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再度的老字号
在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的大上海,市场经济大潮扑面而来,中华老字号的生存环境和消费行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面对时尚生活元素的,外国品牌的抢逼围,不少老字号缺少对决招数,至使金字招牌黯然失色。而城隍庙的老字号不仅延续了近现代中国民族手工业的一线血脉,更因为经历了多次脱胎换骨般的痛苦历程,获得了新生,获得了在城隍庙继续存在及发扬光大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也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好钢用在王大隆
清嘉庆三年(1798年),有一位姓王的铁匠在大东门内曲尺湾(今四牌楼路一带)开了一家铁匠铺,打造老百姓家用的菜刀、剪刀和马镫、门窗插销等小铁器。王氏及其后代完成原始积累后,于同治九年(1870年)增建房屋,开设了一家刀剪店,并到南市大东门肖大隆剪刀铺学习制作剪刀打制技艺,学成回来后为了表示技艺有渊源,遂将铁匠铺命名为“王大隆”。当时城里的商铺都是前店后工场格局,王大隆也不例外。因为本钱少,有时也向别的作坊选购一些上等刀剪毛坯,经加工打磨成成品上市供应。
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王大隆第五代传人王志伟为王大隆的崛起起到了关键作用。王志伟精于“淬火”工艺,又聘请了一批锻铁高手,所制大小剪刀式样新颖,又十分锋利,裁衣剪刀一次可剪20多层布料,王志伟将其命名为“伟剪”。王志伟确很有品牌意识,凡刀剪打成后,即打上“王大隆”的钢印。由于质量上乘,王大隆的剪刀很快誉满全国,与当时的苏州昌记张小泉、杭州泰记张小泉并列为三大名剪之一。不久王大隆从曲尺湾搬迁到城隍庙内营业。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王大隆迁入法租界继续营业,抗战胜利后又回到城隍庙,并在丽园路58号建立了王大隆刀剪厂,不仅继续产生名牌产品“伟剪”,还推出皮剪、内衣剪、园林剪等品种,还有专供学生使用的圆头剪、专供专士使用的翘头剪、指甲剪、吃瓜子用的瓜子剪、剪纸用的花边剪等。
今天的王大隆已经成为上海的一家名特商店,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王大隆先是在外地建立生产基地,定牌监制自己的刀剪。近年来又与海外厂商合作,掌握国际市场刀剪的发展信息,选用优质钢材,定牌生产国际流行的刀剪款式,使老字号的新产品具备了向国际优质名牌挑战的实力。
走进这家百年老店,分明感觉它春风再度,商品陈列非常人性化,敞亮通透,便于顾客选购。我在店铺内随手拿起一把菜刀细察,意外发现它斜靠着的货架横档内装有磁铁条,可以吸住刀背,防止它滑落伤人,但又不影响客人挑选。这个设计让我感到了商家体贴人的用心。
店铺内陈列着民用、厨用、专用、休闲四大类的各式刀剪千余种,作为旅游纪念品的小剪刀惹人喜爱,翘头的绣花剪小巧玲珑,大众化的法兰剪过去是家庭必备用品。专供女士使用的化妆美容剪也体现了丰富的科技含量,我还注意到剪鼻毛的剪刀是圆头的,此番设计是为了防止使用时刺伤鼻孔。办公剪采用日本进口钢材锻造,专门用于整理文件,价格仅为德国“双立人”同类产品的十分之一。专供裁缝使用的剪刀一下子可剪三十层布料,真是厉害。皮革剪和园艺剪也是这
里的特色,最大的一把园艺剪居然有好几公斤重。据店经理介绍,王大隆出品的园艺剪有一个为人称道的特点,就是不滑口,咬紧枝杈,咔嚓一声就剪断了。我问为什么不会滑口,他颇为自豪地说:这就体现了王大隆“三分磨,七分敲”的行业特色,主要是刀剪磨得好。
王大隆里的“蟹八件”是很有名的,所谓“蟹八件”是中国人吃蟹的专用工具,包括钳、剪、锤、针、砧等,一蟹当前,敲敲打打,提升了中国蟹文化的乐趣。旧时大户人家吃蟹,都要备几套“蟹八件”,既可保证吃相文雅,又能保证蟹肉一丝不漏。一套精品级的“蟹八件”三百多元,还有“蟹六件”、“蟹四件”等简化工具,也相当实用。
如今企业开张、大楼竣工、轮船下水都兴一剪红绸带而祈求兴旺发达,为了烘托喜庆气氛,王大隆专门设计了一种剪彩剪,钢质镀金,富贵华丽。有一种龙凤剪彩剪,剪柄上铸出两对盘龙飞凤,民族特色极为鲜明,用如此吉祥的剪刀剪彩,彩头颇大啊。
这里的专用刀具最全了,一般人根本想不到的刀剪在这里都有,比如切参药的小铡刀、杀鱼刀、剖鸡胸的刀、刮猪毛的刀、切槟榔的刀、切菠萝的刀、专门削水果的小梨刀——它让我想起在十六铺水果店发迹的杜月笙,他是操这种小刀的老手,还有刀刃为花边状的冷冻刀,冻得绷绷硬的肉禽一剪就分离了。还有专供厨师用的斩刀、披刀等,经营这种刀具是经过批准的,一般商店不能卖。还有厨师用的食品雕刻模具,一整套居然有几十件,非常好玩。
王大隆是老字号,但今天的经营者必须敏锐地感觉餐饮潮流的变化,为之提供适当的刀具,所以王大隆里有专门用于餐桌上熟食分割的刀剪,也以开放的襟怀引进了一些特殊刀具,比如世界上最先进的陶瓷刀具。据店经理介绍,陶瓷刀具有卫生、轻巧、锋利、不需修磨等特点,是刀具发展的新方向,在美国、欧洲非常流行。当然价格也较贵,一把陶瓷切割刀在一百出头到三四百元。
不久前,王大隆在商城中心广场举办刀剪展,展出民用、厨师、园林、工业及绣花等用途的各种刀剪240多款,其中展出的青钢圆头披刀,彩柄青钢披刀、911K厨房剪和家用组合剪,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和家庭厨师默默地充当不可或缺的配角。
相伴纤指寻美食——上海筷子店
中国的饮食文化之所以精妙博大,以筷子为主要餐具进餐的行为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菜肴的形态。设计思想决定行为方式,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是铁硬的实证。比如一盘竹笋炒肉丝,只有筷子才能挟起来,用刀叉不行。吃南翔小笼馒头,也必须用筷子轻轻挟起,才能保证皮子不破,汤汁不漏。老外对中国的食事如此感兴趣,其中也包括驾驭筷子的“雄心”。过去,筷子在竹木杂器店里出售,现在筷子在超市里出售。故而上海筷子店作为上海唯一一家专营筷子的市名特商店,不仅获得了“筷子大王”的美誉,而且荟萃了不同材质、不同装饰方式的筷子百余种,犹如为中国饮食文化保留了一个小型的专题博物馆。
上海筷子店面积不大,仅十几平方米,但在我采访时,前来光顾的游客络绎不绝。有的是为父母祝寿特意来买一对寿星筷,有的是为馈赠外国朋友买一盒色彩艳丽的福建漆筷,有的是为庆贺朋友喜结之好,选中一对龙凤筷。还有一个客人特别有意思,他拿起一包杭州出产的天竺筷显得非常激动,这种筷子表面有天竺细竹竿留下的天然斑纹,让人想起“斑竹一枝湘妃泪”的诗句,上面用一
个金属小帽子封顶,即使在今天也是价廉物美的日用品。但可能由于纯手工制作,或利润稀薄等原因,天竺筷将退出历史舞台了,所以这位客人要买一包留作纪念。
据营业员介绍,上海筷子店里的筷子包括红木、竹雕、景泰蓝、玉石、牙骨、银器、陶瓷、漆器、镶嵌等十多个大类,共一千多个品种。最贵的一双象牙筷子要价1080元,最便宜的就是天竺筷,一把也不过6元。为了增加筷子的附加值和文化含量,筷子制造商和设计师们就在筷身上做足文章,比如雕刻、镶嵌以及多种材料搭配混成,使一日三餐的寻常餐具变成了承载中国文化的精美工艺品。
来自辽宁的独山玉筷泛出幽幽的翠绿色花纹,古意盎然,令人想起古人用膳时的情景。银筷又让人想起阴森森的宫闱故事,因为银器具有鉴毒的作用。而在今天,银筷却因为充满富贵气息而被一些怀旧的老年人喜爱。如果嫌银筷老气,可以挑一双不锈钢喷砂的筷子,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游走,而且价格便宜。红木筷的筷头雕刻龙凤狮子等传统造型,总是颇讨人喜欢的,如果你想馈赠亲人或纪念一个日子,也可以请店家代为细刻某些字句。紫檀筷嵌了镂花银套,富贵气挡也挡不住,套装“十二金钗”虽然标价2300元,卖得倒很俏。据营业员说,都是老外买了送亲友的,因为他们认为无论材质还是工艺,都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传统文化的体现何止紫檀!来自福建的漆筷,也采用了传统工艺,制作一双漆筷起码要经过三十多道工序。我看到一盒二十件装的礼品漆筷,筷子和筷搁上都留有充足的绛红色“天地”,中间段巧妙地镶嵌了白底线描风格的微缩《清明上河图》,如果在餐桌上徐徐展开,玩一把拼图游戏,就出现了一幅风俗性极强的画卷。
说到筷搁,这是筷子的衍生产品。今天用餐文明的大趋势要求我们的餐桌上备有筷搁,既卫生又美观,所以在上海筷子店里出售的套筷一般都有筷搁,有的还备有小型的调料碟。这样组成的礼品筷,既丰富了筷子的概念,又倡导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筷搁的导入,也增加筷子美化的载体。比如我看到一种筷搁是用海螺做的,经过巧妙打磨,成了一件玲珑可爱的小摆件。还有一种筷搁采用传统的螺钿嵌的方法,用贝壳和瓷器镶嵌,使传统工艺又找到了个新的表现空间。还有一种瓷筷,采用青花釉下彩工艺,具有明清瓷器的韵味,虽然看上去脆弱,其实是经高温烧制的,小心使用的话,应该不会有问题。
根据出土文物考证,我们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多年了,早在夏商时期就有了经过琢磨的象牙筷和玉筷,早期的竹木筷肯定是有的,但因容易腐朽而无法考证,不过在安阳一座墓葬中曾出土了三双商代的“始祖级”铜筷。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铜筷和铁筷,云南、安徽等地也出土过春秋时期的铜筷。到了汉魏六朝,各种规格的漆筷开始问世,稍后又有了名贵的银筷和金筷。一双筷子见证了中华民族的饮食史,也见证了历代王朝的兴亡和民众生活质量的起落。今天,在上海筷子店,各色各样的筷子再一次让我们真切地感受社会的进步与文明。
飞金绘彩丽云阁 丽云阁是上海市名特商店,也是一家百年老店,创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原址在城隍庙花园(现豫园新路),以经营名人书画、苏杭雅扇、锦绫裱对、红木镜框、围屏寿幛、丝织风景而驰名,在上海同行中曾有“北有朵云轩、南有丽云阁”的美称。搬到豫园老街后,除继承书画、折扇、镜框等传统经营特色外,还增加了剪纸等工艺品和室内装饰品。
但到丽云阁来的中外游客还是对这里的扇子颇为偏爱。在店堂的柜台里、墙上,极典雅地陈列着檀香扇、香木扇、黑纸扇、柏木扇、象牙扇、牛骨扇、孔雀扇、宫扇、绢扇等,令人眼花缭乱。有一年我三哥到上海探亲,他岳母特意嘱他买二十把跳舞扇,以“武装”街道里的一支老年舞蹈队,但他跑遍整个上海也没看到,最后一天游玩城隍庙,不经意地在此看到,一时喜出望外。
当然,随着艺术品市场的火爆,民间收藏热的升温,游人对作为书画载体的折扇更有兴趣。丽云阁早为大家想好了,柜台上就有以水磨竹、乌木、檀香木、牛骨为扇骨、以宣纸、洒金纸为扇面的各种折扇。如果出自名家之手,那价钱就不便宜噢。一般画师的作品,索价一千不算离谱,如果你有眼光,认为这位画师有潜质,买几把藏着,十年后升值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谁也不曾想到,十年前程十发的作品会涨到今天这般地步吧。现在拍卖行里,一把程十发的折扇起拍三五万算是很客气了。其实,我认为团扇在今后会有很多人收藏,请画家按宋人笔意绘画,或花卉,或翎毛,或虫草,泛出那么一点幽幽古意,如果装点居室,特别是闺房,那是一种很优雅的表示。女孩子拍照,身穿丝质的无袖旗袍,傍一把清代的太师椅,一柄团扇在手,造型不要太好噢。
除了扇子,丽云阁还有名家书写的中堂、对联、屏条和各种西洋油画以及贝雕、铁画、麦秆画、软木画等室内装饰画。镜框也是这里的特色之一,有用于镶装照片、风景、书画的各种不同规格的红木镜框、金属镜框和艺术镜框等。剪纸则有双喜、福禄寿、花卉、仕女、动物、风景、戏曲、神话、吉祥物等近百个花色品种,其中以《红楼梦》人物为内容的剪纸长达160厘米,宽63厘米,剪法精细,栩栩如生,是剪纸艺术中的珍品。
行路万里但凭君——万里手杖店
杖,出现在中国古籍中是很早的事。《礼记·月令》提出每年的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几是凭几,供老人休憩凭靠之用,杖是柱杖,供老人行走稳步之需。这是我国古代尊老活动最早的记载。这里说的几是凭几,供人席地而坐时依靠的简单家具,三条腿,支着一个新月型的几面。杖就是人行走时借力扶持的拐杖。高级退休,国王送他一根拐杖表示关心,同时也有尊老爱老的意思。后来中国戏文中就出现了象征皇权或特权的龙头拐杖,一杖在手,竟然超越法律之上。比如《铡美案》里的太后就企图以龙头拐杖威吓包公,结果陈世美的脑袋还是掉在了龙头铡刀下。
到了近现代,中国的拐杖受到了西方手杖的冲击。不管年少还是年老,手杖到了他们手里,似乎有点古人杖剑而行的意思了。比如在鲁迅的《阿Q正传里》就有“文明棍”的诨号,新派人都爱手持一棍“斯迪克”招摇过市。新文学的作家们也爱柱手杖,比如徐志摩,一根手杖一提,再将风衣往臂弯上一搭,时风如此潇洒。不少军人也手不离杖,比如新四军的军长项英就爱柱手杖。
后来,手杖慢慢成了纯粹的助步工具了,“斯迪克”风光不再。特别当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进入汽车时代后,它的作用就更加单纯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商铺街上的老字号万里手杖店的存在价值就更加突现了。进入这家上海硕果仅存的手杖专卖店的店堂,恍如进入手杖之乡,竹、木、藤、柳条、金属等不同质地的手杖近40个品种,秩序井然地挂放在错落有致的木质支架上任顾客挑选。有一种红木手杖,采用嵌银丝传统工艺,在手杖柄上细
细密密地嵌了一百个小篆寿字,寓意长命百岁,相当古朴典雅,光看那个手工,就叹为观止了,要价仅为580元,真的不算贵。红木打磨得也非常光滑,分量、手感都恰到好处,诚为孝敬长辈的首选佳品。鸡翅木手杖因为纹理清晰,材质坚致,朴实无华,是上海老克勒的心爱宝物。北京出产的白蜡杆也是名贵材质,韧劲十足,久抚光滑,是做手杖的好材料。万里手杖店里的白蜡杆手杖以浅浮雕的手法表现出盘龙团凤,装饰风格直逼宫廷艺术,标价1680元,是店里最贵的一款“无上妙品”。
万里手杖店的“凡品”也做得兢兢业业,比如来自浙江的猛棘藤手杖只卖48元一根,有虬枝曲干的效果,混成天然去雕饰,造型和色泽都非常古朴。我试了试手,相当轻巧,弹性也好。据说这种材质出自浙江奉化,本是不成材的东西,当地农民一般都当柴烧,万里手杖店的采购员发现猛棘藤通过烘烤可以改变形态,便建议指导当地组织工人生产。不久,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猛棘藤手杖就问世了,并受到了顾客欢迎,现在成了万里手杖的经典产品。还有一种来自四川的棕竹手杖也以素面素心胜出,不事雕饰,经久耐用。此外,这里还有用金刚木、花梨木、酸枣木等来自异国的材质制造的手杖,大大丰富了手杖的品种。
从功能上看,除了助步外,万里手杖在多能功、多用途方面进行开拓,比如有一种手杖在龙头上装了微型照明灯,在夜间行路时可以探照前面的路面,并对左右前后的行人发出警示。还有一种手杖的“肚子”里藏了一把袖珍的雨伞,步行时若逢下雨,抬手即可“变”出一把伞来。还有一种手杖可以伸缩,且带有按摩器,如果老人到公园散步,随身带一支,坐定后便自行按摩一番。更有一种铝合金手杖,底下生出四只腿,稳定性好,在帮助老人行路时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依靠。作为衍生产品,万里手杖店里还供应四只轮子的助步器,供疗疾的老人使用。我在店堂里还看到了一种加长的手杖,可以说,这种手杖的消费对象并不多,但他们想到了有这种特殊需要的少数人。当然如果顾客觉得手杖过长,营业员二话不说,一定会帮他锯短并安装一只防滑的橡皮头。可以说,当上海开始进入老龄社会时,万里手杖店的产品开发和特色服务包含着深深的人文关怀,予人无比温馨的呵护。
铁画轩里的一缕清香
早几年我每次逛城隍庙,铁画轩是必去无疑的。我在这里选购过好几把紫砂壶,价钱虽然比地摊货贵好几倍,但因为出自宜兴可靠的厂商,我还是认了。泡茶后发现,铁画轩出售的品种确定有较好的砂质,发茶快,汤色清,香气夺人。在铁画轩闲逛时,几乎每次都会看到老外在此选购仿清的彩釉紫砂壶,器型还很大。其实这种壶的表面因为施了釉,透气性就差了,真正的老茶客眼珠都不会朝它转的,但老外不懂,纯粹是为了图个新奇,买回去供在壁炉上。
后来,豫园内外开出几十家专营紫砂壶的小店铺,将铁画轩团团包围,同质化竞争不惜手段,低价倾销,以次充好,甚至欺世盗名,仿冒顾景舟、蒋蓉等名家的印鉴蒙人,一向规矩的铁画轩怎么经受得了如此的夹击?只得不断收缩防线,经营规模越来越小,现在只剩下几个柜台了。但一块老匾高悬,一缕香火犹存,每次从铁画轩前经过,心里很不是滋味。
铁画轩是由清末紫砂艺人戴国宝(字玉屏)创建的。戴国宝幼年双亲亡故,
随姐姐生活。十多岁时在南京拜著名民间画师华约三为师,学画做生意,打下扎实的书画基础。光绪二十年(14)到上海创业,起初在四马路(今福州路)青莲阁茶馆门前租小屋开店画人像。后来发现时人偏爱江西瓷器中的粉彩釉,尤其喜爱在白胎瓷上刻书画。于是戴国宝用镶嵌金刚钻刀头的铁笔,学改七芗素描笔法,仿新罗山人画谱进行创作,题材为山水,花鸟、三星、仕女等,并署款“玉屏”、“仿雪”、“玉道人”,很受市民阶层欢迎。1910年戴国宝将小店移至城隍庙九狮亭畔(铁画轩现址)扩大经营。初年,宜兴紫砂艺人、蒋蓉的祖父蒋祥元游访城隍庙,见戴国宝在白瓷上镌刻的书画用刀遒劲,章法森严,十分欣赏,便劝戴经营紫砂,以铁画技艺镌刻紫砂,必有成就。于是戴随蒋到宜兴潜洛、上岸、蜀山考察,试刻紫砂茗壶,一举成功。1920年,他完成了原始积累,在福民路上开设了“铁画轩陶器号”,货源由蒋祥元负责从宜兴提供。订制的紫砂器均署刻“玉屏生”或“铁画轩”款号。
几年后,戴国宝还与他人合股在潜洛五庄创办“铁画轩陶器厂”,与当时的制陶刻陶名家范大生,胡耀庭、强义海、卢元璋、陈少亭、谈泉明、俞国良、吴云根、汪宝根、陈光明、李宝珍、储铭、史莲生等有过合作,产品出品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一带,为宜兴紫砂器进入上海、名扬海外作出了贡献。尤其是陶刻装饰艺术产品,形成了铁画轩制品独有的特点风格。
今天的铁画轩里,还看得到宜兴各主要紫砂厂出品的紫砂壶,光货做得比较规矩,泡乌龙茶或铁观音的大红袍水平壶索价两三百一把,可以还价,这种拳头大小的茶壶人最为青睐。方壶或筋楞壶做起来较难,要借助模具,纯手工做的,只有高级技师才敢一试身手,那就不是旅游纪念品的档次了,开价三五万并非滥吹泡沫。我看到一把澄泥圆盖方壶,做得稳重大方,线脚笔挺,弧度圆润,烧得也到位,叩之有金石声,要价800元,还算靠谱。紫泥粗砂的仿古壶很适宜泡绿茶,用久了起包浆,古雅茂朴,可以传代的。如果泡红茶,你应该选一把小口的红泥壶,有利于发茶。花货的造型就多了,有贴塑的、像生的、点缀的,绞胎的,其实花货只宜点到为止,不能做得太花哨迷眼。偏偏老外就喜欢花里胡哨的东西,我看到一老外就盯着一把乌蓬船造型的茶壶死劲杀价,整一个洋盘。
在此我还要提醒各位读者,在城隍庙周边还有许多紫砂壶商店,大多是个体户经营的,品种可能比铁画轩还多,来路也有正的。但看中了哪一把,一定要还价,因为店家的标价是瞄准了老外和旅游团队的,泡沫很大,那你就要看壶底的标签,减去一个零再商量。比如一把壶标价500元,减去一个零就是50元,再跟他还价,看谁绷得过谁。
是的,紫砂壶这样卖法,宜兴的制壶人可能会哭,但想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火爆情景,行情是他们炒上去的,几乎所有的做壶匠人一夜之间成了暴发户,今天跌下来也该由他们来接。这话说起来就长了,不提也罢。
永青假发,美丽天使
多少次逛城隍庙,都会留意一眼永青假发店,但一次也没有近距离接触过,虽然到今天,我的头发日渐稀少,假发套对一个人日常生活的改变,还不愿意过早去体会。
以我有限的人生经验,总以为假发套是特殊群体所需的特殊商品,性质接近安慰剂。有时候看到周边的熟人,包括学术上很有成就的长辈,戴着很明显的假发套出席很正规的会议或仪式,心里会泛起一阵酸楚,他们为了事业牺牲了头发,
功成名就后又必须找一绺假发来维持体面,偏偏假发套的质量又是如此的糟糕,在主人摇头晃脑时不小心露出马脚,对人的尊严又像是一种嘲讽。
永青的假发套,会不会在浮华而势利的世道里,对人多一分尊严和关爱呢? 通过有关资料,我对这家城隍庙名特商店有了一些肤浅的了解。清朝末年的11年,有个叫褚元兴的生意人在庙内殿前路33号开设了一家“褚元兴梳篦店”,主营梳篦、镜箱、兼营假发。褚元兴过世后,由其弟褚福庆承业,店名改作“庆记褚元兴”,在抗战时曾关过一段时日。抗战胜利后重又开张,由褚元庆的女儿褚珍主理业务,取名为“珍记褚元兴”,此时的经营特色就是自产自销假发。建国后的1950年,这家店改名为“群力假发门市部”。由于上海市内独此一家假发店,求购者也相当踊跃,故而生意兴隆,店面也从一开间扩大为二开间。到了1972年,假发店改名为“永青假发店”,意为“永葆青春”,后来又迁到豫园新路营业,成了豫园老字号的标本和展现豫园商场特色服务的窗口。上世纪八十年代,爱美不再成为罪恶,来自全国各地的顾客排起了长队,神龙见首不见尾。1993年,在豫园的大规模改扩建时,永青假发商店改为永青美发商都,这是商店业务持续增长的见证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现在,随着豫园商场内部的经营结构调整,永青假发商店落户国际购物中心三楼。据我目测,商店面积大约在四五百平方米左右,由几个部分组成,首先是商品部,柜台里、货架上展示着许多假发套和块发,还有供美眉们接在自然头发上的挑染发束及长辫子。橱窗里的模特儿戴着各种发式、发色的发套,予人亮丽的感觉。其次有一个美容美发部,是专供客人在配假发套前整理头发的,还有一个整理部,是专供客人戴上发套后进行后期整修的。想不到配一个假发套要经过如此复杂的程序。
“因为我们从事的是美的事业,通向美的道路大约也是曲折的。”永青假发店的一级假发师、上海市劳动模范王建华先生对我说。
事实上,假发套是一种很特殊的商品,配一个假发套并不像买一件衣服那般简单。顾客的头型、脸型不一样,与之相配的发套就千差万别。而永青假发店的师傅们在长期接待中还摸索出一整套顾客心理学,每一次接待都要考虑到顾客的地域、职业、年龄、身份、性格、经济条件以及旁人意料不到的特殊需要。
我能理解,走进永青假发店的顾客,大多数是为了掩饰自身的缺陷,找回一个人的尊严。他们的自尊心特别脆弱,甚至有些自卑,那么接待他们的师傅就必须怀着一颗爱心,通过语言、动作甚至一个眼神给予恰当的关爱。
“是的,我们一直是这样做的。”王建华对我说,“顾客进店后,我们就要主动迎上去关心他们,同时观察顾客的头型,等他们一开口,就将合适的发套递上去,让他们很快产生信任感。我们请他们试戴,增加他们的自信心。等他们决定购买后还要介绍正确的佩戴方法和提供售后服务。我们具有营业员和医生的双重身份。”
对一些特别自卑或敏感的顾客,王建华就会请他进入工作室“开小壮”,除介绍商品外,还包括心理辅导,以增强他们面对公众、进入社交圈的信心。
我看到永青假发店里的营业员穿着两种工作服,一种是蓝色的西服,另一种就像王建华一样,是白色的袍式工作服,他们一般在后台向顾客提供售后配套服务。
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类食物的摄入量增加,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生活节奏加快及精神压力增加等因素,秃发的人群在增加。而这些人群往往都是高学历、高社会地位及高收入的群体,在一些社交场合,他们希望通过假发
套来维持必要的体面,所以这些年来永青假发店的业务量每年都在增长。
此外,还有一些患病的群体,因为化疗后出现突发性秃发,也需要佩戴假发套来保持良好心态。永青假发店的师傅们常常接到求救电话,上门为这类病人服务,并在服务中跟他们聊家常,说说宽心话。他们知道,病人特别需要来自陌生人的安慰。同时,他们会根据病人患病前的照片,提供发套,戴上后让病人看到病前的自己,从而增强抗击病魔的信心。有一个小女孩,在化疗过程中头发几乎一夜之间全部脱光。小女孩子向永青假发店哭诉:“叔叔,我要头发!”王建华马上赶到病孩家里,让她戴上公主般美丽的发套,女孩对镜自怜,脸上重新绽放出天真可爱的笑容。
据店经理说,她接待过最小的病孩只有四五岁。她说,患了这种病的孩子自尊心特别强,他们对美的向往比成人更强烈,甚至,这可能是他们生命中最后的要求了,因此,能给他们一些精神上的安慰,也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和服务价值的体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永青假发店的营业员是病人的天使。
据王建华先生说,从目前情况看,还有一些顾客有并不严重的生理缺陷,但是为了求职,为了在外资企业或抛头露面的岗位上有一个良好的形象,也需要戴假发套。还有些年过半百的中老年顾客,谢顶了,或出现过多的白发,放在以前就不会太在乎,但现在大家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为了改善形象,提高生活质量,也来配发套。这些来年,随着时尚的变化,年轻人中对假发的需要也在增加,比如化妆舞会、时尚派对上戴假发套可以增加欢快的趣味,在婚庆场合变换发式也可以给大家一个惊喜,活跃一下气氛。前不久我出席一家法国餐厅的店庆活动,在复原法国十七世纪城堡宴会的环境中,就出现了戴假头套的爵士、骑士和侍者等那个时代的人物形象,他们在客人中穿插,增加了宴会的欢乐气氛。
随着古装电视电影热的出现,许多剧组也在永青假发店里订制假发。有一个外国剧团来华演出歌剧《卡门》,其中需要大量假发套,他们事先是带了道具服装来的,但后来看到永青假发店的假发套后竟然将店里的古装假发套全部买走了。他们认为永青的假发质量上乘,价格比他们国家的便宜很多。
时下时装表演也越来越精彩,观众对模特儿的要求也在提高,除服饰本身及眼神、身架、台步外,发饰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于是假发套也进入了时装业。体育比赛中,球队的拥趸者也常常佩戴与球服一样颜色的发套以壮声势,于是假发套又进入了体育场。可以说,今天的假发套不再是病人的遮羞布,而是一种美的载体。
现在,在城隍庙及周边地区经销假发的商店不再是永青假发店“独此一家”,但永青有自己的假发厂,设计的假发套已有一百余种,选料和制作的程序把关也非常严格,确保了产品一流。同时他们还一如既往地向客户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以诚信二字确保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因此,除了稳定的国内客户群外,不少外国商家也专程找到他们谋求合作。王建华先生告诉我,永青的假发套早就走出国门,以色彩缤纷的假发美化着欧美女士,连非洲的客商也用永青假发套替代非洲美女繁复无比的发辫,以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
假发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它见证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它的发展史也是一部美的历程。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也就是美的使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