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整理
(四、五、六、七章)
第四章
1. 价值规律的内容及作用;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作用: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
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认识。
3.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书155页
第五章
1、垄断产生的原因
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2、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第二、 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新特点:
其一、在竞争目的上,自由竞争主要是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者超额利润,不断扩大资本的积累,而垄断竞争则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力
其二、在竞争的手段上自由竞争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如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等,以战胜对手,而垄断组织的竞争,除了采取各种形式的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的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激烈。
其三、在竞争范围上,自由竞争时期,竞争主要是在经济领域,而且主要是在国内市场上进行的,而在垄断时期,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仅经济领域的竞争多种多样,而且还扩大到经济领域以外进行竞争。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动因和后果。
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
二是贸易的全球化
三是金融的全球化
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动因:第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跨国公司的发展
第三、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后果:P(199页)
4、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其一、职工参与决策
其二、终身雇佣
其三、职工持股
第三、社会基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首先、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
其次、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
再次、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
最后、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5、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原因:第一、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第二、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第四、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质:第一、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第六章
1、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 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制度。
第四、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2、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第七章
1、说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2、说明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