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摘要]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又一大媒体,使我们可以更广泛、更快捷地了解世界、接受信息、传递信息、获取知识,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但互联网也有信息混乱、理性缺乏、管理困难等消极的一面,又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形态、人际交往等方面造成强烈的冲击,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课题。研究网络条件下大学生思想的新特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尽快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改变工作方法,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计算机网络在我国高校越来越广泛的普及,大学生成为触网最广泛、受网络影响最深的群体之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又一大媒体,使我们可以更广泛、更快捷地了解世界、接受信息、传递信息、获取知识,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有信息混乱、理性缺乏、管理困难等消极的一面,又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形态、人际交往等方面形成强烈的冲击,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课题。研究网络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网络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
目前,青年学生与网络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从交友、购物、到学习、娱乐、登录论坛发表观点等,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随着网络对我们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其先进的技术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1.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互联网的普及,将社会、家庭与学校有机连为一体,各方齐抓共管,强化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使得原来相对单一的学校教育变成了社会、家庭、学校共同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更加明显。网络时代,大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超过传统三大媒体的总和,网络也是大学生最信任的媒介,网络所拥有的巨大信息资源可以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宝库,利用信息网络所提供的丰富的、最新的思想政治理论,利用网络资源中图形、动画、声音具有的形象化、趣味化的特点,发挥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的速度优势,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更加及时,更具有时代感。同时,利用网络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模式,变呆板为灵活,变说教为互动,变单向灌输为双、多向交流,变静态为动态,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新颖、多元、轻松快乐,学生更容易接受。
2.网络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性和时效性。方便快捷,是信息网络最重要的特点,信息高速公路可以使我们的信息实现瞬间传递,大学生再也不
必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规定的教育,而是可以凭借网络在任何一个联网的地方,随时获取教育者发布的信息,也可以与先哲、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聆听教诲,塑造灵魂。同时,随着网络入教室,进宿舍,网络已经由原来高校面向学生的重要媒介,变成了主阵地。利用网络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网络具有虚拟性,匿名登录,隐藏身份,虽然一方面为一些学生无所顾忌地在网上发布不负责任甚至错误的信息和言论提供了便利。但另一方面,网络社会又有着某种程度的真实性,大学生最愿意通过网络与人交流,在网络社会的虚拟空间,通过各种聊天软件,学生可以与教育者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和沟通,这能避免面对面交流的尴尬与拘谨,使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把平时想说又不敢说或者不好意思说的问题说出来,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使教育者更真实地把握受教育者的脉搏,从而有针对性地通过网络教育引导学生。同时,网络交流更具有平等感,像朋友间拉家常,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3.网络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网络上的论坛、QQ群等,通过双向或者多向交流,大学生可以作为独立主体参与讨论,平等的交流使大学生可以接受来自多方的不同角度的建议。不受限制的访问自己感兴趣的站点,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发展自己的特长,完善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博采众家之长,加以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避免了偏狭,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又可以参与实践,在这里可以大胆尝试、不断开拓,不断创新,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网络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问题
1.网络文化冲突加剧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复杂性。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可以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不受时空限制,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在这里传播、融合、碰撞,既相互竞争又相互渗透交融。网络的迅猛发展为那些别有用心的大国对我们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提供了新的手段,西方发达国家借助网络优势,依靠其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在信息自由流通的原则下,加速发展信息网络,垄断信息资源,大肆传播其意识形态和文化信仰,借以削抵他国优良文化、道德、传统和精神基础,借经济全球化推行全球政治西方化。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而尚未完全定型的关键时期,这些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2.虚拟的网络环境导致部分大学生心理异常、人格变异。网络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合理利用网络,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但如果运用不当,网络的虚拟环境与现实社会混淆,导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退化,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引发“网络依赖症”“网络孤独症”。网络虚拟环境下的点击鼠标、敲击键盘、人机交往、人机对话,上机“隐身”,频繁更换网名,甚至通过技术手段隐匿IP地址,沉迷于网络天地之中不能自拔,交往、语言、书写等能力退化,人际关系淡漠,回到现实生活变得无情自私,对集体、他人漠不关心,天长日久,导致自闭症等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缺少有效地监督,极容易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世界里随心所欲、肆无忌惮,恶意攻击、谩骂,散布传播虚假信息,甚至制造传播病毒,侵犯知识产权等不道德的行为,有的还会触犯
法律,受到惩罚。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重的冲击。
3.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挑战。网络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冲击,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挑战。教育者的素质优劣,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网络时代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也正是这种优势,使教育者得到了信任和尊重。但在网络时代受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查到许多公开的或内部的、小道的或大道的消息,教育者不知道的东西,受教育者往往早已了然于胸,教育者也就失去了这种信息优势,有时甚至会处于劣势,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迅猛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科技往往手足无措。同时,面对这样一个信息共享、交流多样、行为自主、四通八达的网络世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会学习、促膝谈心、写心得体会、思想汇报,评先选模、树立标兵的方法已经过时。因此,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方法,更应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手段,为大学生提供生动、鲜活的信息。
三、网络时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1.建立健全的校园网站。校园网站既是网络思想工作者的教育手段,也是网络思想政治的战斗武器。所以高校思想工作者一直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和了解。网络中心应该对校园网的各个版块的建设提出明确的要求,建立明确的管理规范。要建立全面的校园网,开发有校园特色的网站版块,吸引大学生;努力使“两课”教育进网络,发挥网络开放性、及时性、交互性优点;在网上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保网上主题内容有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同时应强化网络管理,引导学生抵御西方不良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渗透,利用科技手段过滤、清除黄色、暴力等网络信息垃圾,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绿色安全的上网空间。
2.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网络自律教育。网络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必然改变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和价值理念,对大学生而言,这种影响尤为深刻、广泛。所以,高校更要注重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教育。要特别强化“两课”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文化素质系列选修课程;要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生活,提高学生的技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要请进来、走出去,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文素质教育,抵御不良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另外,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把加强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教育,依法使用网络、文明上网等内容作重点讲授。还可以通过网络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网德大讨论等活动,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强化大学生网络自律教育,规范上网行为,通过主题班会、思想政治课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律素养教育,明确网络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有负面的影响,要求大学生合理、有节制地使用网络,避免网络依赖、网络沉溺现象的出现。加强对学校机房、实验室、图书馆等网络的管理,对学校附近的网吧也要经常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发挥校园“心理咨询室”的作用,举办各种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讲座,让大学生了解网络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预防方法,对大学生中已经存在“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干预,做好心理咨询、疏导和调适治疗工作,尽快使他们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
3.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专业队伍运用网络开展工作的能力。网络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和网络紧密相连。高校的网络管理,融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技术于一身,这就必然要求高校建立一支精通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他们不但能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具备较强的政治素质,较高的理论水平,优秀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良好的信息道德,把信息技术与政治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从容面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能利用网络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二是要充分利用网上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对学生进行形势、政策引导,为学生排疑解难;三是要把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如板报、学报、报刊、班会等,及时地转移到网络中来,利用网络加强正面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总之,研究网络条件下大学生思想的新特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尽快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改变工作方法,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正确应对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韦鸿鹏,谭璐.网络交往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负面效应[J].求实,2004(6).
[2]王育菁.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高教论坛,2004(2).
[3]杨曦.网络时代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3).
[4]刘丽芳,边虹铮.浅谈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B/OL].http:// hbzgw.hebei.com.cn/hbzg/200908/t20090826_418209.shtml,2006-01-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