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4-6429(2019)05-0081-04
SHANXISCIENCEANDTECHNOLOGY圆园19年第34卷第5期
收稿日期:2019-06-10
历史街区空间设计中的文化承续
———宝鸡市凤翔文化路街区设计
李振安
(扶风县建筑规划设计院,陕西扶风,722200)
摘
要:通过对宝鸡市凤翔文化路街区空间的分析,重塑了多元文化在历
史空间中的地位,探索了历史街区设计中对多元文化再生的思考。关键词:历史街区;文化;空间设计;凤翔古镇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A
历史街区是地域文化的重要集聚地,被誉为“历史的活化石”和“城市名片”,是特色地域景观的重要空间载体,承载并延续传统文化的场所精神。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孕育城镇文明的土壤———历史街区正逐渐被蚕食,有些历史街区为追求较高的商业经济利益,空间被挤占,建筑被拆除或新建大量仿古建筑。因此,从现代表达方式重新思考历史街区的规划设计[1],从空间设计的角度探求城镇历史街区文化层面的保护和再利用是设计关注的核心问题。本项目以宝鸡市凤翔古镇文化路街区设计为例,从历史街区空间特征要素出发,注重文化提炼和感知,传承历史街区环境风貌的整体性及文化性,塑造古镇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氛围,延续历史街区地域特色文化的场所精神,对历史古街区的设计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1)空间界面。一个高度可意向性的城市,应该看起来适宜、独特而不寻常,应该能够吸引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和参与等,这种城市具有高度连续的形态,有许多各具特色的部分相互清晰联结,能够逐渐被了解[2]。可见空间界面的连续性是保持街巷可意向性的重要手段,而街区的空间界面形态则主要取决于建筑的形态及布局。
(2)空间形态。历史街区街巷不同的平面组合形态使展现在人面前的景观也呈现不同形态。街巷中围合的空间作为“形”而被感知,是形成空间感的基础,街巷空间用连续而又富有变化的建筑界面去界定一个具有包围感的街区空间[3]。因此,在街区领域空间的营造中,需要塑造多层次的外部空间。1.2
历史街区街巷空间的尺度与两侧民居建筑布局密历史街区空间尺度
1历史街区空间构成要素
历史街区在保护和在利用过程中,如何延续这些
切相关,也是不同生活方式形成的景观风貌的重要体现。在关于街道尺度感的研究中,日本学者芦原义信认为当街道宽度与两侧建筑高度比值D/H=1.5耀2是较合适的比例关系,空间尺度较亲密。而当D/H>1时,空间尺度有远离感;当D/H<1时,空间尺度有紧迫感。李允鉌指出,中国城市的组织形式虽然经历着不少变化,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传统的城市组织精神仍然不断地保留着,它们所表现出来的一切成为“中国式城市”一种真正的性格[4]。这里的城市组织精神就是街巷空间的尺度。1.3
街巷及其内部丰富的生活共同构成特色的街区整
81
传统的街巷空间,保存原有的古镇空间肌理、形态、尺度及细部,承续原有的古镇特色和风貌,是设计师在特定历史街区场所的景观创造中亟需解决的问题。1.1
根据日本学者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理论,沿街的历史街区空间肌理
建筑是“图”,街巷空间是“底”,传统匠人对这些“剩余”空间环境加以梳理和点缀,使其成为富有地域特色的城镇空间环境,街巷中的建筑与街巷构成的肌理是街区空间形态的特色。因此,保持历史街区原有的街巷肌理是见证古城镇历史的重要手段。
历史街区空间节点
李振安历史街区空间设计中的文化承续———宝鸡市凤翔文化路街区设计本刊耘-皂葬蚤造押sxkjzzs@163.com问题探讨
体环境,传统生活方式所承续的景观空间有丰富的节点,如牌坊、宅前空地、古树、井、庙前都是街区空间转换的重要节点,人们在此休憩、交往、信息传达,这些场所是古街区生活留存的凝结点。因此,在历史街区空间节点设计中,应充分挖掘景观潜在的文化内涵、形式特征,恢复历史街区的景观风貌,同时保留历史街区原生态民俗风情和生活方式,追求形神兼备。
2.2
2.2.1
文化路街区的空间特色空间肌理
(1)空间界面。文化路街区采用“类”传统文化的设
计,将历史街区的景观环境与多元文化相融合。在改造过程中,考虑街区的车行、步行及绿化系统组织,采用人车分流方式。文化路街区的车行道路设计为6.5m,保证出入的行车交通组织;步行道路设计为5.5m,保持古街巷小街小巷的格局和形态。通过道路分流的设计手法,最大限度地保留“民居—街—民居”的传统风貌空间布局特色。
(2)空间形态。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具有连续性和曲折性,在文化路的街巷空间设计中,采用“起、承、转、续”的景观空间序列,向人们娓娓道来一个个散发文化底蕴的历史生活叙事场所(见图1)。同时将反映文化的符号抽象运用于街区两侧的建筑细部装饰上,景观与建筑和谐共存,体现街区历史和文化的连续性。在文化路的空间景观设计中,尝试保持街巷曲折的空间形态,将文化街区的景观空间进行收放,并非一条直线设计,丰富景观空间层次,达到空间形态的丰富性。2.2.2
传统街巷空间尺度用街道宽度与两侧建筑高度即空间尺度
2凤翔古镇文化路历史街区
凤翔镇位于陕西关中西部的渭北平原,东临岐山,
北依麟游,西毗千阳,南接宝鸡。凤翔古称雍城,为周王室所在之址,嬴秦创霸之地,汉唐政治要地,宋金军事重镇。古雍城依照《周礼·考工记》修筑呈方形,南北东西各设主要道路,形成规整的街巷格局,修筑内坡外陡的城墙,外有护城河,凤翔为陇蜀交通之咽喉,丝绸路上的艺术之镇。其积淀的凤文化、秦文化、西府民俗文化及东坡文化,为古雍城最具特色的文化底蕴。2.1
文化路从宏观区位看,位于宝鸡凤翔古镇内,距宝文化路街区地理特征
鸡市44km,凤翔是陕西省首批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从微观区位看,文化路街区位于凤翔老镇区中心偏南,是老城区核心地段。文化路街区东西长322.26m,南北长67.3m,街区总面积约3.17hm2。街区现状有省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如秦穆公墓、博物馆、文化馆,街区文化类型建筑较多,居住、商业、餐饮、商铺较少,街巷开敞空间大。在永续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古镇旅游产业,结合历史街区空间肌理、形态、尺度及节点等建设,激发历史街区的活力。
D/H比值在1.5耀2为合理关系。在文化路街区的空间尺度设计中,由于诸多原因现状,道路为12m,对于6层的建筑密集区,D/H比值小于1,空间尺度有紧迫感;对于2耀3层的建筑,D/H比值大于2,疏远感较强,巷空间感薄弱。为延续历史街区街巷小尺度的空间,在现状街道中央设置步行景观带,既增加街区绿化面积,又保持
图1
82
文化路空间序列图
李振安历史街区空间设计中的文化承续———宝鸡市凤翔文化路街区设计本刊耘-皂葬蚤造押sxkjzzs@163.com问题探讨
两侧街巷与低层建筑小尺度的空间感,增加与其他历史街区的协调。根据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中采用20m耀25m的模数,在文化路外部空间设计中,每隔20m耀25m设置不同文化底蕴的外部空间景观,打破原有空间的单调感。2.2.3
空间节点
空间组织着手,注重历史街区文化因素的营造(见图而且有利于促进旅游发展,带动城镇经济发展,实现古镇历史街区的承续发展。3.1
[5]
春秋《国语》曰:“周之兴也,鸣于岐山”,周文王
3),不仅为本地居民和游客留下深刻的空间景观印象,
凤文化渗透
历史街区及其内部丰富的生活共同构成特色的街
时期有“凤凰集于岐山,飞鸣过雍”的传说。公元677年为纪念凤凰栖落之地,遂将雍城改名为凤翔。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善于吹笛,引来吹箫的华山隐士箫史,知音相遇终成眷属,后乘凤凰飞翔而去。凤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神鸟,凤的形象和凤文化崇拜经过漫长的演变过程,凤纹样自新石器时代就作为图腾而存在,在秦汉时期的演变周期为朱雀期,主要特征以动势为主[6]。为再现文化路的凤文化特征,在街区景观改造设计中对凤进行写意性再现,以图像符号进行物化抽象,使凤文化得以重生。道路采用混凝土、砂浆等材料加入乡土色彩呈现动态的凤纹样铺装,木门采用凤凰与太阳组合的“丹凤朝阳”及凤凰与牡丹组合的“凤戏牡丹”雕刻。通过提炼凤凰图像符号,使街区景观不仅具备形式美,还
区环境整体。传统的生活方式所承续的景观空间有丰富的节点,如牌坊、宅前空地、古树,都是街区空间转换的重要标志。在文化路设计中,增加景观空间节点,进行丰富的空间组织,形成休憩、交往、信息传达的场所,使其成为历史街区生活留存的凝结点。
文化路街区通过采用传统风貌的“民居+街巷”的空间界面,丰富多变的空间序列,传统小尺度及丰富节点空间处理,使之兼具空间要素与文化传承,不仅再现历史街区空间特征,且有效地展示了历史街区的文化元素(见图2)。
3文化路街区空间中的文化渗透
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再利用,在景观设计方面,从
图2文化路历史街区总平面图
图3文化路历史街区文化元素营造
83
李振安历史街区空间设计中的文化承续———宝鸡市凤翔文化路街区设计本刊耘-皂葬蚤造押sxkjzzs@163.com问题探讨
加载了文化内涵,演变成可感触的实体。3.2
凤翔古称雍城,是嬴秦创霸之地。为再现文化路秦秦文化渗透
修筑雍城内的东湖,湖岸边栽种垂柳,水面广植莲藕,依地形修筑曲桥勾栏、亭台阁榭,并赋诗《东湖》详细描述东湖的美丽景致,誉为西北地区园林典范。在文化路景观设计中,增设苏东坡文化景墙和立体雕塑,表达对东坡的纪念,延伸东坡文化对古镇历史街区的影响。
1062年凤翔府签书判官苏轼引古雍城的凤凰泉水,
文化特征,在景观空间改造设计上,整体风格以朴实厚重为主调,色彩以秦代崇尚色谱中厚重的深灰色、黑色为主,深红与暗金色为辅,通过挖掘秦风的色彩内涵,为文化路街道空间环境充满秦文化奠定基础。在文化路街区入口处的景观节点中,采用秦风标志性的阙,营造秦风的入口空间;设置秦人祭祖的“畴”广场,采用秦风的灯柱。在街区的博物馆、文化馆建筑中,采用砖木组合重点对建筑入口、屋顶、台阶等建筑细部进行装饰,增加街巷立面的秦文化元素,传承古雍城的场所精神。3.3
古以凤翔为中心的周边各县都称为西府,作为周西府民间文化渗透
4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街区景观设计中,以触摸和
感受历史文化为出发点,通过提升街区的活力和生命力,最终营造适宜街区的场所精神。通过对历史街区空间构成要素的思考和定位,结合文化因素,对其周围环境进行协调,满足景观设计的空间组织和人文需求,实现古镇历史街区的承续。
参考文献
[1]敖雷,郑炘.传统与现代:历史街区的建筑空间创新与景观空间整合研究:以常州青果巷历史街区更新改造为例[J].中国园林,2018(6):54-59.
[2]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4]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400.
[5]许慎.说文解字[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张姝娴.凤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艺术与设计,2011(2):42-44.
(责任编辑:孙
冥冥冥冥冥冥冥冥冥冥冥冥冥冥冥冥
秦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西府艺人的彩绘泥塑作品,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大红大绿的色彩给人强烈的民间艺术气氛。西府民俗文化的社火、锣鼓、戏曲源于娱神,社火表演诙谐逗趣,锣鼓粗犷豪放,戏曲音域高亢,这些民俗活动不仅减弱人们日常劳动的疲惫及困倦,还满足了大众心理及精神的愉悦要求。西府民俗文化多以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为题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信息。
在文化路街区设计中,一方面展示西府民俗文化艺术,在道路景观中设置彩绘泥塑、社火锣鼓、戏曲等民俗文化雕塑,色彩以民俗色彩的绿、红色为主,展示西府民俗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优化原有的街区空间肌理,在街区的空间界面强化西府特有的“浅黑色+褐”色彩体系,选取典型的装饰纹样及装饰符号,使之具有西府生活古镇街巷气息。3.4
东坡文化渗透
硕)
作者简介:李振安,男,1965年生,扶风县建筑规划
设计院工程师。
CulturalContinuityintheDesignofHistoricalBlockSpace:BlockDesignof
FengxiangCulturalRoadinBaojiCity
LIZhen’an
ABSTRACT:ThroughtheanalysisoftheblockspaceofFengxiangCulturalRoadinBaojiCity,thestatusofmulti-culture
inthehistoricalspaceisremoulded,andthereflectionontheregenerationofmulti-cultureinthedesignofhistoricalblockisexplored.
KEYWORDS:historicblock;culture;spacedesign;FengxiangTown
8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