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川,汉江奔腾。安康,地处“秦头楚尾”,古称金州的这样一个地方,有着许多说不完的故事。
随意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或者徜徉于宽广的马路之上,你随处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大字标语:“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等等。他们是伴随我从小成长起来的那一抹清晰的记忆。在2012年开学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河北张北县第三中学为广大农村教师作了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他说道:我国农村教育源远流长,历来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社会,中华文化的根脉在农村,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要途径。人们常说:“自古寒门出俊才。”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伟大人物都是出自农村的寒家子弟,靠勤学苦读奋斗成才。中国农村的每一个家庭都懂得,物质上的贫穷只是暂时的,只要孩子有文化、有知识,就能改变人生和命运,生活就会有奔头。
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农村教育面貌焕然一新。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广大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严重滞后,部分义务教育学校还未达标,学校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诸如撤点并校、义务教育投入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改善等问题还存在诸多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近些年来,全国很多地方都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在文化教育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国家也安排大量资金,在中西部贫困地区为农村中小学生提供营养补助,让孩子们吃饱吃好。而最近几年喊得最响亮的就是:“一天一个鸡蛋一杯奶,强身健体下一代”,即人们所熟知的营养改善计划:蛋奶工程。
蛋奶工程实施几年以来,各个地方出现了不同的反响和问题,首先,我们应该肯定的是通过蛋奶工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生减轻了许多孩子家庭的生活负担,与此同时通过对学生们的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孩子们的身体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然而, 成绩是可喜的,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问题和不足。况且,每个地方实施的效果不一,问题频出,更值得我们去反思和改正。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家乡的蛋奶工程谈谈几个小问题:首先是由于牛奶和鸡蛋的营养单一性,长期提供给学生并让其使用,会让学生们产生厌倦,即人们常说的吃腻味了,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很多学生把鸡蛋和牛奶直接扔掉或放着不吃,直到最后坏掉,这就造成巨大的经济财政浪费。其次,就是由于很多学生都来自农村,从小没有机会去接触牛、羊等所产的鲜奶,所以当他们第一次接触牛奶之后,会感觉特别不习惯,会感觉很腥,于是特们就会选择不喝,使得最终的营养目的没能达到。最后,最主要的就是学校的营养改善计划单一、质量不高,长期重复、管理混乱等导致的学生家长不放心,学生自身不敢食用等,最终的结果就是让一项好端端的国家政策成为了空口之谈,到变成了很多地方政府和学校伺机敛财、获取补贴的不义手段。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项国家政策的实施不能因为出了问题就去断言否定,我们因该肯定营养改善计划,但是我们更应该反思如何破解实施中的难题。诸如政府、学校、企业、社会都可以参与进来,做到财政投入、部门管理、县区负责、企业配送、学校实施、统一部署、规范管理、严格把关、确保质量和安全等。
蛋奶工程,要搞,更要搞好,而如何让蛋奶工程走的更远,更好,更有成效,着实需要政府以及各相关方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责任,真正把其当作一项民生和民心工程来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