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来源:尚车旅游网
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世人皆知我国伟大的唐代诗人杜甫先生是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字行里面充满着对祖国生活的忧虑和人们困难生活的同情,他的诗歌风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出生于晚唐时期,见证了安史之乱,见证着唐朝盛极而衰的过程。

而其中在他的诗歌中,对当时年代生活的艰苦的记录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诗,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是描述了伟大的诗人杜甫晚年生活的艰辛——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从诗歌的内容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一味在后世享有赫赫声名的伟大诗人,在当时的年代居然是过得如此凄凉,甚至可以说是晚年不得安生。在茅屋经受了风雨的摧残之后,还要经受顽童的欺凌,然而年纪老迈的杜甫面对着这些“对面为盗贼”的孩童,却是显得那样的无可奈何。

不单单是因为当时的杜甫年纪老迈,追不上这些孩童,更是因为

他明白,“自经丧乱”之后,唐朝所有的百姓生活的艰苦。那原本只是仅仅能够为家中破旧茅屋遮风挡雨的茅草,也是被抢夺的资源之一。对这种情况,历尽了人间疾苦的杜甫也只能徒呼无奈,也只能“归来倚仗自叹息”。

但是仅仅是这样喟叹的杜甫,并不足以让我们明白他爱国忧民的情操,我们从这短短的叹息当中也并不认为他足以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唯到最后的那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如此的转折,让我们感到肃然起敬了。

在如此艰苦的情况下,就连自己的晚年生活都显得不安稳了,家中的情况可以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但是杜甫先生并不是一味的哀叹自己的生活悲凉,却在感叹之余笔锋一转,抒发出自己心中那股忧国忧民的情绪,表达出自己广大的愿望。居然是希望可以“得广厦千万间”,然后庇护着天下受苦难的人民。

就算是自身已经处于那样艰苦的环境,就连自身也自顾不暇,但是杜甫却还是不忘天下间的苦难人们,这种高尚的情节,正是杜甫为后人所歌颂的最大原因。而这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正是他表现出这种高尚情操的最经典代表作之一。

学号:11100635 姓名:朱良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