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 大学图书情报学-TI】 Oct,2006 第24卷第5期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V01.24 No.5 民国绩溪宅坦《胡氏龙井派族谱便览》简述 戴圣芳 (安徽大学,合肥230039) 摘要:文章以民国绩溪宅坦《胡氏龙井派族谱便览》为中心,对清末民初徽州普及本族谱的编纂过程、内容和形式进行了 深入探讨。 关键词:清代末年;民国初年;绩溪县;宅坦村;族谱便览;宗族 中图分类号:G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25(2006)05-0083-03 A brief account of The Brief Guide to the Genealogy ofthe Hu Family ofthe Long]ing Branch in Zhaitan,Jixi County in 1912-1949 DAI Sheng-fang (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39,China) Abstract:Taking The BriefGuide to the Genealogy ofteh Hu Family ofteh Longing Branch fits a center, the article penetratingly probes into the process, contents and forms of the compilation of the Genealogy of Huizhou(hte popular ediiton)from the last years of hte Qing Dynasty to the fisrt years of the Republic. Key words:the lsat years ofthe Qing Dynasty;the fisrt years ofthe Republic;Jixi County;village of Zhaitan;a brief guide to hte genealogy of clnas;clna 清末民初,徽州掀起了一股编修族谱的热潮, 的宗族组织也极为活跃,作为宗族制度发展重要 在这股热潮推动下,以绩溪宅坦胡氏宗族为代表的 标志之一的族谱编修,自宋元明清以来至民国年 著姓望族还编纂出了一部族谱的普及本读物—— 问,先后进行过9次。早在宋嘉定十七年(1224 《胡氏龙井派族谱便览》(以下简称“《族谱便 年),宅坦胡氏宗族即编纂了第一部族谱。清同治 览》”)。这部便览式的族谱普及本读物,无论在内 中叶,族人胡宝铎再倡修谱,并草成谱稿。民国十 容还是形式上,都在清末民初徽州族谱编纂史上具 年(1921年),乘绩溪编修县志之时,宅坦胡氏族 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人设立谱局,终于编成并刊行9卷本《明经胡氏龙 宅坦村,古称龙井,位于绩溪县西部。该村自北 井派宗谱》。如今,嘉靖《龙井胡氏族谱》、清乾隆 宋初年胡忠迁居开基建村后,一直是胡氏宗族聚居 《考川明经胡氏统宗谱》和民国《明经胡氏龙井派 中心。宅坦自建村以来,文风兴盛,教育发达,人才 宗谱》依然保留在宅坦村内,由民国修谱所遗存下 辈出。迄今所知安徽省最早的书院——桂枝书院 来的宅坦胡氏宗族包括亲逊堂、特进、对聚神谱、 即建立于该村,北宋至清末,该村胡氏族人先后有 丁口捐资收清等印章以及《聚神谱》和《亲逊堂奉 5人考中进士,至于出仕各级官府之族人,更是不 先录》等实物和文书文献资料,目前依旧完整地收 可计数。诚如嘉靖《龙井胡氏族谱》所云:“自婺邑 藏在宅坦村中。 开基,龙井历宋而元,至我国朝,寝昌不乏,闻人继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十年,在九卷本《明经胡 出。”宅坦还是徽商的辈出之地,清康熙以后,宅坦 氏龙井派宗谱》付梓之后,龙井胡氏宗谱编纂局还 胡氏宗族成员开始大量外出经商,并在浙江衢州、 专门编纂了一册简明扼要的《族谱便览》,作为 江西铅山、江苏宜兴和安徽芜湖等地渐次形成了 《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谱》的普及本,以较为低廉的 以宅坦胡氏宗族成员为中心的徽商聚居地。宅坦 价格出售给族人。 收稿日期:2006---02—21 作者简介:戴圣芳,女,助理馆员。 8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戴圣芳:民国绩溪宅坦《胡氏龙井派族谱便览》简述 鉴于这部《族谱便览》无论在谱牒的内容上, 还是在谱牒的形式上,都具有极为典型的意义。本 文拟以此为线索,对这种普及本的谱牒内容、形式、 性质、编纂目的和意义,进行初步探讨。 1《族谱便览》的编纂缘起 由于《族谱便览》是依据民国《明经胡氏龙井 派宗谱》编纂的,因此,在探讨《族谱便览》缘起之 前,我们有必要对民国《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谱》的 编纂情况及其基本内容作一简要回顾。 据胡钟毓在《跋续修宗谱后》云,民国《明经胡 氏龙井派宗谱》是在清同治年问胡宝铎纂辑《龙井 胡氏宗谱》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同治十三年 (1874年),时任兵部主事的宅坦进士胡宝铎 (1841—1896)假归故里,致力于龙井胡氏族谱的编 纂,他“搜罗散佚,厘定讹谬,直身任而弗辞。时编摩 更四寒暑,始得属稿。”但因朝廷催促北上,“不果 付梓”,“宦京廿余年,恒倦倦不忍释。假归完辑,有 志未逮。”不久,宝铎病重,临终前,仍谆谆告诫从弟 胡宣铎完成未竟事业。宝铎逝世后,宣铎“仰体(宝 铎)苦心,耄犹不倦,爰于民国庚申,踵其事以成之。 与萧规曹随无异,并汇临近各派,集为龙井宗谱。印 费不赀,又得伊侄辈懔遵遗命,输款以为之倡。”最 后终于编成并刊行《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谱》。 纵观民国《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谱》的编纂过 程,我们不难看出,这部宗谱实际上在清同治末年 即已由胡宝铎编就初稿,在其弟胡宣铎时最终完 成。故胡钟毓在《跋续修宗谱后》中云:“吾族之谱, 在乾隆甲戌为一大和会,在同治甲戌为一大接续。 和会之役,子承父志;接续之役,弟步兄尘。一门之 内,无独有偶,何不谋而适合耶?抑尤有进焉者?前 清纂修方略及通志,先正宝铎与焉;近今续修邑志, 前辈宣铎为公所推。兹于是谱修辑,事更数十年,犹 更此两人之手而成,是亦难得之机会也。”至于参加 编纂的人员,清同治年间主要有胡如绚、胡道升等, 民国年间则创设谱局,“董斯局者,编次校订,不辞 劳瘁,时则有若族侄广、汝霖;会计保存,因应庶务, 各殚厥职,时则有若族经、维屏;分途集款,先之以 身,时则有若族侄成基、成熠、成义,而族弟士毅等 随在参详,相助为理,复藉以集思而广益。” 以上就是民国十年版《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谱》 编纂和出版的简要历程。 对于急于强化宗族统治的宅坦胡氏宗族上层 统治者而言,新近编成的《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谱》 由于编纂成本较高,售价较昂,欲使龙井派族人每 户购领一部,显然是不现实的。正如《族谱便览小 引》所云:“民国辛酉,吾族宗谱高成,捐赀购领者 凡五十余部。然吾族大人众,势难普及。领谱者各 自珍藏,又不轻与人翻阅,未领者依然向隅,岂非 恨事?爰复撮其大要,集为一卷。工省价廉,可以家 置一部,随时翻阅一览,而知族谱之大略,更留空 白以备各家填写近代祖先并生人名氏年庚,为后 日修谱张本,庶于世系之奠不无小补云。” 以上就是关于宅坦胡氏宗族编纂《族谱便览》 的主要缘起和过程。 2《族谱便览》的基本内容与编纂形式 《族谱便览》一经编纂成书,即付诸刊行。其主 要篇目如下: (一)祖系纪略歌;(二)男排行五十字;(三) 通冥赋;(四)明经胡氏诸贤事略;(五)祭文录; (六)诗文摘录;(七)附居家杂仪一条;(八)旧谱 规条;(九)明经胡氏龙井派族谱便览。 从上引篇目中可以看出,《族谱便览》的编纂 者并不是简单摘录《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谱》,而是 对当时可能见到的宅坦历代族谱进行摘编。好在 《族谱便览》在摘录每一种族谱内容时,一般都简 要注明出处,这就给我们的分析带来了便利。如《通 冥赋》即在篇目下注明“照中门志本公角谱抄录”, 《明经胡氏诸贤事略》则注明“于统宗谱中撮其可 法可传者”,《附居家杂仪一条》则注明是“司马氏 居家杂仪”,如此等等。显然,这部《族谱便览》绝不 仅仅是宅坦胡氏历代族谱的简单摘录,相反,它是 编纂者们精心类辑并经过认真系统加工而成的一 部单行本普及本族谱读物。 以《旧谱规条》为例,我们查阅了现存的嘉靖 《龙井胡氏族谱》、乾隆《考川明经胡氏统宗谱》和 民国《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谱》,均未见有类似的完 整规条记载。嘉靖《龙井胡氏族谱》(不分卷)有 《龙井胡氏分支谱凡例》而无具体族规,乾隆《考川 明经胡氏统宗谱》亦仅有《凡例》而无族规,仅是民 国《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谱》才有较为详细的《续修 龙井派宗谱例言》和包括《彰善四条》、《瘅恶四 条》、《职守四条》和《名教四条》共十六条系统的 《明经龙井派祠规》。而将以上诸种族谱之《凡 例》、《例言》和《祠规》等相对照,竟无一与《族谱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总第97期 便览》之《旧谱规条》相同。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6年第5期 民国五年(1916)的《余川越国汪氏族谱》在厘定 显然,《族谱便览》中之《旧谱规条》根本不是 历代宅坦胡氏族谱中规条的摘录,而是宅坦胡氏宗 祠规时,就“仰参朝例,近汪邻村。……因地制宜,斟 酌损益。”编纂于民国十三年(1924)的旺川《曹氏 宗谱》更是延请胡适作序。至于纂修于民国八年 (1919)的《鱼川耿氏族谱》,则极力呼吁重视国民 的职业教育。凡此均表明清末民初的徽州宗族在编 族后世修谱的《草谱》或《红册》之类的文件。在 《族谱便览》的正文之后,还留有若干空白,其用途 正如《族谱便览小引》所云,乃是“其后更留空白, 以备各家填写近代祖先并生人名氏年庚,为后日修 谱张本”。事实上,本人手头复印的这部《族谱便 纂族谱时与时俱进的原则和精神。而宅坦《明经胡 氏龙井派宗谱》和《族谱便览》却一味倡导和奉行 落后腐朽的封建宗族观念和伦理道德,显然与时代 览》就在后面的空白页中补写了“附能干”及“历 代能干”之名录等文字。而这些文字恰恰可以为日 后修谱提供最为真实的家族原始资料。 还应注意的是,《族谱便览》在内容上尤其偏 重于对宗族业绩的弘扬和居家礼仪的强调。《族谱 便览》的《通冥赋》、《诗文摘录》和《附居家杂仪 一条》等篇目及其文字,实际上正是这种弘扬宅坦 胡氏宗族祖先业绩和勉励族人遵守封建礼教的真 实反映。 《族谱便览》的内容大都关系到族人们的日常 生活及各种应当遵守的礼仪,其编纂形式亦令人耳 目一新。这部不分卷帙、印制精美,乍看上去有些单 薄的族谱,实际上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更为重要的 是它的实用性,《祖系纪略歌》将一世明经公到二十 世士中公,直至龙井派五门历史演变过程,都以歌 谣的形式编入《族谱便览》,这种既能弘扬祖先辉 煌的历史,便于族人牢记辈分排行,又能为族人接 受的通俗易懂的文字,对维系龙井胡氏宗族的团 结,显然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族谱便览》都 堪称是当时徽州族谱编纂中的一大创新,是清末民 初徽州致力于宗族知识普及与教化的产物。 3《族谱便览》的编纂目的和意义 与民国《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谱》的编纂目的一 样,《族谱便览》编修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弘扬和 强化宗族控制。处在清末民初社会激烈变革特别是 民国初年提倡民主与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之际, 无论是《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谱》还是《族谱便览》, 我们都不能从中看出丝毫的新鲜气息。与此同时, 与宅坦龙井相邻数里之遥的上庄明经胡氏宗族却 诞生了后来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旺川曹氏、寺 后王氏、余川汪氏、鱼川耿氏等宗族在其新修的族 谱中,除继承传统的族谱编纂形式和内容之外,还 因时制宜地对旧式族谱进行了损益和补充。刊印于 发展相违背。 纵观《族谱便览》,我们以为,作为一部明经胡 氏龙井派宗族的族谱普及本,其编纂的目的和意义 有两个方面:一是强化宗族控制。通过简明扼要、通 俗易懂的《族谱便览》,宅坦胡氏宗族希望达到的 主要目的,就是在宗族成员内部贯彻陈腐落后的宗 法伦理道德,强化尊卑、长幼、主仆等封建等级秩 序,教育族人安于本分,训忠、训孝、表节、重义,告 诫族人勿忤逆、勿奸淫、勿为贼匪、勿为凶暴,勉励 族人修祭事、保祠产、护龙脉、振士类、厚风俗、敬耆 老、正名分。所有这些都有力地说明了民国初年宅 坦胡氏宗族编纂《族谱便览》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强 化宗族的控制,而不是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不 断调整自身的统治方式,造福于广大宗族成员。另 一方面,同前者相对应的是,《族谱便览》还具有很 强的实用价值,其中之《男排行五十字》以及诸如 《上堂祭文》等各类祭文的收录,实际上为有效防止 宗族成员紊乱宗支和祭祀活动,提供了可资使用的 规范文本。另外,《族谱便览》书后预留的空白,则为 居住于宅坦的龙井派胡氏宗族成员添丁和其他记事 提供了具有添丁簿性质的通用样本。 出现在民国初年的《族谱便览》,就是这样一 种兼具实用和教化作用的族谱普及本读物,或者 说,它更象是一种有关宗族知识的民间教科书。在 风云激荡、新旧转型的近代徽州社会,它的编纂和 出版集中反映了徽州宗族保守和落后的一面。 参考文献: …1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2]卞利.明清徽州社会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4. [3族谱便览【3]M].民国十年刊印本. 【4]胡维平-龙井春秋EM].宣城,2000. (编辑:朱爱瑜) 8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