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作业
七、 论述题:
1、 联系现实经济生活,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角度说明企业应当如何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
答:(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物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又是相互矛盾的。对于商品的生产者来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价值,使用价值是他不需要的。他必须实现商品的价值,使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得到补偿。对于商品的需求者来说,有意义的则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他要得到使用价值,用于满足自己的需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表现为它们各自的实现都以对方的实现为前提:一方面,如果商品不能交换到别人手中去实现使用价值,其价值就不能实现,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就不能得到补偿;另一方面,如果不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商品无法到达需要它的使用价值的人手中,使用价值就无法得到实现。因此,作为商品生产者来说,必须生产出“价廉物美”的商品才能得到消费者的欢迎,所谓“价廉”就是指商品的价值,“物美”指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消费者都愿意购买质量信得过的产品,商品生产者首先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使消费者得到使用价值,用于满足自己的需要,才能受到消费者的承认和欢迎。其次,商品生产者还要不断的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办法,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千方百计的降低产品生产的成本,从而使产品的价格降低,最达限度的使消费者得到实惠,商品的生产者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
2、 运用货币流通规律来思考怎样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答:(1)根据货币流通规律,货币的供应量应该等于流通中货币的需求量。但是,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往往会出现纸币供应量不等于货币需求量的现象。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通货紧缩是由于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2)根据货币流通规律,商品的价格水平同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成正比。因此,通货膨胀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倾向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膨胀发生的深刻原因,是出现了使有意或被迫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因素。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往往与紧缩银根、消费者和生产者对未来经济预期不乐观宁愿保有货币而惜购惜投相联系。通货紧缩会带来经济增长减慢,甚至导致萧条。(3)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在经济生活中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首先,要控制货币供应量,紧缩社会总需求;其次,为克服短缺,恢复市场供求平衡,还应该注意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
第二次作业
七、 论述题:
1、 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对于当今的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应引起什么思考?
答(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价值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2)各个资本主义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获得超额剩余价值。(3)在各个资本主义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
值的过程中,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4)相对剩余价值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获得的,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普遍获得的。(5)当今的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谁要想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谁就得采用更先进的技术,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2、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运用财政和货币干预和调节经济的?这些调节手段对我们有借鉴作用吗?
答:(1)财政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基本手段之一,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方面。(2)国家运用财政收入时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第一,调节收入和财产分配的税收措施。个人所得税实行累进制,高收入者纳税多,它可以起到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作用。第二,对垄断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措施。这一措施可以增加垄断资本积累,刺激经济增长。第三,调整经济结构的税收优惠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扶持需要大力发展的部门和地区经济,抑制某些部门生产的增长。第四,刺激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总量调节措施。通过减税可以刺激积累增长、投资增长和消费增长;通过增税,可以抑制投资和消费。
(3)财政支出主要包括三种措施:第一,增减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这项措施可以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增减,从而调节市场。第二,增减社会福利开支。这项措施可以增减社会购买力。第三,增减直接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津贴补助、各种价格补贴、各项事业费用开支等。这项措施可以引起投资和消费的增加或减少。(4)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方面。
当经济过热时,采用紧缩性财政。第一,从财政收入上,往往采取增税手段,抑制投资,减少个人收入从而减少个人消费,抑制需求膨胀。第二,从财政支出政
策上,减少财政支出,抑制社会需求,从而把过热的经济降下来。
当经济不景气时,采用扩张性财政。第一,从财政收入上,往往采取减免税等手段,刺激投资,增加个人收入从而刺激个人消费,扩张整个需求。第二,从财政支出上,增加财政支出,直接扩大社会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复苏。
(5)货币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另一手段之一,其措施主要有:第一,控制货币发行。这项措施的作用是,钞票可以整齐划一,防止币制混乱;银行可以掌握奖金来源,作为控制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基础;银行可以利用货币发行权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第二,控制和调节对的货款。为了防止滥用货款助长通货膨胀,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规定以短期货款为限,当税款或债款收足时就要还清。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银行通过它的公开业务,起到调节货币供应量,扩大或紧缩银行信贷,进而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银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据以控制商业银行货款、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第五,调整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和银行之间的贴现行为。调整再贴现率,可以控制和调节信贷规模,影响货币供应量。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它是对特定的对象分别进行专项管理,包括:证券交易信用管理、消费信用管理、不动产信用管理。第七,直接信用管制。它是银行采取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直接进行干预和控制的措施,以控制和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国家可以依靠控制着货币发行权和金融管理权的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调节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最终影响企业、个人的经济活动,达到调节经济的目的。
第三次作业
七、 论述题:
1、 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的作用。
答:经济全球化实质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它具有促进生产力提高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这是以往经济国际化所不通报比拟的。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首先,它使市场经济的消极方面全球化了。其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利用经济全球化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它们不仅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在“全球化”过程中为垄断资本谋取巨大利益,加紧对别国的剥削和掠夺,而且在推行“全球化”过程中蔑视别国主权和民族利益,甚至采取武力威胁和政治、意识形态渗透等手段,企图建立美国主宰全球事务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最后,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局部危机极易引起全球化的动荡甚至危机。总之,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表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可以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条件,但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2、 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实际,说明中国为什么要发展市场经济?
答:(1)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既不姓资,也不姓社,资本主义可以搞,社会主义出可以搞。
(2)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同商品经济的性质相适应,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优化资源配置,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能激励创新。
(3)西方资产阶级利用市场经济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创造了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
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资本主义的发展经验值得人们借鉴。
(4)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市场化改革每前进一步,都释放出推动经济发展的能量,给国民经济带来生机与活力。
根据上述分析,市场经济总体上优于计划经济借机,因此,我们应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四次作业
七、 论述题:
1、 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什么?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是什么?你认为实现科学技术进步的关键何在?
答:(1)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一旦加入生产过程,就转化为物质生产力。 (2)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3)技术进步是通过两种途径推动经济增长的:一是技术进步通过对生产力三要素的渗透和影响,提高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二是科学技术作为的产业,其产值直接成为国民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4)在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中提高人的素质是关键。
2、 我们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答:(1)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它是在经济国际化基础上形成的,是经济国际化的新阶段。
(2)经济国际化指的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内容主要为商品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生产国际化。
(3)标志着经济国际化进入新的阶段,标志着经济全球化到来的条件产市场经济全球脂和信息传播全求球化。只有发达国家的参与,达不到经济全球。70-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民族经济的发展,加快了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苏联和东欧的演变,坚持社会主义的中国等国家实行市场化经济改革,加速了与国际市场接轨。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经济信息能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一切都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条件。
(4)经济全球化趋势,在形成的过程 中有以下特征:第一,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逐步包括所有国家和地区。第二,各国的经济活动迅速向全球各地扩展。第三,各国经济之间,逐步发展到互相交织、互相融合。第四,国际经济逐步步入协调,协调机构的权威逐步增强。
(5)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首先,从机遇看,经济全球化嘉宾来了更多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扩大国外市场和学习科学管理的机会。总之带来加快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产业演进的机会。其次,从挑战看,主要是经济全球化要求实行的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带来的巨大压力和风险。
(6)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的对策是:第一,应当积极审慎参与,充分利用机遇,主要通过引进的方式迅速发展壮大自己,提高竞争力,努力赶超发达
国家。第二,面对挑战,即要顺应潮流,又要秩序渐进,趋利避害。努力减少负面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