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延安市文化发展规划

来源:尚车旅游网


延安市文化产业规划

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小兵

一、 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延安市地处黄河洛河流域的黄土高原的腹地,地理位置的特殊,使它成为中华民族寻根问祖的圣地、黄河文明发祥之地、黄土文化发源之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孕育之地。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十分重要,黄土文化资源多彩多姿,黄土高原风光瑰丽雄奇。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发展年文化产业条件得天独厚。

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受到了高度重视,国家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我国发展的大战略来实施。文化产业被作为提高国家软实力的关键产业,是经济增长的新模式和产业调整的新方向。为此国家和省市都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新政策和新举措。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我市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我市的文化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早在1982年延安市已被国务院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经过历年核查,全市共有文物遗址5908处,革命旧址350处,民间艺术100余种,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9种,省级保护13种。据近期统计,全市各类文化产业实体1400余家,注册资金1亿多元,文化产业从业人数7000余人。大型文化工程革命纪念馆和公共图书馆已经或即将开馆。大型陕北风情歌舞剧《挂红灯》、《走近延安》和《兰花花》等已经成功上演。大型电视连

1

续剧《最后一个匈奴》已经开拍。各县大型文化丛书编撰工作业已启动,个别县已经完成或正在完成。“申遗”工作全面展开,全市各乡普遍开展发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对10大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编排审定,58项进入市级保护名录。市内文物普查也已完成,并出版发行了《延安市文物志》,对全市的文化资源有了全面详细的了解。延安市旅游规划初步形成,旅游产业开始科学有序的发展。文化产业品牌已经初步形成,“黄陵祭祖”、“延安过大年”、“民歌大舞台”、“安塞腰鼓”、“ 陕北剪纸”已经具有国际知名度。在十一五时期,我市文化产业已具一定规模,产值已达(数字),占GDP(数字)%。

总之,十一五期间,我市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设施建设全面展开,文化产业格局初具雏形,少数文化品牌已经形成,民营文化企业生机勃勃,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走上了快车道。

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首先、国家《关于振兴文化产业》决定出台,省市出台许多政策措施保障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发展文化产业的大好环境已经形成。其次、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强市的战略措施来抓;第三、我市的财政条件很好,经费可以得到保障,有经费就有规模,有规模就可以竞争;第四、我市科技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科技是文化的技术支撑,科技是文化产业的品质保障;最后、我市文化资源丰富,红色文化、黄土风情、陕北文化、高原风光等等,这些都是发展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2

但是,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把文化作为产业来发展的意识才刚刚形成,对文化重视没有形成一个普遍的共识,个别地方还存在只注重其他经济产业不注重文化产业的现象,从全市来看文化产业发展严重不平衡。其次、文化产业作为产业尚显稚嫩,竞争力很弱,步入市场需要政府进一步指导和培植。政策扶持力度不足,政策不到位,场地、资金、税收没有倾斜文化产业,民营文化企业举步维艰;政府投资严重不足,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制作需要政府投资,文化产业的基础建设需要政府来做,这方面投资缺口大、欠账多。第三、文化管理的机制不顺,文物、旅游、文化、宗教、林业、矿产等等相互制约,责权利不明确,文化产业发展受到多方制约。第四、文化人才匮乏。人才进入文化部门渠道不畅,大量研究生、大学生无法就业,许多文化事业和产业单位无人可用,缺乏文化创作人员、文化经营人员、文化管理人员。从事文化产业人员老化,许多退休老干部成为文化的主创人员。最后、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文化自身发展的动力不足。

总体来说,我市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在局部地区一度时期,呈现散、乱、差的局面,不具备国际竞争力。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我市文化强市的战略目

3

标,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历史优势、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培育文化产业和人才,开拓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市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为建设文明富裕的延安而奋斗。

2、基本原则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以创新文化为动力,以传承文化为基础,努力实现创新与传承的统一;坚持本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学习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促进文化繁荣发展;重视历史文化,突出红色文化,保护传统文化,创新现代文化。努力使延安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既要有国际文化发展视野,又要立足本土发展特色,确定延安文化在陕北文化中乃至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坚持内外并举,积极开拓国内国际文化市场,增强延安文化在国际市场上的辐射力和竞争力;大力扶持民营文化企业的同时,创建国有文化示范产业,把满足人民日常文化消费与先进文化主体文化发展结合起来;坚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三、规划目标

1、近期目标

2011—2012年2年文化产业培育期,此一阶段文化产业需要培植,政府尽可能提供政策优惠和周到服务。

1)建立培育基地,进行人才培养:以高校和专业技校为依托,

4

培养文化创意人才、文化经纪人才、文化管理人才。以文化产业园区为依托,孵化文化产业,扶持龙头产业。

2)政府投资建立示范企业,引领文化产业规范发展。

3)政府利用一切机会协助推介文化产业,帮助营销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品牌

2、远期目标

2013—2015年产业发展期。此一阶段,文化产业已具规模,文化品牌业形成,推出一批文化精品,使文化产品走向世界。政府职能从主要服务,转为管理,企业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通过五年的发展,把我市建成世界文化名城:讲红色文化,是全国人民的精神家园;讲黄河文明,是世界华人的精神归宿;讲黄土文化,是世界黄土文化辐射中心;讲现代文化,是世界现代工业的奇迹。

四、产业布局

延安市文化产业在空间布局应以此展开:红色文化点状分布,以延安市宝塔区为中心红色文化区,辐射到志丹、子长、吴起等地。历史文化以线状分布,东西两线为子午岭一线、黄河一线,西线子午岭以秦直道、佛窟、城、寨、堡、窨子、长城构成这一线历史文化的观光旅游线路;东线以黄陵、黄河壶口、盘古、大禹、伏羲等文化遗迹构成了寻根问祖、体验黄河文明的线路。黄土文化以块状分布,甘泉、延安、延长以北(包括此三县)属半耕半牧文化区,越往北游牧文化越强农耕文化越弱,建立北部风情区,体验纯正陕北文化;三县以南,

5

属农耕文化区,建立农耕文化休闲示范区,体现休闲农耕文化。现代文化成条状分布,以210国道为中心,形成了延安市现代建设的工业景观和城市景观区,参观现代城市景观、考察百年石油发展史沿此线进发。

今后五年时期,要依靠我市区位优势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全面推进各种文化产业类型的基础上,发挥优势,突出自身特色,重点扶持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数字动漫、文化会展、艺术品交易等八类产业。 1、

1、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产业,是我市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产业,也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应该受到相应的重视。

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定要与时俱进。当今世界体验游、参与游、文化考察游是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人们不满足于看看景点拍照留念的旅游,人们消费需求非常个性,面对已经变化的旅游市场,我们必须调整观念,重新打造旅游文化产品。

旅游设施的建设:

建设延安历史博物馆、民俗博物馆、民间艺术博物馆,建设万花民俗村、安塞黄土风情园、大禹农耕文化示范园、梦幻乾坤湾景区、陕北风情影视基地、红色文化影视基地、壶口沿岸黄河文明大型岩画、黄陵——壶口、乾坤湾、永宁寨观光机场;保护修复延安历史古城堡寨:吴起铁边城、宁塞营、延安丰林城、永宁寨、旦八寨、金鼎寨等。

6

保持优势传统旅游项目,推出特色旅游活动。

举办黄陵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做大做强黄陵祭祖活动,向民间开放,扩大规模,扩大影响。与此同时加入大量文化元素,注入新的内容,推广黄帝文化,如举办汉字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孔子学院教师、世界知名汉学家参加)、龙文化研讨国际学术会、《黄帝内经》暨中医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农耕文化展示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均可在即将建成的黄陵文化园区进行。

举办黄河文化旅游系列活动:黄河文明起源研讨会、黄河壶口乾坤湾摄影笔会,举办全国性的“陕北文化”研讨会,黄河观光漂流探险系列活动等等。

红色文化体验活动:重走长征路,重走毛泽东转战陕北之路,参与保卫延安大型实景重现活动,作一天延安公家人,上几天窑洞大学。

节日文化旅游:大打“延安过大年”的文化品牌,改变政府主办的做法,改变大场集中表演、戒备森严的做法。该活动由民间承办,政府协办,在时间和场地上作出灵活和合理的安排,争取做到从腊月23日至正月15日多次活动,让更多人亲身参与完整体验延安不同的年俗风情。举办国际民歌演唱会、秧歌节、苹果节、红枣节、牡丹节等等。

继续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整理保护来促进旅游产业的提升。非物质遗产保护申报,要配合中省规划,开展“一乡一品工作”。2010年至2011年,为前期调查阶段,各地上

7

报自己的遗产项目。2012年至2013年为验收评估阶段,组织专家验收评估所报项目的文化价值,筛选部分项目,确定保护人和保护地,落实保护措施。2014年至2015年,复查非遗项目,检查保护情况,筛选上报省级国家级项目。

观光考察探险旅游:分类进行陕北历史文化的考察探险,直道考察探险、长城考察探险、黄河考察探险、洛河考察探险、古城堡寨窨子探险旅游。洛川开展黄土高原风光参观,宜川、延川黄河风光参观、志丹红纱地貌参观,黄龙原始森林观光,吴起退耕还林生态观光、陕北风情考察、中国百年石油史考察。

各县应尽快制定出自己的旅游产业规划,确定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心和方向,推出3—5项重点旅游项目,结合全市情况形成地方旅游的品牌。

2、 文化创意

文化创意业,在我市是最薄弱产业,原因是,长期以来延安人不把创意当商品,不尊重创意劳动成果,创意劳动价值得不到体现;我市许多创意都依赖外地创意企业,本地创意产业发展受到阻碍。

工业和建筑设计、文化科技、时尚设计、咨询策划、艺术创作、广告设计等行业发育不全或刚刚起步。创意产业,以延安市两所高校为依托,以宝塔区为中心,以文化艺术中心为基地,集中打造延安的创意文化园区。发挥文化创意产业聚集效应,培育具有原创能力的大型创意企业,创作一批富有特色的创意产品。积极吸引国内外民间资

8

本和风险投资资金进入文化创意产业,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注入活力与动力。

大力支持旅游纪念品的研发生产、民间艺术创作、地方工业产品的设计、技术经营的方面的咨询。继续开展一乡一品的工作,做到每乡都有文化产品,每县都有艺术精品。重新包装传统文化产品,推向市场。

每年举办一次,“旅游文化产品”研讨会和红色旅游研讨会。 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打击盗版和剽窃他人创意的违法行为。

3、广播影视业

延安有丰富的影视产业资源,文化题材枚不胜举。历史人物:黄帝、大禹、花木兰、范仲淹、沈括、狄青、张献忠等等,神话传说:黄帝传说、盘古山、壶口、乾坤湾、宝塔山、清凉山、五谷城、毛野人传说、毛鬼神等等。重大事件:黄帝事迹、秦驰道、宋夏战事、明末举义、陕北闹红等等。这些都是可以成为大制作、大投入的题材,可能成为文化的精品,十二五期间这方面题材发掘也是工作的重点之一。

鼓励大制作,扶持小制作。政府投资、私人投资、向外招商大投入大制作,五年期间有两部大的作品问世,希望产生轰动效应。小制作,每年8-10部,希望产生持续发酵效应。如陕北民歌故事、动画,陕北风俗、民居、风情等等都是非常好的小制作题材。

9

开拍《最后一个匈奴》和《韩起祥》大型电视剧。

认真实行文化、影视作品奖励办法,中央电视台播出、地方台播出、国际获奖、全国获奖予以一比一的配套奖励。悬赏奖励全国写延安的作品和延安人写的作品。

4、出版发行业

我市出版发行行业发展相对滞后,现有的少数国营印刷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成本过高,没有市场竞争力。现在当务之急加快技术改造,改善经营状况,参与市场竞争。

加快传统出版企业技术升级和战略转型同时,大力发展纸质、有声读物、电子书、手机报、网络出版物等新兴出版发行业态,培育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大型出版、发行、印刷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大型图书期刊物发售中心,新建一批图书报刊零售网点,完善出版物分销和配送体系。改造新华书店功能,改革新华书店营销办法,使其成为图书发行产业的首选物流渠道。

政府出面组织编撰《延安文库》学术类书,同时组织出版通俗简易《走遍延安》读本。各县在十二五期间,尽快出版自己的文化书库,同时编辑出版《走进X县》的简易读本。各县重新校注出版民国前的旧版方志和风土志,收集出版个别家谱族谱。出版《延安市文化通志》、《延安市风俗通志》、《延安市物产通志》和《延安市旅游通志》等通览类的志书,出版延安非物质文化简易介绍书籍,做到“一艺一书一牒”,扩大延安文化影响的覆盖面。

10

5、演艺娱乐业

加快文艺演出院团转企改制和资源重组,完成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组建演艺集团,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充满活力的综合性演艺团体。国家事业单位的剧团、歌舞团、表演单位、曲艺团体,要进行体制改革,实行院长演员的聘用制,管理财务的股份制,演出宣传的招标制。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实行由国家补贴建设、事业费用,演出收入带动发展,逐步与国际艺术团体经营模式接轨。经过改革,要使这些院团成为引领主旋律、宣传精神文明骨干和榜样团体。

完善演艺娱乐基础设施,培育消费市场,创作精品,面向市场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歌舞、戏曲、道情、说书等演艺娱乐节目,大力推广高雅艺术,普及艺术知识,培植延安本土的文化消费群体和市场。

加强演出节目的策划、宣传、包装和营销,特别是用现代化手段包装陕北民歌和陕北说书,用互联网、3G手机、电视广告、平面媒体做好文化产品的营销。重点打造陕北民歌、陕北说书的文化品牌。举办全国秧歌节(年节前后)、举办歌颂毛主席演唱会(毛泽东诞辰日)、延安抗战歌曲合唱节(2015年)、联络其他革命老区开展红歌比赛。

延安市要打造一台足以表现延安精神、黄河文明、黄土风情的大型晚会,使得这场晚会成为旅游的品牌、文化的招牌、城市的标牌。各县也应着力打造自己的文化精品,吴起在吴起上做文章、志丹在红

11

都上做文章、延川在红枣上做文章、子长在陕北闹红和陕北风情上做文章、延长在百年石油上做文章,等等。各县要有反映自己精神面貌、本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舞台剧。

鼓励组建个体文化演艺公司,政府部门提供适当的场地、机会让他们逐步走入市场、走入群众的文化生活中。各县众多的文化团体,他们的产品,必将成为大众普及文化的日常消费品。特别鼓励民俗风情区、著名旅游区组织自己的宣传演出队伍,既宣传了本土文化,又打出了文化品牌。鼓励民间演出团体开放搞活,引进外来资金,做大产业,走出延安,走向世界。

练歌厅、舞厅、网吧、茶楼、酒吧等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产业,也是人们文化生活的直接场所,同时也是较大的就业方向和社会财富再分配的最佳方式。十二五期间,应积极鼓励开办此类文化产业,扶持树立样板产业,正确引导,引入文化元素,提高文化品位,承担社会责任。

6、数字动漫产业

我市数字动漫产业刚刚起步,出产了一些小的制作,没有形成气候。数字动漫业在我市尚属新兴产业,但发展的条件非常有利,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多彩的民风民俗、雄浑的黄土风光,都可以作为动漫游戏的题材。动漫游戏是青少年喜欢的艺术形式,文化消费群体庞大,市场广阔,大有可为。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鼓励小成本、小制作,尽快发展本土动画产

12

业。把抓髻娃娃、尸毗和尚、锁骨菩萨、毛野人、花木兰等等题材做成动漫,用陕北的艺术形式来表现,配以陕北器乐和民歌,采取剪纸动画,布堆动画、泥塑动画、面塑动画等等。出产陕北民歌、陕北说书的动漫MTV。

《数字红色延安》的是创意跨越时空企划,如果真正实施,效果不亚于《数字故宫》。《数字红色延安》属于大投入大制作,通过该片的制作形成我市动漫产业的龙头企业和文化品牌,为以后的产业融资、运行、制作、营销提供示范。

在群众艺术中心开辟动漫产业园区,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重点支持原创动漫产品,培育一批动漫龙头企业,推出一批原创优秀动漫产品,积极培育影视动漫、数字媒体应用技术和动漫衍生品(玩偶、玩具、贴画、用品、服装等)市场。

举办延安市动漫比赛和动漫展播,奖励精品。

7、文化会展业

文化会展在我市尚属空缺,原因很多,场地受限、交通受限始终没有发展成一个产业。

在民俗馆、博物馆、展览馆建成后,每年定期举办延安、陕西、全国的书法、绘画和摄影展。用展览展示延安人民的文化成果,用展览提高延安人民文化品位、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8、艺术品交易业

13

搜集编撰延安各地工艺美术品目录,成立延安工艺美术品家协会,协会评定工艺美术家职称,评价工艺美术品价值。

建立民间工艺美术品基地,培养民间工艺美术人才,鼓励民间工艺美术品制作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建立工艺美术品交易市场,规范和完善交易规则,发展艺术品收藏、拍卖、交易、鉴赏、展览。制定出口退税、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鼓励工艺美术品出口。

重点扶持陕北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如剪纸、农民画、布堆画、面塑等等。

附件:

14

延安市“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

产业的项目说明

一、 文化设施建设

1、 延安市历史博物馆建设项目

属政府投资项目,城市规划局规划设计。 2、 延安市民俗博物馆建设项目

属政府投资项目,城市规划局规划设计。 3、 延安市艺术展览馆建设项目

属政府投资项目,城市规划局规划设计。 4、 延安文化产业园区项目

改扩建现有的“延安文化艺术中心”,拟组建“延安市文化产业集团公司”运作“延安文化产业园区”。预计投资3000万元,2年建成。 5、 万花文化村建设项目

延安市万文化村,种植建设千亩牡丹园,集旅游、观光、民俗体验、文娱演出于一体的文化产业。项目预算2亿元,预计建设5年。

6、 宜川大禹农耕文化示范园

宜川县初步规划在县城近郊建设“大禹农耕文化示范园”,要求成为餐饮、农耕体验、民俗文化、黄河文明体验等功能

15

的旅游景区,与壶口景区连为一体。预计投资8000万,3年建成。政府招商项目。 7、 安塞黄土风情文化园建设项目

占地800亩,集休闲、体验、娱乐、餐饮于一体的文化园区,要建设演艺厅、展览厅、餐厅、住宿等建筑。预计投资2000万元,前期已投资近500万,2年建成。 8、 梦幻乾坤湾景区建设项目

延川乾坤湾景区建设道路灯光、喷水、喷雾、音乐等设施,附属建设广场和看台以及长廊和观景亭,形成梦幻黄河夜晚景观。预计投资5500万,2年建成。 9、 “枣园红色风情文化园”及红色影视基地项目

由于文物法的限制,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拍摄困难,在枣园建设一个革命旧址复制集中园区非常必要,把中央大礼堂、办公厅、毛泽东等人旧居复制建设在这里,可以开展体验旅游、影视制作、娱乐购物等活动,占地400亩,预计投资2000万,1年建成。

10、“延川陕北风情影视基地”建设项目

以培植民俗文化村为基础(延川曹家圪崂),建成典型的陕北民居,复原陕北农村生活,提供陕北风情的体验旅游和影视制作。预计投资2000万,5年建成。 11、 吴起铁边城保护修复项目

16

修复宋代古城铁边城,保护性回复城墙,建成宋代城市防御设施,建成集旅游、娱乐、影视制作为一体的古代军事文化旅游园区。预计投资5000万,3年完成。 12、 黄河文明大型岩雕群

在国道壶口沿线石山上,雕刻反映黄河文明大型岩画12幅,暨可从根本上解决与山西省的“壶口属地之争”,也可提高壶口景区的文化内涵。预计投资3000万,4年建成。

13、文化人才培养工程

依托延安大学、延安技术学院、鲁迅艺术学校等单位,大量培养文化创意人才、文化营销人才、文化管理人才。预算12000万,5年完成。

二、演出与影视制作 1、元宵节全国秧歌节

在陕北过大年的品牌下,举办秧歌节,完全采取商业化运作,进行比赛表演。预计投资800万元,6月策划完成。

2、《陕北是个好地方》大型歌舞晚会

是代表延安市的一台歌舞晚会,包含红色文化、陕北文化、黄土风情的一台歌舞晚会,是延安旅游压轴表演节目。预计投资600万元。1年主创完成。 3、《人文初祖》大型舞剧

以黄帝故事为蓝本,改编创作的大型舞剧,剧本已经创作完

17

毕,预计投资1200万元,1年完成。 4、《陕北民歌》全国大赛

在延安主办全国陕北民歌大赛,推动陕北民歌的普及和发展,

弘扬陕北传统文化。预计投资120万元,6月完成。 5、35集电视连续剧《韩起祥》

韩起祥(1914-1989)一生经历民国灾难、陕北闹红、延安岁月、翻身解放、文革大潮、改革开放等时期,他是一个时代骄子,陕北人的化身,他又是一个新文艺的坐标,值得大书特书。《韩起祥》同时可以表现黄土风情、红色文化,也可将陕北的民俗文化、说书、道情、民歌、秧歌等文化元素尽兴展示。创作电视脚本,进行拍摄。预计投资1600万,2年完成。 6、30集电视连续剧《最后一个匈奴》

与中央电视台合拍的一部大型电视连续剧,预计投资2400万,2年完成。

7、大型3D动画制作《数字红色延安》

《数字红色延安》是利用数字模拟3D技术,将红色延安复制模拟成三维动画,并可进行交互游戏体验。是利用现代高科技保护还原历史场景的最好方法。预计投资3000万,2年完成。 8、50部电视短片或动画短片

历史人物、陕北风情、红色文化、延安风光、民歌MTV、“非遗”介绍、民间传说等等拍成30-50分钟短片,大量发行,扩大

18

延安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预计投资1000万,5年完成。 9、编撰出版《延安文库》和《延安文化集成》

大型延安文化丛书,预计50册左右,预计需要3000万元,5年完成。文化局主持。

10、校注出版“延安旧方志”项目

民国前的《延安府志》、《延绥镇志》和各地方志、风俗志、乡土志需要抢救整理,校注出版。预计需要1000万元,5年完成。 三、文化论坛

1、黄帝文化国际研讨会

主题待定:黄帝与中国汉字、《黄帝内经》与中医理论等国际研讨会。预算经费300万元,策划筹办1年。 2、 陕北历史文化研讨会

组织陕北文史工作者参加,邀请全国从事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参加。预算经费200万元,策划筹办1年。 3、 举办延安文化产业论坛会

邀请国内外、省内专家研讨延安文化产业发展问题。预算经费220万,策划筹办1年。

4、 举办一次以抗战为主题的书画摄影全国大赛

2015年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举办。300万元,策划筹办2年。

19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