on Community Richness at Multiple Spatial Scales:A Microcosm Experiment[J].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2006, 32(1):14-18

[74] Salamon,Lester M.Rethinking public management: third-party government and the changing forms of government action[J]. Public Policy . 1981, 58(58):56-57

- 53 -

- 54 -

- 55 -

问卷调查人数(次)统计表

调查项目 调查者性别 调查者年龄 调查者文化程度 调查者职业 调查者居住年限 调查者月收入 对社区基本情况的了解 与周边邻居熟悉吗 邻里纠纷出现的频率 所在社区现有的文化基础设施 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整体满意度 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 对社区环境的满意度 目前存在社区环境问题意见最大的 影响社区环境最主要的因素 对社区治安的满意度 社区内他人人身、财产安全受损您会 对社区文明程度的满意度 对社区教育的满意度 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情况 对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满意度 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情况 对社区文化娱乐活动的满意程度 对社区活动的参与意愿 参与社区文化娱乐活动的情况 在社区活动中扮演的角色 什么原因导致您不愿意参与社区文化活动 您认为您居住的社区文化环境 您对加大建设社区文化力度的态度: 您认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社区文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对社区文化活动经费的来源看法 对城市社区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看法 A B C D E F G H I 总数 113 142 19 98 113 25 14 84 112 24 17 70 8 29 13 25 52 9 22 26 10 35 72 64 74 49 92 82 24 18 152 85 113 92 37 13 77 113 45 18 2 23 72 25 128 72 45 76 17 35 116 59 28 14 45 108 53 35 31 58 94 39 32 255 255 251 254 255 247 255 255 255 441 255 255 254 117 48 68 95 66 64 458 124 98 37 54 313 26 62 113 47 7 255 50 167 11 69 37 12 345 14 28 16 14 14 21 18 13 9 42 113 49 103 64 81 35 97 50 49 38 79 74 93 89 82 37 156 56 52 41 61 65 83 40 42 5 28 23 47 43 76 34 28 19 35 253 255 249 250 253 255 253 245 242 41 98 40 63 8 250 246 252 423 22 52 113 59 131 72 14 36 117 141 81 84 137 102 45 18 302 87 69 48 55 31 290 156 18 78 252 - 56 -

在学研究成果

一、 在学期间所获的奖励

2013年11月,撰写《额济纳之歌》在阿拉善盟盟委宣传部组织“苍天圣地——阿拉善有奖征文比赛”中获得二等奖。 二、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段洁茜. 新时期我国社区文化建设机制的思考2013,18(04):212-216.

- 57 -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 [J]. 致 谢

本篇论文的完成要特别感谢我的硕士论文指导老师王永明老师。三年来,通过老师

的精心指导、细心教育,使我的专业知识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王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态度,使我受益匪浅。论文写作期间,从论文的选题、资料查找、走访调查、论文框架确定到最终定稿,王老师都给予悉心指导和帮助,感谢老师倾心的教诲。

同时还要感谢在我在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期间任课的所有老师:王立东、赛音德力根、于海平、雎密太、金海斌、杨彦斌、刘立军、张光存、王华、晋楠等老师,老师们悉心授业、传道解惑的恩情,我一定会铭记于心,师恩似海,终生难忘!

最后,感谢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苏泊淖尔路社区、新村社区、吉日嘎郎图社区、赛汗陶来社区、居延社区、纳林高勒新区、阿拉善盟阿左旗土尔扈特社区、包头昆都仑区鞍山道办事处新元华庭社区、包头市青山区幸福路街道办事处赛音社区、阳光社区、幸福社区的工作人员给予我论文中社会调查提供了资料数据和非常多的帮助,还有一直以来支持和鼓励我的同学和朋友,学习生活中相伴相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财富。

- 58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