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考古诗词鉴赏技巧

高考古诗词鉴赏技巧

来源:尚车旅游网


高考古诗词鉴赏技巧

内容摘要:“知人论世”是许多学生用得最多的方法,可是在时间有限的考场里如何才能快速鉴赏陌生作家的古诗词,本文结合近两年高考试题浅谈如何从诗题、意象、诗眼、注释四个方面入手鉴赏古诗词的题材、内容、情感。 关键词:诗题 意象 诗眼 注释

诗歌鉴赏是高考试题中必考题,长期以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好多学生容易丢分的一道题。其实,只要用心发现,诗歌鉴赏题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看题目,判断诗歌题材、情感 1.有的诗题直接点明诗歌题材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诗歌题材大致有这几类:山水田园诗、咏怀诗、怀古诗、咏物诗、送别诗、思乡怀人诗、边塞诗等。每一种题材的诗歌所涉及到的思想感情、表达技巧、意象等各有其特点。因此,只要我们能够快速判断出诗歌的题材,也就能够找出该诗歌题材所对应的思想感情、表达技巧等内容。如何才能快速判断出诗歌的题材呢?从诗题出发是最好的方法,如: 春日秦国怀古(2011.新课标卷)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

首思秦原。

问: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在这首诗歌题目中,“怀古”两个字直接告诉我们这是一首怀古诗。这一诗歌题材通常有以下特点:结构方面一般是写作者到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内容方面多涉及到国家、统治者、古地、古人等;情感方面多抒发国运衰微的感慨之情,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个人壮志难酬的忧愁之情,揭露统治者的奢侈、昏庸和腐朽。怀古诗在情景关系的处理上通常采用寓情于景,乐景写哀情,哀景写哀情等手法。常用表达技巧有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故等。通读全诗,我们不难发现,诗人通过对秦国古地今天的破败之景的描绘抒发了对秦国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

每一年的诗歌鉴赏题,有很多是可以从诗题判断出来的。《野菊》(2012.天津卷)——咏物诗,《蝶恋花·出塞》(2011.浙江卷)——边塞诗,《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2010.山东卷)——咏怀诗,《送魏二》(2010·江苏卷)——送别诗,《春日忆李白》(2011.江苏卷)——思乡怀人诗。 2.有的诗题直接点明诗人的情感

南朝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提出“诗以言志”一说。写诗是为了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决心。因此,我们把握住诗歌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也就基本读懂了诗歌。从诗题出发我们通常能在最短的

时间里捕捉到诗人的情感,如: 思远人(2012.新课标卷)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问: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从诗题“思远人”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思乡怀人诗,因思念而想到要研墨写信,情到伤心处便落下眼泪。泪水打湿了红笺。 又如《最爱东山晴后雪》(2012.安徽卷),诗题中“最爱”直接表明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悦之情;《怀天经、智老,因访之》(2011.四川卷),诗题中的“怀”字,一语道破了诗人对朋友间友谊的珍视。

二.从常见诗歌意象判断题材、情感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熟记并掌握古诗词中常见意象是高考的必备。如,《度破讷沙》(其二)(2012.湖南卷)第一问: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什么诗?这首诗有雁、铁衣两个重要意象,雁,思乡之意;铁衣,战场上特有事物,暗含军旅生活的艰辛。由这两个意象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边塞诗。《吴松道中二首》(其二)(2012.山东卷)第二问: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

象的作用。孤,孤独之意。舟,水上交通工具,没有定所。结合诗句中的雁、霜月、枫桥等意象,我们可以判断出“孤舟”有漂泊、流浪、思乡、孤寂之意。 《野菊》(2012.天津卷)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问: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菊花,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向,象征高洁与孤高。陶渊明对菊花情有独钟,如脍炙人口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是远离世俗繁杂的高洁之物的象征,与陶渊明弃官归隐的心境相契合。李清照也喜欢以菊花入诗,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借用菊花表达了对赵明诚的思念与孤寂之情。

对菊花这一意象有初步了解后,再来解读这首诗就显得轻松许多。山野中的菊花,花色清淡,香气清馨,有人观赏与否,它依旧灿烂的绽放着美丽的花朵。尾联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在表现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情趣。甚至有的诗歌鉴赏题是直接考查某个意向的,如: 江城子(2012.江西卷)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问: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

“杨柳”“飞絮”两个事物均为暮春景物,有凋谢、逝去之意,“杨柳”多在送别诗中出现,有依依惜别之意;“飞絮”随风而逝,有离别与漂泊之意。 三.寻找诗眼

古人作诗,喜设诗眼,善设诗眼。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是诗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过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流露出作者奉诏回京的喜悦之情;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形象的表现了春天到来时杏花争相开放的热闹情景,作者的喜悦之情也通过这一“闹”字表现出来;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全诗通过对月亮、清霜、江枫、渔火、钟声等凄凉与萧瑟景物的描绘渲染了幽寂凄凉的氛围,”愁”字是该诗的“诗眼”,为全诗定下了忧愁的感情基调。 诗眼何在?诗眼主要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具体位置经常出现在标题或首联中。如《最爱东山晴后雪》(安徽卷.2012),诗题中的“爱”字便是诗眼,流露出作者对东山雪景的喜爱之情,再如: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2011年.四川卷)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问: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标题中的“怀”字便是诗眼,有怀念之意,结合对全诗的理解可知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四.关注注释

在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部分,经常会给出注释,所给注释往往对诗歌的解读有帮助作用。如: 咏素蝶诗(2010年.全国卷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问: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此题考查的是诗人借咏素蝶来抒发何种情感。由注释中“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等信息,可知诗人怀才不遇,尾联“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与向往。通过对注释和尾联的解读,我们可知诗

人在这首诗中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这种表达技巧,对素蝶的歌咏意在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渴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再如: 雨雪曲(2010年.陕西卷)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问: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从注释中“榆溪:指边塞。”这一信息,我们就能判断出这是一首边塞诗,再结合结尾句“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就能判断出此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又因难以回到家乡而增添了不少的忧愁。

总之,在高考语文试卷上所出现的诗歌鉴赏题,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有题目,而且题目不是“无题”“绝句”之类的时候,从题目,我们就可以判断诗歌题材、情感,除此之外还可以从诗眼、注释寻找切入点,当然,每一个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做好对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积累,古诗词中常见表达技巧及其作用也要熟记于心,以备无患。

杨利东,教师,现居云南绿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