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
卷
一、基础知识与积累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公元前11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率300多人的使团,带着牛羊、丝绸等物品出使西域。此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商人们【A】载着汉朝的丝绸、漆器等货物,从长安(今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B】载入史册的“丝绸之路”。后来,汉朝又开辟多条海上航线,逐渐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二者交相(huī yìng)、共同谱写了人类交融互鉴、共同发展的历史篇章。近年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为( yán xù)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开创灿烂未来而贡献的卓越智慧。
(1)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 【A】载着________ 【B】载入史册________
(2)根据这段文字中的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huī yìng________ yán xù________
2. 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________,千丈见底。
(2)________,________,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亭亭山上松,________。
(4)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变化,化静为动写出行舟观景时真实体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美丽的颜色》选自《居里夫人传》,体裁是传记。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与说明而成。
B.消息和新闻的特点都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都要抓住新闻事件的片段展开。 C.《藤野先生》中记述在东京的见闻,“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实习”,甚至是“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虽然选材详略不等,但都与文章中心有关,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试卷第1页,总13页
D.“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语出清施闰章《钱塘观潮》,原文为“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骑在“女红军”塑像头上拍照,此类不文明的旅游现象屡禁不止,其原因是缺乏个人修养造成的。
B.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C.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写的基本要求。
D.一档名为《朗读者》的大型朗读类节目播出,加上已经成为热门话题的《见字如面》,给人一种久违的文化气息。
5. 学校准备开展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班级准备出一期小报,要求每人从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中搜集有关“诚信”方面的名言警句,请写出一句你搜集到的名言。
6. 阅读下面的故事,说说你的感想。
“曾子杀猪”的故事流传千古。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儿子在一旁哭闹着也要一起去。妻子说:“你在家待着,我回来了杀猪烧肉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看见曾子正在磨刀准备杀猪。妻子马上制止他说:“我只不过是哄哄小孩玩的。”曾子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龄小,不懂世事,处处学习父母的样子。今天你欺骗他,是教他说谎话、欺骗别人。”妻子听了很后悔,于是和曾子一起杀猪烧肉给孩子吃。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具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
试卷第2页,总13页
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筑墙的计量单位,多以长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 ②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 ③轼诣武卫营________ ④卒全其城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4)【甲】文记述了作者院中散步赏月时的安闲自适,还表达出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感情?【乙】文通过记述苏轼什么事迹来表现他勤于政事,爱护百姓的精神品质?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武汉成为全国高铁“米”网心脏
本报讯(记者程凤 通讯员孟立) 动车飞宜万,蜀道变坦途。昨日上午,武汉至重庆的首趟动车D2251次满载着旅客,在如画美景中穿梭6小时50分钟后,到达重庆北站。至此,沪汉蓉沿江铁路大通道升级为动车通道,以武汉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络正式形成。
早上7点50分,白色的D2251次列车静静停在汉口火车站内,不少旅客正在和它合影。15分钟后,它载着700多位旅客一路向西,将风光旖旎的巴山楚水连珠串玉。“动车像长了翅膀一样往前飞。”50多岁的武汉市民王女士说,“以前去重庆坐普快车,光路上就要15个小时左右,太不方便了,所以我一直没去。现在好了,7个小时到重庆,我准备去渣滓洞等红色景点看看。”
10点08分,列车驶出宜昌东站,开进“世界最高建设难度”的宜万线。白云在山顶游弋,列车在隧道中穿行,小溪在山涧下细流。下午2点54分,奔驰了6个多小时的动车慢慢停在了重庆北站。
1909年,詹天佑主持开建川汉铁路湖北段部分线路。后来孙中山在他的《建国方略》里重提修建川汉铁路的设想。只是这些宏伟蓝图,都消失在崇山峻岭中。100多年后,动车组已在这条动脉上畅通无阻。
试卷第3页,总13页
沪汉蓉沿江铁路全线通行动车,标志着横贯我国东西的沿长江铁路快速大通道真正形成。它与南北快速交通干线京广高铁等在武汉十字交会,与四通八达的其他动车线路,在武汉形成“米”字形动车网络。
武汉铁路局相关部门负责人称,每天有701趟列车经停武汉,其中430趟为动车。武汉将与东南西北10000公里范围内的特大城市更加紧密相连,长江经济带上的成渝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圈以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实现半日直达,为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1)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2)新闻中提到詹天佑和孙中山有何作用?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4)用简要的文字说说在武汉形成“米”字形动车网络有何意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怀李叔同先生 丰子恺
①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②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坠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③后来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在日本时,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他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并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斛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后来,我见过李先生在日本时的照片: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央在鼻梁上,竟活像一个西洋人。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他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学一样,像一样。
④他回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我就是杭州师范的学生。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
试卷第4页,总13页
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所以对于仪表很讲究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这诗句原是描写西子的,但拿来形容我们的李先生的仪表,也很适用。他一时代的服装,表出着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⑤我读二年级时,图画归李先生教。他本来常读理性的书,后来忽然信了道教,案头常常放着道藏。但他学道的时候很短。不久他就学佛。李先生告诉我,他不久要出家为僧。我愕然不知所对。过了几天,他果然辞职,到了虎跑寺。我们再去望他时,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法师的僧腊(出家时间)二十四年。这二十四年中,他一贯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进愈深。他的生活非常认真。举一例说: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多余的宣纸如何处置?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但这正是做人极度认真的表现。
⑥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徒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1943年4月作于四川客寓 (节选自《你的微笑》)
(1)李叔同人物性格的突出特征是什么?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是从哪几个时段的事件来表现这个特征的?
(2)文章第③段中引用了李叔同写的《金缕曲》词,有什么作用?
(3)文中多次写到李叔同的仪表,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4)请分析文章结尾第⑥段话的含义。
阅读下面《红星照耀中国》节选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里边有一张桌子,一条木板凳,两个铁的行军箱子,一些红军画的地图,一个战地用电话,一条洗脸手巾和面盆,而在炕上铺着他的铺盖。他和他的士兵们一样,只有两身军装,而且在军装上并没有等级的标志。
②他和他的夫人住在两间窑房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 ③屋子里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的一顶蚊帐,是唯一的奢侈品。炉边摆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方台当作办公的桌子。
(1)以上三段文字分别描述了三位红军高级将领的居住环境,他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过这些文字,结合整本名著的阅读,你认为这些红军将领有怎样的特点? 三、习作
当你打扫完卫生,看到整齐干净的教室,你知道这是自己的付出,值得自豪;当你苦读功课获得了优秀的成绩,你知道这是自己的付出,值得骄傲;当你面对被自己照料得很好的生活时,你知道这是自己的付出,值得留恋…… 请以《______都值得》为题写一篇文章。
试卷第5页,总13页
要求:(1)补充完整题目;(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不少于600字;(5)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可用字母代替);(6)不得抄袭、套写。
试卷第6页,总13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1-2022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
卷
一、基础知识与积累 1. 【答案】 zài,zǎi 辉映,延续 【考点】 注音
根据拼音写字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理解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解答】 【A】zài【B】zǎi 辉映 延续 2. 【答案】 水皆缥碧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瑟瑟谷中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
水皆缥碧(注意“缥”的书写)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注意“嶂”“蔽”的书写) 瑟瑟谷中风(注意“瑟”的书写)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注意“尽”的书写) 3. 【答案】 B 【考点】 文学常识
试卷第7页,总13页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 【解答】
ACD.正确;
B.有误,只有新闻特写要抓住新闻事件的片段展开。 4. 【答案】 D 【考点】 病句修改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
A.有误,将“其原因”或“造成的”删去;
B.有误,改为:深受读者喜爱的杨绛先生; C.有误,可将“能否”删去; D.正确。 5. 【答案】
示例一:言不信者,行不果。 示例二:诚信为人之本。 【考点】 综合读写 【解析】
本题考查名言警句的积累。本题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本题时,写出一句与诚信有关的名言即可。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解答】
示例一:言不信者,行不果。 示例二:诚信为人之本。 6. 【答案】
围绕“言而有信,诚实待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知错能改也很可贵”作答,答到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
曾子认为要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曾子的这种行为说明,成人的言行,特别是父母对孩子影响很大。待人要真诚,不能欺骗别人,否则会将自己的孩子也教育成一个待人不真诚的人。 【考点】 综合读写 【解析】
试卷第8页,总13页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把握材料主旨,简明地回答,忌空洞、冗长。 【解答】
围绕“言而有信,诚实待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知错能改也很可贵”作答,答到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
曾子认为要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曾子的这种行为说明,成人的言行,特别是父母对孩子影响很大。待人要真诚,不能欺骗别人,否则会将自己的孩子也教育成一个待人不真诚的人。 二、阅读理解 【答案】
示例: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获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 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分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考点】 现代诗歌阅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解答】
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描述。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句意: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注意抓住“牧人”“犊”“猎马”“禽”的特点描述。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的意思是: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傍晚时分,诗人望着山野景色,看到打猎的人各自随意而归,不禁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齐,心情抑郁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的“采薇”之句。这里诗人借伯夷、叔齐不愿为周臣的典故,流露出几分彷徨苦闷,孤独抑郁的心情以及避世退隐的欲望。 【答案】
考虑,想到,共同,一起,到……去,保全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①月光洒满庭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而已。 ②(苏轼)把自己的住所建造在河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 表现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记叙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 【考点】
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言文阅读
试卷第9页,总13页
【解析】
参考译文: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躲避水灾。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 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洪水决不会浸坏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喊来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替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一直连接到城墙。 苏轼把家安置在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墙,用树木筑起防护堤,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解答】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 ①句意为: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 ②句意为: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 ③句意为:苏轼到武卫营。诣:到……去。 ④句意为:最终保全了这座城。全:保全。
本题考查给语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谓语和宾语;注意要求限断两处,事情紧急,姑且替我出力。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直译为主。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空明,清澈透明,交错纵横。盖。句意为:月光洒满庭院,水里(好像)还有水藻荇菜交错纵横。
②句中重点词:庐,住所。于,在,(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及概括事件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甲文内容可知,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流落黄州,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还流露出作者宦途失意的苦闷,从“率其徒持畚锸以出,首起戏马台,为木岸。朝廷从之”等语句中概括为:率领官兵抗洪筑堤。 【答案】
武汉成为全国高铁“米”网心脏
说明旧中国积弱积贫,修路理想无法实现,只有在国富民强的今天,才能变理想为现实。
这句景物描写既写了沿线风景的美丽,又赞美了建设者高超的技术,同时也使枯燥的记叙变得生动。
更紧密联系周边经济圈、城市圈、城市群,为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考点】
筛选并整合信息 【解析】
试卷第10页,总13页
此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社会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这则新闻的主要意思是“沪汉蓉沿江铁路全线通行动车,标志着横贯我国东西的沿长江铁路快速大通道真正形成。它与南北快速交通干线京广高铁等在武汉十字交会,与四通八达的其他动车线路,在武汉形成‘米’字形动车网络“。提炼主干是武汉成为全国高铁“米”网心脏。
此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社会问题的能力。”1909年,詹天佑主持开建川汉铁路湖北段部分线路。后来孙中山在他的《建国方略》里重提修建川汉铁路的设想。只是这些宏伟蓝图,都消失在崇山峻岭中。100多年后,动车组已在这条动脉上畅通无阻。”由此可知100多年前的旧中国贫穷落后,修路理想无法实现,只有在国富民强的今天,才能变理想为现实。
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上下文和文章主旨,加以理解分析。本句是以写景为主,并且是在行驶的列车上见到的沿线之境。
此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社会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做此题需结合文中透露的信息进行分析。从文中“武汉铁路局相关部门负责人称,每天有701趟列车经停武汉,其中430趟为动车。武汉将与东南西北10000公里范围内的特大城市更加紧密相连,长江经济带上的成渝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圈以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实现半日直达,为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可知:在武汉形成“米”字形动车网络,能更紧密联系周边经济圈、城市圈、城市群,为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答案】
他的性格特性:认真。第一,认真做有志青年,留学日本,认真做一个报效祖国的学生,回国后认真教学,出家后,做事情一丝不苟。 《金缕曲》表现了祖国惨痛的现实,表达了他的爱国热情。
对于仪表很讲究,突出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表出着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
李先生在福建泉州圆寂了,而作为学生的我再也无法与老师再续师生之缘。老师虽然去世了,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无限怀念之情。 【考点】 散文阅读 【解析】
本文通过记叙老师李叔同先生青年时期好学上进,认真做有志青年;留学日本,刻苦研究西洋文化,认真做一个报效祖国的学生;回国后认真教学;出家后,认真做人,做事情一丝不苟,表现了李叔同的性格特征:认真,表达了作者对老师去世的遗憾之情,老师虽然去世了,但他对弟子的教导永远记在学生心中,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无限怀念之情。 【解答】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根据问题,逐条总结即可。或者找到重点词语。从第一段总领句“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不做则已。按照时间顺序可以看出认真具体体现在青年时期好学上进。留学日本,认真做一个报效祖国的学生。出家后,做事情一丝不苟。
本题考查引用诗句的作用。引用诗句能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李叔同的《金缕曲》“破碎河山谁收拾。便惹得离人消瘦,度群生那惜心肝剖,忍孤负,和他的爱国热情。
本题考查人物外貌描写的作用。外貌描写的作用是通过外在表现反映出人的喜好、生活态度等,表现人物性格,正中缀一方白玉,花缎袍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头抬得很
试卷第11页,总13页
高,流露于眉目间”“高帽子、硬袖、史的克,加之长身,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一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布底鞋子,突出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的身份特征,表出着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理解。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句子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感情,作为学生的我再也无法与老师再续师生之缘。“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老师虽然去世了,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无限怀念之情。 【答案】
彭德怀,毛泽东,周恩来 生活节俭。 【考点】 名著综合 【解析】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自1936年6月到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解答】
①描述的是彭德怀的居住环境;②描述的是毛泽东夫妇的居住环境。
本题考查对人物特点的理解。三个人居住的环境看、简单,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生活节俭的特点。 三、习作 【答案】
劳累都值得
上学期期末考试失利,她话里话外都在批评我如此懒散。我实在无法忍受,我暑假一个人闷在家里,找点事给我做吧。” 一会儿,说:“从今天开始。”
于是我接过母亲的活计,薅草,打药。几十斤的重量压在右肩上。小路虽窄却还算平坦,远方有人影隐约起伏。走在小路上,整个上衣紧贴在胸膛。有时从肥料袋里掉落一些肥料颗粒粘在背上,刺激着皮肤。将肥料扛到地里时。
我的长裤脏了未洗,便套了个短马裤下地,已有一尺高,便有蓬乱的稻叶划过手臂。待回到家中,嗬!手臂上。只好取来白酒,随着无色的白酒滑落,双手控制不住地颤抖,似乎所有的感官都只为“痛”字而存在,看到炊烟在农舍的顶上袅袅升起。 开学了。
“爸,我不会再让您失望了。 “嗯。”父亲回答。
某次回到老家,得知父亲说我自下地后,待人接物也像个样子了……
我感谢父亲。在田地里的枯燥劳作让我学会了忍耐,也使我更能理解父母的不易,一段付出汗水的岁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更自立。 【考点】 半命题作文 【解析】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目。审题可知,“值得”指这样去做有好的结果,有价值,有意义。所以题目中的空白处填写的应是有意义的事情,以及这件事情的意义何在。比如,“劳累都值得”“付出都值得”“吃苦都值得”“再来一次都值得”等。写作本文,应以空白处的内容为写作的重点,以这一内容为什么值得为表现的主旨。从生活中选取写作对象
试卷第12页,总13页
与真实事件,加以适当的艺术加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以真情来打动读者和评卷老师。文体上适合写记叙文。比如,记叙自己成绩一直很差,于是就躲在角落里,独自神伤,却不想去改变什么。生活中一件偶然的小事让自己幡然醒悟,努力改变自己,认真学习,不懂就问,多做练习,因为“我”认识到:“我”值得这样做。末段以议论收束全文,再次强调主旨,首尾呼应。 【解答】
劳累都值得
上学期期末考试失利,她话里话外都在批评我如此懒散。我实在无法忍受,我暑假一个人闷在家里,找点事给我做吧。” 一会儿,说:“从今天开始。”
于是我接过母亲的活计,薅草,打药。几十斤的重量压在右肩上。小路虽窄却还算平坦,远方有人影隐约起伏。走在小路上,整个上衣紧贴在胸膛。有时从肥料袋里掉落一些肥料颗粒粘在背上,刺激着皮肤。将肥料扛到地里时。
我的长裤脏了未洗,便套了个短马裤下地,已有一尺高,便有蓬乱的稻叶划过手臂。待回到家中,嗬!手臂上。只好取来白酒,随着无色的白酒滑落,双手控制不住地颤抖,似乎所有的感官都只为“痛”字而存在,看到炊烟在农舍的顶上袅袅升起。 开学了。
“爸,我不会再让您失望了。 “嗯。”父亲回答。
某次回到老家,得知父亲说我自下地后,待人接物也像个样子了……
我感谢父亲。在田地里的枯燥劳作让我学会了忍耐,也使我更能理解父母的不易,一段付出汗水的岁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更自立。
试卷第13页,总13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