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RESEARCH
新媒介环境下文理不同学科大学生阅读行为研究
□沈雪李剑亮
【摘要】针对阅读视野下的新媒介特质背景,考察文理不同学科大学生的阅读行为变革,为改
善大学生阅读文化和阅读环境提供思路,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关注文理不同学科大 学生的不同阅读行为,提出了基于文理不同学科的量表模型,通过问卷调查研究法、SPSS分析法,从 阅读现状、阅读需求、阅读深度等方面对大学生阅读行为的特征展开研究。揭示文理不同学科大学生 阅读的“三化”共性,以及文理学生阅读的特征差异,提出促进大学生文理交叉、全面发展的高质量 阅读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新媒介;大学生;阅读特征;对策
一、引语
阅读是在一定需求驱动下从信 息载体中提取信息,通过理解、领 悟、吸收和交互等思维过程,学习 知识、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和指导 实践的一种活动。阅读行为是阅读 过程的外在表现,通过对阅读行为 的特征研究可以解读阅读的内在特 性。不同学科专业大学生的思维模 式、学习习惯、学习内容和兴趣爱 好等不同,造成阅读行为特征的不 同,在新媒介环境下更显突出。
二、阅读视野下的新媒介新媒介是在互联网和移动终 端时代下,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将 媒体内容转换成“〇”和“1”编码 后,通过网络和移动数字终端,向 用户提供几乎所有的信息和娱乐服 务的传播形态。如数字广播、数字 影视、数字资讯等等。新媒体形态 可以将所有媒体内容在任何地方、 任何时间、任何事件、任何主体以 低成本的方式还原到任何一个个体 上。新媒体的多样性、实时性、开
放性和离散性形态改变了人类的信 息交互方式,给人类的社会生活带 来一种新的阅读、学习方式。
(一)多样性
阅读视野下新媒介在主体、内 容、载体、方式等多个维度上呈现 出多样性。新媒介环境下,信息生 产主体由有限向多元发展,从传统 的作家、记者或某些领域的专业人 员等有限主体,转变为不同身份、 地位的个体或组织都有可能在法律 的框架内发表观点、发布言论,形
【作者简介】沈雪,浙江工业大学。
李剑亮,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
和阄知仿@9年第08期| 31
探索与争鸣
NEWS RESEARCH
......................成主体的多样性、个体化;阅读内 容从局部向整体发展,实现空间、 时间上的大尺度跨越,为全社会创 新提供全方位知识;阅读载体由单 一向丰富发展,从图书报刊、广播 电视拓展为VR、微博、微信、论坛 等信息网络平台,形成了文本、图 像、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融合。
(二) 实时性
阅读内容的更新和新闻媒体中 的“时度效”,“时”都是第一位 的要素。新媒介的主体、载体的多 样性决定着新媒介内容和传播的实 时性。知识更新周期从20世纪60、 70年代的5至10年到80、90年代的 5年左右,进人21世纪,许多学科 的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至3年, 在软件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甚至 只有数月时间,新媒介为这些知识 的更新提供了平台和可能,推动了 知识的更新和迭代。新媒介的实时 性同时又表现出明显的传播的即时 性,新媒介打破了传统媒体定时传 播的规律,具备了无时间和无 地域的传播能力,信息的全时 传播和传播的速度,有时快到超出 人们的想象并难以掌控。
(三) 离散性
体量庞大,使人们应接不暇,以融 合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的 立体动态信息裹挟着多主题同 时海量传播,同时作者可以将作品 中的部分内容即时链接至其他信 息,这些信息又可以链接至更多的 内容,这种超链接方式完全打破了 线性传播的局限。
(四)开放性
体的阅读行为展开了深人的研究。 本文以促进培养文理交融、素质全 面、发展潜力良好的新一代青年 人才为研究目的,在已有研究基础 上,对不同学科专业(文科和理工 科)大学生在新媒介环境下的阅读 行为进行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 选择解决策略。本文主要采用问卷 调査研究等方法,研究路线如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服务研究目 的的量表研究为整个研究工作的起 点和重点。以研究目的为导向,在 新媒介环境下,从阅读行为的需要 和动因理论出发,结合文、理科大 学生的不同思维模式、不同的阅读 兴趣等群体特性,通过对SPSS的 信度、效度等分析,并展开了小范 围的模拟仿真,对量表进行优化调 整。量表主要包括个人状况、阅读 现状、阅读需求和阅读深度四个维 度16个方面。
四、阅读行为特征与动因分析通过调査和数据分析,由于 阅读主体、需求、内容、载体等不 同,看似相同的阅读内含着不同
开放性是新媒介最具根本性的 特点,开放性包含主体的自由性,更 包含主体和客体的互动与转化。信息 接收者不仅可以随时随地自主获取信 息,还可以随时随地自主传播信息, 个人成为新媒介的传播源,可以自由 地在微博、微信、抖音、直播等平台 发布信息,帮助普通人实现了话语权 的更大;这种并行的互动式阅读 和传播,既能充当欣赏者又能充当表 演者,让阅读不再那么枯燥、高冷、 单调,也让写作不再那么单向、沉重 和无趣,开放性为新媒介发展带来巨 大动力。同时,开放性也为新媒介业 态发展的度量和方向把控提出了新课 题。
三、考虑文理分科的阅读行为
的特征。本次调查共发放量表770 份,回收695份,有效样本682份, 其中:中文、新闻、管理等人文社
量表研究
不少学者对阅读行为或特定群
传统媒体下读者只需依循作 者既定的创作主线和线索,单向、 平面地阅读,原因在于传统阅读媒 体的文字、图像等元素是根据作者 的意图联贯起来,有限和线性地传
播。新媒介的多样性和实时性决定
图1
研究路线
了新媒介承载的信息呈现在读者面 前是海量和非连贯的,体现出离散 性。新媒介环境下阅读内容繁杂,
32索;阑知仿丨2019年第08期
探索与争鸣
..............
NEWS RESEARCH
科专业和机械、电子、化工等理工 科专业大学生各占50%,以大一、 大二和大三年级为主。通过数据分
析,本文主要从文理不同学科专业 大学生的视角,分析其阅读行为的 共性和差异特征及其动因。图3、图
4对量表数据进行了图形化,其中为 了减少篇幅,图3、图4的每个点由 五种选项加权求和,计算其占全值 的比例而得。
图2阅读现状
(一) 阅读的碎片化
从图3、图4可以看出,人文社 科学生的阅读需求、阅读深度普遍 高于理工科学生。由于网络阅读明 显增加,一些碎片化的时间被利用 了起来,大学生阅读总时间较以前 有所增加。从图2的阅读时间分配 和图3的信息搜集、图4的离散、持 续阅读等数据可以看出,阅读的碎 片化现象普遍存在各专业学生中, 阅读内容比较片段化、比较简短、 任何时候都能中断。阅读内容的碎
图3阅读需求
片化容易对知识缺乏整体和全面的 认知,既不能很好地记忆阅读的内 容,也不能很好地理解读物内涵, 长时间的偏重碎片化阅读,导致大 学生写作水平和能力下降。大学生 阅读内容呈现碎片化现象,其产生 的动力是新生代大学生学习、生活 的快节奏,在快餐式文化的背景 下,其产生的基础是移动终端新媒 介的多样性和离散性,使大学生可 以在最短时间内获取离散的阅读内
图4阅读深度
容,形成了非线性和立体的阅读新 模式。
(二) 阅读的趋同化
从表面上看,新媒介的多样 性、阅读的碎片化会引导大学生阅 读的多样性,但调查结果显示,大 学生阅读的热点、兴趣点呈现趋同 和从众行为,这也是令人意外的。 根据图4的从众阅读、关注阅读等维 度的数据分析,受周围阅读、热点
訥阑知丨2019年第08爾1 33
探索与争鸣
NEWS RESEARCH
......................作品事件的影响性阅读得分较高, 特别在综艺娱乐、热点事件、流行 作品等内容方面趋同化严重,人文 社科学生比理工科学生更容易从众 阅读。探究大学生阅读趋同化的原 因,深层次挖掘发现与大学生缺乏 生活压力和磨练、成长和培养的过 度依赖有关,同时阅读的碎片化导 致大学生思考能力和评价能力 下降,对综艺娱乐、武打言情、游 戏卡通等相关内容尤其热衷,津津 乐道;新媒介的开放性又容易使某 些作品、事件在短时间内形成热 点,大量传播,形成信息包围;原 本生机盎然的网络作品在盈利需 求、粉丝经济的驱动下,已进人流 水线式、程式化、娱乐化和趋同化 的写作模式中,使得以网络阅读为 主的大学生卷人同质化阅读的漩 涡。
(三)阅读的功利化
情感、休闲消遣。当需求的天平过 于偏向某一边,阅读的功利化就会 凸显,要么过于实用,要么过于沉 迷。从图3的信息搜集、休闲娱乐 (游戏)类等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大学生这两种倾向都存在。学生在 面对一些学业的问题或其他的一些 实际困惑时,习惯于通过网络搜寻 答案,满足需求,疏于通过学习研 究答案背后的原因、道理;同时, 在体验情感、休闲消遣的阅读中花 去大量时间,从图5的休闲消遣需 求分布数据可以看出,理工科学生 对休闲消遣阅读的需求普遍比人文 社科学生强烈。但是,少部分学生 过度体验情感,对小说、综艺、游 戏等休闲娱乐类、实时关注类阅读 内容兴趣浓厚,甚至于沉迷,该比 例理工科学生高出文科学生一倍以 上。产生这两种倾向既有我国教育 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 深层次原因,也与新媒介的多样性 和实时性特点有关,信息获取途径 非常方便,使阅读体验更加有趣、
具体、形象、直观,大大增强了阅 读的吸引力。
五、高质量阅读的策略选择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 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 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 读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逻辑能 力、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和评价能 力的有效途径。在新媒介环境下, 如何正确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浓厚的 阅读兴趣和健康的阅读习惯,充分 发挥阅读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 作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 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命题。为提高 文理科大学生的阅读质量,根据实 证调査在校大学生的阅读行为,提 出以下相关策略。
(一)营造和建立阅读的氛围
与文化
当个体进入一个新团队、新 环境时,首先影响和改变个体的是 团队、环境特有的做法、氛围、文 化。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浓厚的阅读 兴趣和健康的阅读习惯,营造和建 立学校的阅读氛围与文化是必经之
阅读的起点是在一定需求驱 动下展开的,既要在阅读中解决疑 惑、认识世界,也要在阅读中体验
图5
休闲消遣
路。这其中首先是老师需要增加一 点书卷气,保持心静如水、人淡如 菊的心境,让书香熏染教师精彩的 人生,让学生欣赏到超然的心灵风 景。其次,通过制度安排,在教师 考核培训、培养体系、第二课堂、 学生活动和校园环境等方面,均要 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引导和培养做出 顶层设计和统一安排,通过长时间 的坚持和完善,让阅读成为高校的
无 偶尔 一般
■文科■理工科
经常 浓厚
特有现象,让学校成为涵养静气的 摇篮。要让只为人文社科专业学生
34詞阑和仿丨2019年第08期
探索与争鸣
NEWS RESEARCH
开设的阅读鉴赏课程变为全校性的 课程,每门课的教师都应结合专业 教育,向学生灌输正确的阅读理 念,提出阅读的要求,列出阅读的 书目,培养阅读习惯,逐步形成校 园读书文化。
(二) 开设全校性写作课程
体融合发展,通过流程优化、平台 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有效整 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 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 融合质变,放大学习效能,通过 公众号、APP、阅读竞赛等多种形 式,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推广和 完善学生管理书院制,让不同专业 不同学科的学生近距离接触,在潜 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文理交融,全面 发展。引入高水平书店书吧,学校 应增加补贴,让大学书店书吧成为 优雅、厚重和有历史积淀的学习场 所。改革图书馆的服务机制,一切 以提高学生阅读质量为目标,为学 生提供良好的阅读引导和服务。学 校要舍得投人,有一定频度地邀请 各学科大家来校举办讲座、开展书 评、传播经典,让学生享受阅读带 来的乐趣。
六、结语
阅读是国民素质提高的有效途 径,是国家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只有在学生 时代养成。鉴于此,本文对新媒介 环境下文理科大学生阅读行为的特 征展开研究,在阅读现状、需求、 深度共性维度基础上,突出专业学 科不同内涵,提出调查量表,阐明 在新媒介环境下,阅读碎片化、功 利化和趋同化阅读特征中的文理科 学生的差异,为促进学生文理交
参考文献:
[1]郝雨,郭睁.“后阅读”:新媒体驱动下阅读状 态变革及文化影响[J].中国出版,2018(6):21-25
杨沉,张家武,黄仲山.全民阅读视角下新媒体 阅读生态重构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7(12):86-93
[3]
周灿华,沈阔.手机新媒体对大学生阅读行为影
以中南大学本科生为例[J].中国
响的实证研究——
出版,2018(21):62-67
[4]
莫函蓓.新媒体对阅读和写作行为的影响调査
文字表达和思辨能力集中表 现在写作能力上,具体包括写作思 路、布局谋篇、观察分析、选词选 句、模仿范文等能力。大学生的写 作能力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写作能 力看似和语文课的学习相关,其实 更和阅读的数量、深度有关,和目 前碎片化阅读、浅阅读、功利化阅 读和趋同化阅读呈正相关关系。提 升写作能力的五个方面:材料积 累、语言积累、情感积累和写法积 累,以及写作能力的的五项具体内 容,均以阅读为基础,始于阅读, 成于阅读,精于阅读。因此,高校 应不分文理科开设全校性的多学时 大学生写作必修课程,以提升学生 写作能力为目标导向,选聘优秀写 作教师,纠正碎片化、浅阅读、功 利化和趋同化阅读行为,加强对学 生阅读培养的指引,文科学生强化 结构和逻辑,理工科学生强化好词 句的摘抄和诵读,引导学生在阅读 中领悟、吸收、鉴赏、探究。
(三) 为
[J]•传媒广角,2017(11):66-69
[5] 特征研究—
邓香莲.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有声阅读行为 以上海大学生为例[J].图书情报知
识,2018(5):81-94
[6]
卢保娣.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分析[几出版
广角,2018(17):-91
[7]
曹晗晖.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行为研究
[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17
[8]
邱云安.新媒体时代的阅读[J】.北京文学(精彩
阅读),2019(2):207-208
[9]
田华.新媒体语境下受众阅读行为的变革与重
构[J].编辑学刊,2017(2):42-46
[10]
褚金勇,王陆锋.阅读的转型:新媒体
环境下大学生的新闻阅读研究[J】.教育传媒研 究,2019(1):81-85
阅读提供良好的基础
条件
优秀、正能量的作品没有占 据大学生阅读的主战场、主阵地, 大学生的阅读空间就会被游戏、娱 乐、网络作品包围。高校要因势而 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媒
融、夯实发展潜力,提出了教师引 领、写作强化和软硬件条件建设等 对策建议。■
詞阄知丨2019年第08萌1 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