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园艺2013年第4期
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马冰玉
辽宁(大连六环景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大连
116000)
对景观内涵的深层次挖掘以及将民族的摘要:景观设计是一项庞大、系统的工程,单就设计艺术学科方面来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地域文化在历史、文化等相关因素融入到景观形象里,进而使景观具有深刻的内在含义,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
关键词:地域文化;景观设计;
应用近年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以及风景园林建设取得了
显著成就,城市面貌与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然
而地域性特色在景观中的体现非常有限。
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设计者们不能从较深层次的角度去对文化进行思考,仅仅追求模仿以及流于形式的设计大量涌现,地域性的特色景观匮乏,欧美的一些主流文化对于我国的景观设计造成了严重
的冲击和影响,
形成了千城一面的局面。1景观设计中体现地域文化的必要性
景观设计通过特定的符号化处理、
组织结构,表达一定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含义,优秀的景观设计往往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活、历史等相关属性因素汇集到景观的外在形象里,最终让
景观展现出其特有的内涵以及文化底蕴。例如,获2010ASLA景
观专业奖的新西兰奥龙戈区域总体保护规划(该区域是从古至今当地毛利人神圣的部落区域,防御建筑、渔业营地在当地均有遗址发掘),设计致力于生态再生,扩大农业生产,引导历史人文
景观。设计者将生态、农业、历史文化有机组合,形成诗情画意的
农场,并对毛利人巨大的神圣山坡表达敬意,用景观的语汇讲述了新西兰重要的生态和文化故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景观不但在形式上要表现自身的特点,更应当利用文化的巨大力量对其进行深刻的表达,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景观内容可以让人们产生情感的共鸣。
2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基本特点
2.1民众化
一个区域的文化特点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区域民众的文化底蕴,同样关乎到城市景观的相关建设和发展,一套优秀的城市景观设计可以感染以及影响每一个民众的
心理以及行为,这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人们对信念的坚持,对是非的判断以及对环境的感觉等,构成了上百年来传承的文化因素,并且在传播的过程中转化成了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进而让人们产生一种归属感。不同的人在同一城市环境下生存,这些人的行为与环境的认知以及价值观息息相关,
而作为公共环境中的景观,必须具有与大众交流的特征,
可以认为它们不是的景观,而是对作品参与性的一种艺术生活表征。所以,景观艺术设计必须对大众审美的公共性进行充分的强调,将民众的需求和心理作为考虑的出发点,进
而让景观能够使大众普遍接受,
增强亲和力。2.2开放性
景观艺术是一个具有公开性的空间场所,可以认为它是一种建筑外部的视觉空间,在这些景观所处的场所往往会聚集很多人,如城市中的开放式广场、公园等,这些场所在为公众提供
-72-
休闲娱乐的同时,更为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场地,可以说,它体现出了人本身存在的价值,更加满足了社会属性。无论在何种区域中的景观艺术都应当保证开放性原则,在景观造型以及整体规划中,都必须具有大家一致认同的艺术空间状态,并将利用这种状态表现出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人文气息。2.3综合性
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有机综合体,通常情况下是以组的形式展现出来,很少是以个体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具体的地域文化可以体现在空间布局、使用功能、外在形式等多种综合要素上,也可以仅仅是个体元素的树立,例如,纪念碑等。2.4独特性
受到社会因素、区域形态、自然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城市
的空间形态产生了各种不尽相同的社会景观、
人造景观以及自然景观,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必须具有独特的景观风格以及多元化的文化气息,独特的艺术景观能够让大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人印象深刻,使人对美好的生活产生憧憬。
3我国地域文化景观的发展
我国地域文化的表现在建筑上一直位于前列,例如,北京的
四合院、福建客家土楼等。而景观其实也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回
顾中国园林史,不难发现南北方园林的差异,
单就布局而言,北方皇家园林开敞恢宏,南方私家园林曲折幽深。当代景观设计也
有一些是可以作为参考的优秀案例,例如,杭州西溪湿地公园,
其景观设计既复苏了当地“三西”文化(西湖、西泠印社、西溪),又展现了苏杭特有的草堂、
梅庄、小桥流水的风景。有一句老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景
观设计行业,拥有地域符号的景观更具有生命力,
将当代的元素与文化的积淀凝聚在一起更能体现设计的魅力。
4总结
对地域文化正确地认识,绝不能简单的一味模仿,
必须要把传统的文化、场所的特质融入到景观设计当中,所以,必
须要对历史和文化背景加以足够的重视,
深刻发掘出地域文化的精髓,只有做到以上这些,才能够真正创造出具有内涵和特色的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宋启林,蔡立力.中国文化与中国城市[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王向荣,林菁.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舒丹丹)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