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上上”的语义\句法功能的历时演变

“上上”的语义\句法功能的历时演变

来源:尚车旅游网


“上上”的语义\句法功能的历时演变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旨在从历时角度考察“上上”连用的语义、句法功能及其演变。研究发现:第一,“上上”的语义始现于周朝,发展于元朝,明清小说之中使用频率增多,在当代有表示“次序靠前的”这一新用法;第二,“上上”连用具有补语、定语、状语、主语和谓语等五大句法功能;第三,人们对“上上”的认知次序总体遵循空间域>社会域>时间域。

标签:“上上”历时研究语义演变句法功能一、引言

“上上”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语言现象,不少学者对此已有关注。如,朱德熙(1980:68)认为“上上”表示的是动量而非时量。孟琮等(1987:633)认为“上上”可表示动趋式。吕叔湘(1980:417~418)认为“上上”可表示比前一个再往前的,也可以表示动趋式。

根据考据的语料,我们不难发现,上述专家的现有研究没有考虑“上上”的历时发展。但是,“语言的共时变异,是语言历时演变的反映”(沈家煊,1999:20)。因此,本文拟从历时层面就“上上”连用的语义、句法功能进行初步探讨,并主要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分析其语义的演变机制。

二、研究方法

为保证语料的全面性,本文使用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简称CCL)中的古代及现代汉语作为汉语语言材料来源,同时辅以《现代汉语八百词》及百度引擎上的语言材料。

研究步骤如下:首先,采用KWIC检索法,在语料库中输入关键词“上上”进行逐个检索,筛选出合适的“上上”用法,淘汰句中简单黏合的“上上”连用形式。如:

(1)楚王欲夸之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上者三休。(西汉《新书》)

(2)也都是一发现疫情,马上上报,并及时封锁疫区,把病毒封杀在疫点。(新华社 2004年新闻稿)

首先,例(1)是地点“章华之台上”与“上者”的黏合;例(2)则为副词“马上”加动词“上报”结合而成,分析时排除这类连用。

其次,对筛选出的“上上”进行分析,考察其语义的历时发展,并对其进行分类探讨。第三,基于所得语料,分析筛选出的“上上”的句法功能,并考据其句法功能的始现朝代。第四,对“上上”的语义从历时层面来加以具体分析。最后,为保证研究的有效性及真实性,在必要时会追索原文,获取完整语句,以核实句子的正确性。

三、“上上”语义的历时发展

通过对CCL古代及现代汉语语料的考据,发现“上上”的语义在不同的年代里存在着差异,其历时发展趋势总体如下:始现于周朝,发展于元朝,于明清小说之中使用日益频繁,在当代又有了新的用法。具体意思如下:

1.“上上”解释为等级或质量高、最好之意,强调程度高。此意最早见于周朝。

(3)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周《今文尚书》)

2.“上上”与“下下”结合,意为从头到脚。此意最早可见于元朝。

(4)先到西圆韩夫人卧房, [上上]下下看了一会。(元《元代话本选集》)

3.“上上”与“下下”结合,意为对一个集体从上到下所有人的总称。此时的“上”暗含有辈份的大小、权势的高低之意。此意最早见于明朝小说。

(5)和十数个乡夫在此, [上上]下下,放了窝弓药箭等他。(明《水浒全传(上)》)

4.“上上”演化出了动词的用法,表示动量,并且有时后面可接宾语成分。此用法最早出现于清朝小说。

(6)议论一回,[上上]报,做几回书,贪图生意好些。(清《文明小史》)

5.“上上”加量词或时间名词,意为“次序靠前的”。此连用出现最晚,语料多见于当代。

(7)然后从[上上]个周六开始,它又渐渐形成了一个坏习惯。(《读者》)

(8)而我们的上辈、[上上]辈,他们的青春时节,又是谁,又是怎样一支歌鼓励他们前行。(《人民日报》1995年11月份b)

四、“上上”的句法功能

基于所得语料的统计,我们发现“上上”具有作补语、定语、状语、主语和谓语等五大句法功能,周朝始见作“补语”的句法功能,但出现在此位置的频率较低;清代新添作“谓语”功能。具体例示如下:

1.“上上”作补语。通过对语料的历时考据,我们发现“上上”出现在补语位置的频率较低,但出现时间最早。

(9)雍州,厥土惟黃壤,厥田惟[上上]。(唐《通典》)

2.“上上”作定语。此句法功能于唐代得到了发展。

(10)[上上]人。无行有解有证。(唐《楞伽师资》)

3.“上上”与“下下”结合作状语。此句法功能始现于元代。

(11)饮间,主僧熟视李君,[上上]下下估着,看了一回。(明《初刻拍案惊奇(下)》)

此处,“上上下下”联系紧密,不能将其分开。“*饮间,主僧熟视李君,[上上]估着,看了一回。”是不成立的但是“上上下下”结构可以用“上下”来替换,句子语义并不会受到影响。如:

(12)我上下打量着这位客人。(《现代汉语词典》)

4.“上上”与“下下”结合用作主语。此句法最早可见于明小说,成熟于清小说时期。

(13)也省得伯父[上上]下下,人马山集的在此久呆。(清《侠女奇缘(上)》)

此处,“上上下下”结构亦可用“上下”来替换,在句法功能上仍然为主语,此句法可见于古代及现代语料之中。如:

(14)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战国《礼记》)

(15)机关里上下都很忙。(《现代汉语词典》)

基于语料发现,多数“上上下下”在指代人时,常常会有上下文语境的呼应。如:

(16)又[上上]下下使了银子。地方富户,本来与县衙有些关系……(民国《武宗逸史》)

根据动宾短语“使了银子”可以知晓此处“上上下下”为主语。

5.“上上”作谓语。此用法功能可将“上上”理解为“动趋”及“动结”两种情况,具体例示分别如下:

(17)叫奴才和奶奶讨点儿甚么药[上上]。(清《儿女英雄传(下)》)

(18)再者,此番的事,回去也好[上上]报,叫大家知道。(清《文明小史》)

五、“上上”语义演变的空间隐喻探究

从上述例证中可以看出,“上上”共有5种语义:①等级或质量高、最好之意,表示品质;②“上上”与“下下”结合,意为从头到脚;③意为对一个集体从上到下所有人的总称;④“上上”演化出了动词的用法,并且后面可接宾语成分;⑤“上上”加量词或时间名词,意为“次序靠前的”,语料最早见于当代。研究发现:人们对“上上”的认知次序总体遵循空间域>社会域>时间域。Sweetser(1990:8)提出,一个词的词义发展多半是隐喻使用的结果。众多学者指出,空间隐喻对人类的概念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多数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表达和理解的(Weissenbord&Klein,1982:13~42;Dahl,1995;Yu,1996)。索绪尔(1980:277)在解释方言的地理差异时提及,语言的分化正是由时间因素引起的。下文将对“上上”的意思从历时层面来加以具体分析,并用空间隐喻及认知语义学等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1.《说文解字》(张章,2012:16):“上,高也。”“上”的本义是表示方位,指“上边、高处”。蓝纯(1999)通过对180万字的汉语书面语语料分析发现,隐喻义为“处于较好状态为上”占了总数的43.73%。“上上”连用可以指“好上加好”或“高处的高处”之义,通过隐喻认知就有了“等级或质量高、最好”之义。

2.从表义来看,“上”和“下”作为方位词,其连用结构“上上”“下下”可以指代方向和位置,与空间领域密切相关。赵艳芳(2001:107)指出,方位概念是人们较早产生的、可以直接理解的概念。空间关系及其词语是最基本的,因为人的最初感知是从人自身运动和空间环境开始的。而“从头到脚”之义可以看出是对人自身的运动的感知,如:潘道士别了太尉,先到西圆韩夫人卧房, [上上]下下看了一会。(元《元代话本选集》)此处是通过眼睛上下运动来从头到脚地估量空间环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