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文言文背诵大全阅读

小学文言文背诵大全阅读

来源:尚车旅游网
文言文背诵大全《小学文言文》阅读

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 世说新语 政事》)

注释

1、候: 。 2、履行: 。 3、绥: 。 4、孤: 。5、师: 。 6、尝: 。 7、卿: 。 8、法: 。

9、称: 。 10、周公: 。 11、周旋动静: 。

12、益敬: 。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注释

1

1、舍: 。2、嬉: 。3、所以: 。4、处: 。

5、复: 。6、是: 。7、焉: 。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2)而揠(3)之者,芒芒然(4)归,谓(5)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8)助苗长矣!”其子趋(9)而往(10)视之,苗则槁(11)矣。

天下之(12)不助苗长者寡(13)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4)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15)无益(16),而又害之。

注释

1、闵(mǐn): 。 2、长(zhǎng): 。3、揠(yà): 。4、芒芒然: 。5、谓: 。 6、其人: 。7、病: 。 8、予: 。 9、趋: 。 10、往: 。11、槁(gǎo): 。12、之: 。 13、寡: 。14、耘苗: 。 15、非徒: 。 16、益: 。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2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1.祠(cí): 。祠者: 。2.舍人: 。3.卮(zhī): 。4.相谓: 。5.请画地为蛇: 。画地: 。为蛇: 。

6.引酒且饮之: 。引: 。7.蛇固无足: 。固: 。

8.子: 。9.安能: 。10.为: 。 11.遂: 。

12.赐: 。13.为之足: 。足(此句中的足): 。14.终: 。15.引: 。16.且: 。17.成: 。18.余: 。19.足: 。足: 。 20.亡: 。21.为: 。

22.乃左手持卮: 。 23.夺其卮曰: 。24.遂饮其酒: 。

25.终亡其酒: 。 26、谓: 。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

3

1.并: 。2.去: 。3.欲: 。4.坐: 。5.或: 。

6.而: 。 7.曰: 。 8.菱: 。9.北人: 。10.以: 。11.强(qiǎng): 。12.仕: 。13.啖: 。14.并壳: 。

15.啖: 。16.何: 。17.识: 。18.答: 。19.护: 。20.短: 。21.席: 。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注释

1、更: 。2、闻已: 。3、益: 。4、所以: 。5、缘: 。6、空: 。7、薄暮: 。 8、具: 。 9、口爽: 。

10、昔: 。

父善游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jù)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bèi)矣。

注释

4

①善: 。②岂 。 ③这: 。 ④方引: 。方, 。⑤遽急: 。⑥以此任物: 。任, 。。任物: 。以: 。7 悖: 。⑧过于江上: 。⑨引: 。

10 之:代词, 。

截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释

1、者: 。2、初: 。3、入: 。 4、执: 。

2、5、亦: 。6、俄: 。 7、至: 。 8、吾: 。 9、矣: 。 10、遂: 。11、计: 。12、而: 。13、老父(fǔ): 。14、圣人: 。15、何: 。16、中截: 。“中” 。 17、之: 。18、但: 。 19、以: 。

世无良猫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蘮。猫既饱且安,率不捕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注释

5

1、某: 。2、恶: 。3、破家: 。4、益: 。5、厌: 。6、以: 。7、腥膏: 。8、毡 。9、率 。10、畜: 。11、以为: 。12、暴 。13、逐: 。14、遂: 。

15、天下无良猫也: 。

16、鼠以故益暴: 。

人有亡斧者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皆无似窃斧者也。

注释

1、人有亡斧者: 。2、亡: 。3、意: 。4、谷: 。

5、其: 。6、窃: 。7、颜色: 。

8、无为而不窃斧也: 。 9、他日: 。

11、无似窃斧者: 。

12、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 。

13、俄而: 。14、视: 。15、皆: 。 16、行: 。

6

滥竽充数

齐宣王②使③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④请⑤为王吹竽,宣王说⑥之,廪食⑦以⑧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⑨立,好⑩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注释

⑴滥: 。竽: 。“滥竽” 。充数: 。

⑵齐宣王: 。⑶使: 。⑷ 南郭: 。处士: 。

⑸ 请: 。⑹说: 。⑺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 。廪: 。食: 。以: 。⑻以: 。⑼湣王: 。⑽好∶ 。(11)逃: 。(12)立: 。

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汝)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②。”妻适市来③,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④与婴儿戏耳⑤。”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之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⑦,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⑨,非所以成教也⑩。”遂烹彘⑾也。

注释

①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②彘(zhì): 。

7

③适: 。适市来: 。④特: 。⑤戏耳: 。

⑥非与戏: 。戏: 。⑦待: 。⑧子: 。

⑨而: 。⑩非所以成教也: 。⑾烹(pēng): 。

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也!

注释

(1)范氏之亡也: 。亡, 。(2)钟: 。(3)则: 。(4)负: 。(5)锤(chuí): 。(6)况(huàng)然: 。(7)遽(jù): 。(8)悖(bèi): 。 (9)恶(e): 。

杀骆驼破瓮

昔有一人,先瓮②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③。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④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注释

1、瓮: 。2、以为忧: 。3、用: 。

8

人有负盐负薪者

(后魏惠,为雍州刺史。)人有负①盐与负薪者,二人同释②重担,息树阴下。少时,且行,二人争一羊皮,各言为己藉③肩之物。久未果,遂讼于官。时雍州刺史李惠,谓其群下曰:“拷此羊皮可知主乎?”群下咸无对者。惠遣争者出,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惠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服罪。

注释

①负: 。②薪: 。③释: 。④藉: 。背: 。

⑤惠: 。⑥顾州纲纪: 。州纪纲 。纲纪: 。

⑦群下: 。⑧咸: 。⑨实: 。⑩伏: 。 遣: 。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注释

1、曰: 。 2、发鸠之山: 。3、拓木: 。4、状: 。5、乌: 。6、文首: 。文,同“ 。”

7、其鸣自詨: 。8、是 。9、炎帝之少女: 。10、故: 。

9

11、湮 。

吴起守信

曩(昔)(13)吴起(17)出遇故(9)人,而止(12)之食(10)。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1)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2)人求(14)故人。故人来,方(3)与之(4)食。起之不食(19)以俟(5)者,恐(6)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11)若此,宜其能服(15)三军欤?欲(18)服三军,非信(8)不可(7)也! (16)

注释

1 暮: 。2 令: 。3 方: 。4 之: 。5 俟(sì): 。6 恐: 。7可: 。8信: 。9 故: 。10 食: 。11 信: 。12 止: 。13昔: 。14求: 。15服: 。16 非信不可也信: 。17.吴起: 。18.欤: 。19.其: 。20.宜: 。21.为: 。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10

1.郑: 。 2.欲: 。

3.者: 。 4.先: 。 5.度(duó): 。 6.而: 。

7.置: 。 8.之: 。 9.其: 。 10.坐: 。同“ 。” 。 11.至: 。12.之: 。 13.操: 。14.已: 。 15.得: 。 16.履: 。 17.乃: 。

18.持: 。 19.度(dù): 。 20.反:通假字,同“ 。

21.市罢: 。 23.遂: 。24.曰: 。 25.宁(nìng): 。 26.无: 。 27.自信: 。 28.以: 。

注意字词

【读音】履:lǚ 边音,第三声 【读音】度:duó 多音字,第二声

【读音】宁:nìng 鼻音, 第四声 【读音】遂:suì 非常用生字,第四声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1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注释

1.词性活用现象:洞: 。 隧 。 犬: 。

2.通假字“止”同“ 。”,只有 。

3.一词多义:

止: 同“ ”,止有剩骨。 ,一狼得骨止。

意: , 意暇甚。 ,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 , 恐前后受其敌。 , 盖以诱敌。

前: , 恐前后受其敌。 , 狼不敢前。

4.虚词的用法:

(1)之

,它,指狼又数刀毙之。 ,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调整音节,不译,久之。 ,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12

,把投以骨。 ,用以刀劈狼首。

,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用来盖以诱敌。

(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 )。 ②场主积薪其中。( )。

③屠乃奔倚其下。( )。 ④一狼洞其中。 ( )。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 ③屠自后断其股。( )。

5.常用字词:

惧: 。 从: 。 故: 。驱: 。 窘: 。 恐: 。 顾: 。 瞑: 。 暴: 。 毙: 。股: 。 寐: 。 黠: 。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3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此处念“智”)乎?”

注释

(1)游: 。 (2)辩斗: 。 (3)故: 。

(4)以: 。 (5)去: 。 (6)日中: 。

(7)车盖: 。 (8)及: 。 (9)则: 。

(10)盘盂: 盘: 盂: 。 (11)为: 。

(12)沧沧凉凉: 。 (13)探汤: 。

(14)决: 。 (15)孰: 。 (16)汝: 。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14

1、绝 : 。2、善 : 。3、鼓 : 。4、志在高山: 。

5、哉: 。6、峨峨: 。8、若 : 。9、洋洋 : 。10、念 : 。11、必 : 。12、之: 。 谓 : 。

13、知音 : 。14、乃 : 。15、复: 。16、弦: 。

学弈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

1、弈: 。 2、弈秋: 。 3、数: 。 4、致志: 。致: 。 5、不得: 。 6、善: 。 7、诲: 。

8、其: 。 9、惟弈秋之为听: 。 10、虽听之: 。

11、惟:同“ ” 12、以为: 。 13、鸿鹄: 。14、援: 。

15、将至: 。16、思: 。17、弓缴: 。18、为: 。19、缴: 。20、之: 。 21、虽与之俱学: 。

22、弗若之矣: 。23、弈者: 。 24、通国: 。 25、使: 。26、之: 。27、俱: 。28、弗: 。 29、若: 。

15

30、矣: 。31、为:同“ ” 32、其: 。 33、与:同“ ” 34、然: 。 35、也: 。

刻舟求剑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

1.涉: 。2.者: 。3.其: 。

4.自: 。5.坠: 。6.于: 。7.遽: 。8.契: 。9.是: 。10.吾: 。11.之: 。12.所从坠: 。13.其: 。14.者: 。15.求: 。16.之: 。17.矣: 。

18.而: 。19.若: 。20.此: 。

21.不亦惑乎: 。“惑”, 。

矛与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6

注释

1、矛: 。 2、盾: 。3、誉: 。

4、曰: 。5、吾: 。6、陷: 。7、或: 。8、以: 。9、子: 。10、何如: 。11、应: 。

12、利: 。13、其: 。14、弗: 。弗能: 。

15、之: 。16、鬻:(yù): 。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

注释

1、方: 。2、蚌: 。3、曝: 。4、支: 。5、鹬: 。6、箝:同“ ”,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7、喙: 。8、雨: 。9、即: 。10、谓: 。11、舍: 。12、相舍: 。13、并: 。14、禽: 。15、且: 。16、弊: 。

17、禽:通“ ”,捕捉。18、恐: 。 19、为: 。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