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uà shé tiān zú
【解释】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事多余,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举例造句】在写作文时,我们一定要详略得当,不能添枝加叶,画蛇添足。 【故事内容】古时候,楚国有一家人,祭完祖宗之后,准备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帮忙办事的人喝。参加的人很多,这壶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够的,若是让一个人喝,那能喝得有余。这一壶酒到底怎么分呢?
大家都安静下来,这时有人建议: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又画得好,这壶酒归他喝。大家都认为这个方法好,都同意这样做。于是,在地上画起蛇来。
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最先画好了,他就端起酒壶要喝酒。但是他回 头看看别人,还都没有画好呢。心里画蛇添足插图 想:他们画得真慢。又想显示自己的本领, 他洋洋得意地说: \"你们画得好慢啊!我再给蛇画几只脚也不算晚呢!\"于是,他便左手提着酒壶,右手拿了一根树枝,给蛇画起脚来。
正在他一边画着脚,一边说话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已经画好了。那个人 马上把酒壶从他手里夺过去,说:\"你见过蛇吗?蛇是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它添上脚呢?所以第一个画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那个人说罢就仰起头来,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分析点评】
1.有时我们做事不能多此一举,因为可能会造成你失去一些东西。 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不然会弄巧成拙。
3.不能自以为是,总想着卖弄自己,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二、成语:画龙点睛
【拼音】huà lóng diǎn jīng
【解释】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举例造句】 1.一个好题目,常常对作品有画龙点睛之妙。
2.这盆花摆在这里,的确拥有画龙点睛之妙,把整个客厅的气氛衬托得非常得好。 【故事内容】传说古时候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画龙画得特别好。
有一次,他在金陵(现在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巨龙,那龙画得活灵活现,非常逼真,只是都没有眼睛。人们问张僧繇:“为什么不把眼睛画出来。”他说:“眼睛可不能轻易画呀!一画了,龙就会腾空飞走的!”大家听了,谁也不信,都认为他在说大话。后来,经不起人们一再请求,张僧繇只好答应把龙的眼睛画出来。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刚点出第二条龙的眼睛,突然刮起了大风,顷刻间电闪雷鸣。两条巨龙转动着光芒四射的眼睛冲天而起,腾空而去。围观的人,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对张僧繇更佩服了。
成语“画龙点睛”就是从这个传说中来的。现在一般用来比喻写作、讲话时,在关键性的地方用上一两句精辟的语言来点明含义,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这种手法也称为“点睛”之笔。 【分析点评】
三、成语:亡羊补牢
【拼音】wáng yáng bǔ láo
【解释】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举例造句】
【故事内容】很久很久以前,有个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洞,夜里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修,把洞堵上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多此一举。”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洞口钻了进来,又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以后,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分析点评】
一、人不怕做错事情,就怕做错了不及时改正;更怕不但不及时改正,而且还不断地错上加错,时间长了,最后可能连自我补救的机会都没有了。
二、“补牢”的时候,先看看羊圈里的羊是否因耽搁时间太久已经全部死亡,如果不及时补救,那么即便补救了也无济于事了。
四、成语:守株待兔
【拼音】shǒu zhū dài tù
【解释】比喻希望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举例造句】
1 我们要主动出击,不能守株待兔,否则会让敌人跑掉。 2 思想不能太保守,要勇于探索,守株待兔是不会有收获的。 3 要是人人都守株待兔,那么这个社会就不会有创造发明了。
【故事内容】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翻土。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里慌慌张张地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便倒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死了。因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农民高兴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从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气种地了。每天,他把锄头放在身边,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农民当然没有再捡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因为没能再次得到兔子,农民自己沦为了宋国的笑柄。 【分析点评】
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没有任何收获。
五、成语:狐假虎威
【拼音】hú jiǎ hǔ wēi
【解释】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吓唬其它野兽。比喻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举例造句】小狗看到主人在身边,马上狐假虎威地对大狗叫起来。
【故事内容】\"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它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猾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帝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帝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它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它,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它对自己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坏了。'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它们没走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四散狂奔。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它并不知道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六、成语:愚公移山
【拼音】 【解释】 【举例造句】
【故事内容】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聚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知道这件事后)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年岁和剩下的力量,甚至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孤儿。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必担忧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手里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高山阻隔了。
【分析点评】
七、成语:掩耳盗铃
【拼音】yǎn ěr dào líng
【解释】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举例造句】
【故事内容】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分析点评】
八、成语:刻舟求剑
【拼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解释】 【举例造句】
【故事内容】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做事很死板,书上怎么写的他就怎么做,遇到事情别人怎么做的,他也怎么做,从没想过变通一下。
有一次,他经过山林,看见一樵夫在砍柴。忽然,樵夫一不小心.斧头从手上飞脱,掉进山谷里去了。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头落下的地方做了一个显眼的记号,然后从旁边的小路绕下山去,对照着山上L的标记,很快在草丛里找到了斧头。这位楚国人对樵夫仰慕不已。
这位楚国人喜爱剑术,总随身佩带一把宝剑。一天,他搭乘一条渡船过江。他立在船舷边,江两岸景色令人目不暇接。船行至江中,陶醉于美景的他不小心,让那把宝剑滑落到江里去了。只见他紧盯着剑掉下去的地方发呆。旁人劝他赶紧跳下江去打捞,这位楚国人却笑着摇摇头.他眼前浮现出樵夫刻记号的一幕。接着便镇定地说:\"别慌张!我自有妙法。\"
只见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号,并且自言自语道:\"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继续前行,待船家停船时,这位楚人站起身,面对惊讶的目光,从容不迫地脱了衣服,从船舷边所刻记号处跳人水中。他在水中捞来捞去,怎么也捞不到那把剑。
【分析点评】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
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
九、成语:塞翁失马
【拼音】
【解释】塞:边界险要之处;翁:老头。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举例造句】
【故事内容】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分析点评】
十、成语:坐井观天
【拼音】zuò jǐng guān tiān
【解释】坐在井里看天。用来比喻和讽刺眼界狭窄或学识肤浅之人。
【举例造句】 我们要认真学习各门功课,多看有益的课外书;决不能坐井观天 【故事内容】在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一天,青蛙在井边碰见一只从东海来的大鳖。青蛙自豪地对海鳖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么惬意呀!我要高兴,就在井边跳跃游玩,累了就到井壁石洞里休息。有时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有时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散步。你看旁边的那些小虫、螃蟹和蝌蚪,它们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独自占据这口废井,多么自由自在!先生为什么不经常到井中观赏游玩呢?” 海鳖听了青蛙的一番高谈阔论,就想进入井中看看。可是,它的左脚还没有完全伸进去,右脚就被井栏绊住了。它只好后退几步,把它看到的大海的情景告诉青蛙:“你见过大海吗?海的广大,岂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时候,十年里就有九年闹水灾,海水并不因此增多;八年里就有七年闹旱灾,海水却不因此而减少。大海不受旱涝影响,住在广阔无垠的大海里才是真正的快乐。”
【分析点评】做什么事不要只凭自己的观点,固守旧概念,这样, 做只能使你目光短浅 ,毫无作为。
十一、成语:拔苗助长
【拼音】bá miáo zhù zhǎng
【解释】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举例造句】 不少教练员拔苗助长,随意加快运动员的训练步伐,导致运动员伤病缠身。 【故事内容】从前,宋国有个急性子的农民,总嫌(xián)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他成天围着那块田转悠,隔一会儿就蹲(dūn)下去,用手量量秧苗长高了没有,但秧苗好像总是那么高。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苗长得快一些呢?他转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我把苗往高处拔拔,秧苗不就一下子长高了一大截吗?\"说干就干,他就动手把秧苗一棵一棵拔高。他从中午一直干到太阳落山,才拖着发麻的双腿往家走。一进家门,他一边捶腰,一边嚷嚷:\"哎哟,今天可把我给累坏了!\"他儿子忙问:\"爹,您今天干什么重活了,累成这样?\"农民洋洋自得地说:\"我帮田里的每棵秧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他儿子觉得很奇怪,拔腿就往田里跑。到田边一看,糟了!早拔的秧苗已经干枯,后拔的也叶儿发蔫(niān),耷拉(dāla)下来了
【分析点评】苗:禾苗; 助:帮助;长:成长。把禾苗拔起一点,来帮助它成长。比喻违反自然规律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不加思考,反而把事情弄糟。也做\"揠苗助长\"。 事物的发展、人的成长,都是循序渐进的,违背了这个规则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十二、成语:水中捞月
【拼音】shuǐ zhōng lāo yuè
【解释】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费力气。 【举例造句】 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费力气。 【故事内容】从前有一只小猴子在井边玩耍,玩着玩着它往井里一看,发现里面有个月亮。小猴惊恐的叫道:不好了,不好了,月亮倒掉井里去了。听到小猴的呼喊之后,大猴急忙刚过来,发现果真如此。结果大猴又喊了起来,引来老猴以及其他的猴子。
老猴见状说道:“糟了糟了,月亮真的掉到咋们的井里去了,我们一定要把它捞起来”。猴子们纷纷的爬到树上面,老猴一个倒挂在大树上,接着是大猴,随后,小猴们也纷纷加入到捞月中去了,最后一只小猴,猴子们的相互连接,最后连接成了长长的一串。
小猴伸手去老水里的月亮,手刚碰到月亮的那一刻,月亮就不见了,这时老猴抬头一看,发现头顶挂着圆圆的月亮。于是对大家说:“不要捞了,月亮好好的挂在天上呢?”
【分析点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切合实际,不要盲目的做,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先动下脑子再做。另外宝宝们做事情的时候要团结合作,这样才能事倍功半。耳听为虚,眼见也未必为实。看待一件事情,一个物体要从多角度进行分析观察,最后做出判断和评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