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王夫之诗歌理论研究

来源:尚车旅游网
Y内容提要901057本论文以王夫之诗歌理论为研究对象,全文共分为三部分,并按以下次序    展开:开篇为引言。简要地论述了本论文选题的原因及写作角度。王夫之是中国    诗歌理论的集大成者,本文对他的诗歌理论进行概述,有助于人们从总体上把握他的诗歌理论。第一部分是诗歌的本体论。本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阐述了中国诗    歌情志关系的历史,进而指出了王夫之“诗以道情”的诗歌本质论,并且进一步强调了王夫之所指的“情”在一定意义上要达到真善美的统一。第二部分指出了他的诗歌理论中两种基本的诗歌结构形态,即“景中情”和“情中景’,。第二部分是诗歌的创作论。本章首先指出了王夫之的评诗标准,即“以意    为主”,继而指出了其中“意”的具体涵义,然后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意”的生成。第一方面是从诗歌选材来说的,他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诗歌选材标准,即    “身之所历,目之所见,o’第二方面是从诗歌创作中观察来写的,他对创作中观察的广度和深度都提    出了一定的要求。他认为诗人一方面应该放开眼界,把观察的视线投向广阔的自然界和社会人生,另一方面应该在观察事物时沉入事物深处,洞幽烛微得其“物理”0第三方面是从诗歌创作“    立意”来写的。他认为诗歌创作在“立意”方面应该遵循“一意”这一标准。所谓“一意”就是指诗意的精炼、纯美和专一。为了达到这一标准,王夫之认为在诗歌创作上应该做到选材精练,即应当集中描写一情、一事、一物、一景、一时、一地等。与此同时,王夫之为了达到诗意精纯还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创作规律,即“一笔”第四方面是从诗歌的构思来写的。这一部分首先提出并解释了王夫之诗论    中一个重要概念即“势”。而取势的根本要求是“自然”.而在诗歌创作中要做到自然取势的前提条件是“神理凑合”。其中的“神”可以相当于王夫之所提出的“现量”这一概念,即感性思维。“理”就是诗歌创作中的理性思维。总之,王夫之所说的诗歌构思过程是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统一的过程。第五方面是从诗歌创作中表达写的。他认为诗歌作品中的“情感”的表现    和发展是有其自身取向的,作品中一切造词、造句、体裁、格调等,均应服从这个“势”,不能因追求某种表现形式,或讲究词采、故实,损去这种“势”的发展。第三部分是诗歌的鉴赏论。本章主要论述了王夫之诗歌鉴赏的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为重视和强调读者,这一点一方面主要体现在他对“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一传统命题创造性的阐释和发挥上。第二个特点为强调读者“自得”的客观条件。王夫之的鉴赏理论虽然强调读者,但是并没有忽视作品对读者接受活动的作用。他认为诗歌之所以可以激起读者的创造性来源于诗歌自身的特点,就是诗歌的含蓄感。第三个特点为强调读者“自得”的主观条件。首先,王夫之认为接受者应该具备一定基本的文学素养。其次,他对接受者的阅读方法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结语指出了王夫之诗论的缺陷,同时也指出了研究其诗论的意义。    关键词:诗以道情意势AbstractThi    sthesisregardtheWangFuzhiversetheoriesastheresearchobject,thefulltextisdividedintototallythreePart,whichareillustratedandelucidatedwithfellowingorganization.Thebegi    nningisthePreface,whichbrieflystatesthereasonandPersPectiveofthethesis.WangFuzhiisthemostimPortantPeoPleofchinaversetheory,andthisthesisgeneralizedhisPoettheoryhelPPeoPletomasteritasawhole.Thef      irstPartistheontologyoftheverseThischaPterisdividedintotwoPart.ThefirstPartindicatesthehistoryoftheChineseversefeelingambitionrelationfirst,thenPointingouttheverseinnatecharacterofthe“poemwithafeeling,,ofwangruzhitalkingabout,andfurtheremPhasizedthatthe“feeling,,forPointingofwangFuzhiattaintruth、kindnessandbeauty.ThesecondPartindicatestwobasicPoetstructurePattern,namely“viewinsideeelfing”with“feelinginsideview,,.ThesecondParti    sversecreativetheory.ThisPartfirstlyindicatingWangFuzhireviewingPoetstandard,namelytotakeartisticconcePtionimPortant,Pointedoutsubsequently“artisticconcePtion”formingfromfivePoint.Thef    irstPointisftomversechoosingmaterial.HePutsforwardaveryimPortantversechoosingmaterialstandard,namely“exPerienceandseeingofthebody,,.ThesecondPoi    ntisfromversecreativeobservation.HeindicatesarequesttoobservationalscoPeanddepth.HethinksthatthePoetshouldPuttooPennewvista,acifngthevastnatureandsociallie.PoeftshouIdgodeePintoobjectwhentheyobserveobject.Thet    hirdPointisfromPoetcreativeconcePtion.Hethinksthattheverseartisticshouldfollowthestandard“withcomPletedevotion,,.Theso一called“withcomPletedevotion,,istoPointsthePoeticrefinement,Purewithsinglemind.Forattainingthisstandard,认厄ngFu刁眨比iktnhatteverhseatiricstshOuldsccu1nct1ychoosemaertila,thenshouldconcentrat1ndesocbeirdafeelg、amaniter、at】ling、atthattime、agroUndofetc.sAtthesetmainle,raofaltigtnephoeytrtePuhe,rW自11gF珑thlsitllPutigfnorwardaveyirmPortantat1rsticreglauiotn,nanlely“aPen”.Thef    orhptoitins丘omtheverseconst卫ciotn.T七lspatfrisritypusftorward朗dexPlnaianunPortantconcePt“si”f认知lhgFuzhivsetreheo毕butlingtkahebasicrequestof“i,hs,15“朋n止e,,.butthePriorconditinoofitis“P政即drssonae’,.The“sP试t’,isequalto‘‘pratyaksa,,rsofaylngofw如gF‘thinamelyateshesnitivethought,,Ilfie,avnrseeconsturctlonfors州ngofw山lgFuZhiProcessisaersanaoblnsteoughttho俪fywithteshesnvefticu】atythought.Th    efihPoitftinsfOmverrseexPression.Hetih刊kstePerhorfroanceandedelvoPmetoftnevehrse‘七mot1on’,haveisonteselftrend.Ve职phErsaead0Pt、tPeorfyomsoflrlteralure、literraystyle外eldtotedehvelpmenotoftekhidofn“shi,,.T七et    hirdPatirsverseaPPrecitaietvheory.Thispatirsr。出ntodiscusstrehecharacteirezsofw面gF珑山1ervseaPPrCietavietheor.ThefyIsitcharacteristicsisofrvaluing诫themphas1zeterhedea,ornteohehannditmailuymaJ五fetshtathesetsqueiotsntothetraditlon“Poemcanarou‘e,cntahenobsvreunie,tntachenreseni”,onteotherhahnd,itmma,cantenhefttshatheemPhasizesrederacerivtaepower.TheseocdcnharacetiritssicsthatheemPhaS泳anobjeivtcetnreotterheader“self一阳tised”if.FiS屯W如gFurzhitinhksthat即cePtershouldhavehtec心rtai们basic11teratureculitvatedrnanners.1七cnextinorder,healoPustofp刀ardee川及inrequesttorediangmethd.oTbeco    clnusionPolnledouttheble而shoftehPoemtheoryofW如gFuZhl,laoposintingouttepoehmteorhyofw面gFuzhlgeartanddePaendu勿me而ng.tsKeywods:PoemwirthafeelingartisticconcePtionsih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王夫之诗歌理论引言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湖南衡阳人,字而农,号姜斋,又号船山。    他曾经是一个明末期间的举人,清兵南下,他在衡山举兵抗清,抗清失败之后他逃到了广州,效力与南明桂王政权,后来辞职还乡,隐居在衡山石船山麓,终日著书,直到逝世。他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其哲学被认为是中国理学的总结。他也是一位重要的的诗学家。他凭借自己的广博的学识,通过对我国许多古典诗歌的评品和对我国的古代某些诗歌理论的重新阐释,对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提出了极其深刻的见解。其建树之卓、立论之高,在有清一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理论史上,都是罕见其匹的。其诗歌理论思想主要包含在后来被合编为《姜斋诗话》的《诗绎》、《夕堂永日绪论》、《南窗漫记》以及《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诗广传》、《楚辞通释》等,另外,其某些诗词作品序言及不少哲学、史学著作中,也有零散论诗之语。本文就将从诗歌的本体论、创作论、鉴赏论三个方面对王夫之的诗歌理论做一综述。一、诗歌的本体论(一)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诗歌的情志关系,一直是中国古代诗论中争论不休的问题。“诗言志”不仅    是“开山的纲领”,〔,1川而且一直统治着诗坛。“诗缘情”之说到了《毛诗序》才取得了情、志参半的地位。《毛诗序》上写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2别至陆机的《文赋》才“第一次铸成了‘  诗缘情而绮靡’这个新语”。〔,1划陆机在《文赋》里,不仅第一次提出了“诗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王夫之诗歌理论缘情而绮靡”,而且说:“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非知之难,能之难也。”又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凛凛以怀霜,思渺渺而临云。”不仅道出情之难于表达,而且对情景关系也有一定的揭示。“诗缘情”之说到了王夫之那里,则更予以补充发展,可谓蔚为大观。他认为诗歌的本质特征就是抒情,这一观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他认为诗歌的创作目的在于抒情。“诗以道情,道之为言路也。”,s[划第二,他不但认为抒情是诗歌的创作目的,同时也认为抒情贯穿与诗歌的整个创作过程中,“情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击’““古人于此,乍一寻之,如蝶无定宿,亦无定飞,乃往复百歧,总为情止。”〔.3’田第三,他把诗歌的抒情性作为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他说“陶冶性情,别有风旨,不可以典册,简犊,训话之学与焉也。”〔‘”“性中尽有天德、王道、事功、节义、礼乐、文章,却分派《易》、《书》、《礼》、《春秋》去,彼不能代《诗》而言性之情,《诗》亦不能代彼也。”比・习第四,诗歌的抒情性还成为了王夫之评诗的一个标准。他说:“可性可情,乃《三百篇》之妙用。盖唯抒情在己,弗待于物发思。”「枷,“《十九首》该情一切,群怨俱宜,诗教良然,不以言著”。‘3,划虽然王夫之强调了诗歌抒情的本质,但是他也有着自己对诗歌所抒之“情”      的定义,在一定意义上,王夫之所说的“情”要达到真善美的统一。首先,王夫之对诗歌所抒之情提出了“真”的要求,即诗歌应该表达诗人      内心真实的情感。从诗重真情着眼,王夫之十分推崇庚信的文学创作,如云:’子山则情较深,才较大,晚岁经历变故,感激发越,遂弃偷弱之习,变为汗漫之章,偶尔狂吟,抒其悲。”‘.3胡庚信文学创作获得成就和作品富于价值的根本原因在于自己的坎坷的人生经历所引发的真实情感。对于以描摹事物为主的咏物诗,王夫之认为同样要也要出自于自己真实的情感:古之咏物者,固以情也,非情则谜而不诗。疑杳疑赞,章末风旨,居然动        人。[    ‘.:5,1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王夫之诗歌理论咏物诗本来就是用来抒情的,如果咏物诗没有了感情,那么就和谜语没有什么区别了。对于写作拟古诗,王夫之认为体式句型尽可沿用仿效,但作为诗歌内容要素的诗人自我感情却不可或缺。他尖锐批评以复古相标榜的李梦阳、李攀龙:“峻炯、沧溟心非古人之心,但向文字中索去,固宜为轻薄子所嘲也。”〔.3网拟古诗的创作者他们并不是没有学会古人凭借真情实感的创作诗歌的方法,而他们在实践中不遵循古人之法,而只是去模仿他人的文字,他们这样做只会违反了诗歌的创作规律,被他人所笑,也纯属当然。对与代他人写作的“诗佣”,王夫之也给予严肃地批评:    诗佣者,衰腐广文,应上官之征索;望门幕客,受主人之佣托也。彼皆不        得已而为之。……移易故实,就其腔壳;千篇一律,代人悲欢;迎头便喝,结煞    无余;一起一伏,一虚一实,自诧全体无瑕,不知透心全死。风雅下游,至此    而浊秽无加矣。‘    ,4’‘,受“上宫之征索”和“受主人之佣托”所写出来的文章不是出自于己愿,也就不会带有真情实感的,写出来的文章往往也只是堆砌典故、毫无新意、带他人抒情的文章。其次,王夫之对诗歌所抒之情提出了“善”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情感的    雅化上。所谓情感的雅化,实质上就是情感的伦理化。“诗以道性情,道性之情也”;。3]3“诗而言性之情”“’幻。“性之情”就是伦理化的情感。王夫之主要是从伦理学美学角度来看待诗歌的情感本性和情感的价值取向的。“情上受性,下受欲”,「5・Z,ja自理之情脱化于生理之欲和受制于伦理之理。在性与情的关系上,他强调“以性正情”,“性为情节”〔5・网,提倡达情而尊性。最后,王夫之反对诗歌表达个人的低级欲望,而主张诗歌表达人类共同的    高尚情感,这体现了他对诗歌抒情的“美”的要求。如他所说:“导天下以广心,而不奔注于一情之发”;「民‘田“诗达情,非达欲也”;防翎“浪子之情,无当诗情”。,51圳船山批评了“有似妇人者”、“有似柄子者”、“有似乡塾师者”、“有似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王夫之诗歌理论游食客者”等数种恶诗,同时还指出:“但其识量不出针线、蔬笋、数米、量盐、抽丰、告贷之中,古今上下,哀乐了不相关;即令揣度言之,亦粤人咏雪,但言白冷而已。,,〔‘,;。](二)景中情与情中景:两种基本结构形态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写道: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和        景中情。景中情者,如“长安一片月”,自然是孤栖运意远之情;“    影静千官里”,自然是喜达行在之情。情中景尤难曲写,如“    诗成珠玉在挥毫”,写出才人翰墨淋漓,自心欣赏之景.凡此类,知者遇之;非然,亦鹤突看    过,作等闲语耳。【  ,.‘从这一段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夫之将诗歌分为两种基本的结构形态,即“情中景”和“景中情”.那么何为“景中情”呢?“长安一片月”“影静千官里”这两句诗的共同之处就在于都是描写景物,并且景物中包含着情感,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景中情”就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感情的诗歌结构。那么何为“情中景”呢?王夫之在评曹植的《当来日大难》一诗时说:“‘今之同堂,出门异乡’情之景也”〔.35]5。他又说高启《登西涧小阁》的结句“歇题因境胜,不敢易挥毫”二句是“写情中景,妙”〔咖,。王夫之关于“情中景”的论述还有“‘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自然是登岳阳楼诗。尝试设身作杜陵,凭轩远望观,则心目中二语居然出现,此亦情中景也”。。,’们“诗成珠玉在挥毫”“今之同堂,出门异乡”“歇题因境胜,不敢易挥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四句诗的共同特点就是都没有写景而只写了作者的内心感受,也就说“情中景”是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诗歌结构形态。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王夫之诗歌理论二、诗歌创作论王夫之诗论是博大而精深的,而其重头戏可谓是他的创作论,下面我将从    诗歌选材、观察、立意、构思和表达五个方面对他的观点进行论述.我们先来看一下王夫之的评诗标准。在《姜斋诗话》中有一段论述: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扰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    佛帐,寓意则灵。「  ;・。;】从上述引文中“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意”是王夫之评诗的一个重要标准。王夫之在他的著作中所言的“意’,包含两种不同的意义。其一,是指对理性的逻辑思维,以及对名言之理的认识。王夫之反对将这种非审美意义上的“意”用之于诗歌创作。故而说:“诗之深远广大,与夫舍旧趋新也,俱不在意.……如以意,则真须赞易陈书,无待诗也。”【“司但在另一种意义上即上述引文中“意”,指的是一种审美意识。它首先具有情的意思,但并非一般的情。“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4’6,。也就是说这里的“意”并不仅等于情,而是指谓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即意境。那么怎么样才能使诗歌产生意境呢?从“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    离,唯意所适”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情与景的交融是诗歌意境诞生的前提条件。我在上一部分中曾论述过王夫之所言之情并不是世俗之情,而是发自诗人心中的真情,那么真情从何而来?王夫之认为诗人的真情来源于景。他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那么要获得真境作景语,作者就必须要亲身去观察体验。对此,王夫之提出了诗歌选材的一个基本要求,即诗歌选材必须基于“身之所历,目之所见”。关于这一点,有一段颇精彩的论述: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即极写大景,如“阴晴众壑珠”,        “      乾冲日夜浮”,亦必不逾此限。非按舆地图便可云“平野入青徐”也,抑新孤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王夫之诗歌理论登楼所得见者耳.隔垣听演杂剧,可闻其歌,不见其舞;更远则但闻鼓声,    而可云所演何出乎?【    U习所谓的“铁门限”即铁门槛,在这里主要是用来强调“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创作始终不能违背的一个规律。他认为即便是王维写终南山高峻雄奇的“阴晴众壑殊”、孟浩然写洞庭湖阔大浩森的“乾坤日夜浮”这类“大景”诗句,看似只须凭空揣摩,以大笔触写来,也可得其大概,而其实不然,诗人仍然要亲临实地,深入体验。杜甫《登充州城楼》“平野入青徐”之句亦然。王夫之对违背这一规律的写诗方式作出尖锐的批评:但以记识外来之华辞,悬相题署,遇银皆白,逢香即房,字月为姊,        呼风作姨,隐龙为鱿,移虎成豹,何当彼情形而曲加影响.‘    主’‘,脱离具体对象,无根抓地凭空悬拟,以一连串已成热滥的浮华辞语按题套用,这样写诗只会导致虚假失真,歪曲对象,而不可能有生动真切的描绘的。那么只要作者能作到亲身经历,就能得到真景了吗?不是的,王夫之还对    创作中的观察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王夫之说:“规之极大,入之极沉,出之极曲,乃是真诗人。”「3,周又说:“所云眼者一,亦问其何如眼,若俗子肉眼,大不出寻丈,粗欲如牛目,所取之景亦何堪向人道出?”〔.3洲王夫之认为诗人“身历目见”,不能“大不出寻丈”,仅仅局限于一物一隅,而应当“规之极人”,放开眼界,把观察的视线投向广阔的自然界和社会人生:诗人观物之眼也不能“粗欲如牛目’,而应该“入之极沉”,“循质以求”,沉入事物深处,洞幽烛微得其“物理”。关于后一点,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上卷中写到:苏子瞻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体物之工,非“沃若”不足以言桑,        非桑不足以当“沃若”,固也.然得物态,未得物理.“    桃之夭夭,其叶纂葵”,“灼灼其华”,“    有背其实”,乃穷物理.夭夭者,桃之稚者也.桃至拱把以上,则液流盆结,花不荣,叶不盛,实不蕃。小树弱枝,婀娜妍茂,    为有加耳。。    ;,,,】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王夫之诗歌理论苏轼认为“沃若”一字仅仅得其物态,而未得其物理,而“夭夭”、“灼灼’,、“有背其实”能“穷物物理”。何为物态和物理呢?所谓的物态是指事物的外在形态,即“形”。关于物理的解释,我们要联系到王夫之哲学中对理的解释了。在哲学论著中他曾对“物理”作过精辟的论析。《张子正蒙・至当篇》说:“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显著于天下,循而得之。”〔,7’阔这里的“理”即“物理”,它是事物固有的性质,事物存在、变化的必然性。从王夫之对苏轼的观点的赞同上这一点来看,他是主张创作诗歌者在创作中不但要观察客观事物的形态,而且要观察其本质规律和特征即“体物而得神”,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景,进而获得真情.以上,我主要论述了王夫之在诗歌选材和观察两方面的要求。那么,王夫    之对诗歌的立意有什么要求呢?众所周知,船山在他的诗学著作中经常用“一意”这个术语来评价、称赞某些诗歌作品,如他指出“一篇载一意,一意则自一气,首尾顺成,谓之成章;诗赋、杂文、经义有合辙者,此也”〔.4’肠,;提出“(五言绝句应该)就一意中圆净成章,字外含远神”〔3,‘3叮;认为“歌行所最忌者,意冗钩锁密也,”〔,6’叭称赞王建《寄远曲》“只是一意,终篇乃见,”阳,3代称赞杜甫《曲江对酒》:“只是一意,如春云萦回”〔.8戮称赞罗洪先《王昭君词》“孤行一意自远”田。5;称赞程嘉造《瓜州渡头》“无多意,却好”〔’3,61洲等等无一不是要求诗意的精炼、纯美和专一。那么,如何做到诗意的精纯专一呢?对此,王夫之提出了诗歌选材的另一个    要求选材精炼即应当集中描写一情、一事、一物、一景、一时、一地,等等。如他常这样评论诗歌作品:“一事,一时,一景,夫是之谓合辙。”〔.3洲;“只叙一事,就中如势写尽,而古今不尽之感皆在。”‘3,’习等等。此类评语在船山诗学著作中俯拾即是。与此同时,王夫之为了达到诗意的精纯还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创作规律即“一笔”。    一笔”本是书法用语。唐代书法家张怀唯在《书断》中云:。伯英学崔、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王夫之诗歌理论杜之法,温故而知新,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专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行而隔行。唯王子敬明其深指,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世称一笔书者,起自张伯英,即此也。”L“’田在这段引文中介绍了“一笔”的来历,并且指出“一笔”并不是指草字的笔画相连,而是指草书的笔势贯通。那么王夫之是如何把“一笔”这一书法理论应用到他的诗歌理论中的,《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中写到:王子敬作一笔草书,遂欲跨右军而上。字各有形垮,不相因仍,尚以        一笔为妙境,何况诗文本相承递邓?    一时一事一意,约之止一两句;长言永叹,以写缠绵排侧之情,诗本教也。《十九首》及《上山采靡芜》等篇,止    以一笔入圣证。自潘岳以凌杂之心作芜乱之调,而后元声几熄。唐以后间    有能此者,多得之绝句耳.……刘伯温、杨用修、汤义仍、徐文长有纯净    者,亦无歇笔.……“承思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    重。”1    。:?1他在这段引文中指出王子敬可以作一笔草书,然后就随右军而上。书法的字形是各不相同的,还可以一笔写出,而诗歌所抒发的情感是相连的,再加上诗书同理,因此“一笔”这一书法理论也可以用到诗歌的创作上。那么,王夫之诗歌理论中的“一笔”具体含义是什么呢?王夫之对鲍照的《拟行路难》作了以下评语:“一以天才天韵,吹宕而成,独唱千秋,更无知者。,・・…如铸大像,一泻便成,相好即须具足。杜陵以下字镂句刻,入巧绝伦,己不相洽,况许浑一流,生气尽绝者哉?”〔‘’7〕他认为鲍照的诗歌之所以可以“独唱千秋”,在于他可以凭借自己的天才一笔呵成,而杜甫的诗之所以“生气尽绝”,在于他只专注于语言的工巧,以致于不能一笔呵成。从王夫之对鲍照的评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一笔”是指在创作中做到气势连贯、一笔呵成的一种创作方法。王夫之很重视一笔呵成的创作方法,他常把“一笔呵成”作为评品诗歌的术语,如如称赞郭璞《游仙诗》之八“‘将以’一字直贯到末,不促不杂,岂非圣腕!”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王夫之诗歌理论,a[“,;称赞李嘉佑《和都官苗员外》:“通首只作一‘和’字,四十字如一句。”L.6]oa称赞薛蕙《宫中乐》“托意即以托体。止有一实,更无枝叶。”〔.6‘吸称赞杜审言《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一气始终,自是活底物事。”〔18书3,;称赞袁淑《效古》“‘淬此’‘乃知’四字相为始终,一篇如一句,自汉人风味,建安所不逮也。”‘6・’,,等等。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一笔而成”呢?我们在前面论述过“一笔”说来源于书法理论。宋代的画论家郭若虚对“一笔”的创作规律做了论述:“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彩生于用笔,用笔之难,可识也。故爱宾(张彦远)称唯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一笔画。无适一篇之文,一物之像,而能一笔可就也,乃是自始自终,笔有朝揖。连棉相属,气脉不断,所以意存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夫内自足然后神闲意定则思不竭,而笔不困也。”〔,9侧在这段引文中,他认为王献之之所以可以一笔呵成,在于他能够在下笔前作好构思,即做到胸有成竹。王夫之同样也强调“意在笔先”。他评谢灵运《登上戍石鼓山》云:“神理流于两间,天地供其一目,大无外而细无垠。落笔之先,匠意之始,有不可知者存焉。”【3】期谢灵运动笔之前就作了想象联想等一系列的活动。又如评明代诗人高叔嗣《宿香山僧房》诗又云:“总不向有字句上雕琢,只在未有字句之前淘汰择采,所以不同。”〔‘’习高叔嗣的诗之所以与他人不同,在于他在不专注子文字的雕琢,而在下笔之前就作好了构思。下面,我就具体阐述一下王夫之在诗歌构思方面的观点。谈到王夫之关于诗歌构思方面的观点,我们先要了解王夫之诗歌理论中一    个重要的美学概念即“势”。王夫之认为诗“以意为主,势次之”,又曰:“势者,意中之神理也”,看来诗歌“意境”的形成与“势”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关系。并且在其诗论著作中,王大之以“势”论诗之处约有五六十处之多,也就是说,“势”也是王夫之评诗的一个仅次于“意”的重要标准。那么何为“势”呢?《姜斋诗话》卷二《夕堂永日绪论内编》:      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王夫之诗歌理论把定一题、一人、一事,一物,于其上求形模,求比似,求词采,求        故实,如钝斧子劈栋柞,皮屑纷霏,何尝动得一丝纹理?以意为主,势次之。    势者,意中之神理也.唯谢康乐为能取势,宛转屈伸以求尽其意,意已尽    则止,殆无剩语;天矫连蜷,烟云缭绕,乃真龙,非画龙也。    我们知道形模、比拟、词采、故实四者都属于诗歌的外在形式。从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上四者是不能动得诗歌一丝纹理,而可以动的就是“势”了,势与以上四者相对,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势是诗歌中的内部事物。从“势”可以动得诗之纹理这一特点来看,我们可以推断势是指诗歌内部中所存在的并且贯穿于诗歌的一种内在张力。那么“势”在王夫之诗歌理论中只有一个含义吗?不是的。王夫之在《姜斋  诗话》卷二《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中写到:论画者曰:‘        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    义。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    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墨气四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李献吉诗:‘    浩浩长江水,黄州若个边?    岸回山一转,船到碟楼前。’固自不失此风味。〔.4’183这段引文中的势就不是指诗歌的内在张力了,而是指诗歌的一种咫尺万里的外在张力。王夫之很看重这种诗歌中所存在咫尺万里的外在张力,他总是用它做为评品诗歌的用语。如他评杜甫《九日蓝田宴崔氏庄》:“宽于用意,则尺幅万里矣。”田・,目;对陶渊明《拟古旧暮天无云))的评语说:“端委纤夷,五十字耳,而有万里之势。旧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摘出其作景语,自是佳胜,然此又非景语。雅人胸中胜概,天地山川,无不自我成其荣观,故知诗非行墨理头人所为也。”〔.3]93同卷又评建安诗人刘祯《赠从弟》诗云:“短章有万里之势。”〔,3绷评吴迈远《长相思》诗云:“才清切拈出,即用兴用比,托开结意。尺幅之中,春波万里。”低别仁评李白《古风》诗云:“用事总别,意言之间,藏万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王夫之诗歌理论里于尺幅。”。,]52王夫之曾经评明代诗人曹学栓诗云:“此石仓老笔,枯劲中自挟风雨之    势”。〔,63幻这段引文中的势虽然也是指诗歌的一种外在的张力,但与咫尺之势不大同。这里的势是指诗歌所发出的一种力度。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对王夫之诗论中的势的含义作一下总结:王夫之    诗论中的势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诗歌所存在的内部张力,一为诗歌所表现出的一种外在张力,这种外在张力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咫尺之势,一是力量之势。以上我们解释了势的含义,那么应该如何取势呢?取势的根本要求是自    然。“势”的本义“趋势”,就和“自然”、“必然”等含义联系在一起。王夫之在其历史哲学中,还曾提出了“理势”统一的命题:“顺必然之势者,理也;理之自然者,天也。”「‘洲王夫之认为要做到自然取势,绝对不能用主观情感或者外在法式去破坏客观事物的本来面日。王夫之说:“只于心目相取处得景得句,乃为朝气,乃为神笔,景尽意止,意尽言息,必不强括狂搜,舍有而寻无,在章成章,在句成句,文章之道,音乐之理,尽于斯矣。”〔氏3创那种心中无意,笔下强言,勉强取势,或者意已尽而言不止的作法,都不符合天然取势的要求,为王大之所不屑。因此王夫之崇尚的“波势平远”的风格。如他评杜甫《野老》:“境语蕴藉,波势平远。”〔氏洲评张华《励志诗》:“引调居平,引势居缓,为度既尔,不于风雅期而居然风雅。”【乙’幻评陶渊明《归园田居(野外罕人事)》:“平淡之于诗自为一体,平者取势不杂,淡者谴意不烦之谓也。”〔,3‘5,那么在诗歌创作中具体要怎么做才能做到自然取势呢?在上面《姜斋诗话》    卷二《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引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势者,意中之神理也”,在《姜斋诗话》卷下中说:“神理凑合时,自然恰得”。从上面两段引文中我们得  出这样的结论:自然取势的前提条件是“神理凑合”。那么何为,t申理”?船’山有关“神理”的言论,主要集中在他的诗话著作《姜斋诗话》和他的三部诗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王夫之诗歌理论歌评选著作《古诗评选》、《唐诗评选》及《明诗评选》之中。在这些诗论著作里,船山是以“神理”为其评诗、选诗的重要价值尺度的。“神”和“理”,在船山诗论中常常是分开使用的,但又更多是合而为一的,形成一个新的审美范畴。“神”与“理”这两个概念在单独使用时都有着各自的含义,但相互又有深刻联系。而当神、理合为一个新的范畴出现时,就不止是包括了这两个概念各自的意义,而且有着更为复杂、深广的蕴涵.那么王夫之所言“神理凑合”中“神”和“理”是什么意义呢?从“神理    凑合”这个词中的“凑”一字来看,这里的神与理应该分开解释。我们先看一下神的含义。从原文中“以神理相取,在远近之间,才着手便煞,一放手又飘忽去”,这句话,我们可以这里的“神”应该等同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中的“神”,即创作过程中那种突现的灵感状态,也就是王夫之所说的“现量,o’“现量”这一概念本是相宗用语。相宗是佛家中的一派。量的原意是度量、    比较的意思,在相宗术语中它的意思是人们普遍的认识行为。相宗把量划分为三种,即现量、比量和非量。那么何为现量、比量和非量呢?《相宗络索》种对“三量”作了以下解释:比量,比者以种种事比度种种理,以相似比同,如以牛比兔,同是兽        类;或以不相似比异,如以牛有角比兔无角,遂得确信.此量于理无谬,    而本等实相原不待比,此纯以意计分别而生.非量,情有理无之妄想,执    为我所,坚自印持,遂觉有此一量。若因闻至教,觉悟已性,真实与教契    合,即现量。若以文句文身,思想比度,遮非显是,即属比量。若以言句    文身,思想比度,遮非显是,即属比量。若即着文句,起颠倒想,建立非    法之法,即属于非量。。    ・55,从引文中我们可以得知,比量的特点是“比者以种种事比度种种理”,从这一特点,我们可以推断“比量”是指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这些思维方式来认识事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王夫之诗歌理论物的一种方法。而“现量”的特点是“真实与教契合”,其中的“真实”指的是客观世界,而“教”指的是人的主观认识,因此,我们可以推断“现量”是指一种主客观结合的认识方法。“非量”的特点是“情有理无之妄想’,,我们可以推断非量是指一种只凭主观想法而不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方法。那么“现量”在王夫之的诗歌理论中是何意义呢?他对“现量”做了以下    解说:“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有显现真实义。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现显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虚妄。”〔‘’3,从王夫之对“现量”的解说中,我们可以看出现量的三大特点即“不缘过去”“一触而觉”“不参虚妄”。这可以从以下两段引文中得到应证.他在《姜斋诗话笺注》中写到:“‘僧敲月下门’只是妄想揣摩,如说他人梦,纵令形容酷似,何尝毫发关心?.・・…‘长河落日圆’,初无定景;‘隔水问樵夫’,初非想得:则禅家所谓现量也。”他认为王维在写“长河落日圆”“隔水问樵夫”这两句诗时,“初无定景”“初非想得”,即“不缘过去作影”,而是“现成一触即觉”。。,6]3《唐诗评选》中写到“家辆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二者同一风味,故得水乳调和,俱是造未造,化未化之前,因现量而出之。一觅巴鼻,鹤子即过新罗国去矣。”“词王维的诗之所以能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王夫之看来,在于他在“造未造,化未化之前”“一觅巴鼻,鹤子即过新罗国去矣”这一瞬间里的灵感突发。这里还有一段关于现量的论述,《姜斋诗话笺注》的卷二《夕堂永日绪论内    编》中写到:咏物诗,齐、梁始多有之。其标格高下,优画之有匠作,有士气。征        故实,写色泽,广比譬,虽极楼绘之工,皆匠气也。又其卑者,帷揍成篇,    谜也,非诗也。李娇称“大手笔”,咏物尤其属意之作,裁减整齐,而生意    索然,亦匠笔耳。至盛唐以后,始有即物达情之作。“自是寝园春荐后,非    关御苑鸟街残”,贴切樱桃,而句皆有意,所谓“正在阿堵中”也。“    黄莺新强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王夫之诗歌理论弄不足,含入未央宫”,断不可移味梅、桃、李、杏,而超然玄远,如九转    还丹,仙胎自孕矣。宋人于此茫然,愈工愈拙,非但“认桃无绿叶,道杏    有青枝”,为可姗笑已也。嗣是作者,益趋匠画;里耳喧传,非俗不赏。衰    凯以《白燕》得名,而“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按字求之,    总成窒碍.高季迪《梅花》,非无稚韵,世所传诵者,偏在“雪满梁中”“月    明林下”之句。徐文长、表中朗皆以此炫巧。要之,文心不属,何巧之有    哉?杜陵《  白小》诸篇,邵墓掉自寻别路,虽咄不足,而如黄大痴写景,苍莽不群。作者去彼取此,不扰善乎。禅家有三量,唯现量发光,为依佛    性;比量稍有不审,便人非量。况直从非量中施朱而赤,施粉而白,勺水洗    之,无盐之色败露无余,明眼人岂为所欺邪?”‘    “‘”,在这一段引文中,他主要褒贬不一地评品了从齐梁到明代的咏物诗,并且借用了三量来作为评品的术语。从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现量”“比量”和“非量”三者中,王夫之最推崇于“现量”,那么这段引文中的“现量”用来比照什么的呢?在上述引文中,他指出直到盛唐以后才有好的咏物诗,为什么好呢?在与那些诗是“即物达情之作”,从而我们可以推断王夫之借用现量这一词在这里是用来比照即物达情的诗。综合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对王夫之诗论中“现量”的含义作这样的定义,    它是指在诗人创作过程中突然产生的使情与景得以瞬间交融的一种纯粹的直觉思维。以上我们论述了,    j申”的概念,那么“理”在t’j申理凑合”中是什么含义’呢?我们先来看一下王夫之诗歌论中所包含的“理”的含义。其诗论中的“理”一共有四个含义;第一个是指诗歌所表达的哲理和义理。他说:“理关至极;言之曲到。人亦或及此理,便死理中,自无生气.此乃须捉着,不尔飞去。”「‘洲王夫之认为对于诗歌所要表达的至观重要的理应该含蓄的表达。如果理在诗歌中一露行迹,诗就会失去生气。这句引言中的理就是指诗歌中所要表达的义理新孤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王夫之诗歌理论或哲理。第二个指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然得物态,未得物理”〔“‘幻中的理就是这个意思,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上文中己经论述过了。第三个是指创作诗歌时所采用的理性思维。王夫之说:“王敬美谓‘诗有妙悟,非关理也’,非理抑将何悟。””’]所谓“诗有妙悟,非关理也”本是源自于南宋严羽的诗论。1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到:“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己。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2“]51在这段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严羽所言之“悟”是指一种采用感性思维的创作方法。在“王敬美谓‘诗有妙悟,非关理也’,非理抑将何悟.”这段引文中,“理”与“悟”相对,因此,我们可以推断王夫之这里所言之理是指创作诗歌时所采用的理性思维。第四是指道学先生的伦理公式,或者社会上居统治地位的道德教训。《古诗评选》卷四中写道:“王敬美谓‘诗有妙悟,非关理也’,非谓无理有诗,正不得以名言之理求耳。”“。幻这里的“名言之理”就指以上含义。那么“神理凑合”中的“理”属“于上述那种呢?我们结合“神理凑合”    这句话所处的语境来看,这段话是这样的:以神理相取,在远近之间,才着手便煞,一放手又飘忽去,如“物在        人亡无见期”,捉煞了也。如宋人咏河纯云:“    春洲生获芽,春岸飞杨花。”饶他有理,终是于河纯没交涉。“青青河畔草”与“    绵绵思远道”,何以相因依,相含吐?神理凑合时,自然恰得。’    “‘”我们看一下“理”在上述引文的上下语境,“以神理相取,在远近之间,才着手便煞,一放手又飘忽去,”这一句指的是诗歌构思的过程,“神理凑合”也是指构思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这里的“理”,是指构思诗歌时所用的理性思维。王夫之在强调“现量”即感性思维的同时,并没有忽视理性思维在自然取    势中的作用。从上面所引的“王敬美谓‘诗有妙悟,非关理也’,非理抑将何悟。”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夫之是不反对诗歌创作采用理性思维的。同时,他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王夫之诗歌理论把“理”作为一个评品诗歌的标准。眼界颇高的王夫之从来不折服于其他诗人,但唯独钟爱于谢灵运。他给于谢灵运很高的评价。他说“情景相人,涯际不分,振往古,尽来今,唯康乐能之。”〔.3’]6而他对谢灵运的推崇很大程度上在于谢灵运诗能“以见思理”。’他对谢灵运的评价透露出此中消息:谢灵运一意回旋往复,以尽思理,吟之使人卞躁之意消。《小宛》抑        不仅此,情相若,理尤居胜也。王敬美谓‘    诗有妙悟,非关理也,,非理抑将何悟?    ,;川但是,他并没有片面地抬高“理”在创造中的作用。“诗固不以奇理为高”    低‘]3他认为创作诗歌的理应该和同一与情之中,“有无理之情,无无情之理”。〔,3司因此,他反对只言理的诗歌,他说“唐宋人于理求奇,有议论而无歌咏,则胡不废诗而著论辩也。”[,6‘那么“理”在创作中具体起什么作用呢?我们在上文指出了势的其中一个    概念就诗歌所表现的咫尺万里外在张力.那么怎么样做才可以形成咫尺万里的外在张力呢?王夫之认为这可以通过构思中蓄势、收势、留势的创作方法来实现。他特别喜用“收势”、“留势”、“敛势”之类的评语,在他的诗论中至少出现了十余次。如评初唐诗人王绩《石竹咏》云:“非但理至,风味亦适。得句即转,转处如环之无端,落笔常作收势。居然在陶谢之先。”〔‘3刹同卷又评宋之问《初至崖口》诗云:“密好成章,一结尤有留势。”阳・侧又评卢象《京城使风》诗:“笔端但有留势,非二谢操舰之才,无宁短章而意直。”〔.3‘lD评吴迈远诗:“放诞中固有收势。”〔‘阁评陶渊明《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笔端有留势。”〔3,‘5,那么如何做到蓄势呢?这就需要tJ’合神忍力”了.那么,何为“心神忍力”呢?王夫之评左思《招隐诗》云:“微作两折而立论平善,使气纯澹,既放而复不远,心神之间有忍力。”〔3・刘评范哗诗:“用意大有层次,将有累棋之忧,每几转处,抑气使之不怒。至其相为回映,更微作开势。”〔击‘]1又评鲍照《和王义兴七夕》云:“役心极矣,而绝不泛滥,引满之余大有忍力。”〔,3’2,〔鲍照全诗如下:’宵月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王夫之诗歌理论向掩扉,夜雾方当白。寒机思婿妇,秋堂弃征客。匹命无单年,偶影有双夕。暂交金石心,须臾云雨隔.”诗人从凄清孤寂之景入笔,写到思念怨嘈的人儿,然而思念之情、怨磋之叹都娓娓道来,绝无感伤愤激之态。从这首诗可见,所谓“情景相人,涯际不分,振往古,尽来今,唯康乐能之。”从上述引文中我们看出所谓的心神忍力就是指抑制感情不使泛滥,从而表现为哀而不伤的情感的适度美.那么抑制感情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就是在诗歌创作中的理性思维即理。我们前面提到过王夫之强调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他尤其强调了诗人应该    抒发真情实感,与此同时,王夫之还强调一个“势”字,也就是说,作品中“情感”的表现和发展,是有其自身取向的,作品中一切选词、造句、体裁、格调等,均应服从这个“势”,不能因追求某种表现形式,或讲究词采、故实,损去这种“势”的发展。作品“情感”发展之“势”一但受到损害,则“如钝斧子劈栋柞,皮屑纷霏,何尝动得一丝纹理?”‘,4‘田可见,在形式美与作为内容的“情感”的关系上,他是肯定了以“情感”的自然发展为重点,反对不顾“情感”的自然表达而简单地追求形式。鉴于上述观点,他首先批评了以往学者把情景关系的外在结构的观点。“在    宋代,比较早提出情景关系的是周弼,他将律诗中间两联四句分为四种结构形态:①四实:中间两联全部写景;②四虚:中间两联全部抒情;③前虚后实:上联抒情,下联写影④前实后虚:即上联写景,下联抒情。”〔‘”3珠人范申对情景关系的外在结构也作了归纳,其《对床夜语》卷二云:老杜诗:“天高云去尽,江迥月来迟。衰谢多扶病,招邀屡有期。        ”上联景,下联情。“身无却少壮,迹有但羁栖。江水流城郭,春风入鼓攀。”    上联情,下联景。……“白首多年疾,秋天昨夜凉。    ”“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一句情一句景也。【‘’),我们可以看到以上学者都在强调情景关系的外在结构。而王夫之则不以为然,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王夫之诗歌理论他说:“一虚一实、一景一情之说生,而诗遂为阱、为桔、为行尺。”’“剐他评高适诗说“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高达夫则不然,如三家村筵席,一荤一素。”阳,‘。〕这里也是在批评高适截分情景的做法。他之所以对以上学者的观点不以为然,在于他认为情与景的结合早在创作的过程中就产生了,“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明,也就是说情景关系是诗歌的内部结构而不是外在结构。其次,他对雕啄文字的做法也提出了批评。他说:“文字至琢字而陋甚,以    古人文其固陋,具慧眼人自和哄不得。”〔.46幻为什么他认为刻意雕琢文字不是不好的呢?因为在他看来“若但求句巧”,・日幻的话势必会使诗歌中“性情先为外荡,生意索然矣”,〔‘3刃以至于成为下等之诗。再次,他对社会上所讲究的诗法也作了批评。他说“起承转收以论诗,用教    幕客作应酬或可。……两间万物之生,无有民下出头,枝末生根之理。不谓之不通,其可得乎!”“‘]0他认为用起承转收这种方法创作诗歌割裂了诗歌整体感,违反了诗歌的创作规律,因此象这样创作出来诗歌只可以做为应酬之诗。同时,王夫之也批评了唐宋以来的的门庭之风,他说“有《皎然诗式》而后无诗,有()又(大家文钞》而后无文。”【“1]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在他看来,“才立一门庭,则有其格局,更无性情,更无兴会,更无思致,自缚缚人,谁为之解者?昭代风雅,自不属此数公。”“,’目这些建门庭之人,各有自己的一套诗法,如果大家一味地学习这种作诗的形式,只会影响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那么王夫之就认为作诗是没有法可循的了吗?不是的。他认为“诗固自有脉络。”〔,3’2,“诗固不可以律度拘,或可以条理求”。〔,33习而这脉络和条理就是指写诗要随情感流动。“以情事为合,诗有真脉理,真局法,则此也”。低‘综上所述,王夫之诗歌创作论是以“意”和“势”两个基本美学概念为核    心的,而围绕着两个美学概念,他认为诗歌创作应该根据“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来进行选材,观察景、人和事时不但要体会其“形”而且要体会其,j申,’,’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王夫之诗歌理论并且范围要宽,立意要精练,构思不但要运用形象思维,而且要运用理性思维,创作要一笔合成。三、诗歌鉴赏论郭绍虞先生在以王船山诗论与黄宗羲诗论作比较时指出:      t’梨洲所言处处在指示人如何作诗,如何学诗,所以要说明什么是诗,船山所言就不是这样,他处处指示人如何读诗,如何去领悟诗,所以只说明诗是怎样。”〔,“21]61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夫之的诗歌接受理论也是他诗论的一个重要部分。(一)重视和强调读者西方接受美学大师尧斯说:    “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变化的经验视野”〔,’51叫。而王夫之诗歌接受理论的首要一个方面就是对读者在诗歌接受活动中主体地位的重视和强调,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他对‘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叫的传统命题所作的具有创造性的阐释和发挥上。“兴观群怨”说是一个很古老的美学话题。它首次出现在孔子的《论语》    中,孔子的《论语》写到:  小子何莫学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虽然没有对其作出具体的解释,但是我们结合“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王夫之诗歌理论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上下两句来看,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作用。孔子之后,很多人都对此作出了解释,如对兴,孔安国解释为“引譬连类”,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对观,郑玄解释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解释为“考见得失”;对群,孔安国解释为“群居相切磋”,朱熹解释为“和而不疏”:对怨,孔安国解释为“怨刺上政”,朱熹解释为“怨而不怒”。以上学者对“兴观群怨”说的解释并没有脱离孔子的解释,也就说他们还是在强调诗的社会作用。而王夫之对其的解释可与前人大不相同。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王夫之从不同与以往的学者的角度解释了“兴”“观”“群”“怨”    的含义。他在《姜斋诗话》中写到:“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尽失。……“可以”云者,随“所以”而皆“    可”也。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    群乃益挚。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人情之游也无涯,而各以其情遇,    斯所贵于有诗。‘“”从引文中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夫之把“兴”“观”“群”“怨”定义为作品引发读者的四种不同的感情形态。那么,“兴”“观”“群”“怨”具体是四种什么样的感情形态  呢?他在《四书训义》中这样说的:  得其扬言      抽走舞之意则“可以兴,,得其推见至隐之深则“可以观,,温柔正直之致则“    可以群”,得其J蹄刚缠绵之情,则“可以怨”。‘炜’]01从这段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兴”是指读者通过作品所体会到的鼓舞人心的感情;所谓“观”是读者通过作品所体会到的诗人含蓄的情思;所谓“群”是指读者通过作品所体会到了的可以培养温柔敦厚的性情和与人和善的感情;所谓“怨”是读者通过作品所体会到的不即不离的感情。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王夫之诗歌理论看到王夫之也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但是他主要从诗歌所引起读者的感情特征这一角度来解释“兴”“观”“群”“怨”的含义。第二,王夫之用不同于以往的学者的方法来看待“兴”“观”“群”“怨”    四者的关系。以往学者总是孤立的解释“兴”“观”“群”“怨”四个命题,王夫之则不然,他把“兴”“观”“群”“怨”四者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群乃益挚。”第三,王夫之解释“兴”“观”“群”“怨”的内容也不于其他的学者。    以往的学者解释“兴”“观”“群”“怨”的含义是为了强调作品对读者的作用和意义,而没有看到作品、作家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而王夫之则不然,“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这句话就是在强调作者用的自己的感情来叙写诗歌,而读者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心境等来理解作品。他在这里举了两个例子,“故《关雌》,兴也:康王晏朝,而即为冰鉴。‘于漠定命,远酞辰告’,观也;谢安欣赏,而增其遐心。”日・5,《关雌》在《毛诗序》里被认为是歌颂后妃之德的诗歌,但是齐、鲁、韩三家诗认为这首诗是为了讽刺康王晏朝的荒政的,这说明“于所兴而可观”。“于漠”句则见于《大雅・抑》,原意是客观叙述国家的统治政策,而读者可以此来考见得失,即可以“观”,而谢安却认为这一句诗“偏有雅人深致”,可以用来“增其遐心”,这说明“于所观而可兴”也。同时,我们从“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这句话中可以看到文本的接受活动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的过程。第四,王夫之解释“兴”“观”“群”“怨”的目的也不于其他的学者。以往    的学者只是通过解释“兴”“观”“群”“怨”的含义,来告诉人们诗歌可以起到那些作用。而王夫之对其的解释是为了说明诗歌怎么样才能产生对读者产生社会作用,即通过艺术的审美功能从而达到艺术的社会功能。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王夫之可以作出不同与其他学者的解释呢?一方面在    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王夫之诗歌理论于作者作为“兴观群怨”说的接受者,他可以主动的接受这一理论,即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来接受它,就如他所说“六经责我开生面”。而以往的学者只是被动地接受墨儒家的学说。另一方面在于王夫之不但是一位诗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哲学家,他可以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二)强调读者“自得”的客观条件接受美学认为:“艺术作品作为审美活动的客体,为接受意识提供了对象和    材料,审美接受必须以作品为原型和基础,这是任何人也无法否认的。任何接受者都不能脱离作品进行纯主观的想象和体验,否则,他所从事的就不是一件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而成了与艺术作用无关的主观创造了。”‘.5103习这段引文主要强调了艺术作品本身对于读者接受活动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王夫之同样也注意到了文本在读者接受活动中作用,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他对秘康“声无哀乐论”的反驳上。稽康认为音乐中的悲哀与快乐的感情,都是人移情而入的,而并非音乐中    本身所具有的。他说:“夫哀心藏于内,遇和声而后发。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无象之和声,其所觉悟,唯哀而己。”〔.浏而王夫之却61认为:“然则‘准水’之乐,其音自乐,听其声者自悲,两无相与,而乐不见功,乐奚害于其心之忧,忧奚害于其乐之和哉?.・・…故君子之贵夫乐也,非贵其中出也,贵其外动而生中也。”〔水创这段话中的“外动”是指音乐打动了读者,“生中”是指音乐打动读者后所引起的感情变化。从“贵其外动而生心也”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夫之他认为音乐的接受在于音乐和听者两方面相互作用,而不是一方单独的作用。那么到底是诗歌中什么因素使得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    力呢?接受美学认为:“由于本文无法自发地响应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指示和提问,本文就只能通过未定性或构成性空白等各种不同形式来作为读者交流的前新孤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王夫之诗歌理论提,来呼唤读者的合作.”「.71‘翎也就说作品引起读者想象力的因素在于作品中所有的空白和未定性。中国古典艺术传统受老庄贵“无”的思想影响甚深,因此也强调空白,正如冯友兰所指出的:“富有暗示而不是明折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它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表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的,而是诗中没说的。照中国的传统,如诗‘言之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中的“行问”之意。”.51’]71王夫之也同样继承了这一传统,他用“宽于用意”’‘’曰“绝不欲关人意”、你‘]01“寄意在有无之间”,・’]2“无托者,正可令人有托也,.,阳・65,等这些语言来评品诗歌。同时,他也对那些不够含蓄的诗歌作了批评:魏晋以下人,诗不著题则不知所谓,倘知所谓则一往意尽。        唯汉人不然。如此诗(    案指“桔抽垂花实”)一行入比,反复倾倒,文外隐而文内自显,可抒独思,    可授众感。鲍照、李白间庶几焉,遂擅俊逸之称。【‘’5,他指出魏晋以下的诗人的诗歌要不然不知道在表达什么,要不然就“一往意尽”,缺乏含蓄。(三)强调的读者“自得”的主观条件王夫之在认识到读者的重要性的同时还看到了读者如果要成功地进行接受    活动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首先,他认为接受者应该具备一定基本的文学素养,了解文学的一般规律。    王夫之对一写经生不懂创作规律而穿凿附会、胶柱鼓瑟地理解诗歌这一做法做出了批评,他说:’t帖刮塾师之识说诗,遇转则割裂,别立一意;不以诗解诗,而以学究之陋解诗,令古人雅度微言,不相比附。陋于学诗,其弊必至于此”。「.4网在这段话中,王夫之指出他们把诗歌分成不同的部分去理解,这违反了文学整体观的规律,同时他们又用繁琐的考据、章句之学去索解作品的微言大义,不能做到“以诗解诗”〔‘’叨,结果犹如马克思所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最美的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王夫之诗歌理论音乐也毫无意义。”[0l,‘其次,要做到“以诗解诗”,王夫之认为接受者必须有正确的接受方法。他    认为想要成功地接受作品要多读。他说:“欲除俗陋,必多读古人文字,以沐浴而膏润之。然读古人文字,以心入古人中。若以古文填入心中,而鱼求吐出,则所谓道听而途说。川“’Jtl王夫之对读者的阅读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1王夫之认为接受者应该涵泳吟诵诗歌作品,因为作品的社会功能是潜在    的,而不是现实的,只有读者反复涵咏,悉心揣摩,才能把握住作品的精神实质,并能陶冶性情,获得审美感受。如《诗绎》第三条:。采采笋曹,意在言先,亦在言后,从容涵泳,自然生其气象。”“‘日,又如:“谢灵运一意回旋往复,以尽思理,吟之使人卞躁之意消。”[,s‘2王夫之指出接受者在接受作品时要把自身放在作者的创作心境中,他说:    “      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迁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幕也。“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自然    是登岳阳楼诗.    尝试设身作杜陵,凭杆远望观,则心目中二语居然出现,此亦情中景也。。  ;,,;】王夫之认为王维和杜甫分别创作的“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诗都是“身之所历”“目之所见”的结果,因此也要求读者在欣赏这两首诗时把自己放在作者的创作心境中来体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3王夫之要求读者在接受作品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他在对《诗    经・小雅・出车》的评论中表达了这一思想:“        春日迟迟,卉木姜姜;仓庚偕谐,采蔡祁祁。执讯获五,薄言还归.赫赫南仲,    检枕于夷。”其妙正在此。训话家不能领悟,谓妇方采蔡而见归师,旨趣索然矣。建旅旗,    举矛戟,车马喧阂,凯乐竞奏之下,仓庚何能不惊飞,而尚闻其谐谐?    六师在道,虽曰无忧,采紊之妇亦何事暴面于三军之侧邪?征新孤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王夫之诗歌理论人归失,    度其妇方采茶,而闻归师之凯旋,故迟迟之日,姜美之草,鸟鸣之和,皆为助喜。而南仲之功,震于闺阁。室家之欣喜,遥想其然,而征人之意得可    知矣。乃以此而称“南仲”,又影中取影,曲尽人情之极至者也。“’    习训话家认为“春日迟迟,卉木萎萎;仓庚嘈p皆,采萦祁祁。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脸犹于夷。”讲得是妇女采萦回来看见凯旋归来的军队时的情景,王夫之则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训话家的解说是不合逻辑的,一方面在于如果军队到来时,声势浩大,不可能不惊飞鸟儿,鸟儿飞走了,何来“仓庚.皆嘈”呢。另一方面在于妇女们不可能站在三军之侧的。他认为这首诗应该描写的是征夫在边地里遥想回家的场面。王夫之对《出车》诗的解读所以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在于他在遵循生活逻辑和艺术逻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艺术的想象力。结语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得出王夫之的诗学思想是博大精深的。他明确    地提出了“诗以道情”这一观点,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王夫之彻底地确立了“诗缘情”在中国诗论上的地位:他围绕着“诗以道情”这一宗旨,提出了许多著名的美学概念,如“意”“势”“神理”“理”“现量”等;他能够一反前人墨守儒家学说的做法,而以发展儒家学说为己任,对“兴观群怨”说这一古老的命题进行重新解释,使得中国文论和西方文论有了不谋而和之处。但是,我们也不能看到王夫之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学者,他的诗学思想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缺陷,比如说他过于强调了诗歌的内容,而忽视了形式,他对一些作家的点评过于偏激,如他说苏轼“子瞻,野狐禅也”。,’el,认为李资则是“以按舌惑天下”日,2川等等。然而,暇不掩瑜,船山先生留给后人的仍然是“一座宝贵的矿藏”(稽文甫语)。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王夫之诗歌理论注释:【]1朱自清.诗言志辩[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2[]霍松林.古代文论名篇详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王夫之.古诗评选【3[M〕.北京:北京艺术出版社,1997]王夫之.姜斋诗话笺注I4[M].北京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1.8]王夫之.诗广传【M」5[.北京:中华书局,1981.]王夫之.明诗评选【6[M〕.北京:北京艺术出版社,1997.]王夫之.张子正蒙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7[5:168.]王夫之.唐诗评选【M〕.北京二北京艺术出版社,1998[.7]郭若虚.图书见闻志〔9[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O0:10.[10]王夫之.宋论[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55.l[]1张建.王夫之诗论再透视[].古代诗论新探,加0J3年,第3一4辑:59.【2」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1979:516.【3〕杨伯俊.论语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1997:34.〔14」王夫之.四书训义〔M〕.北京:北京艺术出版社,197:1190.〔巧〕郭宏安.章国峰,王逢振.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3    08.l[]6朱良志.中国美学名篇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40:27.【17〕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13.6〔18〕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大出版社,1985:117.【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91997:126.      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王夫之诗歌理论主要参考书目敏泽编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1。8叶朗编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黄保真编著《中国文学理论史》,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张少康、刘三富编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袁行需《中国诗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熊考核《王船山美学》,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潭承耕《船山诗论及创作研究》,湖南出版社192年版.9陶水平《王船山诗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童庆柄《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中华书局1992年版。部国平、王镇运《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清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王夫之诗歌理论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1]《<鱼化石)叙事学解析》,长春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7卷第一期,第76页。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王夫之诗歌理论致谢选这个论文题目作毕业论文,我是酝酿已久的。    在研究生二年级时,我学习了西方文论中的“接受美学”理论,受现在中    西结合研究方式的影响,我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古代文论中是否也包含着“接受理论”的思想。于是,我开始搜集大量的资料,通过对大量资料的学习和研究,我发现原来中国古代文论中确实包含有大量的接受理论,因此,我决定毕业论文要写一篇中西文论结合的文章.同时,在研究生二年级时,我学习了“历代诗话”这门课,虽然“历代诗      话”的内容和形式都很零散,但是其中有着许多很精辟的文句,这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于是,我决定毕业论文要写一篇有关于诗话的文章.鉴于以上两个原因,我把论文的题目定到了《姜斋诗话》的作者王夫之身      上。在论文准备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一方面因为王夫之的学术思想    太博大精深了,资料繁多,因此我摸不出来头绪,也抓不住重点。另一方面,由于王夫之的研究近几年己经成了众多学者研究热点之一,想要超越众多学者,这对我而言已经是天方夜潭,而且众多学者的观点莫衷一是。于是,为了避免学者的观点在我脑海里先入为主,我先不看众多学者的观点,而着手研究王夫之的原著,通过分析、概括和综合,我建立了自己的体系,然后再看众多学者的观点来完善自己的体系。但是由于其中的许多的观点和众多学者的观点并不一致,因此我把论文的初稿交给王开元老师的时候,心里忐忑不安。对王开元老师的细心指点,我心存感激,老师不但指点了我的思路,而且    把我论文中标点、错别字等细小的地方全部给我指出来。王老师对我的帮助远远地超出了这些,因为在这三年中王老师不但在学习和科研上帮助了我,而且在做人和为仁方面也对我言传身教。这些都使我没齿难忘。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王夫之诗歌理论这次论文的撰写,也使我窥见深沉的学海之门,以及我自身学养的不足,    因此,就让这一次的收笔成为我努力向前的开端吧。最后,谨向所有指教过我的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二0                    0六年五月十四日于新疆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系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    果。文中依法引用他人的成果,均己做出明确标注或得到许可。论文内容未包含法律意义上已属于他人的任何形式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已用于其他学位申请的论文或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本人如违反上述声明,愿意承担由此引发的一切责任和后果。    论文作者签名:示勿笔她二  日期:郁6年么月}日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学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知识产权归属学校。    学校享有以任何方式发表、复制、公开阅览、借阅以及申请专利等权利。本人离校后发表或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新疆大学。本学位论文属于:    保密叼,在    年解密后适用于本声明。不保密口。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了”      )论文作者签名:卞和多日期:妙“年‘月}日导师签名:袖加,日期:年月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