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试析吴荪甫的形象

试析吴荪甫的形象

来源:尚车旅游网


试析吴荪甫的形象

摘 要:吴荪甫是茅盾《子夜》的代表作中塑造的民族资本家的形象。主人公吴荪甫雄心勃勃地企图发展民族工业,但这理想在半殖民地的现实面前迅速地被粉碎了,转瞬之间便破了产。 关键词:吴荪甫;性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7.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2-0381-01

为了加强吴荪甫悲剧的深度,茅盾在作品具体描写中,着重从以下三方面作了精心构思。

首先,茅盾在作品中以大量的笔墨突出地描写了吴荪甫矛盾而又统一的性格特征。吴荪甫的性格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中形成的。一方面是魄力和常识所养成的冷静和坚韧,能在复杂的思想矛盾中使自己很快地镇定下来。当他听说工厂里的工人不稳定时,脸色变了,过了一会他猛地跳了起来,象发疯的老虎咆哮着;他骂工人;又骂莫干蒸以下的办事员。当屠维岳站起来替工人说话时,吴荪甫很生气,用手猛拍桌子。“你这混蛋!你想讨好工人!”他要把屠维岳处理掉,正准备去按电钮,当他的手和电钮接触时,好象手触了电似的,又缩了回来。转脸对着屠维岳不转睛的瞧;机警、镇定、胆量都摆在这青年人的脸上。他认为“只要调度得当,这样的青年人委可以办点事,终于坐在椅子上了。”工资提高了,给他实权,为了事业,他不惜任何代价收买人心。而且能在复杂的思想

矛盾中使自己很快地镇定下来。另一方面是由残忍和虚伪结合而产生的暴躁。当他听到双桥镇失陷以后,心里很烦乱,他怨恨部下,认为他们都是饭桶。有一营人,两架机关枪!他们都是不开杀戒的么?此时,又想到费小胡子,打电话给他,可没听着回音。今天看到报纸才恍然大悟,突然跺了一脚,气愤地倒在沙发榻上。特别是当听黄奋说:“济南要陷落时,他突然地跳了起来,牙关咬得很紧,圆睁着一双眼。”而暴躁又重复地占领了他整个身心。象一只打了败仗的公鸡,在书斋里转眼睛全红了,咬着牙齿;他只想找什么人来泄一下气;他想破坏什么东西;这时正赶上王妈进来,使他找到了破坏的对象,事后他觉得好象做了一场恶梦。醒来之后又恢复了常态。又想起了明天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失败者的真实写照。

其次,茅盾用对比等艺术手法加深对人物个性特征的刻画。由于在生活中人的具体地位不同,思想感情与品德修养不同,即使面对同一现实局面,所持态度也并不相同,有时甚至完全相反。由于生活事实如此,作家写人物必须在不同上下功夫,以刻画出人物的具体性格特点。为此,恩格斯特别强调在写人物时应该“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作家用不同性格的对比映衬来表现人物,作者在《子夜》中用比较的方法来丰富吴荪甫的形象。如用屠维岳这个十足的资产阶级鹰犬的诡计、干练来表现吴荪甫的刚愎自用,用益中信托公司的王和甫等人,衬托出他的精明

强干;用杜竹斋遇事迟疑举棋不定的性格特点来突出他的敢打敢拼的“硬干”。当杜竹斋看到武汉吃紧,陇海线没有进出,票价迟早要跌的情况。对吴荪甫有些不利,劝他“做公债是套利息,照你那样干法,太危险!”而他却不以为然,觉得委有把握“没危险”,并反过来劝杜竹斋“杜斋,一定没危险,你凑五十万交给我,明天压一下得,票价就得回跌。”他非常自信,觉得不怕投机市场上有什么变化,不怕对方手段多么灵活,也不会挡住他的自信心,“这不是冒险!这是出奇制胜!”而杜竹斋听了这话没有反映。所以,决定离开吴荪甫。当然也不能在经济上支持他,要我再凑五十万,我就办不到,杜竹斋让他到益中公司去借,他知道杜竹斋的用意,但这并没有动摇他的决心。他早就看出杜竹斋对益中公司的前途不起劲。所以他用各种办法要拉杜竹斋,记得当王和甫曾经象说笑话似的把他们收买那八个小厂比做收旧货,杜竹斋听了很感兴趣。因此,他只好用这一手来劝“竹斋,现在我们的两件事,一益中收买的八个厂,本月三日抛出的一百万公债,都成了骑虎难下之势。”我们只有硬着头皮干到底了。吴荪甫还很风趣地打个比方“我们好比推车子上山去,只能进,不能退!我打算凑出五十万来再做‘空头’,也就是这个道理”。但仍然没有打动杜竹斋的心。“冒险的事情我不干的!”而吴荪甫认为眼前虽然亏了两万多,不过离交割还有二十多天,可以反败为胜。而杜竹斋知道赵伯韬诡计多端,与赵伯韬相斗危险很大。所以,尽管吴荪甫用鼓励、用反激也是无济于事。他

有点生气了。后来,杜竹斋有些让步,“过几天,看清了市面再做罢;你那样性急!”他反驳“不能等过几天呀!投机事业就和出兵打仗一样,要抓得准干得快。”作者就是用对比的方法,用杜竹斋的胆小,衬托出吴荪甫的气魄。总之,茅盾对吴荪甫的性格把握得很准确,描写细腻入微,分寸得体,从性格发展的描写来说,从渐进到突进,笔调错落有序,这些充满了迷人的艺术吸引力,使人得到高度的艺术真实所带给人的美感享受。

再次,茅盾在吴荪甫的悲剧时,特别注意挖掘造成其悲剧的社会原因,并作了淋漓尽致地描写。吴荪甫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开始时,有抱负,有实力,想做一个正正派派的工业家,企业家,雄心勃勃地企图发展民族工业,但当他开始活动时,就遇到了困难;一是工厂经济跌落,中国的丝在国际市场上被排挤,他把损失转嫁给工人。他为了补偿在公债中的损失,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取消星期日加班钱,工钱打九折!从工人身上榨取血汗。这是他们唯一的补偿方法;二是农民暴动,家乡告急,是他失去资本来源的重要原因。毛泽东指出过:从客观的实际事物出发,实事求是这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正确估计事物发展的种种可能是重要的,但可能毕竟还不是已经存在的实际事物,要做好当前的事物就不能不把自己的活动建立在现实这个可靠的基础之上。而且,只有深刻地把握现实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发展的种种可能性,以科学的预见来指导自己进步的活动,而吴荪甫的行动是脱离客观实际进行空

对空而遭到惨败。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茅盾在《子夜》中,通过对吴荪甫的形象的塑造及其悲剧命运的描写,揭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命运。表明中国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可能性。以驳斥托派的谬论。 作者单位:尹静 吉林省四平市技校 李国辉 吉林省四平市教育局 参考文献:

[1]吴秀英,吴荪甫.为什么逃脱不了失败的历史命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