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即时通讯的使用与孤独感相关研究
摘要 本文以某师范高校285名本科生为对象,采用自编的即时通讯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和孤独感自评量表(UCLA)进行调查,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女生比男生对即时通讯偏好程度更高,女生使用的通讯工具种类显著多于男生;2.农村学生比城镇学生对即时通讯偏好程度更高;3.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使用数量上存在显著差异;4.该学校本科生孤独感显著高于全国常模;5.年龄与对即时通讯的偏好程度存在显著负相关;6.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数量与孤独感显示出显著的负相关。然而对即时通讯的偏好程度与孤独感并无显著相关。
关键词 大学生即时通讯孤独感
一、问题提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世界日益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它所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多。许多研究者尝试合并相似的互联网服务项目研究,Hills和Argyle(2003)将其区分为工作服务、娱乐服务、社交服务和在家庭中的使用;李秀敏和阴国恩(2004)将其区分为信息类、技术类、休闲娱乐类、刺激类内容等;雷雳和柳铭心(2005)通过因素分析提出互联网服务包括社交服务、娱乐服务、信息服务和交易服务四种。不同种类的互联网服务的功能不尽相同,对使用者的影响也不同,因此有必要单独考察各种互联网服务对使用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 IM)是指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实时的、(近似)同步性的、一对一的文本沟通方式。QQ、UC、MSN等都是受中国用户欢迎的即时通讯工具。它的实时性、同步性、匿名性等特性,使其成为大学生喜欢的人际沟通工具。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手机网民规模继续扩大,即时通讯对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形成、自我同一性确立、个性品质优化的关键期。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危机理论指出,大学阶段个体发展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获得亲密感并避免孤独感。孤独感被认为是一种由于独自一人或被孤立,认为自己在需要别人却不可得时产生的一种负性情绪体验,长期的孤独感对个体有不良的影响。以往的许多研究发现互联网的使用会增加个体的孤独感水平,影响个体的正常生活,但是这些研究均没有区分不同的互联网服务类型,即时通讯作为一种便利的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人际沟通工具,可能会对使用者有不同的影响。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抽取安徽省某师范类高校在校本科生285名,其中男生75人,女生207人,3人没有填写性别,大一学生90人,大二学生96人,大三学生99人。被试年
龄在18-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24±1.14岁。
(二)测量工具。
1.自编的即时通讯偏好调查问卷。
采用雷雳和柳铭心编制的《青少年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问卷》中的即时通讯服务偏好项目。由于中国用户最常使用的即时通讯软件集中在QQ、MSN上,因此本研究中的即时通讯软件包括QQ、MSN等,同时加入了用户较常使用的UC、人人桌面及飞信。该问卷要求个体在5点量表上评估对即时通讯服务的使用偏好程度。得分越高,表示个体越偏好使用即时通讯服务。
2.UCLA孤独感自评量表。
UCLA孤独量表主要用于评价由于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有20个条目,每个条目有4级程度评分:(1)我从未有此感觉;(2)我很少有此感觉;(3)我有时有此感觉;(4)我常常有此感觉。本研究使用UCLA第三版。每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1)从不;(2)很少;(3)有时;(4)一直。
(三)程序与数据处理。
由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系本科生担任主试,以公开课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对即时通讯及其工具的使用情况。
如表1所示:(1)女生比更男生更偏好使用即时通讯,差异显著(t=-2.909,p=0.004<0.01);女生的使用即时通讯工具的种类显著多于男生(t=-3.130,p=0.002<0.01)。(2)农村学生对于即时通讯的偏好程度显著高于城镇学生(t=4.665,p=0.000<0.001);而两者在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数量上无显著差异。(3)各年级的学生对即时通讯的偏好程度无显著差异;各年级在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数量上存在显著差异(F=3.009,p=0.047<0.05),其中二年级学生高于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
表 1即时通讯服务及其工具的使用情况
注:* p﹤0.05 ,** p﹤0.01 ,*** p﹤0.001,下同
(二)在校大学生孤独感检出率。
据UCLA孤独感自评量表的测验结果,较高孤独感人数明显高于较低孤独感人数(见表2)。本测验中所有被试孤独感得分平均值为43.18分,标准差为
8.30。如表3所示,经t检验可知其平均水平显著高于常模(t=12.29,p=0.000<0.001)。孤独感在性别和生源地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t=0.35,p=0.406﹥0.05;t=0.77,p=0.444﹥0.05)。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孤独感得分进行方差分析,二年级学生孤独感低于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但差异并不显著(F=2.47,p=0.07﹥0.05)。
表 2孤独感得分的分布情况
表 3孤独感得分与常模比较
(三)在校大学生即时通讯使用与孤独感的相关程度。
如表4所示,年龄与对即时通讯的偏好程度存在显著负相关;然而年龄与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数量并无显著相关。不同年级与即时通讯的偏好程度及其工具的使用数量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在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中,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数量与孤独感显示出显著的负相关。然而对即时通讯的偏好程度与孤独感并无显著相关。
表 4即时通讯使用与孤独感得分的相关系数
四、结论
(一)女生比男生对即时通讯偏好程度更高,并且在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种类数量上,女生显著多于男生。
(二)农村学生比城镇学生对即时通讯偏好程度更高;两者在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数量上并无显著差异。
(三)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数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四)该学校本科生孤独感平均值显著高于全国常模,但孤独感在性别、生源地和年级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五)年龄与对即时通讯的偏好程度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数量并无显著相关。不同年级与即时通讯的偏好程度及其工具的使用数量均不存在显著相关。
(六)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数量与孤独感显示出显著的负相关,即个体使用工具的数量越多其孤独感越低。然而对即时通讯的偏好程度与孤独感并无显著相关。
五、讨论
本研究发现,女生比更男生更偏好使用即时通讯服务,且女生的使用种类显
著多于男生。在Loyd[8]等进行的研究中发现,男生和女生虽然在使用时间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但是女生使用即时通讯服务的人数多于男生。因此,这在一定程度支持了本研究结果的合理性。导致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是男生更喜欢玩网络游戏,女生则更喜欢使用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进行网上聊天。
数据显示该学校本科生孤独感平均值显著高于全国常模,但孤独感在性别、生源地和年级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根据李林[9]对大学生孤独感现状的分析研究,女生比男生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而来自农村的被试比来自城市的被试感受到更强烈的孤独感。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被试的差异。然而本研究发现:女生在即时通讯偏好程度及其工具使用数量上均显著高于男生,农村学生也比城镇学生对即时通讯服务的偏好程度更高,结合李林的研究结果可提示孤独感与即时通讯服务的使用可能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