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版《童年的水墨画》优秀教案2

部编版《童年的水墨画》优秀教案2

来源:尚车旅游网
学科 课题名称 教学目标 语文 年级/册 三年级(下) 教材版本 部编版 第六单元 18 《童年的水墨画》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能说出《溪边》所描写的画面,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 知识点本身具有一定难度: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说出小诗所描写的画面具有一定难度,如果读不懂句子意思就难以理解课文内容以及它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薄弱,理解困难:三年级学生对理解难懂的词语有一定的基础,但理解难懂的句子还未接触,二者虽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不同,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重点分析 重难点分析 难点分析 教学方法 1、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和结合图片的方法理解难懂诗句,说出《溪边》所描写的画面。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歌曲导入 1.播放歌曲《童年》,激发学生感情,引出话题。 导入 导语:同学们,听到这首歌你的脑海里是否浮现出一幅幅有趣的童年画面呢?是的,童年在每个人心中都是与众不同的,它就像一幅幅画一样,印在我们脑海中,装点着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跟随诗人张继楼的脚步,走进童年的水墨画。 二、学习《溪边》 1. 读课题 2. 随文识字,学习生字“墨”。 3. 学习易错词语 领读、自读词语“水墨画、葫芦、蘑菇”。注意强调:“葫芦”的“芦”和“蘑菇”的“菇”在词语连读中读轻声。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4. 整体感知 (1)对照课本,听范读。 结合想象,边听边思考问题: ① 诗中写到了什么地方?(溪边) ② 小朋友在这里干什么?(溪边钓鱼) 过渡:小朋友们的童年生活这么多姿多彩,你一定也迫不及待想和他们一起了吧!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溪边和他们玩个够吧! (2)自主学习《溪边》。 要求:自读《溪边》,圈画出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垂柳、溪水、钓竿、红蜻蜓、草地、鱼儿) 过渡: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来描写这些景物的呢? (3)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句子。 ① 结合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师引导: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垂柳”当作“梳妆打扮的小姑娘”来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溪水比喻成镜子,把山溪比喻成绿玉带,突出水“清、静、绿”的特点。 带着快乐的心情有感情的读句子。 ② 联系上下文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提问:你怎么理解文中的“给”字?(“给”就是“被”的意思。)人影为什么会被溪水染绿了呢? 因为从第一行诗中把“溪水”比作“镜子”,说明这里的溪水很静、很平,人影可以被倒映在溪水里。第二行诗点明是“山溪”,小溪两边都是山,有各种翠绿的树木和草,它们倒映在水里,所以溪水就是绿的,人影也就是绿的了。 红色的蜻蜓静静的停在钓竿上,这时这里不仅仅只有绿色了,而是“人影绿”和“蜻蜓红”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充满色彩的“水墨画”。 带着愉悦的心情有感情的读句子。 ③ 发挥自己的想象理解“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过渡:当“扑腾一声”出现时,说明我们已经听到了声音,整个画面还像刚才一样静悄悄的吗?不是的,画面已经动起来了。 提问:人影为什么会碎了呢?(因为鱼儿上钩了)想象一下,如果此时在溪边的人就是你,此刻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高兴、快乐)是啊,所以作者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那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孩子们此时那种快乐、开心的心情呢?(蹦跳)所以这两句就写了一幅“人悦鱼欢”的热闹欢腾的画面。 带着激动、兴奋、快乐的心情有感情的读句子。 (4)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 ① 小组内总结讨论你从《溪边》这首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清澈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映着钓鱼的孩子。钓竿和红蜻蜓都静静的,似乎大家都怕鱼受惊。而鱼上钩的一刻,这种寂静被打破,溪水动了,人影碎了,有了一幅鱼跃人欢的热闹场面。 ② 一人记录,一人发言,且不能为同一人。 (5)配乐齐吟《溪边》 (6)总结学习方法: ① 结合生活实际; ② 联系上下文; ③ 发挥想象; ④ 借助插图。 课堂练习 (7)填空式背诵《溪边》 (难点巩固) 5.课外拓展,推荐阅读《花前》 6.布置作业 ① 背诵并默写《溪边》; ② 识记生字“墨”。 ③ 用学习《溪边》的方法学习《江上》和《林中》。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也从《溪边》这首诗中读出了作者小结 对童年生活的热爱之情,我们也要学会珍惜我们的童年生活。 18童年的水墨画

淮南市田家庵区瓦杨小学 朱瑞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墨、染等6个生字,学写墨字。

2.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二)难点:想象画面,体现儿童的欢乐,尝试背诵《溪边》。 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引导法、迁移法 四、教学准备: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五、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去欣赏几幅图片,一起来回忆一下发生在我们童年中的趣事。(图片展示)

2.师:你们看,图片中孩子们的童年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那你们的童年生活中又发生过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谁来给大分享一下。

3.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从你们的描述中已经感受到你们的童年是那样的五彩缤纷、是那样的充满欢乐。是呀,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美好的想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一起从这首儿童诗歌里去感受童年的快乐。 4.师: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

(1)师随机指导“墨”的写法。墨的字义:书画所用的黑色颜料,用碳黑、松烟等材料制成,也可以加入其它材料制成的别的颜色。

(2)师:而水墨画是指由水和墨经过调配水和墨的浓度所画出来的画,是绘画

的一种形式,更多的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也称国画。(课件出示讲解:水墨画)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幅水墨画,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欣赏水墨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师:同学们,欣赏完这几幅水墨画后,你们觉得这些水墨画美吗?(美)那童年的水墨画会不会更美呢?我们一起打开课本,走进诗歌去寻找答案。 2.师:接下来,老师把时间交给你们,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根据老师课件上的阅读要求来读(课件出示:朗读时一定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同时,还请大家理解诗歌大意,想想全文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好,大家开始吧! 3.师:刚刚老师仔细地观察了一下,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还有的同学拿出了笔在课本上边读边做记号,真是用心在读书。既然同学们读得这么认真,老师忍不住想来考考你们了。看,老师请来了课文中的生字宝宝,向你们发出挑战,你们敢迎战吗?好,哪位勇士先来?谁接着来?

(课件出示:水墨画 染绿 破碎 浪花 溅起 凉爽)

4.看来这些生字和生词真的难不倒你们,那老师想问问你们,我们这篇课文一共分为几小节呢?分别写了什么?

5.师:你们真是太厉害了,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出了答案。(课件出示:三小节;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溪边、江上、林中)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这三节诗的标题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 6.师:看来你们都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好,那谁来读读这三节美妙的小诗呢?接下来,我请三位小小朗诵家来给大家朗读一下这篇课文,每人一节,谁愿意试一试。

三、深入品悟,学习《溪边》

1.师:同学们,这三位同学读得好不好?(好)是呀,老师也觉得他们读得真好,不仅流利而且非常有感情。那在这些童年生活的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师:谁再来读一读第一小节诗《溪边》。其他同学认真思考一下:小诗一共有几句话,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写的?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你仿佛看

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师:这位同学读得真好听,那就请你来告诉大家吧,这节诗一共有几句话呀?(三句)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呢?谁来找一找?(课件出示:垂柳、山溪、钓竿、蜻蜓、人影、鱼儿)

4.师:孩子们,你们找的真全。短短的三句话竟然写到了这么多的景物,老师都忍不住想赶紧去细细品读一番。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句写了什么,谁来读一读。 5.师:同学们,老师发现第一句话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同学们,你们能找出是什么修辞手法吗?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一下子就找到了,对——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课件出示:将“溪水”比作镜子,将“山溪”比作绿玉带,突出了山溪的清澈、平静)

6.师:第一句话除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同学们快快开动你们的小脑袋,再认真思考思考,看谁最先找出了。(拟人。把垂柳当作人来写,以溪水为镜梳妆,写出了垂柳也爱美。由于有垂柳的倒影,溪水变绿了,如玉带一般,也写出了溪水的碧绿、狭长、平静。)第一句话写得太美了,谁再来读一读,读出溪水的碧绿和平静。

7.师:(1)我们再一起来看看第二句。读了第二句,你有什么感受?(觉得画面很美)为什么?(因为这句话中有绿色和红色,色彩美。)那老师有疑问了:人影不应该是黑色的吗?怎么会给溪水染绿了呢?

(2)师:孩子们,我们学习课文,要能够懂得联系上下文,还要学会联系生活经验。(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这句话是说溪水把人影染绿了。因为碧绿的垂柳倒映在清澈的溪水里,溪水看上去就成了绿色的;同样倒映在溪水里的人影,也跟着变成了绿色的。)

8.师:这里有绿色的柳树、绿色的溪水,连人影都被溪水染绿了,还有红色的蜻蜓点缀,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这是一幅多么色彩艳丽的画面啊! 9.师:还有谁要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预设:(1)从“钓竿”这个词,我知道是一个孩子在钓鱼)这位同学通过某个字和某个词语就能得出这么多的感悟,真是太棒了,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要向他学习。

(2)觉得“染和立”两个字用得特别好,“染”字把溪水当作人来写,把溪水写

活了,富有动感;“立”字运用地传神,静静的钓竿上立着红蜻蜓,使人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

10.师:那这个小孩钓上鱼来了吗?(钓上来了)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对,是最后一句告诉我们的。从“碎、蹦跳”中我们知道这句话写了鱼儿上钩的一刹那,溪水动了,人影碎了,孩子手忙脚乱,原有的寂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鱼儿和人在草地上欢快地蹦跳着,溪边热闹起来。

11.师:这是一幅有静有动的画。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都是静止不动的,因为它们都在等待水里鱼儿上钩;当鱼儿上钩后,这种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了,溪边热闹起来了。这还是一幅充满快乐的画。柳树是快乐的,它快乐地照着溪水这面镜子,山溪是快乐的,因为它美得像绿色的玉带,蜻蜓是快乐的,因为它觉得钓竿真是有趣的地方,更快乐的是孩子,因为他钓上了活蹦乱跳的鱼。 四、课堂小结

1.师:《溪边》这幅水墨画太美了,它色彩艳丽、有静有动,还充满了快乐。谁再来尝试背一背。

2.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在溪边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自.由说)如果让你在溪边这个标题后加上一个动词来概括这节诗的内容,你们会怎么填?(板书:钓鱼)

3.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的方法学习了《溪边》,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好。那么下节课我们试着运用这些方法来继续学习下面两节诗。 板书设计:

18.

溪边 (钓鱼) 江上 林中

教学反思:

童年的水墨画

情.趣是儿童诗的灵魂,是儿童天真活泼性格的写照。课堂教学伊始,我以图片导入,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童年趣事,引学生入境。让学生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品读中体会其中的妙趣。我选取第一节小诗《溪边》进行重点教学,教授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章中的个别词句来学习和理解课文,并尝试背诵。之后进行教法和学法迁移,可以放手让学生在下节课自主学习后面两节小诗,为下节课做了良好的铺垫。

18 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3. 能说说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点:

1.能说出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1.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复习上节课所概括的诗歌主要内容。 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菇 二、研读诗歌,想象画面。 1. 学习“溪边钓鱼”。

(1)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大意。

(2)品读“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体会修辞手法,感受画面美。

(3)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想象画面的静态美。

(4)理解“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一句,明白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感受童年的快乐。 (5)朗读指导,体会诗歌意境。 2. 学习“江上戏水”

(1)默读诗歌,用一句话概括大意。

(2)品读句子“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感受孩子们的心情。

(3)理解“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想象孩子们戏水的画面。 3. 学习“林中采菇”

(1)默读诗歌,用一句话概括大意。

(2)品读理解文中的两个句子“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和“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明确“斗笠”的不同意思。 (3)理解“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感受孩子采蘑菇的快乐。 (4)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三、总结全文,课外拓展。

1. 这首儿童诗通过“溪边”“江上”“林中”三幅画面,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俏皮的生活场景,动静交织,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的美好画面。

2.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童年趣事,可以自.由地说一说。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童年的水墨画》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组儿童诗,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溪边》──钓鱼的孩子,那样的快乐,静静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受惊,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勾勒出一个现代垂钓儿童的形象。

《江上》──戏水的孩子,那样的调皮,一群孩子像鸭群一样跳入水中,在水里互相你泼我溅地嬉戏,就在这嬉戏中,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两对小虎牙。一群孩子的嬉戏和一个孩子的特写,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林中》孩子们戴着斗笠,冒着毛毛细雨,在林中采蘑菇。蘑菇多多,星罗棋布,人影绰绰,布满林中,惊喜地叫声,收获的喜悦,响彻松林。

这首诗里洋溢着的浓浓的现代气息,现代儿童生活得更加幸福,或呼朋唤友去钓鱼、游泳、采蘑菇,时时享受着童年生活的快乐。读着它,那孩子嘴边的笑意,那阵阵快乐的笑声,仿佛就在眼前闪

烁着,就在耳边充盈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墨、染”等6个生字,会写“墨、染、竿”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水墨画、葫芦、蘑菇”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喜欢的部分,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2.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墨、染”等6个生字,会写“墨、染、竿”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水墨画、葫芦、蘑菇”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的美好与快乐。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孩子们!你们的童年中有哪些趣事,讲给大家听听,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们的快乐。

2.同学们讲的真好,都讲出了自己童年时的快乐。是的,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板书:童年的水墨画

3. 让我们走进诗歌,感受“我”童年的快乐吧! 二、初读全文,认识生字。 1. 初读课文。

同学们,初读诗歌,我们不仅要读准确,还要用心去感受。请同学们按要求自.由读课文。

(课件出示2) 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②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③边读边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 检查读书情况。

通过自学,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生字呢?谁给咋们说一说? 生1:我学会了...... 生2:我学会了......

(1)(课件出示3)生字,读生字。

mò rǎn suì lànɡ shuǎnɡ jian 墨 染 碎 浪 爽 溅 自己练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注意读准:平舌音“碎”翘舌音“染 爽 ”,前鼻音“竿”,后鼻音“腾 浪”等。“蘑菇”在一起时,“菇”读轻声。

(2)(课件出示4)词语,读词语。

水墨画 传染 细碎 波浪 溅起 凉爽 鱼竿 葫芦 .....松针 蘑菇

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注意读准:前鼻音“溅”,后鼻音“爽”。

(开火车读,齐读)

同学们读的真好,下来让我们看看这些生字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三、识记生字,写字指导。

1.出示会写的字:说说这些字的结构。(课件出示5) 墨 染 竿 碎 浪 葫 爽 蘑 菇 腾 拨

(1)生:根据结构对生字进行分类。 (2)师:副板范写,

“爽” 的笔顺是:先写“横”,再写左边两个“×”,然后写右边的两个“×”最后写撇、捺。

“染”注意字要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课件出示6,7) (3)生:书空写,个别学生板演书写,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写,教师评价。

2.强调:提醒学生在写这些字的时候注意什么?

“墨 染 竿 葫 蘑 菇”是都是上下结构的字。除了“墨”是上宽下窄的字,其余都是上窄下宽的字。

“碎 浪 ”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 下面,让我们走进诗歌,来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四、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小声跟读。 2. 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3. 叫个别学生朗读,师引导。

4.学生轻声朗读诗歌,说说各小节儿童诗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8)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这几首儿童诗(可以独自读,也可以和同座合作读),看看哪些地方使你受到印象深刻,做做记号,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

生个别回答。

教师随机板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板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五、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6个会认的生字,11个会写生字,望同学们加强记忆,学会灵活运用。同时,我们了解了三节小诗的内容,粗略的勾勒了水墨画的画面,感受到了童年的乐趣。下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精读童年的美好、理解诗歌的意境。

六、作业布置

1.感情朗诵三首小诗,试着背诵第一小节《溪边》。

【板书设计】

18、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

童年的水墨画 江上戏水 快乐

林中采蘑菇

18 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染绿、葫芦、蘑菇”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指导学生抓住诗歌中描绘的三个典型场景,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儿童可爱的形象和快乐的心情。 教学重点:

1. 读准字音,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展示的三个场景,理解课文内容。 2. 从学习中感受儿童诗的意境,体会儿童生活的多彩与美好。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认读词语。 2.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这首儿童诗是由哪几个场景组成的?(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溪边、江上、林中)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每个场景都写了什么内容。

二、整体感知全诗,理解大意。

1. 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 2. 你能在每节诗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每节诗的内容吗?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突破重难点。 (一)仔细阅读《溪边》,回答问题。 1.大声朗读第一节,思考:

(1)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你好像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课件出示: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小溪什么什么特点? 3.仿写句子:

把 当作 像 一样 4.课件出示: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释疑:是人影染绿了溪水?还是溪水染绿了人群? 改写句子。

5.课件出示: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6.这种平静被什么打破了?发生了什么事?

齐读句子“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7.小结:如果溪边是一幅画,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

8.感情朗读《溪边》。

(二)仔细阅读《江上》,回答问题。

1.自读《江上》,边读边想象这个画面,说说在江上做了哪些活动?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

2.出示句子: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3.品读“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在江中戏水的孩子,是那样调皮,那样欢快。他们像小鸭子一样跳入水中,挥动着胳膊拨水嬉戏,“你拨我溅”“笑哈哈”写出来孩子们打水仗的场面,多么快乐啊!

4.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水葫芦”是什么?在这里指的是孩子们,形容孩子们水性极好。“一阵水花”指的是孩子们从水中冒出头来时掀起的水花,“两排银牙”是孩子们咧开嘴大笑露出了两排雪白的牙齿,写出了孩子们的顽皮可爱。

5.《江上》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6.有感情地朗读《江上》。 (三)阅读《林中》,回答问题。

1.齐读《林中》,找一找,作者写到了林中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学生讨论交流,指名回答,教师相机引导。

3.你知道孩子们为什么发出欢叫吗?发挥想象,试着说一说。

4.《林中》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有感情地朗读《林中》。 四、齐读全诗,课堂小结

这首儿童诗通过“溪边”“江上”“林中”三幅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天真活泼、充满童趣的生活场景,动静交织,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童年的水墨画。 五、课堂小练笔,仿写诗歌。 板书:

18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 钓鱼 江上 戏水 快乐 幸福 林中 采蘑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