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货币特性及对货币政策影响实证研究
本文以Q币为例,分析了电子货币的本质和特点,指出电子货币本质上是一种以电子形式用于支付的信用工具,除了电子化的特征外,还具有企业信用和私人货币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分析了电子货币对于货币政策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电子货币 企业信用 货币政策
本文以Q币为例进行分析给出电子货币的定义和其成为真实货币的条件,在这个基础上,探讨电子货币与企业信用和私人货币之间的关系,最后是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电子货币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Q币是一种电子化的虚拟货币,由腾讯公司发行,充当网上代币支付工具。根据该公司网上的介绍,“Q币是一种可以在腾讯网站统一支付的虚拟货币,Q币面值分别有1元、2元、5元、10元、20元,可以在腾讯网站购买一系列相关服务。”在目前众多的网上代币支付工具中,Q币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一)Q币的用途
腾讯公司的Q币主要用于购买该公司的服务,包括以下五种用途:购买QQ号码及其续费;购买QQ上的各种虚拟装饰品,如服饰和头像;购买QQ游戏币,用于网上游戏;用于QQ交友;购买QQ贺卡,发送给好友。
但是实际上,Q币早已成为网络上通行的一种支付手段,可以购买各种非腾讯公司的商品,比如杀毒软件和在线影视服务。根据腾讯公司的中期财务报告,2006年上半年互联网增值收入为4.62亿元,占总收入的65.6%,其中大部分都与Q币有关。因此,Q币已经是一种被广泛接受、可以购买多种商品的网络支付手段。
(二)Q币与人民币之间的兑换关系
腾讯公司规定,Q币与人民币之间的比价关系是1:1,即1元人民币可以购买1个Q币。在该公司的网站上,可以用银行卡、声讯电话和手机充值等多种方法进行购买。
腾讯公司同时规定,人民币与Q币之间为单向兑换,Q币不能兑换人民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将Q币兑换成人民币。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在拍卖网站上将Q币拍卖掉,成交价格通常在面值的5-6折之间。另一种方法是用Q币购买网络游戏中的装备,然后再将装备出售,同样可以达到将Q币变现的目的。
总之,Q币与人民币之间的双向兑换关系,在现实中已经成立,两者可以很方便地实现互相兑换。
(三)其他虚拟货币
目前,国内有多家公司发行了类似Q币的网上代币支付工具,总数有数十家之多,且还在不断增加之中。表1列出了其中一些主要的品种。
虚拟货币交易量,乃至整个电子支付市场,正在快速增长。有研究报告称,2005年中国电子支付的市场规模为164亿元,年增长率为122%。200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30亿元,比2005年增长100%以上,网上支付用户将增长到5500万。
综上所述,虚拟货币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较为成熟的市场,多家企业参与,发展迅猛,Q币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种。
电子货币和真实货币的关系
(一)历史上的货币形式
在人类历史上,被广泛接受的货币的外在形式,目前共有三种,依次是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和纸币。正在兴起的电子货币,将是货币的第四种外在形态。
不管外在形式如何变化,货币的基本职能总是保持不变的。马克思认为,货币的本质是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的一种特殊商品。当代西方的经济学教科书中,也指出货币的职能是价值尺度(unit of account)、交换媒介(medium of
exchange)和价值储藏(store of value)。所以,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是货币的两个主要职能。任何商品只要能够满足这两个职能,它就可以用来充当货币。实际上,几乎所有商品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在一定程度上充当货币。
(二)纸币取代金属货币的过程
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是一个历史过程,而电子货币又取代纸币,也是一个历史过程。研究前一个过程,对预测和了解后一个过程,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历史上,纸币最早在西欧出现的时候,是作为金本位制下的一种金属硬币的兑换券,由商业银行发行。然后,纸币逐渐取代金属硬币,这个过程一共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纸币保持与金属硬币之间的双向兑换关系,即人们将金银币存入银行,换取银行票据,然后在需要的时候,再用银行票据换回金银币;阶段二:纸币被广泛接受,在流通中使用,成为一种通用的代币品。在这个阶段,一般情况下,人们不去银行将纸币兑现,纸币基本上凭银行信用在流通;阶段三:纸币与硬币脱钩,不再能兑换金银币,纯粹靠信用支持。到了这个阶段,金本位制就等于被废除了,人类社会的货币进入了信用本位的阶段。
(三)电子货币的定义
电子货币替代纸币的过程,与纸币替代金属货币的过程具有相当大的类似性,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电子货币与具有法偿地位的纸币,保持双向兑换关系;阶段二:在流通中电子货币被广泛接受,一般情况下,人们不再要求将电子货币兑换成纸币;阶段三:电子货币与纸币完全脱钩,不再能兑现,成为一种纯粹的信用凭证。
在这三个阶段中的任何一个阶段,电子货币都可以被称为是货币,都在执行货币的基本职能。但是,只有到第三个阶段,电子货币才真正成为一种信用货币,前二个阶段本质上依然都是纸币的某种电子替代品。
因此,在严格意义上,电子货币可以被定义为:一种以电子形式被广泛地运用于支付的信用工具。它具有以下特征:代表了真实购买力;能够以电子形式转移资金;依赖信息技术储存和转移价值凭证;使用电子加密方法保证安全。
电子货币的本质分析
本节将讨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即电子货币的本质。虽然电子货币和法定的纸币都是信用凭证,但是两者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电子货币属于企业信用,是一种私人货币。
(一)企业信用
在前文中已经提到,进入纸币时代后,货币本身不含有价值,只代表了发行者的信用,因此是一种信用工具。目前,世界各国使用的纸币都是银行或政府发行的,因此它们属于银行信用或政府信用。
但是,Q币这样的电子货币不同于此,它是由企业发行的,属于非银行的企业信用。只要持有人相信某种货币能够保持购买力,他就会愿意接受并持有这种货币,而不管发行者到底是银行、政府、还是企业。
总的来说,企业发行电子货币的动机,有以下几种:逃避管制。因为电子货币交易可以不通过银行,因此可以逃避相关的监管;余额动机。持有信用货币,实际上是对发行人的一种无息贷款,而且没有确定的偿还期,尤其是在没有足额准备金的情况下。因此,企业为了获得这笔资金的使用权和利息,有强烈的动机发行自己的货币;市场效应。发行电子货币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产生广告效应;提高在金融市场上的地位。通过发行电子货币,企业在金融市场上可以扩大影响,获得更好的融资条件和更大的融资能力。
(二)私人货币
由企业信用支持的货币属于私人货币,即私人部门发行的货币。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海耶克(Frederich Hayek)曾这样描述私人货币:“货币并非只能由政府创造。就如同法律、语言和道德规范一样,它能够自发产生。人们通常更愿意采用私人货币,而不是政府货币,但是政府往往会采取压制措施。”
相比法定货币,私人货币没有政府信用支持,有破产的风险。但是实际上,知名大企业的信用是被广泛接受的。某些大企业的汇票,在背书的情况下已经起到货币的作用了。例如,1999年,《金融时报》曾假设这样一种情形:假定微软公司以公司庞大的财富作为准备金,发行了自己的货币,也许名字可以叫做“比尔”(Bill)。于是,与微软有商业往来的公司,就必须决定到底是采用“美元”还是“比尔”。有些人可能更愿意采用“比尔”,因为他们觉得微软的货币比起美元来,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要小得多。使用现有的技术,“比尔”可以被直接下载到电子钱包中,这样一来,“比尔”就有可能取代现实中的现金或支票。
电子货币的特点
电子货币具有匿名性(Anonymity)、安全性(Security)、低成本(Lower cost)和便利性(Convenience)等特点,是一种更便宜、更有效的支付手段。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电子货币将会取代纸币。
(一)匿名性
传统的纸币交易,离不开银行等第三方中介机构,所以总是会留下交易痕迹(trail)。但是,电子货币可以实现发行方与消费者之间的“点对点”交易(peer to peer),不需要第三方机构,因此具有很高的匿名性。如果发行方不披露的话,外界很难知道具体的交易情况。比如,Q币准确的发行数量和交易金额,只有腾讯公司内部才知道。这也是无法得到Q币统计数据的一个原因。
电子货币的匿名性,为管理和征税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某些地下交易可能会更偏爱使用电子货币。同时,“点对点”交易对发行企业有巨大的吸引力,因为发行方可以得到准确的交易信息,因此可以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微观营销措施。
(二)安全性
纸币的造假始终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相比纸币,电子货币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中央数据库对电子货币进行验证,而且电子货币还可以附带电子签名。因此从理论上讲,电子货币几乎是不可能伪造的。此外,电子货币的实时验证,可以有效杜绝空头支票的出现。
(三)低成本
电子货币可以极大地节省与货币相关的费用。20世纪末,美国每年处理货币的成本高达600亿美元,整个支付系统的开支估计占到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3%。表2是不同方式处理单笔交易的成本。从中可以看到电子货币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
电子货币成本低的一个原因是,它们使用现存的网络和计算机,因此比传统的支付方式的投入更低。
(四)便利性
电子货币为交易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即时支付(Instant Payment)。电子货币可以实现结算和交割同时完成,因此大大加快了交易速度,减少了结算风险;便于分割。理论上,电子货币可以零成本地进行任意等分。在有形货币时代,一直困扰人们的辅币问题将不再存在;便于微支付(Micropayment)。由于电子货币的单笔交易成本低,使得它有利于小金额的交易。在纸币方式下,很多低价格的商品由于交易成本太高,往往消费不足,进而
生产不足,信息就是典型的例子。电子货币将促进这类商品的消费,有助于经济增长和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电子货币对于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没有本质性影响。因为电子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从总量上改变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只是改变了货币供给的构成。电子货币同样要受到央行以利率为工具的货币政策的影响。当然,由于更多的信用创造能力转移到企业手里,中央银行直接干预经济的能力将会减弱,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将会上升。
由于电子货币对货币构成的影响,传统的M0、M1和M2的货币分类,必须进行调整,将电子货币包括在内。一个很明显的影响是,持有电子货币将会减少对现金的需求,因此M0将变小,而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乘数都将增大。
Elinor H. Solomon(1991)曾经给出过一张未来的货币金字塔图(money pyramid),可以作为参考。如图1所示。
(二)铸币税
电子货币对于财政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为电子货币是企业信用替代政府信用,所以政府的信用创造能力会下降。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政府的铸币税收入——货币的面值与制造成本之间的差额会下降;其次,为了弥补信用创造能力的下降,政府可能会不得不发行更多的债券,而不是通过创造货币来融资,这会增加政府的利息支出。不过这也减少了政府制造通货膨胀的可能。
(三)通货膨胀
电子货币同纸币一样,如果信用膨胀超过实体商品的价值,也同样会发生通货膨胀。但是,电子货币的发行市场是竞争的,可以有多家企业发行电子货币,因此如果一家公司的电子货币发生通货膨胀,消费者可以选择其他公司的货币。事实上,发行者为了保持自己的货币不被市场淘汰,必然会防止通货膨胀的出现。因此,在电子货币的环境,通货膨胀出现的机会,要比纸币环境大大减少。这也表明,政府保持电子货币发行市场的开放和竞争,对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发展是有利的。
对电子货币政策的建议
(一)监管
首先,央行可以对电子货币的发行公司实行备案制。其次,由于电子货币的匿名性和内部性,为了掌握电子货币确切的发行数量和交易痕迹,央行可以规定所有电子货币必须附有央行的电子签名,在交易时,必须通过央行的数据库进行验证。这样至少在理论上,任何合法的电子货币交易都会在央行留下交易痕迹。
(二)弥补政府收入
前面已经指出,企业信用取代政府信用充当货币后,政府的收入会下降。政府可以有两种方法弥补收入下降。第一种方法,要求电子货币的发行公司向中央银行缴纳准备金,在最严格的情况下,准备金比例可以达到100%,央行由此获得准备金的利息收入。第二种方法是向发行公司开征“比特税”(Bit Tax)。比特是互联网上的信息流量单位,容易计量,难以作假。交易量大的公司,信息流量必然也大,因此“比特税”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杨涛.虚拟社会四大怪象的法律拷问[J].法制与新闻,2006
2.姜奇平.虚拟货币引发通货膨胀?[J].互联网周刊,2006
3.约翰•F.•乔恩.货币史[M].商务印书馆,2002
4.哈耶克.货币的非国有化.新星出版社,2007
5.Bert Ely. Electronic money and monetary policy: Separating fact from fiction[C], In Dorn, James A.: The future of mone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Washington, 1997: 101. http://www.cato.org/moneyconf/14mc-2.html
6.Georg Heinrich Strasser. Digital money[D].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1998
7.Friedrich Hayek. Denationalization of Money: The Argument Refined[M]. London: Hobart Papers (Paperback), 1976
8.Elinor H. Solomon. Today’s Money: Image and Reality[C], In Elinor H. Solomon:Electronic Money Flows. Boston, 1991
9.Alexander Berensten. Digital Money, Liquidity and Monetary Policy[J].
Berkerly: First Monday 2(7), 1997. http://www.firstmonday.dk/issues/issue2_7/berentsen/
10.Charles Goldfinger. Electronic Money in the United States: Current status, prospects and major issues[R]. Technical report, Fact-finding mission for the Financial Issues Working Group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199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