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感?
存在感:你的价值观得到了体现,并被他人认可,这种感觉就是存在感。
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感: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实现效度的评判尺度;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学科认同感、体现学科存在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气场;是展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信和学科魅力的优势方面;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的内涵要求所在。
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感缺失原因
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现状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被认为是作为党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呐喊,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高大上”定位,与学生有距离感,缺乏亲和力和生活气息;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课堂,学校作为公共必修课,有的老师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灌输,方法单一,没有形象生动例子,趣味性不足;第三,大多数学生觉得理论枯燥,原理抽象,说的都是“大空套”话,缺乏说服力,学生听课积极性未被激发,更无自觉性可言。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活动开展的形式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突出的实践性。在哪体现?实践都去哪了?
有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只是流于形式,或者与专业毫无关联的实践活动(没有实践基地,没有制度保障,实践渠道单一)。实践的形式的主义,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感缺失的根源,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践性,课堂纯理论,单一方法灌输的直接原因。
三、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感?
方法:“三自一结合一反对”。
1.“三自”:理论自信(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人学,充满人文关怀,是中国共产党的优势。理论自觉(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理论武装(学生)多读马克思主义原著,特别是经典著作,理解和感受他们的思想智慧。
2.“一结合”: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生活实际相结合。(老师和学生)
A.教师:多从生活经历,社会感悟出发,课堂联系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讲授;选取马克思主义原著经典趣味句子,关心学生生活实际,寻找共同话题;可以以课堂讨论,案例启发多种教学方式,改变单向“孤岛效应”。
B.学生:脚踏实地,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走近群众,走进生活,得到第一手资料。(“三支一扶”计划,“服务西部”计划,社会志愿者服务等实践。)“脚下粘有多少泥土,思想政治教育就有多少效度和热度”
3.“一反对”:反对主观主义。(老师和学生)
主观主义:“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在
延安整风运动期间用这幅对联形象地讽刺了主观主义的学风。
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1941.5.19)写了《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其中在批评主观主义时说:“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 。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演讲,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词语】:嘴尖皮厚腹中空 释义:说话尖酸刻薄,脸皮厚,腹中没有真才实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