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诗词鉴赏答案

诗词鉴赏答案

来源:尚车旅游网


诗歌鉴赏

(2015·江苏宿迁市)六、诗歌鉴赏〔5分)

19.阅读古诗,回答问题。(5分)

寒 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②才:仅。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2分)

(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來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19.(1)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1分)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1分)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1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1分)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1分)

解析(1)此题考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想象要从诗歌描写的意境人手,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情景,可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2)此题考查探究诗歌意象的能力,所谓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解答时要结合“梅花”这一物象本身的特点,再根据具体的情境,联系诗人的主观情思进行分析。

(2015·江苏常州市)(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5——6题。(3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浮”字,表现了洞庭湖什么特点?(1分)

答:

6.阅读全诗,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2分)

答:

5.“浮”有动态感,表现了洞庭湖宏大壮阔、气势磅礴的特点(1分);解析:此题考査古诗的炼字。解答时不仅要注意字面意思,还要联系词语在诗歌中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6.亲人离散,漂泊无依的孤独感,(1分)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奈和伤心(1分)解析:此题考查诗歌蕴含的感情。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内容和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二、【2015·贵州遵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请描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描绘诗句画面的能力。题目要求描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一诗句所展现的画面,答题时,要扣住诗句中的意象“瀚海”“冰”“愁云”进行描述,并加以适当的描写。

【答案】山谷的阴面纵横散步着百丈坚冰,万里长空凝结着惨淡的阴云。

2.【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抒情的方式以及作品表现作者情感的能力。诗歌抒情的方式一般有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两种。这两句诗中“山回路转”“雪”属于景物描写,友人已远去,诗人还在驻足远望,这个举动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以及因友人归京产生的惆怅之情,所以诗歌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

【答案】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三、【2015·贵州铜仁】

阅读范仲淹的《秋思》,按要求答题。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的题目是____________。词中围绕一个“______”字,描绘了塞下独特的景象。

2.这首词意境深邃,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对“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常识和诗词内容的理解能力。就本首词来说,“渔家傲”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以一个“异”字统领,接下来从“衡阳雁去”“四面边声”“落日孤城”三个方面写塞外景色与别处不同,以此来突出“异”。

【答案】秋思 异

2.【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能力。本题没有明确的鉴赏要求,只提示自选一个角度,所以,鉴赏时我们可从修辞运用、写作技巧、词语运用、抒发情感以及互文见义等方面任选一处,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2015·江苏扬州市)(一)阅读诗歌,完成第9题。(6分)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9.⑴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 ▲ 之情。(2分)

⑵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4分)

9.⑴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⑵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考点:本题是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考查。

思路点拨:第⑴题是体会诗人情感,这首诗前两句中,“十年曾一别”极言分别时间之久;“征路此相逢”是说就别后相见,由此可体会到诗人久别重逢时的愉悦心情。第⑵题是赏析诗句,要求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解答这题,要注意“景”和“情”的融合,同时“情”包含“与友人又别”和“对前途迷茫”两层情感。

(2015·广州市)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谦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此事古难全”中“此事”指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词词句的赏析。(1)表面指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合和月圆。实际是词人当时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落和对团圆的向往。回答第(2)题时,可先描述题所选诗句的意境,并分析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然后分析诗句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以及被贬的失意之情。

(2015·吉林省)(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点绛唇

陆游①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②。江湖上,遮回疏放③,作个闲人样。

【注释】①陆游:南宋爱国词人。这首词写于作者遭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之时。②黏天浪:连天的波浪。③遮回疏放:这一回,定要放浪山水,疏闲纵放。

15.“处处闻渔唱”中的“闻”字在词中的意思是

16.这首词写了作者闲居时的哪些日常生活片段?(2分)

17.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2分)

15.答案:听、听见、听到(1分)

解析:根据语句的整体含义释义即可。

16.答案:围绕“采药归来(采药);找寻酒店(沽酒、买酒、喝酒、醉酒);醉弄扁舟(荡舟、弄舟、划船)”答出两点即可。(共2分,每点1分)

解析:“采药、沽新酿、闻渔唱、醉弄扁舟”叙写悠闲、潇洒、无拘无束的乡居生活片段。

17.答案:围绕“个人生活”和“爱国”两方面情感回答即可。(2分,每点1分)

示例:这首词流露出作者村居生活的闲适(洒脱、豪迈、寂寞等)之感,无力报国的愤懑(怀才不遇的抑郁、无奈等)之情。

解析:“作个闲人样”充满抑郁和无奈,使前文所写的一切笼罩上壮志难酬和自我解嘲的意味,使全诗在洒脱中满含沉郁和悲愤。这种感情正是作者无力报国的抑郁之情的反映。

一、(2015·山东临沂市)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词的上阕通过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所描写的意境的领悟。梅花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怜惜了。它只能“寂寞开无主”了,渲染了一种寂寞的氛围。“已是黄昏独自愁”描写的是苦闷而凄清的氛围。

【答案】寂寞、苦闷、凄清

2.【解析】本题考查对词作言外之意的领悟。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写出“孤傲、隐忍的品格”和“高洁的志向”即可。

【答案】表达自己孤傲、隐忍的品格与高洁的报国志向。

二、(2015·山东德州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处于低潮。②“亚”通“压”,“青帘”指酒旗。

1.欣赏颔联中“不开心”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赏析。本诗表达了作者内心感情的凄苦、

心情的悲凉。诗人借景抒情,首联点明春阴的季节特征,薄云密布,是诗人心境的流露;颔联“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情手法,别有意味;尾联 “病”字既写了身体状况,也流露出诗人此时的心情。应在了解全诗感情的基础上欣赏颔联中“不开心”的妙处。

【答案】示例:“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一是写出了花蕾因天冷无力舒展的形态,照应了题目“春寒”;二是移情入景(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凄苦、悲凉的心情。

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中意境的描绘。颈联写压挂在树枝上的酒旗翻动,足见风很猛;依傍山丘的阴云挟带着阵雨压来,表明雨势之急。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来描绘画面。

【答案】示例:压挂在树枝的酒旗随风翻转,依傍山丘的阴云送来了阵雨,风雨交加,春寒料峭。

六、(2015·山东济宁市)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湘南即事

戴叔伦

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

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1.《湘南即事》共四句,每句七字,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 。诗中所写

的季节 应为 。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六、1.【解析】本题考查古诗知识的积累及对诗中信息的梳理。填写第一空时,应从字数句数方面来确定体裁。第二空要求填写的季节可根据“卢橘花开枫叶衰”一句来判断。

【答案】绝句(或:七言绝句) 秋季(或:深秋)

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情感的感悟。“出门何处望京师”显示了报国之情,“不为愁人住少时”抒了了忧愁苦闷之情。

【答案】表达了作者一心想为国效力但又报国无门的忧愁苦闷心情。(意思对即可)

七、(2015·湖北黄冈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闻洮西捷报①

(苏轼)

汉家将军一丈佛②,诏赐天池八尺龙③。露布④朝驰玉关⑤塞,捷书夜到甘泉宫⑥。似闻指挥筑上郡⑦,已觉谈笑无西戎⑧。放臣⑨不见天颜⑩喜,但惊草木回春容。

【注释】①指元丰四年种谔(北宋将领)指挥的米脂大捷,米脂在山西洮河之西,故称洮西。②是说将士身材像佛像一样高大。③天子的马曰龙,高七尺以上,故称八尺龙。④指征讨西夏的檄文。⑤此处指边塞。⑥指宋朝廷。⑦指修筑边境防御工事。⑧古时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总称。⑨苏轼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故以放臣自称。⑩帝王的容颜。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采用夸张的手法,以“一丈佛”“八尺龙”极力渲染了将士的威风和朝廷抗敌的决心。

B.颔联中“朝”“夜”对举,夸张地写出了王师的威风,突出了战争胜利之迅速。

C.颈联想象奇特,极具浪漫豪放之风。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却宛若在前线一样,亲历了将士们的艰辛劳作与御敌英姿。

D.尾联寓情于景,诗人是说听到这样大快人心的消息,他却无法见到皇帝的笑颜,只能在盎然的春色中暗自神伤。

2.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1.【解析】本题是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考查。诗的尾联,意思是我被放逐外郡不能亲见皇帝欣喜的面容,但惊喜地看到草木忽然春意盎然,在欣喜的心情下,似乎大地回春,相比之下,D项的陈述有误。

【答案】D。

2.【解析】本题是对诗人思想情感体会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要联系时代背景作分析,从诗的后两句可以体会到,草木无情,尚知为捷报传来而“回春容”,何况有感情的人呢?作者用感情移入法,借草木之喜写人之喜,把一片爱国忠君之情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答案】不计较个人得失,渴望国家强盛,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主义情感。

八、(2015·浙江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题。

九日寄子约①

[明]皇甫汸

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 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

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①子约,即皇甫濂,作者之弟。②黄河 :代指故乡.③羁宦 :离家在外地做官。

1.从首联 、 等词语中,可判断标题里的“九日”是指节 。(2分)

2.本诗蕴含着诗人丰富如情感,请作赏析。 (3分)

八、【解析】本题是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考查。第1题要求根据关键词语推断节日名称,

按民间习俗,九月初九这一天,中国人都要登高望远、怀念亲人,所以,从两句中的行为动作可推断出节日是重阳节。第2题要求回答诗词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解答时,可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答案】1.登高;望远;重阳。2.“对花惊白发”写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见雁忆黄河”写出对家乡的思念;“乱后书来少”表达对亲人的牵挂;“不堪羁宦日”表达对宦游的厌倦等。

九、(2015·山东潍坊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两题。

山房春事(其二)

【唐】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方圆三百多里。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3分)

九、1.【解析】本题考查诗句意境的描述。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更好。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本事的前两句写景,所以描述画面时应抓住前两句描述即可。

【答案】日落时分,群鸦乱飞,叫声嘈杂;极目远望只有三两户人家。描绘了梁园萧条破败的景象。

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诗歌常用表现手法: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此类题作答时应注意三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运用拟人和反衬。写庭树不知人去尽,依然繁花盛开,用乐景反衬哀情,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

十、(2015·浙江丽水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纳 凉

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选自《宋诗鉴赏辞典》)

【注】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1.前两句,“ ① ”字表达了诗人寻觅清凉之地的愿望。“倚”字写成了诗人

② 的心境。

2.“风定池莲自在香”寄寓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十、1.【解析】此题考查字词赏析能力。根据提干提示,关注前两句,理解其大意;然后采用逐字比较排查的方法,抓住“柳外凉”三个字前面是“追”字可确定(1)的答案。(2)处,需要结合诗的意境,发挥自己的想象,进入角色体会诗人找到了心仪的纳凉之处,一边纳凉,一边观景的悠然、闲适、自在心境。

【答案】①追 ②(纳凉时)悠闲自在

2.【解析】此题考查诗歌主旨的把握能力。理解全诗大意,体会诗人笔下诗情画意的美,以及心境的悠然、惬意,再根据“风定池莲自在香”中“风”与“莲”的常用寓意,即可领悟诗人远离世俗,洁身自好的人生追求。

【答案】寄寓了诗人远离世俗,保持高洁品性的态度。

一、(2015·江苏连云港市)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3题。

迎 燕

(宋)葛天民

咫尺① 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注释】①咫尺:距离很近。比喻春天的短暂。咫,古代称八寸为咫。

1.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能让人想起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飞入寻常百姓家。”

2.颔联“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中的“旧帘”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解析】本题是对古诗词识记能力的考查。可根据下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提示,马上就可想到上句“旧时王谢堂前燕”来,但要注意默写时不能有错字。

【答案】旧时王谢堂前燕。

2.【解析】本题是对诗句中关键词语鉴赏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既要结合全使内容,又要联系诗词主旨来思考,可从“旧帘”在诗中与某些内容的照应关系、构成的修辞特点以及诗人情感等方面来组织语言,只要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

【答案】①“旧帘”表明这是一个普通的百姓家庭,呼应首联的“寻常百姓家”。 ②“旧帘”是小燕子顺利找到前一年住过的人家的标志。③“旧帘”与上句中的“新燕”均为名词,词性相对,符合诗歌的对仗要求。④表现了主人对燕子的喜爱,人与燕子的和谐关系。(答到三点即可)

3.【解析】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意境的能力。解答这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合理的想象,抓住句子中“翅湿”“泥香”等重点词,把燕子衔泥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切忌只作句子翻译。

【答案】示例:春雨绵绵,小燕子扑扇着翅膀忙着衔泥筑巢,细雨沾湿了双翅,嘴上衔着的泥土还带着落花的芳香。(意近即可)

二、(2015·江苏盐城市)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的夔州。②渚:水中的小洲。③百年:犹言一生。

1.阅读中间两联,完成以下两题。

(1)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二联所展示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联多角度写出了诗人的悲苦,请简要说出其中的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联抒发的情感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似,但抒情方式不,请分别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解析】本题考查对诗中意境的描绘和对诗中内容的理解。第(1)题是根据诗句再现画面,解答这题,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围绕“落木无边,长江咆哮”之意,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的语句描绘出来。第⑵题指定的是第三联,可紧抓诗句中“悲”“客”“病”“独”等关键字来分析。

【答案】(1)示例: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2)客居他乡;离家万里;多病缠身;孤独登高;漂泊无依。

2.【解析】本题是对抒情方式理解能力的考查。本诗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的情感相同,但方式有别,该诗借“繁霜鬓”“停浊酒杯”的描写,间接表现了自己的伤时抒怀的愤懑之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情溢外表,赤裸裸地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答案】都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前者间接抒情,委婉含蓄;后者则直抒胸臆。

(2015·山东东营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25题。

(一)(4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溪上残春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辛夷,木兰树的花。

8.诗中“竹”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2分)

【答案】示例:①具有不从世俗、坚忍不屈、忠贞不渝(或不畏春残、不惧秋寒、不为俗屈)的品性节操;②内在美与外在美共处一身。

评分: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本题考查意象的分析。诗词往往有所寄托,从“诗言志”这一角度来看,分析“竹”这一形象,应突出竹的外在形象特点和内在品质特点。前两句写“鸟归”“花尽”,实则为了对比衬托竹,在的暮春时节,窗前阴生环境下的竹子,翠绿葱茏,摇曳多姿,不改初衷,深情的迎接我的归来。可见它忠贞不渝,不为俗屈等的高尚品质;同时,也体现了它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结合。

9.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2分)

【答案】示例:

构思一全诗紧扣“暮春”,写出了不同景物的不同特征。既合乎自然真实,又巧妙融入主观情感,新颖别致,浑然天成。

构思二:所见与所感有机结合,“感”因“见”而生,写出了情感意绪的抑扬跌宕,曲折动人。

写法一:反衬,以黄鸟春花之“改”反衬幽竹之“不改”,突出幽竹对“我”的钟爱及其坚忍不屈、忠贞不渝的精神品质。

写法二:拟人,表现幽竹“待我”之情及“我”的怜竹之意,生动有趣而耐人寻味。

评分:答对一种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语言:用“稀”“尽”“飞”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的气氛,用“始”与之呼应,表现出失望之后的意外发现和惊喜之情,写出了意脉的转折。平中见奇,朴中出新。

评分:答对得2分,共2分。其他答案取例典型,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欣赏能力。题干中提示可从构思、写法、语言等方面欣赏。欣赏时要注意选准角度,取例典型,分析得当,言之成理。构思方面,主要从所见所感的角度,或者是写景与抒情的角度分析;写法方面,主要是对比衬托或拟人修辞的角度分析;语言方面,可抓住某一词语分析。同时要注意诗歌赏析常用的术语。

(2015·湖北荆门市)14.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的把握。诗歌一般有送别诗、边塞诗、山水诗、田园诗、怀古诗、思乡诗、爱国诗、咏物诗等等分类。

本诗的尾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即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作一点赏析。(3分)

【答案】诗人乘船前行,群山渐渐远去,用“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

荒漠,流入大海之外,气势磅礴。

【解析】此题考查古诗的炼字,即语言艺术。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炼字”艺术有一字传情、以动衬静、化静为动、以动写静、以实显虚、以乐衬哀、一语显旨等。

做本题时要适当翻译,在释义时,反“随”和“入”化静为动、以动写静,以游动的视角把景物写得富有灵动性的效果表述出来。

(2015·长沙市)(一)古诗文阅读(共24分)

醉花阴①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②,瑞脑③销金兽④。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⑤,半夜凉初透。

东篱⑥把酒黄昏后,有暗香⑦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⑧瘦。

【注释】①词牌名,选自《李清照集校注》。这是词人重阳节写给丈夫赵明诚的一首词。②永昼:漫长的白天。③瑞脑:一种香料。④金兽:兽形的铜香炉。⑤纱橱:纱帐。⑥东篱:采菊花的地方。⑦暗香:菊花的幽香。⑧黄花:指菊花。

10.古诗词中,一些物象常常被赋予特定的情感,成了情感的象征。例如,本词中“东篱把酒黄昏后”中的“酒”,被赋予了 的情感,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酒酣胸胆尚开张”中的“酒”则被赋予了 的情感。(4分)

答案:愁闷,百无聊赖、 豪壮

考点:本题考查体会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

思路点拨:解答此题需要结合具体诗句合理分析。词中你的“酒”与上句的“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愁”字结合体会,就可得出“愁闷”之感,同时后面的“酒”又与“东篱把酒黄昏后”和“莫道不消魂”相结合起来,即可得出“百无聊赖”之情;当然“酒酣胸胆尚开张”中的“酒”是与作者的“鬓微霜,又何妨”,以及“千骑卷平岗”的豪气相结合,可体会出“豪壮”之感。

11.古诗词中经常有语意双关、形神具备的字词,例如本词中“半夜凉初透”中“凉”字一语双关,既指天气之凉,又指词人 内心感受,又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瘦”既写出了菊花的形态,又形象地写出了词人 的形象特点。(4分)

答案:孤独、凄凉; 消瘦、憔悴。

考点:本题考查诗词中重点词语的赏析能力。

思路点拨:回答本题,需要先理解词中个别词语的表面意义,然后再根据语境,结合作者的感情,来体会词语蕴含着的比喻义或者延伸义。词中“凉”除表面意义“寒冷”之外,还有“凄凉”、“孤独”之意;而“瘦”字除了写菊花的形态之外,还有词人因思念亲人而身形消瘦之意。

(2015·江西省)(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7-8题(4分)

二月二日出郊

[宋]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①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注 ①雨脚:即雨线之意。

7.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点明了刚出郊时太阳未出、江城隐于雾中的情景。

B.颔联描写了天气晴朗、云雾完全消散的景象。

C.颈联捕绘了一幅黄鹂轻语、紫燕翻飞的生机盎然的图景

D.全诗描写了作者郊游时的所见所闻。

7.【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颔联的意思是:忽然天又变晴,卷起帐幔露出了群山;云彩朵朵,好像山石披上了白衣。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云犹含态石披衣”,云

摆弄着姿态,山石好像披着衣裳,形象地写出了云雾缭绕山石的情状,而不是完全消散的景象。

【答案】B(2 分)

8.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云犹含态石披衣”一句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云”和“石”以人的情态

B.诗的颔联写远景,颈联写近景,远近结合,使景物富有层次感

C.全后两联用鸟类逢春之乐反衬“田家”早耕归来的心情。

D.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田园风光的感情。

8.【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的内容和写法的赏析。此题C选项错在“反衬”,鸟类乐,那如果是反衬的话,就表明人不乐,是乐景哀情了,但其实诗中田家也是快乐的,故不用反衬。鹂语燕飞的自然景物衬托农家之乐,并流露出诗人自身热爱自然之情趣,手法细致且含蓄。

【答案】C(2 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