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研究

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研究

来源:尚车旅游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调查报 题目:关于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研究 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专业;10食品质量与安全

组长:李巧玉 学号:201006020045 组员:

学号: 指导老师:

时间: 年 月 日

摘要:时代的日新月异,大学生的崇拜偶像也发生了变化,于是本人从不同方面对大学生的崇拜偶像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以安阳工学院大一的学生为主,总共调查了50名同学,写出了一下调查报告,剖析了偶像崇拜所带来的问题和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并提出了高校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大学生“偶像崇拜”这一行为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偶像崇拜、心理

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研究

偶像,作为一种认知和情感的符号,在青少年中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把某些特定的人物作为偶像来崇拜的现象,极为“偶像崇拜”。随着现代生活及走得加快,在大众传媒的强势洗礼下,大学生的“偶像崇拜”也日趋强烈话和鲜明化。

偶像崇拜,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具有的偶像,以满足自我在不同心理角度的需求;二是偶像崇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在近20年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生活在一个经济迅猛拜呈现时代性。“90后”大学生对政治偶像崇拜略高于“80后”大学生,反映出时代发展的趋势和“90后”大学生对国发展,信息高速发达的特殊时代,也是一个偶像“汹涌”的际、国内形势的关注,而“80后”大学生对商业和自我创业时代,文化、娱乐、经济领域偶像层出,已经成为当代大学偶像的崇拜略高于“90后”大学生,表明“80后”大学生对经生的人生目标和追求生活的理想。鉴于此,本研究力图通济发展的关心高于“90后”大学生;三是偶像崇拜呈现流行过对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的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崇拜偶化。明星偶像比例最高,占74%以上,说明明星对当代大学像的特点,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偶像观,从生的影响较大,且年龄越小越喜欢明星,尤其“90后”大学而促进大学生养成理性认知和至“尚”的价值目标。

根据调查,笔者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一)偶像崇拜的现象

⑴目前高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现象

调查显示,对于崇拜偶像的经历,26.0%的学生回答曾经有过,20.0%的学生回答正在经历,12.0%的学生回答没有经历但想经历,28.0%的学生回答没有经历过也不想经历,10.0%的学生回答曾经经历过以后还想经历,2.0%的学生回答曾经经历过以后不想再经历,2.0%的学生回答不清楚。显然,有56.8%的学生曾经有过或是正在崇拜某些他们心中的偶像。

⑵大学生的偶像崇拜呈现群体性

偶像崇拜是一种潮流,无论什么时期,无论什么对象,他们都表现在一组或一群人身上,而非个体或少数人的现象。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是一种从众现象,是对多数人的盲从,不随从就会觉得是一种压力,有一种孤独感。作为离开家庭、要逐渐融入集体生活的大学生而言,周围同伴群体的认同和信任尤其重要。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因为与众不同而被同伴孤立、视为“另类”,希望与群体保持一致。这种随大流和不甘落后的心理使一些大学生将偶像崇拜看作一种时尚而去崇拜同伴们公认的偶像,进而使自己与周围同伴有共同的语言和话题、融为一体而避免群体的压力。 ⑶大学生的偶像呈现多元化

在对一些大学生进行访谈调查时发现,大学生的偶像除了一些歌星、影星外,也逐渐从才华、个性、人格魅力和社会贡献等方面来选定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和学习的榜样。 ⑷大学生对偶像的崇拜方式趋向理性化

在回答是否会模仿所崇拜的明星时,66.0%的学生选择不会,44.0%的选择会。模仿自己的偶像,是许多大学生成长历程的一部分,他们通过“替代性体验”来释放心理能量和解放潜在欲望,缓解学习压力和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困境。但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有超过二分之一以上的大学生选择“不会模仿偶像”,有54.0%的大学生选择不会投入较大精力去从事支持与偶像有关的事情,例如向杂志社索要偶像的信息或是花费大量金钱去亲眼目睹偶像一面。现代大学生们对偶像的崇拜方式逐渐理性化,不再盲目崇拜。他们有选择性的接受偶像们的言行、举止和思想,带着审慎的眼光看待自己崇拜的偶像们。 (二)偶像崇拜的实质

偶像崇拜的实质,似乎是对自我的心理寄托和行为替代载体的迷信,是对信仰着的象征物、对象信仰的极端。只是一种为“我”所用的信仰与理想具体而微的终极,由“我”赋予“他”某些意义,之后按照自我的方式相信并选择效仿。假入融合了批判,偶像的意义在意义机制上就已经被自我摧毁。偶像最终也会

被自身自我摧毁„„ “偶像崇拜”是一种本能,也是人性自然的扩张,只是当这种本能和扩张因外界的因素而选择了不择手段之后,人性就必被颠覆于纵欲的尘土中。当偶像崇拜从榜样和楷模,进入到自己这一辈子非要见到不可盲目状态之后,崇拜者的人性中就会滋生出“放纵自己”、“我行我素”、“非如此不可”的欲望来,终至于陷入追逐偶像、逃避现实、失去自我的迷幻状态。 (三)偶像崇拜的消极作用

大学生偶像崇拜仍然存在着一些消极影响,对于这些消极影响,我们不能忽视,并且要认真对待,而且偶像崇拜在心理可塑性最大的青年时期,对人的发展尤其是健康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偶像的成功因素能为崇拜偶像的大学生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偶像可以作为一面“镜子”调整崇拜者的意志和行为,丰富和充实大学生们的精神生活。但是,过度的偶像崇拜就会带来相当恶劣的消极效应。

⑴ 盲目性。

盲目性就是崇拜者在没有本质上弄清崇拜内容和对象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非理性选择。大学生如果陷入盲目崇拜,崇拜的结果不但会与其本来愿望相反,而且会加剧自身所处的不利状态。部分大学生确信其偶像是完美的、没有任何缺点的,或者虽然看到偶像有不足之处却情绪化的拒绝接受现实,甚至把偶像的某些缺点和错误也不加分析的认同和效仿。

⑵ 狂热性。

狂热性是指将崇拜心理推向极端,导致一种极度的狂热,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的一种负向效应。而且,狂热性会带来理智的下降,不顾崇拜心理的限度,把本来合理和适度的崇拜内容推向其反面,变成消极的崇拜。如,当前一些大学生中出现的“上网热”、“考研热”等狂热的崇拜现象,就是表现出来的一种缺乏科学分析和不能冷静地调控情感的狂热崇拜心理。还有部分学生沉湎于对某些或某个偶像热烈的梦幻和疯狂的追逐之中,在这种自我迷茫状态下,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健康成长。 (四)偶像崇拜的积极作用

不可否认偶像崇拜同时存在一些积极作用人可以没有偶像,但不能没有信仰和理想。信仰和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对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有意义,是“追求的不灭的灯塔”。人若没有了信仰与理想,与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 这里也为“信仰”赋予了“度”的意义,过之则趋向于偶像崇拜,不及则陷入困惑与迷茫,过之与不及都可能不是最佳抉择。对信仰信奉的表象虽然不一而足,但信仰却可能从某种维度上催生理想,闪烁着无限可能的光芒。偶像崇拜属于信仰发生畸变的范畴,偶像崇拜也有发展至极端的边缘,例如人们所熟知的“追星族”现象就是偶像崇拜发展到极致的一种表现,成为盲目的疯狂的崇拜;颓废的人,由生存压力与张力促成对生活的茫然,出现所谓的“离经叛道”行为,堕落自毁,似乎失却了信仰和理想,实际上颓废人

群的潜在信仰也许是颓废和茫然本身;而自负的人以及觉悟者的信仰是可能的自我…… 信仰和理想也在不断地建设、构筑与完善,选择因人而异,这是人本意义上的自由。不过,充实的自我如同坚韧的果实,汲取人类世代相传的知识、经验与智慧,确立高尚的人生信仰与理想,让自己的生存不再像失掉了信仰与理想的尸肉那般悲哀,寻求所谓的“有价值的存在意义”或许也是一种选择…… (五)偶像崇拜的心理原因

现今年轻人崇拜的偶像变化极快,但每一轮的崇拜中,他们都那么狂热。何以明星的偶像生命并不长久,偶像崇拜现象的生命力却如是顽强?从心理学的角度 来说,青少年们崇拜偶像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追星的青少年是要追寻自我。当他们或早或迟地走过童年,面对纷繁的世界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他们这种内心深处的困惑缘于心中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自我形象,即所谓“自我同一性”。此时,他们开始思索自我的意义,他们急需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表。他们在公众人物中寻找那些具有自己欣赏特点的人物,于是明星出现了。如果明星能够有足以让他们佩服的表演,就会成为被崇拜的偶像。从这个角度来说偶像是崇拜者的代言人,是崇拜者的理想自我,也是崇拜者心目中的未来。

其次,偶像也是青少年心目中父母的替代品。青少年在生理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心理上的发展却远远滞后。由于生理上的发展,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希望能够独当一面,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然而,他们有限的生活经验又使他们不能没有父母的帮助,这种矛盾状况使他们感到很苦恼。因此,他们选择崇拜拥有能力、地位和独立的偶像,希望通过偶像崇拜来实现独立自主的目的。某种意义上,这不过是将偶像作为了父母的代替品,让偶像来行使父母对自己的控制。

再次,偶像崇拜也是青少年融入自己团体的一种手段。有些追星族是为了保持与同伴的一致而被卷入追星的行列的,相形之下他们是二流的追星族。他们追求的是让自己有所归属,是为了让自己和别人知道他属于那个团体。所以他们需要知道大家正在讨论的明星的生日、星座和爱好。

(六)如何正确对待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现象 ⑴尊重大学生的偶像崇拜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在最初阶段,崇拜大自然;人在少年时代,崇拜英雄,这是人由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大学生在继续社会化的过程中,对自己该做什么样的人有了丰富的想象,他们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印证自己的想象,需要找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作为参照物来仿效,偶像就应需产生了。因此,我们应承认偶像崇拜是大学生成长中的一种正常表现。尽管大学生偶像崇拜常

常背离一些教育者的良好期望,但我们仍然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学时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阶段,在发展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混乱现象。正如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的“心理社会合理延缓期”现象一样,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阶段需要有时间去梳理、整合所有的混乱与矛盾。在此期间,出现一些不如人意的现象是他们心理社会适应性的表现。成人对这些行为过于忧虑、责备和压制都不利于他们“迷途知返”,而要以尊重、理解、宽容的态度,允许他们借助时间来整合自己、发展自我。同样,对待大学生的偶像崇拜,我们也应持尊重的态度。 ⑵培养大学生理性思维,正确选择崇拜的偶像

人们所崇拜的偶像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市场行为,如何正确地看待偶像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如果选择正确,这位偶像便对他的一生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成为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反之,不好的偶像则会伤人神气、误人志向、毁人前程。随着大学生生理、心理、社会成熟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对涉及自我的认识问题更关心,他们强烈期望能摆脱依赖性和幼稚性,充分地发展自己的独立性,更希望获得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复。他们常常把这种迫切性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中,关注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对社会上流行的各种现象非常敏感。他们常常自觉参照社会上流行人物或媒介中宣传的名人、伟人、偶像等的品质,力图将他们的品质转化

为自己的个性品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不论这个偶像是否对其有帮助作用,都有可能被其“照单全收”。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与成人不同,他们的处世态度、生活追求、价值观念都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为了突出这种不同,证明自己的独立,他们常常有意识的做一些长辈或社会所不期望的事情。因而他们在选择偶像时也愿意选择一些并非父母和教师眼里理想的偶像,但却更能接近于他们心理需要和年龄个性等特点的人物,如青春、活力四射、随心所欲、很快成名的影视歌星及体育明星,而对父辈们大加赞赏的、需要付出艰辛劳动的军人、老师、伟人、名人、英雄、科学家的偶像崇拜就少了。因此,特别需要帮助大学生培养理性的思维,正确地选择自己崇拜的偶像。父母与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偶像评判的角色,用多种声音、从多个角度分析、从不同层面冷静地评价各种偶像,给大学生提供理性思维的广大空间。 (七)结论

对于大学生的的偶像崇拜问题我们不能完全持否定态度,而且应该以客观的态度 去看待,剔除其中的消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偶像崇拜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华 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状况--<中国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偶像崇拜状况调查\"报告 [期刊论文]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09: 2. http://www.cctv.com/special/1072/9/2.htm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