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填空题
1.训诂:在汉代产生的一种工具性专门工作。
2.“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3.孔颖达:“诂”是解释“异言”,即解释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称呼;“训”是“道形貌”的,即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4.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将“训”解释为释“重语(叠音词)”
5.黄侃“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6.训诂工作:用语言解释语言的行为。
7.训诂分类:(1)注释工作;(2)纂集工作;(3)考证工作。
8.自觉的体例:训诂家在训诂工作开始时就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制订的,它体现为固定的表述格式和程式化用语。
9.自然的体例:是由训诂家对材料的把握比较熟练时而自然形成的较为一致的程式化语言格式,它缺乏理论的一致性。
10.训诂工作者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①介绍,②发展。
11.训诂学是以前人的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
12.训诂学的内容,有如下两点:①释词和解句;②辨析古书异例。
13.训诂: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
14.训诂学: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
15.训诂工作的基本任务:对古代文献语言的意义进行探求和解释。
16.训诂学的作用,大体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指导语文教学;②指导古籍整理;③编纂辞典。
17.训诂工作产生于先秦。
18.训诂工作产生于先秦,是适应教育的需要。
19.两汉是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
20.真正的以解释文献语言为目的而系统进行的训诂工作是从汉代开始的。
21.正真的训诂在汉代产生的原因:①语言文字发生了较大的变化;②师说差异;③统治的需要。
22.今文经:指用汉隶写成的儒家经典,多数靠口耳相传,不拘泥于字词本身,而好发微言大义,治经重实用而轻学术。
23.古文经:指先秦六国古文书而在汉代被陆续发现的一批儒家经典。
24.鲁人毛亨的《毛诗诂训传》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古文经学的最早的注释书。
25.“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出现在《毛诗诂训传》。
26.郑玄及其《毛诗笺》、《仪礼注》、《周礼注》、《礼记注》
27.《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尔雅》共十九篇,前三篇解释一般词语,后十六篇解释各种名物。训释词义专书之祖。
28.《方言》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作者扬雄。《方言》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对方言词汇进行比较研究的专著。
29.《释名》作者刘熙,东汉北海人,是第一部用声训方法追求名源的专书,也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著。
30.《说文解字》作者许慎,这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它以“六书”理论为指导,从音、形、义三方面作了综合性的研究。分540部。《说文》是文字学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是借以解读文献语言的训诂专著。
31.四大纂集专书:《尔雅》、杨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刘熙《释名》。
32.汉代经学:经学发达,推动了训诂工作的兴盛,而训诂大师的涌现,训诂体式的完备,以及条例严密的经传注释和研究词汇词义的语言学专著的问世,则标志着训诂工作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而独立。
33.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魏晋隋唐
34.孔颖达编订《五经正义》,他摒弃南学与北学的地域偏见,兼容百氏,融合南北,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尽行保存,完成了中国经学史上从纷争到统一的演变过程。
35.再度注释的目的是为了疏通和证明一度注释,其中一些成果已经是进一步的考证。这种训诂体式,深化了训诂内涵,并留下了更为重要的训诂材料,间接的开启了清代的考据之学。
36.再度注释局限:“疏不破注”。
37.史部:裴骃的《史记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等。
38.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郭璞《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
39.集部:李善的《文选注》、郦道元《水经注》等
40.集解:汇集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
41.集注:汇辑或综合诸家对同一古籍音义的注释。
42.陆德明《经典释文》共三十卷,第一卷序录可以看做全书的纲要,包括序、条例、次第、注解传述人等内容,从第二卷起依次集录有关“十五经”等经典的音义材料。
43.唐玄应与慧琳的两部《一切经音义》训释对象:佛教经典
44.文字类:魏张揖《字诂》、晋吕忱《字林》、梁顾野王《玉篇》
45.收集俗字、难字、杂字、错字、异体字的:张揖《难字》与《错误字》、沈约《俗说》
46.文字规正方面的专书:颜师古《字样》、颜元孙《干禄字书》、张参《五经文字》
47.汉末受佛学声明的影响发明了反切注音法,魏晋学者继续对声韵进行研究,从而产生了声韵专书。
48.韵书:李登《声类》、陆法言《切韵》、孙缅《唐韵》。
49.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宋元明
50.疑古表现在经学训诂上,随意怀疑和改动经书原文,基本不信汉唐旧注而代之以力学的说教。
51.疑古表现在字学训诂上,则不信《说文解字》,而常用自己的“理据来说文解字
52.朱熹的训诂学著作及其成就:《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他继承了传统训诂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又融入了时代精神,形成了独具时代风格的训诂学。
53.明末训诂进展的表现:字书: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雅书:朱谋玮《骈雅》、方以智《通雅》;方言:陈士元《俚言解》、张存绅《雅俗稽言》、李实《蜀语》;综合性:黄生《字诂》和《义府》。
54.史部:吴师道《战国策校注》;虽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但仍存汉唐遗风,言之有据,简洁实用,不空衍其说。
55.集部:洪兴祖《楚辞补注》;对唐宋文人的文集、诗集等也多有注释。进一步扩大了训诂工作的范围。
56.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清代
57.顾炎武:开导清代学术风气、奠定了清代即音求义的训诂方法论基础。
58.戴震的学术成就及其治学方法:戴震是皖派的开山祖师,主张把义理与考据结合起来,以考据通义理;注重以形证义,以音求义,在实践中发展了形音义互求的训诂思想。著作有《转语二十章》、《方言疏证》、《孟子字义疏证》等。
59.段玉裁著作:《六书音均表》《诗经小学》《周礼汉读考》《说文解字注》。
60.王念孙著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释大》等。
61.王引之著有《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等。
62.沈家本:《历代刑法考》
63.训诂学科理论的创建期——近现代
64.章太炎:(国学大师)使传统“小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真正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开创出一门完全独立的语言文字学。
65.黄侃:(北大任教,章太炎徒弟)构拟了第一部训诂学讲义,进行了独立的专科教学,使训诂工作上升为一门有体系的理论学科,从而彻底脱离了经学的附庸地位;
66.标志着训诂学走向现代的是胡朴安的《中国训诂学史》和齐佩瑢的《训诂学概论》。
67.随文释义训诂材料的六大类别: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征引类、音义类
68.注释中说明用字现象或字际关系的用语很多,常见的有:①读如、读若、读为、读曰;②假借字、通;③同、即;④古今字;⑤当为、宜为、当作、字之误、声之误;等等。
69.读如、读若、读为、读曰:表示借字和本字共记一词,应该按其中表词明确的字来理解词义。
70.通:表示通假字和本字的关系,这里的“假借” 指的是用字上的通假。
71.同、即的含义和用法:说明异体字关系。
72.古字、今字、古今字的含义和用法:多用来说明不同时代记录同一词项用字不同的现象,这些不同时代的用字虽然字各不同,却“同物同音”,也就是记词功能相同。
73.当为、宜为、当作、字之误、声之误的含义和用法:用来说明用字不当现象,指出应该按某个正字来理解其词义。
74.“之言”用于沟通字际关系的用法,主要用于训释词源意义或沟通同源词,有时却是说明用字关系。
75.解释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工作,是阅读典籍的基础。
76.谓之、曰、为的含义与用法: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作”,通常用于在属中求别,也用于同义词的辨析。
77.谓的含义与用法:多用来解释词的具体指向,说解特定语言环境中词语的特殊义、灵活义,或者点明被释词具体所指的人或事(指)。
78.犹的含义与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主要用来沟通词的相关含义和古今变化。
79.之言的用法:主要用音义相通而具有同源关系的词作为训释词,也有用本字解释通假字的。
80.貌的含义与用法:用来表示事物的某种形态,有描写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样子”。被训释词主要为形容词,其中大部分是叠音词或连绵词。
81.分析句读是注释古书的先行工作。
82.原文:指被注文献本身的文字语句,为文献作者所写;
83.注文:指注释家附在原文下面(或后面)的注释文字,为注者所写。
84.注家:对原文进行注释,或对注文进行再注释的人。
85.注点:指加注的地方。
86.注释对象:也叫做被注释项,是指被注释的语言单位,可以是字、词、语句、语段,也可以是篇章。
87.注释内容:根据需要对被注释项进行的注释。包括标注字音、分析字形、解释词义、考辨名物、沟通字际关系、探求音义来源、阐述语句大意,等等。
88.注释语:也叫注释项,是表述注释内容的词句或语段。
89.注释用语:也叫训释用语,指常用于注释语中的具有比较确定的含义或功能的程式化词语,如“读为”、“谓之”、“犹”、“之言”等,一般称为“训诂术语”。
90.训条:一个被注释项及其相应的注释项合称为一个训条或一条注释。
91.训诂专书的分类:书面训诂材料纂集,口语材料调查纂集,理论分析归纳定义。
92.集中材料以查用:《尔雅》、《方言》、《小尔雅》、《广雅》、《经典释文》、《经籍纂诂》等的编纂属于这一类。
93.在明确的语言文字学理论指导下对字词的原创性解释。《说文解字》、《释名》等书的编纂属于这一类。
94.《尔雅》: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大约成书于战国末年。目的:集中先秦古训,以便做到以标准语释方言俗语,以常用语释难僻词语,以当代语释古语。
95.《方言》:汉代学者对各方言区语言词汇调查的总集,作者扬雄。目的:既沟通词义的古今差别,同时又说明语词在共时的地域差异,从纵横两方面把握语词因时间和空间变化而造成的异同。
96.《经籍纂诂》:清阮元等编纂的大型训诂纂集专著。宗旨:汇集经传训诂。
97.《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目的:纠正当时人们因不明字例之条而随意曲解字形的谬误他集中了秦代规范的小篆、周秦时期的古文、籀文,以形为纲,从9353个正篆中分析归纳出540部首,以部首统系所从之字,用“六书”的理论,分析字形来讲解字义、字音,同时融会贯通经典中的大量训释,揭示了汉字形、音、义统一的特点。(被称为“字圣”)。
98.《释名》:东汉刘熙撰,第一部用声训方法追求名源的专书,也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著。
目的:对老百姓日常称说但不知其来源的语词进行探源,《释名》主要采用声训方式,既说明事物命名的理据,同时也证明了以声音为线索探求名源的原理。
99.训诂专书:按其类聚方式和编排原则分成的三个类别:义书、形书、音书。
100.义书:《尔雅》、《小尔雅》、《方言》、《释名》、《广雅》,均按意义的类别汇聚词语;
101.形书:《说文》、《玉篇》、《类篇》,都是按部首编排的;
102.音书:《广韵》、《集韵》,都采取按韵归字的方法编排。
103.《说文》:全书采取“分别部居”的方式,将所收的9353个正篆归入540部首中,这540部首是540个分类单位。
104.《尔雅》:主要按事物类别分篇,将纂集材料分为19篇,19篇在编排时把相关物类排在一起。
105.《广韵》:将所收之字按声音分为206韵,206韵又按平、上、去、入四声分卷,平声字多,分为两卷,所以全书共五卷。这206韵与四声就是它的分类类聚单位。
106.训诂专书:就其编纂目的的自觉程度和对材料的整理程度来分,可以分为三类:①集合贮存型;②遴选调查型;③理论分析归纳型。
107.集合贮存型:按照一定的编排原则,客观地、按随文释义的本来面貌纂集训诂材料。目的:保留材料的原貌和提供材料的原始出处。代表作:《尔雅》、《经籍纂诂》
108.遴选调查型:对材料进行筛选、处理和加工后再进行编辑,以求适应纂集目的。代表作:《方言》
109.理论分析归纳型:带有比较明确的理论目的,并在理论的指导下制订编排原则的纂集。
代表作:《说文解字》、《释名》
110.训释原理:词义训释这种实践工作中所蕴含的基本道理。
111.词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是音与义的最小结合体。
112.字将已具备语音、语义的词记录下来,成为形、音、义的统一体。
113.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义的运用单位。
114.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相对于语言的词来说,字是第二性的。
115.字与词的对应关系:①一个字记录一个单音词,如“水“;②一个字记录多音词的一个语素,如“天下“;③一个字记录多音节语素中的一个音节,如“犹豫、蟋蟀“;④一个字记录两个单音词的拼合,如“诸、孔”。
116.直训:单字相训,用一个词解释另一个词;
117.义界:用下定义的形式,用一个短语或句子解释一个词。
118.并列式直训:两个主训词意义相近、相关。可拆。例如:“均,平遍也。”可拆为“均,平也。”“均,遍也。”
119.并列式直训变体:两个主训词意义相对。不可拆。例如:“踵,一曰往来皃。”这里“往来”不能拆开, 既不是“往”也不是“来”,相当于“复”。
120.否定式直训:不/非+训释词例如:浅,不深也。假,非真也
121.偏正式义界:说明性质例如:“壤,柔土也。”
122.否定式义界:训释词中用“不”否定谓词,不可分。例如:“饥,谷不熟为饥。”
123.义指词义:即词所负载的客观内容;
124.训指训释:即对词义这一客观内容的人为表述。
125.就语义而言,词通常以两种状态存在:贮存状态与使用状态。
126.随文释义的三个任务:①确定义项,②明确指向,③陈述具体义值
127.从西汉开始,训诂学就确立了两种基本体式,即随文释义的注释书和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
128.训诂三规律:①一个词可以被若干个常训词训释;②同一个常训词可以有不同的意义;
③不同的常训词可以有相同的意义。
129.形训:与字形相贴切的意义训释叫,一般是说明本义的。
130.声训:根据词的声音线索,用音同音近而意义相通的词来解释词的得名根据或词义内涵。
古人声训的声音根据可分为:一,双声;(踟蹰)二,叠韵(徘徊);三,声韵。
131.《释名》全面使用声训方法说明词义。早期声训除了音同音近以外,缺乏其他根据。因此,对同一词可能有若干种解释。早期声训不可能建立在自觉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基础上,不能算作严格意义的声训。《释水》:山夹水曰涧。涧,间也。言在两山之间也。
132.右文说:宋代王圣美提出“右文说”,认识到通常在形声字字形右边的声符也表示意义。“右文说”注意到语音与语义的联系,也反映了一部分汉字的声符表义现象,有可取之处。但又存在严重的缺陷
133.清人在“右文说”的基础上摆脱了形体的拘限,研究语言文字本身音近义通的普遍现象和规律。主要代表人物有明末清初的黄生,清代的戴震、程瑶田、段玉裁、王念孙、郝懿行、黄承吉、陈澧等人。
134.四书集注:朱熹所著,有《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
135.谓:使用这个术语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前面。它的作用是用来拿一般释特殊或拿具体解释抽象。
136.考证因考释目的和论证取向的不同,可以分为证实与反驳两大类。
137.对未有结论的问题证明其结论;对已有的结论加以考察核实,证明其正确,均属于证实类。前者为初证,后者为复证。
138.对已有的结论提出异议,以证据推翻之,同时提出新的证据而易以新的结论,属于反驳类。
139.一般的考证由发疑、取证、释理三部分组成。
140.发疑:是产生词义考证的动因,考证的特点即是因疑而发,是有针对性的。
141.取证:将能够说明结论的证据收集起来,编排起来,以证明结论的可靠。
142.考证:的证据分主证与旁证两种:主证:与结论相关而可以直接证明结论的例证; 旁证:与结论虽不直接相关,但经过推论或比较,对导引出结论有积极作用或决定作用的例证。
143.在使用证据证明结论时,必须讲述证据的可靠性和阐明证据与结论的关系,这个过程叫做释理。
144.释理:包括释语理与释事理两类:①释语理指对语言规律的阐明;⑥释事理指对思维逻辑、历史事实和文化背景的阐释。
145.叠韵:两字之韵同在一部,即可断定同韵,也就是叠韵,如螳螂[táng láng] 。
146.双声:两个字同一声母的,即可断定为声同,即双声。
147.上古韵文:主要是《诗经》,《楚辞》、《周易》、《老子》中也有不少押韵的文段。
148.谐声:根据段玉裁“凡同声必同部”的主张,同声符的形声字上古同韵。
149.重文:异体字互换的声符也可以确定为音同音近(也就是异体字)。
150.注音:包括直接注音,以及“读如”、“读若”、“读为”、“读曰”。这些术语说明了字词间的音同音近关系。
151.异文:指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或文献的本文与该书在他书的引文中用字的差异,以及同一个词在文献中不同地方的用字差异。异文中的同音词、同源词、和异写词可以考音。
152.声训:声训一般是同源词互训,即使是意义没有关系的错误声训,训释词与被释词声音也总是相同或相近的。
153.假借:古代训诂往往以本字释假借字。假借材料可以研究古韵,也可以研究古声。
154.笔意:是能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155.笔势:则是经过演变,趋向符号化,看不出造字意图的字形。只能根据笔意以形索义。
156.造意:指字的造字意图,实义则是由造意反映出的词义。
157.因声求义:一种利用语音线索来明假借、系同源、考证古书词义的方法。
158.因声求义的两大作用:①破假借;②求语源。
名词解释、论述题
1.再度注释,指的是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这种解释既要补充说明两汉的注释没有说明的地方,又要对汉代注解进行梳理,以便使当时的人对经书原文有更深刻的了解。
2.李善注:采用了“征引”的训诂体式,这种体式极少对词语进行正面的训释,而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在此之前词语出处的语料及解释,由于采用这种体式,李善注中征引文献典籍异常广博。
3.宋代疑古风气产生的原因:①是程颢、程颐、朱熹等代表的宋明理学的需要;②是训诂工具的改进,为疑古创新提供了客观依据,宋代开创了古音的研究。
4.右文说:创说者:王圣美,,是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的文字现象,是以形声字为考察范围的。揭示了音义相关的部分规律,对后世训诂学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5.乾嘉学派及其学风特点: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6.王氏父子的成就:①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②注重研究复音词,对汉语复音词的内部结构作了深入分析,并从训诂角度,分出了其中具有同义语素的一类,揭示了“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的特征;③运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许多修辞条例和语法规律,在虚词训诂方面创获很大。
7.清代训诂学的特点:①清代训诂学一方面在治学方法上和训诂理论上总前人之大成,使其条理化,系统化;②同时又大规模地整理注释古籍,汇纂各种训诂材料,从训诂实践上卓有成效地发展了传统训诂学。
8.随文注释:直接针对文献中的字、词、句、章的意义进行解释,一般只解释被释对象在文句中的具体含义,解释的内容依附于原文存在。
9.句读[dòu]:古文是没有像现在的标点符号的,因此需要“明句读” 。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
10.解释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工作,是阅读典籍的基础。
11.讲解语法现象:①对虚词的认识与解释。②讲解实词的特殊用法。③分析句式。
12.互文是指并列的两个词组或对偶句中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或词组互为补充、互相发明的修辞方式。注释书中常用“互见”“互相见”来说解互文。(《木兰诗》)
13.连文是表达中由于某种需要而连用相关词语的一种修辞方式。注释书常用“连言”“连类而及”来说明。
14.变文:行文中运用同实异名关系改变用词的一种方法。对变文的训释常以“变言”“变云”“变曰”或“某犹某也”、“某亦某也”等形式出现。
15.原文指被注文献本身的文字语句,为文献作者所写;注文指注释家附在原文下面(或后面)的注释文字,为注者所写。关系:原文可以不要注文而独立存在,注文一般不能离开原文而独立存在。
16.对待古注的态度:①充分认识古注的价值,不随意否定古注;古人做的文献注释有两个优势条件决定其可信度比较高:一是去古未远,对文献原文的语感和历史文化背景比较熟悉;二是注家大都为小学和经学鸿儒,具备理解和传授经文的素质。②正视古注存在的问题,对古注做必要的评判;由于时代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局限性,古人注释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思想观念上有的可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在注释态度上有的太重师说守家法,墨守成训,讲求疏不破注;在注释形式上有些注疏广征博引,堆砌材料,过于繁琐;在注释结论上,往往众说并存,良莠不齐,甚至出现错误。
17.训诂专书:在随文释义的基础上,按一定的目的、体例,集中而系统地解释字词的形、音、义的专门著作。
18.训诂专书三种类型的相互区别①集合贮存型是对书面训诂材料的客观汇集,训诂材料在编纂之前就已经存在于具体语境;②遴选调查型是对口语词汇调查材料的汇集,被训词脱离了语境,处于贮存状态,编撰者的主观参与更多,词义概括性更强,因而更接近语言本体的研究;③理论分析归纳型对被训字词材料有鉴别规整,训释词义有语言学的主张,有统一的规范原则,脱离具体的语境而对词语作概括性的定义,训诂工作有理论指导。
19.训诂专书的作用:①促进了理论训诂学的发展;②为字词考证提供了系统的材料。3.促进了后代的辞书编纂。
20.语言文字的错综变化对字词对应关系的影响:①因词义引申渐远、分化为新词而文字未变,形成一字记录多词的现象,如“朝”;②因文字假借而记录了不同的词,形成一字记录多词的现象,如“角”;③因汉字存在大量异体字,形成多字记录一词的现象,如“哲、喆”;④因词义引申或意义使用的范围不同产生文字孳乳现象,形成以不同的汉字记录音义相通的同源词的现象,这些汉字的形体或相关,或不相关。
21.直训与义界的关系:区别:对词义的阐发有简约有详细。联系:在注释上有同样的作用,在理解词义上有同样的价值。
22.贮存状态的词义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贮存状态的词义及其意义训释体现在历代编纂的辞书中,词义训释多是从词的理性意义出发,每个词一般有多个义项,每个义项又都是经过概括的。使用状态的词义即个人言语中的具体意义,它不但有具体涵义和固定所指,还可能带着说、写者个人的经验和感情色彩,是在语言的具体运用中产生的具体的、特定的或临时的意义。
23.训释词与被训词并不是等值的。它们的内涵有差异,从词源意义的揭示来说,被训词意象所表示的意义特征被模糊、忽略了,训释词与之对应的是一个理性的、宽泛的意义类别。被训词往往是多义词,可以被不止一个训释词训释。训释词除了要分析它所代表的不同意义,还要分析它是在解释意义,还是在说明现象。
24.四书集注:朱熹所著,有《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
25.谓:使用这个术语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前面。它的作用是用来拿一般释特殊或拿具体解释抽象。
26.考释:指考求审核原始文献材料,据以对已作出的或尚未作出明确训释的疑难词义进行探求,或对原有训释提出质疑,重新解释。
27.证明:则是根据所找出的文献材料证据,论证说明,得出结论。
28.同义词之间的差别:①外延宽窄,如“好、美”;②程度深浅,如“饥、饿”“疾、病”;③使用对象,如“崩、圆寂”;④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
29.以形索义:运用表意汉字的字形与它所记录的词相互适应的关系来推求本义的方法。
30.音义之间的关系分“约定俗成”和“音近义通”两种情况。在文字上相应地反映为同音字与同源字的存在。
31.因声求义:一种利用语音线索来明假借、系同源、考证古书词义的方法。
32.字的孳乳:为了与旧词区别,新词的派生往往另造新字而与记录旧词的汉字成为同源字,这种现象叫作字的孳乳。
33.比较互证:指用已知的词义相关来证明类似的词义也相关的方法。
35.训诂学的应用:①应用于文言教学,②应用于古籍整理,③应用于辞书编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