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部分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部分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来源:尚车旅游网
2022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试题卷共6页,有四个大题,21个小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书写,填涂必须用2B铅笔,答案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卷各题目规定区域内作答或填涂,做在试题卷上或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请将姓名、准考证号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的规定位置上。 温馨提示:全卷含书写分3分,请你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规范、工整。

七年级某班同学围绕“人间草木”的主题开展了五个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一、追根溯源识“草”“木”(7分)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1-3小题。 草 cǎo 甲 骨 文 金 文 小 篆 隶 书 楷 甲骨文的字形显然是一棵草(屮)。后来逐渐变成了两棵并排的草(艸)。再后又加上了“早”旁以表音。楷书的“草字头”原来是四画(++);现在的规范字是三画(艹)。 书 草 书 行 书 隋 化 字 小语见小文放学了还在整理收集到的资料,说道:“你怎么这么木 1.(1)呢?随便整理一下就行了!” .小文正色道:“古代中国人多为农耕民族,故对草木常怀有chì 2.(1)热的爱与敬畏。中国草木文化源远流长,草木,就是所有植物,对古代中国人来说,又叫作“花木”。人们仰观百丈青松笑风雨,3. ,进而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对待这沉甸甸的文化,我们怎么可以草 1.(2)草了事呢?” .

小语惭愧不已,感谢了小文的dū 2.(2)促,决定认真对待此次学习活动。

木 mù “草”释义 1.草本植物的统称。2.特指作燃料、饲料的植物的茎叶。3.指山野、民间。4.卑贱。5.雌性的(多指家畜或家禽)。6.马虎:不

细致。7.初步的;非正式的。8.草稿;文稿。9.打 稿。10.汉字字体的一种。

这是一个象形字,字形像一棵树。向上的“木”释义 1.树木。2.木材和木料的统称。3.棺材。4.质朴;朴实。5.呆;愣。6.局部感觉不灵或丧失。

斜画是树枝,向下的斜画是树根。本义是“树”,也是木本植物 的通称。引申为“木材”、

1.(2分)结合语境写出加点字释义:(1)木:______(2)草:______ 2.(2分)根据拼音写汉字:(1)chì______(2)dū______

3.(2分)给“仰观百丈青松笑风雨”选择最合适的下联:( ) A.俯看成茵绿草争雨露 C.俯看春花朵朵迎春风

造字法 象形

B.俯赏千朵红梅傲霜雪 D.低察一朵腊梅明志向 概念 直接表示具体实物的造字法。 指事 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图形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 会意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造字法。 形声 由形旁和声旁拼合而成造字法。

4.(1分)请结合表格1推测“草”字的造字法:______

示例 二、甬地草木推介——艾草(12分)

同学们要制作以“甬地草木”为主题的手抄报,以下是小语收集到的资料。

材料一 知识卡片

植物名片:艾草 别 名:冰台、遏草、香艾等 科 别:菊科 生长周期:2个多月 湿度要求:湿润 适合土壤:中性潮湿肥沃沙壤土 光照要求:喜光 温度要求:耐寒 药用功能:通经活络、消肿散结、暖子宫、促血液循环、止血消炎、平喘止咳等。 四大名艾:北艾、海艾、蕲艾、祁艾 材料二 你所不知道的艾草历史

对于现代人来说,艾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东西。熟悉的是,村野之间都可以生长,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悬挂艾草;陌生的是,人们大多不知道艾还有那么久远、厚重的历史文化演变。

【艾草取火】南召古人类从石崖上的凹槽中取冰,利用冰块球面凸透镜的原理聚光,举冰引燃艾绒取火,这就是“冰台取火”。“冰台取火”把人类使用艾草、应用光学技术追溯至三万年前。《博物志》载:

①艾草与民俗 【清明】清明前后,宁波许多家庭都会用艾草制作成一道道糯叽叽的美味:青团、麻糍。有宁波老话为“清明麻糍立夏团”。 【端午】五月初五,宁波各家各户门口挂菖蒲悬艾草,俗称“蒲剑斩千妖,艾旗招百福”。 张延章《鄞城十二个月竹枝词》写 道:“五月端阳老虎画,艾旗蒲剑辟群妖。” “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

【艾草寻找水源】古人行军打仗或在沙漠中行走,会利用艾草在沙漠中寻找水源。

具体的做法是:在沙漠中挖一个坑,取干艾草放在坑中点燃,观察四周,有气体升腾的地方,即是水源,下挖可得水。其原理是山泽通气,通过燃烧艾草,辨别大气中微量的水汽,可以寻觅几里以外的水源和草地。利用的是艾草燃烧有非常好的通透性和走窜能力,这也是艾草作为灸材的重要原因。

【艾草杀菌】在古代,人类不断受到瘟疫等传染病的攻击,当流行病爆发时,有时候全村的人都会感染,甚至死亡。而负责搜集艾叶、保存火种的那户人家却往往安然无恙。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叶中的挥发油对多种致病病毒及细菌均有抑制或杀灭作用,所以负责搜集艾叶的那户人家因此受益。

艾叶香味浓郁,可驱蚊蝇、虫蚁,还可以有效净化空气,改善周围的环境。若通过燃烧艾叶烟熏或煎煮艾叶洗浴,由于高温的作用,其有效成分挥发得更彻底,效果会更好。

【艾草治疾病】远古时期人类风餐露宿,常有身体疼痛、受凉的病症。后来他们发现,将燃烧的艾草靠近皮肤烧灼,会感觉很舒服,几次以后病症消除了。久而久之,便积累了一些治疗经验,艾灸的雏形就形成了。而且艾草最早是用于治疗寒症的,后来才逐渐发展为治疗全身不同性质的疾病。

中医学认为,艾叶有止血作用,所以很多中药书籍将艾叶划归于温经止血药,现代大量的药理研究也证明,艾叶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从而发挥止血作用。所以不慎被利器割伤、划伤时,可把艾草嫩叶揉碎榨取汁液涂抹患部,能止血凝血,剩余的残渣敷于患部,止血效果更快。

【艾草诗歌】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国风·采葛》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鹿鸣》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离骚》

【注释】①宋代《图经本草》称赞四明艾叶。海艾乃四明之艾,四明今指宁波。②《博物志》是西晋张华编撰的中国古代神话志怪小说集。③苹:指艾草。

5.(3分)小文看了以上资料,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请选出错误的一项( ) A.艾草既可内服,又可外用。

B.艾草通常会生长在阴暗潮湿、土壤比较肥沃的地方。

C.艾草是常用的灸材,因为它燃烧有非常好的通透性和走窜能力。

D.古时候负责搜集艾叶、保存火种的那户人家极可能是因为艾草而躲过瘟疫的攻击。

6.(3分)小语曾经笑话妈妈在新冠疫情期间经常买艾条熏房间,认为她这个举措没给家里带来一点好处。如果你是小语,读完材料二,会跟妈妈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4分)小文读到艾草可以制成青团、麻糍等美食,便打开抖音搜寻达人探店推荐,以下是她搜到的三个页面,请参照示例,说一说图二、图三中哪个页面的文案最吸引你,为什么?

@斌哥吃不饱 @吃货小灯 @子啃 清明节我们这边都要吃的青团、麻糍!今天偶遇一家手工做的!跟着师傅看了整个制作过程!你们那边清明节都吃什么呢# 图一

软软糯糯带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冷藏后超好吃!!清香凉凉Q弹Q弹~没馅 宁波的“无馅”版青团,青麻糍的清甜味道能萦绕整个春天~ 图二 图三

(注:艾草麻糍表面通常涂松花粉,看似长毛)

示例:图一最吸引我。“我们说都长毛了你还吃??”字体加大,用设悬念的手法吸引人们注意力,且写山麻..糍外在特征。下方文案中“都要吃”强调麻糍的经典性,“手工做的”强调了此店麻糍手工制作的可靠性。最..后一句语气亲切,拉近和读者的距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分)欣赏了别人优秀的文案后,也请你来为小语手抄报的主角——艾草设计一句吸睛的宣传语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作品之草木意象探究

探究一 课内古诗文梳理(8分)

9.(8分)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诗文等内容。

类别 托物言志 诗文 落红不是无情物, (1)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杨花榆英无才思, (2) 。(《晚春》韩愈) 独坐幽篁里, (4) 。(《竹里馆》王维) 寓情于景 (5) ,草色入帘青。(《陋室铭》刘禹锡) 黄梅时节家家雨, (6) 。(《约客》赵师秀) 以物说理 (7) , (8) 。(《游山西村》陆游) 情志 为国奉献 (3) 清净淡泊 恬淡自适 闲散无聊 重见希望 探究发现:古诗文中的部分意象会形成较为固定的内涵,如“落红”象征奉献精神。那么,这一类经典意象的内涵是否就固定不变了呢?请继续探究吧! 探究二 课内外古诗文研读(23分) 【甲】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牡 丹

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及睹《事物纪原》,谓武后冬日游后范,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

正面宜向阳,此种花通义也。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处以南面即生,俾之他向则死,此其肮脏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谁能屈之?(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武后:指武则天。②八千之辱:唐朝韩愈诗歌“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③俾:使。④肮脏(kǎng zǎng):高亢刚直的样子,意为不屈不厄。 【丙】

咏 菊(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10.(4分)解释下面“原文例句”中的加点字或词,补全表格。

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原文例句 斯是陋室 .予初不服是论 .不蔓不枝 .人主不能屈之 .解释加点字 (1) (2) (3) (4) ④

词类活用 11.(2分)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然 他 种 犹 能 委 曲 独 牡 丹 不 肯 通 融 处 以 南 面 即 生

12.(6分)探究草木意象特点时我们可以通过寻找关键句来帮助我们,请你帮助同学们完成表格。

意象 篇目 关键句 翻译 《爱莲说》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______ (4)______ 莲(荷) 《咏菊》 芭蕉新折败荷倾 《爱莲说》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贪慕名利 衬托莲的形象 (5)______ 写作主体,凸显作者情怀 牡丹 《牡丹》 (1)______ 意象特点 (3)______ 意象作用 写作主体,凸显作者情怀 (6)______ 13.(5分)草木之动人离不开文人之描摹。同学们发现乙文与丙诗在写作手法上有共同之处,作者借助此种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情志。请你结合诗文帮助他们完成下图的可视化赏析模型。

《牡丹》 (2)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4分)我国有以草木喻人的传统,请从以下名著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相关情节,说一说他(她)可以....用甲、乙、丙中的哪种植物为喻?

江姐

尼摩船长

刘四爷 哈利波特

写作手法: (1) 《咏菊》 (3)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4.(2分)探究发现:同一意象在不同文章里的形象特征可能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可能不同,其原因是

我选择 (1) ,他(她)是《 (2) 》中的人物,我认为他(她)可以用 (3) (甲、乙、丙)文中的 (4) 这一植物为喻,因为: (5)

探究三、现代文学作品阅读(17分)

人间自有真情在

季羡林

①前不久,我写了一篇短文:《园花寂寞红》,讲的是楼右前方住着的一对老夫妇。男的是中国人,女的是德国人。他们在德国结婚后,移居中国,到现在已将近半个世纪了。哪里想到,一夜之间,男的突然死去。他天天侍弄的小花园,失去了主人。A几朵仅存的月季花在秋风中颤抖、挣扎,苟延残喘,浑身凄凉、寂寞。

②我每天走过那个小花园,也感到凄凉、寂寞。我心里总在想:到了明年春天,小花园将日益颓败,月季花不会再开。连那些在北京只有梅兰芳家才有的大朵的牵牛花,在这里也将永远永远地消逝了。我的心情很沉重。

③昨天中午,我又走过这个小花园,看到那位接近米寿的德国老太太,在篱笆旁忙活着。我走近一看,她正在采集大牵牛花的种子。这可真是件新鲜事儿。我在这里住了30年,从来没有见到过她莳弄过花。我满腹疑团:德国人一般都是爱花的,这老太太真有点个别。可今天她为什么也忙着采集牵牛花的种子呢?她老态龙钟,罗锅着腰,穿一身黑衣裳,瘦得像一只螳螂。虽然采集花种不是累活,她干起来也是够呛的。我问她,采集这个干什么?她的回答极简短:“我的丈夫死了,但是他爱的牵牛花不能死!”

④我心里一亮,一下子顿悟出了一个道理。她男人死了,一儿一女都在德国。老太太在中国可以说是举目无亲。虽然说是入了中国籍,但是在中国将近半个世纪,中国话说不了十句,中国饭吃不惯。B她好像是中国社会水面上的一滴油,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平常只同几个外国人和中国留德学生来往,显得很孤单。我常开玩笑说:她是组织上入了籍,思想上并没有入。到了此时,老头已去,儿女在外,返回德国,正其时矣。然而她却偏偏不走。道理何在呢?我百思不得其解。现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让我看到她采集大牵牛花的种子。我一下子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为了死去的丈夫。

⑤丈夫虽然走了,但是小花园还在,十分简陋的小房子还在。这小花园和小房子拴住了她那古老的回忆,长达半个世纪的甜蜜的回忆。这是他俩共同生活过的地方。为了忠诚于对丈夫的回忆,她不肯离开,不忍离开。我能够想象,她在夜深人静时,独对孤灯。窗外小竹林的窸窣声,穿窗而入。屋后土山上草丛中秋虫哀鸣。此外就是一片寂静。丈夫在时,她知道对面小屋里还睡着一个亲人,自己不会感到孤独。然而现在呢,那个人突然离开自己,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茫茫天地,好像只剩下自己孤零一人。人生至此,将何以堪!设身处地,如果我处在她的地位上,我一定会马上离开这里,回到自己的祖国,同儿女在一起,度过余年。

⑥然而,这一位瘦得像螳螂似的老太太却偏偏不走,偏偏死守空房,死守这一个小花园。我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死去的丈夫。

⑦这一位看似柔弱实极坚强的老太太,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这一点恐怕她比谁都明白。然而她并未绝望,并未消沉。她还是浑身洋溢着生命力,在心中对未来还抱满了希望。她还想到明年春天,她还想到牵牛花,她眼前一定不时闪过春天小花园杂花竞芳的景象。谁看到这种情况会不受到感动呢?我想,牵牛花而有知,到了明年春天,虽然男主人已经不在了,一定会精神抖擞,花朵一定会开得更大,更大;颜色一定会更鲜艳,更鲜艳。

写于1992年9月20日

16.(4分)【散文·梳理线索】默读文章,梳理作者的所见所思所想所感,简要概括,完成以下表格。

场景 花园主人死后,我每天走过小花园 我的行为 我总想:明年春天,小花园将日益颓败 我看见: (2) 我的感受 (1) 满腹疑团 (3) 感动 昨天中午,又经过小花园 我询问:德国老太太收集牵牛花种子的原因 我懂得: (4) 17.(3分)【散文·品析语言】请自选角度,从文章中的两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A几朵仅存的月季花,在秋风中颤抖、挣扎,苟延残喘,浑身凄凉、寂寞。 B她好像是中国社会水面上的一滴油,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

我选______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4分)【散文·情味比读】《园花寂寞红》与《人间自有真情在》两篇文章是作者在短短一个月内相继写成的,请比读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与以下材料,试分析两篇中作者看待牵牛花的春天态度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我一想到这里,就不禁悲从中来。眼前包围着月季和牵牛的寂寞,也包围住了我。我不想再看到春天,我不想看到春天来时行将枯萎的月季,我不想看到连幼芽都冒不出来的牵牛。我虔心默祷上苍,不要再让春天降临人间了。如果非降临不行的话,也希望把我楼前池边的这一个小花园放过去,让这一块小小的地方永远保留夏末秋初的景象,就像现在这样。”

——《园花寂寞红》结尾 写于1992年8月30日

注:《园花寂寞红》一文写于作者季美林听闻邻居老友病逝的两个月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2分)探究发现:同一意象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了丰富多变的模样,是因为______。

20.(4分)【散文·聚焦标题】有关本文的标题,小文和小语产生了分歧,小语认为《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个标题太过普通,而小文认为这个标题恰到好处,意蕴丰富。请任选一立场,完成题目。 ......小文:我认为,《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个标题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语:我觉得如果取成______这个标题更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草木有情”美文征集

“落花”,自古以来是众多文人的钟爱意象,他们用自己的心解读了落花。 “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给落花的定义是奉献。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给落花的定义是伤时。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给落花的定义是闲适。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给落花的定义是坚贞。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给落花的定义是离别。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王勃给落花的定义是思乡。 ……

21.(30分)落花是否也曾飘入你的生活,触发你的情思?你会赋予落花怎样的定义呢?请联系自身的生活经历,以“落花的定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注意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为写好本次征文,小语认真研读了《紫藤萝瀑布》、《驿路梨花》,有以下发现

篇名 紫藤萝瀑布 驿路梨花 花是否写作主体 写花的篇幅 是 否 多 少 和抒情主人公的关系 花以自身特征、品质等给人以启迪 花适时闪现,可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也可具备某种象征意义、象征某一类人等 你可以参考这两篇文章的写作方式,也可以自定其他方式。你还可以回顾本次研学活动,思考探究发现,学............以致用!

2022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参

书面3分

一、追根溯源识“草”“木”(7分)

1.(2分):(1)木:呆,愣(2)草:马虎 2.(2分)(1)chì炽(2)dū督 3.(2分)B 4.(1分)形声字

二、甬地草木推介——艾草(12分)

5.(3分)B

6.(3分)妈妈,对不起。我错怪你了。艾叶中的挥发油对多种致病病毒及细菌均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对新冠病毒可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而且艾叶香味浓郁,可驱蚊蝇、虫蚁,还可以有效净化空气,改善周围的环境。

示例一:图二吸引我。“江南一口春,艾汁千里香”用对偶句式,句式整齐,且点出了季节、味道香的特点。下方文案“软软糯糯”强调口感,“Q弹Q弹”,用叠词,口语化写出了麻糍的口感好。

示例二:图三吸引我。上方文案用了拟人的手法,且点出了麻糍的口感特征。下方文案“清甜”指出麻糍味道,“萦绕整个春天”写出了清甜味道回味无穷。 (分析分为上方文案和下方文案两部分,各2分) 8.(2分)略

三、文学作品之草木意象探究(48分)

探究一 课内古诗文梳理(8分)

9.(8分)(1)化作春泥更护花(2)惟解漫天作雪飞(3)展现自我(意近即可)(4)弹琴复长啸(5)苔痕上阶绿(6)青草池塘处处蛙(7)山重水复疑无路(8)柳暗花明又一村 探究二 课内外古诗文研读(23分) 10.(4分)(1)判断动词 (2)这,这个 11.(2分)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然 他 种 犹 能 委 曲|独 牡 丹 不 肯 通 融|处 以 南 面 即 生

12.(6分)(1)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2)示例:洁身自好,高洁傲岸(3)示例:衰败脆弱(4)衬托菊花的形象(5)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人主不能屈之,谁能屈之?(任选其中一句)(6)示例:不畏强权,坚守本性,刚直不屈。

(3)生藤蔓 (4)使……委屈

13.(5分)示例一:(1)对比。(2)《牡丹》将其他花的屈从于武后以及委曲于他向,和牡丹不愿开花,只在南面而生进行了对比,衬托出牡丹的刚直不屈,坚守本性。体现了李渔对于牡丹的赞美抒发自己愿如牡丹一般不屈从权贵,遵从本性,高亢刚直。(3)《咏菊》将芭蕉与荷花在寒霜中败折和菊花的傲然绽放形成对比,衬托出菊花的经霜耐寒,顽强不屈。表现了白居易对菊花凌寒的品格赞赏并以菊花自况变现自己逆境不馁的决心。

示例二:(1)托物言志(2)《牡丹》写其他花的屈从于武后以及委曲于他向,而牡丹不愿开花,只在南面而生进行了对比,写出牡丹的刚直不屈,坚守本性。体现了李渔对于牡丹的赞美抒发自己愿如牡丹一般不屈从权贵,遵从本性,高亢刚直。(3)《咏菊》将芭蕉与荷花在寒霜中败折和菊花的傲然绽放形成对比,写出菊花的经霜耐寒,顽强不屈。表现了白居易对菊花凌寒的品格赞赏并以菊花自况变现自己逆境不馁的决心。 14.(2分)写作目的不同,抒发的情感或志向不同,或材料要为文章中心服务(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 15.(4分)(1)(3)4)不计分,(2)1分,(5)3分。所选人物和花匹配,结合事例,言之有理即可。比如江姐可以和甲文中的莲匹配,高洁,也可以和乙文中牡丹匹配,有气节有反抗精神,还可以和丙文中菊匹配,不畏恶劣环境,坚贞不屈。

示例一:我选择江姐,她是《红岩》中的人物,我认为她可以以丙文中的菊花为喻。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坚贞不屈。而江姐面对敌人严刑拷打,甚至手指被扎竹签,她都没有屈服,坚强不屈,没有出卖党的秘密。 示例二:我选尼摩船长,他是《海底两万里》中的人物,我认为他可以以乙文中的牡丹为喻。因为牡丹不畏强权,用自己的方式反抗。而尼摩的祖国被殖民者侵略、灭亡,尼摩没有屈服、没有放弃反抗,他从海底打捞沉船中的财宝,去支持陆地上进行反殖民反压迫的正义人民的斗争。

示例三:我选刘四爷,他是《骆驼祥子》里的人物,我认为他可以以甲文中的牡丹为喻。因为牡丹追求名利,而刘四也是一心追求利益,他让女儿为他打理车厂,把女儿当成挣钱的机器。听说虎妞要结婚,怕财产被虎妞分走,就把车厂卖了,拿钱享乐去了。

示例四:我选择哈利波特,他是《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的人物,我认为他可以以丙文中的菊花为喻,因为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坚忍不拔。哈利波特和强大的黑暗力量伏地魔对抗,不畏艰险,寻找销毁魂器,最终打败了伏地魔。

探究三、现代文学作品阅读(17分)

16.(4分)(1)心情沉重;(2)从未侍弄过花草的德国老太太在采集牵牛花种子;(3)恍然顿悟; ............(4)这位德国老太太为了丈夫侍弄花草,等待春天。(老太太为了死去的丈夫不愿意离开中国,死守小花园)

17.(3分)(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这几朵仅存的月季花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月季花在失去主人照料后无人关心、衰败落寞的状态。并通过一系列“颤抖、苟延残喘”等短语,寄情于景,渲染氛围,强化了作者内心的失友之悲。(从夸张角度赏析,酌情给分)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法融入中国生活的德国老太太比作“中国社会水面上”的一滴油,生动形象地借水油分离的状态表现了老太太与中国社会的格格不入。同时与下文她不愿离开中国的选择形成反差,突出她与老伴间两人深切夫妻情谊。

18.(4分)《园花寂寞红》一文中作者因为惧怕无人照料的月季与牵牛在明年春天枯萎死去,而不愿看到春天(1分),本文中作者样期盼着春天花朵的盛开,期盼春天的到来(1分)。原因是《园花寂寞红》中表作者对老友逝世的悲痛。本文中作者看到德国老太太留守园子对生活与未来充满希望(乐观),对德国老太太走出悲痛、带着对老伴的爱继续热爱生活的赞赏。(情感分析2分)

19.(2分)因为作者的情感发生变化,作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意思相近即可)

20.(4分)选小文,因为标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且简洁明了地揭示文章主旨。文章写老太太继续养护先生留下的花而不离开,所以“人间自有真情在”一指德国老太太对已故老伴的深切情谊;二指已故的老先生为自己的老伴留下一片花园,最后能让自己的老伴对生活及未来重拾希望这一事让我备受感动。(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选小语,取题并给出充分合理的理由可给分(题目恰当理由不合适给1分)

四、“草木有情”美文征集

21.(30分)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