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显示:背景资料(一)
歌,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
裁,称为“歌行体”。这种古诗,讲究押韵,朗朗上口,表达“歌”的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由我整理,仅供参考:
点;用长短句,顿挫相谐,有“行”的动感。
一、背景导入
(同学齐读)
师:今日我们一起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学们都进行了
师:我们继续看背景介绍。
预习。有哪位同学能告知我们,这首诗与平常所接触到的五言、七言古
屏幕显示:背景资料(二)
诗有什么区分?
杜甫究竟结束了十余年颠沛流离于战乱的生活,来到成都,在伙
生:句子长短不一。比如有些句子是九个字,有些只有七个字,有
伴的资助下,于成都郊区浣花溪旁盖了几间草房,全家临时安排下来。 点参差不齐。
这是公元760年,“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六年。
师:你的发觉很敏锐,请坐。有同学补充吗?
第二年秋天,辛辛苦苦盖起的茅屋竟为秋风所破,诗人感慨万千, 生:我们以前学的五言或七言古诗一般都是四句或者八句,很短。
写下了这首闻名的诗歌。
但是这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比我们以往背的诗要长很多。
师:这是杜甫一生中唯一安定的四年生活,稳定的生活给他带来
师:请坐。你关注到了诗歌的篇幅,很好。这里其实就是一种很非
了创作的激情。在这四年里,他创作了240首诗。此时诗人虽然身在成
常的文学体裁,请同学们看屏幕。
第 1 页 共 9 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课堂实录
本文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
都,远离战乱,但是他依旧心系天下苍生。 二、呤诵诗歌
师:我们一起把课文齐读一遍,感受一下诗人的“感慨万千”。 (同学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比较流利,有三个字的读音要斟酌一下。 (师板书:俄顷丧乱见此屋) 生:qǐngsāng*iàn
师:第一个字读第三声,刚才有同学读错了;第三个字为什么读*iàn呢?
生:风吹草低见(*iàn)牛羊。(师板书:*iàn)
师:这三个字的读音要重视。刚才同学们的朗读,虽然很通畅,但是作为“歌”作为能唱的诗,它独有的味道没有被读出来。 下面我们对朗读进行一些环节的揣摩。 屏幕显示:
吟读课文:读好七言句的停顿。
师:我们平常读七言句一般都是二二三的节奏,或者四三的节奏。这里用四三的节奏来读,更有歌行的味道,师范读: 屏幕显示: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师:请同学选一个其他的七言句子来读一读。 生: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生: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师:很好,两位同学已经领悟到歌的味道了。 我们看第二步:
屏幕显示:读好长句的内部节拍。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范读)
师:大家把其余的长句读一下看?
第 2 页 共 9 页
本文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
(生齐读“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我觉得第一句读得不对。自己再揣摩一下。 (生揣摩)
师:“突兀见此屋”之间要停顿吗?课文下面的注解干扰了我们的判断,有许多学者指出,这个注解是错误的。“突兀”有两种意思,课文注解说的是“高耸的样子”,还有一种注解是“突然”,哪种注解更合适呢?
生:突然。
师:突然涌现这样的屋子,渴望的心情很迫切,而且,用“突然”来说明“突兀”更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 这样看来,这个句子的读法就应是: 屏幕显示: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请同学们在书上标注一下,然后把这四个长句读一遍。
(同学齐读)
师:长句的节拍读准了,它的意思也顺带理解了。我们看下一步: 屏幕显示:读好抒情句的语气语调。 师:这篇文章最突出的抒情句有这么三句: 屏幕显示: 归来倚仗自叹息。 长夜沾湿何由彻!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怎样读好它们的语气语调呢?请同学们轻声地揣摩一下,然后告知我。
生:(沉重地)归来倚仗自叹息。
师:听出来了吗?“归来倚仗自叹息”他读的是降调,读出了一种沉重的语气。
生:(祈盼地)长夜沾湿何由彻。
第 3 页 共 9 页
本文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
师:请坐,你用升调表达了一种企盼,这一切快快地结束吧! 生:(慷慨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同学鼓掌)
师:你不仅把声调读出来了,而且突出了慷慨激扬、悲壮的味道,可见咱们班在古诗诵读方面是很有功底的。 我们把这首诗连起来吟读一遍。 (同学齐读) 三、译读诗歌
师:很好,我们读出了歌行的味道。下面我们进行本课的第二项活动:译读课文
(同学译读课文)
师:我刚听到这位同学把“死亦足”译读成“死而无憾”,这很好,使得我们的译读有了文学的色调。有没有同学有疑问? 生:布衾多年冷似铁。
师:有什么问题? 生:多年?
生:(用了)许多年。
师:这里省略了一个动词,文言语句中常常会省略一些成分,翻译的时候,要结合详细的语言环境,补全省略的意思,这是翻译的一个方法。还有疑问吗?
生:床头屋漏无干处,这句话翻译的时候,我无法将“床头”、“屋漏”、“无干处”很好地连起来。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帮他的?
生:我觉得应当是“由于房屋漏水,所以床头很湿,房子里也没有一块干的地方”。
师:理解了吗?其实漏的不仅仅是床头,应当是处处。 生:安如山。
师:你知道“安”可以组一个什么词?
第 4 页 共 9 页
本文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
生:“安定”。
师:“安定”、“安稳”都可以,那么“安如山”,就是“像山一样的安定”。无论多大的风、多大的雨,我自岿然不动,这里,组词法是我们翻译中的一个特别有效的方法。
我们就这样结合课文的说明,理解了课文的大意。同学们做得特别好,并且学到了翻译的两个方法,一个是补充法,一个是组词法。 四、赏读诗歌 (一)与诗人同行
师:下面我们进行本课的第三项活动:赏读课文,与诗人同行。 读课文,将你所读的每一段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来,比如第一段:秋风卷茅
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二、三、四段,用四字短语概括主要内容。 (同学默读)
生:我觉得第二段可以概括为:诗人叹息。假如可以扩充为八个字的话可以是:“群童戏谑,诗人叹息”。 师:群童的主要行为是什么呢? 生:抱茅。
师:那你们认为哪四个字更合适? 生:群童抱茅。
师:这样就把最主要的内容概括出来了。第三段谁来? 生:可以是“风雨破茅”。
师:你真不简约!这个“破”字用得真好,既照应了文题,又写出了风雨的能量。第四段呢?前面三段有详细的事,第四段是抒发的感慨,只要把的情感用四个字概括出来就可以了,教大家一个最简约的方法:摘取原文。
生:安得广厦。
师:那我们就用“安得广厦”,这其实就是诗人的一种激烈的渴
第 5 页 共 9 页
本文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
望。
(二)代诗人抒情
师:同学们,与诗人同行,我们概括了每一段的主要内容。继续观赏课文:代诗人抒情
怎样代诗人抒情呢?请同学读一遍例如。(生齐读) 屏幕显示:
读课文,请用杜甫的口吻抒情。
例如,第一段:秋风咆哮,它无情地卷走了我屋顶的.茅草,想起建盖茅屋时的艰辛,怎能不让我心急如焚?
师:这就是代诗人抒情。设身处地,描绘“我”的见闻和感受,请同学们读二、三、四段,代诗人抒情。 (同学自由读)
师:我看到有的同学在打腹稿,有的同学在打草稿,这些方法都很好。
生:我选的是第二段:南村孩童欺侮我年老无力,竟然这样公然抢走我的茅草到竹林中去,我喊得唇焦口燥,却喝不住他们,只能无奈地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师:你的翻译味道略微浓了一点,再加一点文学的味道就更好了。 生:秋风破茅,散落江郊,又被群童所盗,如今又怎寻回,这可如何是好?
(同学鼓掌)
师:你的抒情不但留意了押韵,而且留意了骈散的结合。 生:我选的也是第四段:黑夜漫漫难眠,思考安得广厦万间,救民于水火,平乱于急迫。忧国忧民之心顿生,向往,假设此愿已成,吾死而无憾!
(同学鼓掌)
师:太好了,用现代诗歌去诠释古诗,别出心裁。
生:我选的也是第四段:现今正值安史之乱,战乱持续已六年之
第 6 页 共 9 页
本文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
久,而我满腔壮志难酬,一身热血空流,在苦难中我迸发出了雄心壮志,即便悲壮,但我死而无憾。只由于苦不是一个人的苦,而是天下黎民百姓的苦。
师:只是由于这种志是难酬之志,所以更加伤痛。
生:我选的是第三段:屋漏偏逢连夜雨,如丝的雨不断从我的头顶漏下,屋内冰冷无衣,我和家人蜷缩于水中,原来几年的颠沛生活已让我身心疲乏,好简单觅得一方栖身处,却还落得如此惨淡。可叹!可叹! 师:有一点要留意,雨从屋顶漏下,只是打湿了床头,打湿了屋里的东西,但是并不是一片汪洋。 (同学笑)
师:语言略有些不妥,但是她的味道出来了。
生:我选的是第四段:假如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那我一个人受冻又有什么关系呢?只是天下的有志之士与我一样,有壮志而不能酬,可悲可叹!
师:这里要强调的不是天下的士和我一样壮志难酬,而是诗人以“我”的视角来看天下寒士,诗人以牺牲自己的愿望来表达他对天下寒士的关注。同学们的代诗人抒情是如此深切动人,老师有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关注到前三段的抒情和第四段抒情的区分?
生:我觉得是有区分的,前三段是叙事,第四段转到对时事的思索。
师:前三段叙事抒情,而第四段是直抒胸臆,所以本课抒情的手法是不一样的。(板书:抒情间接抒情直抒胸臆)下面请同学们再看一下一二三段的抒情。第一段通过写怒号的秋风,卷飞的茅草来抒情,这种抒情的方法叫什么? 生:借景抒情。
师:对,也叫写景抒情,把自己的情感融在景物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写景)请看第二段。这段写了自己际遇的一件事:群童当着我的面把茅草抱走了,这是什么抒情?
第 7 页 共 9 页
本文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
生:借事抒情。
师:借自己的际遇抒情。(板书:写事)第三段有写景抒情的句子,比如“秋天漠漠向昏黑”,除了写景还有什么呢?看“娇儿恶卧踏里裂”这一句,作为一个父亲,多盼望给自己的孩子以暖和,以安定。但是杜甫看着自己的儿子很冷,把被里子也蹬破了,作为父亲,没能给孩子须要的生活保障,他的心里是多么的悲伤、凄凉啊……在这里是用环节抒情。(板书:写环节)前三段,同样是抒情,又各有侧重,这样就避开了手法的单一。
(三)与诗人对话
师:我们的最末一项活动是:对诗人说话
用这样的开头对诗人说几句话:“诗人啊,你……”谁先来? 生:诗人啊,你忧国忧民,心系黎民众生,你的际遇却让我们非常痛惜。你的屋子漏雨了,几乎没有地方落脚,但是天下之大,你又该何去何从呢?
师:你对诗人予以了深切的怜悯。
生:诗人啊,你忧国忧民的心情我能理解,可是凭你一人之力能有转变吗?
师:你有了更深层次的思索,社会的变革要靠大家。 生:诗人啊,你的凄惨际遇我们特别能够理解,我知道在安史之乱期间,百姓的日子都是不好过的,但是这又能怎样呢?这就是历史! (同学会心地笑)
生:诗人啊,这凄寒的秋夜让你难眠,天下还有那么多人在这凄寒的秋夜挣扎,你心系他们,我也心系着你啊!
师:请坐。你是一个特别有怜悯情怀的人啊。我给你补充一下,诗人是在什么状况之下心系天下寒士的呀?是自己的茅屋被风吹破了,漫漫长夜里,秋雨打湿了他的被子……此刻心系天下苍生尤其珍贵,这种身在茅屋而心忧天下的情怀更值得敬佩。(板书:身在茅屋心忧天下) 假如一个人只抒写自己生活的贫苦,这是“小我”,但假如自己
第 8 页 共 9 页
本文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
生活贫苦却不足介意,关怀着天下寒士,这就是“大我”。这也是杜甫被称为“诗圣”的缘由。(板书:诗圣)所以我们说: 屏幕显示:
一个诗人之所以伟大,是由于他们的痛楚和美满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由于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别林斯基
师:杜甫关注民生,拥有一种悲悯天下的情怀(板书:悲悯的情怀),他是一个大写的人。读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使我不由得又想起了杜甫,想起了他的悲壮的渴盼……我盼望我们同学能够多一份对民生的关注,多一点慈善的胸怀,让我们的社会多一些暖和与和谐。 下课。
以上内容来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盼望能援助老师伙伴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我祝大家学习开心!
第 9 页 共 9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