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3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探究题专项练习题(带答案)

来源:尚车旅游网


2023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探究题专项练习题(带答案)

1. (2023年山东省济南)实验室中有两瓶没有贴标签的白色固体,已知是氯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中的各一种,小明和小红为确定各是哪种物质,进行了实验探究。 【探究与结论】

①小明各取少量两种白色固体于两个表面皿上,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其中一种白色固体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则该固体为 ______ (填化学式),而另一种固体表面无明显变化。

B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A、各滴加适量水,振荡,得到两种无色溶液。②小红各取少量两种白色固体,

小红分别向这两种无色溶液中滴加适量 ______ (填一种物质的化学式)溶液,振荡,观察到A试管中有蓝色沉淀生成,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得出结论:A试管中加入的固体是氢氧化钠,B试管中加入的固体是氯化钠。 【交流与反思】

③小明和小红经交流讨论后,认为利用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也可以鉴别这两种物质,这是因为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而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溶液温度 ______ (选填“升高”“降低”之一)。

2. (2023年山东省青岛)我国提出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筑梦”活动小组开展了“低碳有我“实践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活动一】调查碳循环

(1)观察图1,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 ______ (写一条即可)。

(2)基于“碳循环”视角,实现“碳中和”可以从两方面进行:①减少碳排放② ______ 。

(3)调查发现,我国的碳排放80%以上来自能源使用。要减少能源使用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______ (选填字母序号)。

第1页,共11页

A.严禁使用化石燃料 B.改进技术,提高能效

C.捕集能源使用过程中生成的二氧化碳,进行封存处理 【活动二】探究碳“捕捉”

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用水和碱溶液“捕捉”二氧化碳。为比较“捕捉”效果,小组同学设计如图2所示实验,装置a端连接气压传感器,测得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3所示。

(4)图2中,甲、乙、丙注射器内的试剂分别是水、饱和石灰水、氢氧化钠浓溶液,X的数值为 ______ ;分析图3可知“捕捉“二氧化碳效果最好的是 ______ (选填装置序号),该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5)“碳封存”技术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某实验基地通过一定技术将二氧化碳压缩存入地下,实现二氧化碳的封存。从微观角度分析,这一技术能够实现的原因是 ______ 。 【活动三】计算碳转化

(6)基于元素守恒,小组同学推测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更高价值的物质,实现二氧化碳的再利用。我国科学家在利用二氧化碳直接合成乙醇(C2H5OH)的研究上已取得重大突破,其转化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6R

一定条件

=

C2H5OH+3H2O,其中R的化学式为 ______ 。

如果用此方法处理44kg二氧化碳,使其完全反应,请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生成乙醇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活动四】聚力助低碳

(7)实现“碳中和”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中国已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如调整能源结构,开发使用新能源等,请写出一种新能源 ______ 。青少年也应积极助力低碳,你的做法是 ______ (写一条即可)。

第2页,共11页

3. (2023年山东省烟台)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城市的废旧电器是一座“金属矿山”,某废旧电器中含有锌、铜、镍(Ni)三种金属,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从中回收金属铜和镍,做了如下的探究。 已知:硫酸镍(化学式NiSO4)能溶于水。

实验一:探究锌、铜、镍三种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强弱

【提出猜想】兴趣小组结合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Zn>Ni>Cu;猜想二:Zn>Cu>Ni;猜想三: ______ 。 【进行实验】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的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取三支试管,分别向其中加入等质量、等浓度锌片表面产生的气泡较快;猜想 ______ 正确。镍与稀的稀硫酸,然后将大小、形状相同的锌、铜、镍片表面产生的气泡较慢;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镍三种金属片分别插入三支试管中。 铜片无明显现象。 ______ 。 实验二:从含有锌、铜、镍三种金属的废旧电器中回收铜和镍 【设计方案】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物质转化流程。

步骤①中得到的A是 ______ 。步骤②中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 【反思评价】合理开发城市“金属矿山”的意义是 ______ (答1条)。

4. (2023年山东省菏泽)石头纸是一种低碳经济的绿色产品。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首次使用了石头纸制作的便笺和文件袋,但石头纸至今没有被广泛推广使用。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其原因进行了探究。 任务一:石头纸成分及性质初探究。 【实验初探】

第3页,共11页

操作 现象 1.如图,取一片石头纸用砂纸打磨后,撕成碎片放入试管中,加入10%稀盐酸5mL 试管内石头纸表面有细密气泡冒出,烧 杯中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 2.用坩埚钳夹持石头纸,点燃 石头纸燃烧,灰烬为白色固体 3.利用与操作1相同装置,取操作2中白色灰烬少许于试管中,试管内固体溶解,有大量气泡产生,烧加入10%稀盐酸5mL 【分析解释】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 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甲同学根据上述三步操作得出结论:石头纸成分中含有可燃的物质和碳酸钙,乙同学认为不严密,理由是 ______ 。 任务二:石头纸燃烧后灰烬成分再探究

【查阅资料】石头纸的成分是碳酸钙、聚乙烯高分子化合物及少许胶合剂。 该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灰烬的成分,提出了以下猜想。

【提出猜想】猜想①CaCO3;猜想② ______ ;猜想③CaCO3和CaO。 【实验再探】 操作 取少量灰烬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______ 【得出结论】猜想③正确。

任务三:了解石头纸的制作方法和性能

【查阅资料】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就已经研制出了石头纸,它是以石头为原料,研磨成纳米级的石头粉,以高分子聚合物为辅料,经特殊工艺处理后,挤出、吹塑而成。正常石头纸的寿命在20~30年左右,在阳光的直射下不足六个月就被粉化。当石头纸被大量使用时,回收利用需要特殊设备。 【归纳总结】你认为石头纸没有被广泛推广使用的原因是 ______ (答出一点即可)。 5. (2023年山东省东营)金属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古法炼铁中包含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反

现象 有气泡产生 ______ 结论 一定含有CaCO3 一定含有CaO 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第4页,共11页

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

(2)锡是一种生活中用到的金属,请写出它的一条物理性质 ______ 。在锡中熔合部分铅制成焊锡,目的是为了获得更 ______ (填“高”或“低”)的熔点。

(3)学习金属后,小东、小营对烧烤时包裹食物的“锡纸”产生了兴趣,查阅资料发现,“锡纸”实际是金属铝箔。他们产生了疑惑:是铝还是锡呢?于是他俩结合常见金属的性质,分工开始了实验探究。(实验过程中使用的金属均已打磨过) 【提出问题】“锡纸”是铝还是锡

【作出假设】(一)是铝(小东探究)(二)是锡(小营探究) 【实验探究】

(一) (二) 实验操作及条件控制 相同体积和浓度的稀盐酸 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反思评价】

Ⅰ.小东和小营设计上述实验的理论依据是 ______ 。

______ 是铝 相同体积和浓度的ZnCl2溶液 ③中发生反应 ④中无明显变化 不是锡 Ⅱ.小营提出:“锡纸”为什么不是镁呢?小东说: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以直接判断不是镁,因为 ______ 。

6. (2023年山东省临沂)学习完酸碱中和反应后,某化学研究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下列探究活动。

(1)按图1所示进行实验,证明了稀硫酸和NaOH溶液能发生反应,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 ,该反应

第5页,共11页

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

(2)图2是图1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后“

”表示的微观粒子是 ______ (用化学符号表示)。

(3)实验结束后得到无色溶液,研究小组的同学对溶液的成分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有哪些? 【作出猜想】 猜想一:Na2SO4 猜想二:Na2SO4和H2SO4 【查阅资料】BaSO4难溶于水。

【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研究小组同学分别设计实验进行如下探究: 实验操作 方案1:向盛有少量碳酸钠粉末的试管中滴加待测溶液 方案2:取少量待测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探究,同学们认为猜想二正确。 【反思交流】

①研究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认为方案二是不合理的,理由是 ______ 。 ②分析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不但考虑生成物,还要考虑 ______ 。 【拓展应用】

应用中和反应,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某工厂排放的废水呈酸性,可加入 ______ 进行中和。

7. (2023年山东省潍坊)镁被誉为“国防金属”,在航空母舰、舰载机,导弹等武器中应用广泛。某化学学习小组观察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产生大量无色气体,同时有蓝绿色不溶物和棕褐色不溶物生成。学习小组对生成物展开以下探究: (1)【实验一】探究无色气体的成分

【查阅资料】部分盐溶于水后,能与水分子作用解离出H+或OH−,使溶液显酸性或碱性。 【作出猜想】根据文献资料和元素守恒,对气体成分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1;SO2;猜想2:O2;猜想3: ______ 。 【实验探究】小组成员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现象 ______ 有白色沉淀生成 实验结论 溶液中含有硫酸 溶液中含有硫酸 第6页,共11页

实验步骤 ①扇闻导管口气体的气味 ② ______ ③用燃着的木条靠近肥皂泡 实验现象 无明显气味 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 肥皂泡破裂,燃烧,发出爆鸣声 实验结论 猜想1不成立 猜想2不成立 猜想3成立 【深化探究】分别测量上述硫酸铜溶液和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硫酸钠溶液的pH,发现硫酸铜溶液的pH=4,硫酸钠溶液的pH=7。

【结论】硫酸铜溶液显酸性,是由 ______ (填微粒符号)与水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金属镁能与溶液中的H+反应生成H2。

(2)【实验二】探究蓝绿色不溶物的成分

【查阅资料】碱式碳酸铜[Cu2(OH)2CO3]为绿色固体,不溶于水但能溶于酸。 【作出猜想】

猜想1:Cu(OH)2;猜想2:Cu2(OH)2CO3;猜想3:Cu(OH)2和Cu2(OH)2CO3。 【实验探究】

向蓝绿色不溶物滴加足量稀硫酸,不溶物溶解,无气泡产生。则猜想 ______ (填数字)错误。 小明同学结合初中所学知识,认为猜想1也不合理,理由是 ______ 。

【查阅资料】某种碱式硫酸铜[Cu2(OH)2SO4]为蓝绿色固体,不溶于水能溶于酸。

【设计实验】请你帮助小明设计方案,验证蓝绿色不溶物中含有Cu2(OH)2SO4。简述实验操作及现象(可供选择的试剂:稀盐酸,稀硫酸,BaCl2溶液)。 ______ 。 (3)【实验三】探究棕褐色不溶物的成分 【查阅资料】

①棕褐色不溶物成分较为复杂,为Cu、CuO和Cu2O中的不确定组成;

②Cu2O不溶于水,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Cu2O+H2SO4=Cu+CuSO4+H2O。

【实验探究】取少量棕褐色不溶物于试管中,滴加稀硫酸至过量,溶液变蓝,试管底部有亮红色固体。 【交流讨论】对棕褐色不溶物成分的推测较多,以下为其中两位同学的讨论:甲同学认为一定有Cu2O,(填化学式),乙同学反对该观点,认为没有Cu2O,而是 ______ 。也能产生上述实验现象,理由是 ______ (结合化学方程式和必要的文字说明)。

第7页,共11页

8. (2023年山东省威海)化学视角认识蒸汽眼罩

蒸汽眼罩逐渐走进日常生活,它借助铁生锈产生热量,使材料内部的水分稳定蒸发,利用产生的热度和湿度缓解眼部疲劳。 【实验探究】

(1)探究一:检验蒸汽眼罩内部材料中有铁粉(用化学方法) 选用试剂 ______ 预计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______ 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2)探究二:蒸汽眼罩快速发热的原因

铁生锈,是铁与 ______ 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放热缓慢。哪些因素能加快反应,使蒸汽眼罩快速发热?某小组同学采用对照实验展开探究,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查阅资料:蒸汽眼罩内部材料有铁粉、活性炭、氯化钠、水等。)

药品 方案一 4g铁粉、2mL水 方案二 4g铁粉、2mL水、2g氯化钠 方案三 4g铁粉、2mL水、2g活性炭 方案四 4g铁粉、2mL水、2g活性炭、2g氯化钠 下列方案之间能否形成对照?若能,请指出变量;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方案二与方案四 ______ ; 方案一与方案四 ______ 。

使用温度传感器收集数据并生成图像如图:

第8页,共11页

对比分析图像,你获得的结论是 ______ 。 (3)探究三:测量蒸汽眼罩内部材料中铁的质量分数

温馨提示:①实验仪器和药品自选。②实验中的数据可分别用m1、m2、m3等来表示。你的实验方案 ______ 。处理数据,计算蒸汽眼罩内部材料中铁的质量分数。 【反思评价】

①除上述探究中的因素外,影响铁生锈速率的因素还有 ______ (写一条即可)。 ②如何保存蒸汽眼罩 ______ 。

③结合上述探究谈谈你对铁生锈的辩证认识 ______ 。

9. (2023年山东省济宁)某兴趣小组为证明CO作还原剂表现还原性,采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查询资料】

Ⅰ.用甲酸与浓硫酸微热可生成CO,化学方程为HCOOH浓硫酸=CO↑+H2O。 Ⅱ.HCOOH:熔点8.6℃,沸点100.8℃。 【实验装置】

请回答:

(1)仪器a的名称是 ______ ,仪器b的名称是 ______ ;

(2)该兴趣小组方框A中需选择 ______ (填“A1”、“A2”或“A3”)装置生成CO气体,然后与B装置对接完成实验;

第9页,共11页

(3)写出B装置硬质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4)B装置硬质玻璃管中的现象是 ______ ,从C装置中出现 ______ 现象同样可以证明CO具有还原性; (5)该小组经过交流讨论,得出该装置存在一定缺陷,具体是 ______ 。

10. (2023年山东省泰安)为深度学习酸、碱、盐有关知识,某化学兴趣小组开展了下列探究活动。 (1)探究中和反应。

实验开始后将注射器内的液体缓慢地全部注入烧瓶内,用pH传感器测得烧瓶内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 ①烧瓶内发生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______ ;

②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所含溶质是 ______ (填化学式); ③下列试剂不能验证反应到达c点的是 ______ (填字母序号)。 A.锌粒 B.硝酸银溶液 C.无色酚酞试液 D.氧化铁

(2)探究碱的性质。

氢氧化钠溶液露置于空气中容易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查阅资料】

Ⅰ.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Ⅱ.氯化钙溶液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 为探究久置氢氧化钠溶液的变质程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报告】

第10页,共11页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Na2CO3 ①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有 ______ 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 ②取步骤①试管中的少量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生成 溶液变红色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 ______ 酞试液 【实验结论】

该氢氧化钠溶液 ______ (填“部分”或“全部”)变质。 【反思与评价】

在上述实验步骤①中,某同学提出可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氯化钙溶液,你认为该方案是否可行:填“是”或“否”);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其原因 ______ 。

第11页,共11页

______ (

1、NaOH CuSO4(合理即可) 升高

2、光合作用 增加二氧化碳消耗 A 30 丙 CO2+2NaOH=Na2CO3+H2O 分子间有间隔 H2 风能 随

手关灯

3、Ni>Zn>Cu 一 Ni+H2SO4=NiSO4+H2↑ 铜或Cu Zn+NiSO4=ZnSO4+Ni 节约金属资源,减少

对环境的污染(合理即可)

4、CO2+Ca(OH)2=CaCO3↓+H2O 甲同学的实验只能证明石头纸成分中含有碳酸盐或碳酸氢盐,无法证

明含有碳酸钙 CaO 另取取少量灰烬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水,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温度 试管外壁发烫 石头纸的主要原料石灰石是有限的,是不可再生的(或在阳光的直射下保存时间短,大量使用时回收利用需要特殊设备等,合理即可)

5、Fe2O3+3CO高温=2Fe+3CO2 固体或易导电或易导热等 低 ①中产生气泡比②中快 金属活动性顺

序 点燃时,镁能够在空气中燃烧,而“锡纸”不能燃烧

6、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H2SO4+2NaOH=Na2SO4+2H2O H2O 有气泡产生 硫酸钠也会与氯化钡反应

生成白色沉淀 反应物是否过量 熟石灰(合理即可)

7、H2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 Cu2+ 2、3 Cu(OH)2能与酸性物质反应 先将蓝绿色不溶物溶于足量

稀盐酸中,再向其中滴加少量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蓝绿色不溶物中含有Cu2(OH)2SO4 Cu、CuO CuO+H2SO4=CuSO4+H2O,溶液变蓝,铜不与稀硫酸反应,试管底部有亮红色固体

稀硫酸 有气泡产生 Fe+H2SO4=FeSO4+H2↑ 水、氧气 能形成对照,变量是活性炭 不能形成对照,8、

变量不唯一 活性炭和氯化钠共同作用能使蒸汽眼罩快速发热 ①取质量为m1的蒸汽眼罩内部材料于烧杯1中,称量总质量为m2;②在烧杯2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称量总质量为m3,将稀硫酸全部倒入烧杯1中;④待完全反应后,称量烧杯1内的剩余物、烧杯1和烧杯2的总质量为m4 温度 密封干燥保存 有利也有弊,利:利用反应产生的能量,弊:造成金属锈蚀,浪费资源

分液漏斗 锥形瓶 A2 CO+CuO=Cu+CO2 黑色固体变为红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装置后面缺少尾9、

气处理装置

10、H+和OH−结合生成H2O NaCl和HCl BC 2NaOH+CO2=Na2CO3+H2O 白色沉淀 NaOH 部

分 否 Na2CO3+Ca(OH)2=CaCO3↓+2NaOH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