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以其超凡脱俗的气质、清新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民族艺术中的一朵娇艳奇葩。作为时代和民族象征的音乐文化的一种,在历史的推动下,它也必然要不断地更新。如流行我国湖南的花鼓戏,从现有的品种和音乐来看,它们大多处于原发状态,老曲填新词,且歌词创作的即兴较强,就其传唱、创作、研究的范围来看也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除了曾经有过一点的火红,至今却未在全国唱响。那么在这个“韩流”猛刮、欧美音乐充斥于耳的年代,花鼓戏作为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文化,必须要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变而不断进行“推陈出新”的演变。
同样是产生与人们生产劳动中,花鼓戏的发展传唱就少显逊色,而陕北民歌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那具有陕北独特韵味的风格、优秀的传统民歌至今仍流行于大江南北、祖国各地。这又是何原因呢?我们不妨由以下几点来看:
第一、革命战争时期的民歌如震天的号角,唱响了人民的炽热激情和高昂的斗志,表达着人民的心声。如《打寺儿畔》、《我的哥哥当了红军》等生动地描绘人民高涨的旺盛的革命斗争歌曲;《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恩情高又深》等这些描绘军民相拥的歌曲也逐一诞生。因为它们扑捉到了时代的气息,迎合了革命的形式,且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意愿,所以它是一根无形的丝绳,冥冥中系住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疆土上劳动人民的心,这比真刀枪更有利的战斗武器越加激发了广大人民的战斗豪情。再如农民歌手们
感情所至,真情流露出的《东方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表达了亿万人民对毛主席无比热爱和崇敬的颂歌。因其真切地唱出了再获重生的劳动人民的心愿,反映了再拾生活甘醇的人民的内心世界,所以为群众所欢迎,也为全国人所传唱,于是这具有特色的陕北民歌飞出了延安、飞出了陕西、飞向了祖国的每寸山河。 第二、专业音乐工作者的介入,敦促了其发展。当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不但指明了革命文艺事业的发展方向和道路,还使得陕北民歌的发展迎来了第二个春天。边区的音乐工作者们都积极尊循毛主席的教导,搜集整理民歌,并在这个过程中学唱民歌,而且在此基础上填了许多新词,又改编传统民歌,使得陕北民歌在整体发展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由于文艺工作者们的身体力行,一系列研究音乐的专业团体在延安成立了如设有音乐系的鲁迅艺术学院、民歌研究会所等,客观上又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人民音乐家吕骥还在领导陕甘宁边区民间音乐研究会时编印了《边区民歌选》等十几部本民间音乐书籍,这又为陕北民歌的发展、后人的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直至今天我们都受益其中。
陕北民歌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个发展进程和历史积淀,今日我们才能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歌风的《翻身道情》;一曲深受大众喜爱的描写追求个性解放、向往幸福生活的美丽女子的《兰花花》;由传统民歌改编、深受专业人士喜爱的多声部钢琴作品《陕北民歌变奏曲》;歌颂毛主席、朱总司令的深情动人的《绣金匾》,和那已经被
改编成多种器乐演奏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它们都是因反映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而为广大群众所欢迎。难忘上世纪四十年代安波作曲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在延安广场演出,不但精彩而且对新歌剧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所以一部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歌剧《白毛女》问世了,并且在这部歌剧中成功地选用了陕西民歌作为创造剧中人物主题的音调基础,并根据人物性格和剧情的发展需要,赋予其独特的改造,使得这部歌剧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也使得陕北民歌在进入专业发展轨道的同时,再一次扩大其在全国的影响力,展示其不朽的魅力。
第三,一切文化艺术的创造,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大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在我国乐坛上刮起的“西北风”,以其传统风格,吸纳流行音乐因素的方式,火速红遍全国,不仅吸引了当年的老老少少的心,至今青年一代还能唱出“我抬头,向青天,追寻遥远的从前……”的《信天游》,和那粗纩豪放又不乏抒情气息的《黄土高坡》。也正是这一次“西北风”的刮起,成功地展示了继承性与变异性相结合的发展方式。
我们先暂时不提陕北民歌,单就这种近似的发展轨迹同样也涉及到其它地区民歌的发展。如云南的《跳月歌》、《小河淌水》、《弥渡山歌》;东蒙民歌中的牧歌等等,在不同时代的传唱中无一不显示出古老中透射出的新奇。
由陕北民歌所取得的成就来看,湖南花鼓戏作为音乐文化的一
种,不但要完成自身的新旧变异,还要有经济、政策导向、专业人士的介入。目前就其那种原发的状态、创编的即兴性、简单的上下句的对唱形式,已很受局限,当然也有创作成绩斐然的作品,但那只是个体,我们要的是更多人的关注、更多人象老音乐家们当年那样顷其所有,尽其所能去采风、整理研究。
既然我们已经看到了湖南花鼓戏发展中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要有针对性的解决。但是,面队着这种深厚的民族文化魂宝,我们如何继承传统又不囿于传统,且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呢?我个人认为并拟定了以下几种方案:
1、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都需要理论根基。花鼓戏也是如此,所以出版专业书籍是必须的,形成理论体系,那么对于它的研究、保存都是有利的。
2、收集、整理传统花鼓戏,要从音、像、图、文、谱、器等每一个方位着手,以供后人学习研究时有详细资料可考。 3、改编重点曲目,成为专业表演团体的保留曲。我们可以把优秀的曲目改编成巴蕾舞剧、交响乐、歌剧、器乐曲等,创作出第二个《陕北民歌变奏曲》、第二个《白毛女》。
4、录制优秀的节目送往中央、地方电视台。这样,通过媒体,就可以迅速传播开来,扩大影响力。
5、政府、文化部门要重视,扶持其发展。如对民间艺人实行一定的政策,给予物质资助、精神鼓励。使得他们能经常到各地参加各项艺术活动,扩大研讨区域,既是学习,又是交流经验。
6、设立专业的研究团体。如湖南的音乐院校就可以作为一个固定的场所。而且也可以在教学中(如民歌课、作曲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编创花鼓戏。
以上仅是笔者拙见,有待同行们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愿湖南花鼓戏在新世纪里得到更好的传播与发展。愿青年一代的民歌手层出不穷,为这青山绿水、美丽富饶的家乡,为勤劳勇敢、朴实求进的湖南人,为繁荣富强的中国,为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抒怀讴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