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旅游导向下的乡村空间整合设计

文化旅游导向下的乡村空间整合设计

来源:尚车旅游网
文化旅游导向下的乡村空间整合设计INTEGRATED DESIGN OF RURAL ENVIRON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CULTURAL TOURISM 江苏大学艺术学院 李 晓 黄秋妍

摘要:在文化旅游导向下,探索乡村空间建设的新方法,新模式,推动乡村经济的复苏与发展。针对乡村建设现状最真实的需求,从缘起、原则和策略三个方面阐述整合设计。挖掘与分析乡村文化资源,提炼出最具乡村性、主题性的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打破仅停留在形式、颜色、象征意义上乡建模式,对乡村肌理进行维育、优化与重塑,整合村落自然风貌,延续弘扬乡村地域文化。关键词:乡村旅游 文化主题 整合设计 空间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9-0128-04

Abstract:

methods and models of rural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Under the guidance of cultural tourism;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Aiming at the most realistic demand of the present ; and promote the recovery

we should explore new situation of rural constructionaspects of design focusthe rural cultural resources; design principle and design strategy.Excavate and analyze ;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ntegrated design from three objects as the tourist attraction.This method can effectively complement the villagers ' ; and extract the most rural and themed humanistic local memoryso as to enhance the purpose and rationality of rural cultural tourism.

; tourists ' tourism appeal and the cogni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team; Keywords:

Rural tourism Cultural themes Integrated design Rural environment一、文旅导向下乡村空间整合设计的缘起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发展新常态阶段,国家提出“创新是引领发

展的第一动力”的口号,乡村旅游顺应这股大潮而生。我国乡村旅游虽然起步晚,但看似匮乏实则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通过匠心独运的开发,也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创意创新,而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旅游导向下的乡村建设作为一种注重感知体验,富有人文关怀的综合性活动,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探讨传统乡村文化如何延伸;区域特色人文风貌如何实现,如何提升乡村的文化旅游功能等。因此,文化与旅游共生互融的关系决定了产业融合成为乡村环境发展的必然。

当下市场经济波动起伏,文化旅游导向下的乡村建设顺应新的经济发展趋势时,真正带领村庄富裕又获得社会认同的旅游乡村实则并不多,大部分乡村由于对自身乡土文化内涵的认识不足,盲目跟风,大刀阔斧地搞建设,导致原有的乡土文化遗产和传统空间形态遭到破坏。在乡村环境建设这条道路继续前进,我们必须意识到旅游开发在乡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具有双面性,同时认识到设计方法和经验尚未成熟,成为制约乡村实现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制约因素[1]

128理论研究

二、文旅导向下乡村空间整合设计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政策驱动,和谐共赢。用整体的眼光看文旅导

向下的乡村建设。首先,要考虑到国家相继出台的农业相关的顶层设计策略中,文旅导向下的乡村空间整合属于乡村振兴策略的一部分,应融入到现代农业发展战略中。其次,乡村环境本身也具有整体性,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当地材料等,从实际出发,对不同的地块不同对待,避免盲目开发对生态环境、产业资源等造成损害,和谐共赢才是乡村环境整合的最终目的。

(二)人文性原则:以农为本,凸显特色。乡村环境整合设计的核心是挖掘和提炼农业文化元素,注重农业文化的创新,以人为本,提高乡村体验感受,以满足村民、游客和创业者等不同人群的需求。加强乡村文化主题性,提高与当地特色的切合度,注重提高公共空间、景观标识等细枝末节的品质,体现人文关怀。

(三)真实性原则:鼓励创新,保留原真。鼓励乡村创新发展,允许文化再创造。但应该保证乡村环境的原真性,不允许生搬硬套,弄虚作假的乡村发展建设。如占用农田、新建大型防古建筑、古遗址,以错误的文化信息误导游客。遵循地域民俗特色,辩证地看待乡村的原生肌理,灵活运用设计手法,对其进行保留修缮。

(四)经济性原则:遵循规律,持续发展。正确认识乡村发展的现实条件,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避免盲目追求高品质,增加乡村开发建设的成本,占用后期维护的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地制宜地进行整合设计,实现一产、二产、三产融合,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文旅导向下的乡村空间整合设计策略

文化旅游导向下乡村空间整合设计的议题是一个整合型设计,涵盖了旅游管理、空间构建、文创产品等各方面内容,本文主要从构成乡村空间基础要素方面挖掘乡村范围内功能划分、道路游线、建筑肌理、植物景观的特色地域优势,同时融入民俗文化的创新表达。

(一)乡村功能空间划分

旅游导向下的乡村空间功能划分不再是村民的居住空间,也是游客体验、住宿、娱乐的场所,根据乡村环境整合的重点内容将乡村功能空间划分为: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如图1。三类空间既互为单独的个体又相互联系;生活空间以满足村民物质文化精神生活需要和游客的住宿、餐饮、购物需求[2] ;生产空间包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产融合为乡村旅游产业注入新的活力;生态空间,即不做任何建设的生态保育区。在满足不同空间使用功能的同时布置相应的车行游线与步行游线,提升空间的游览体验,提高体验空间的可达性,全方位地展示空间特色与乡村文化的魅力。其次,游线组织也属于乡村功能空间的一部分,主干道以外的乡村步行小路包含了村庄发展过程中的印记,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阡陌交通富含了村民儿时往来种作的乡愁记忆[3] 。村内游线组织的优化不仅可以展示古建筑古遗迹这类历史文化实物,还可以更多地呈现乡村非物质文化内容。

(二)乡村建筑肌理维育。乡村建筑肌理是在民居建筑在自发地长期受环境因素影响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建筑形式,包括建筑结构、形态、材料、色彩等要素。建筑风貌肌理是乡村文化旅游的“金名

民宿

街道公共服务设施

广场

景区

农田林地

图1 乡村功能空间划分模式图片”[2] 。但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乡村建筑肌理的地域优势逐渐衰落,经常在文脉、肌理上存在的冲突与不协调。对此乡村建筑肌理风貌的维育,既要传承传统乡土要素,注重建筑空间使用的适用性;也要注重现代化审美需求、合理植入创新元素,实现乡土建筑风貌的重塑。在尽可能保留乡村建筑原有肌理的基础上,对原本空间的功能布局形式、结构处理技巧、空间组织特色进行分析研究;针对乡村文化旅游需求准确给出新的功能定位体系,并与原有的建筑空间和谐统一。当然,面对不同的地域环境,文化背景,适当采用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和构造做法时,应注意建造尺度,忌大拆大建,模糊原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三)景观节点主题应用。乡村村落内构成一段景观节点的要素有很多,方式也多样变化。这些节点可以是一处乡土植物;在村民的眼中,村入口的大树永远是他们记忆中的家,一见到树,就知道到家了。在以文化旅游为主导的环境整合设计中,应该传承这种景观记忆[2] ;搭配乔木灌木草本花卉等多层植被与村口景观形成协调统一的乡土植物群落。也可以是农业生产景观,如一块玉米种植地,根据每年的旅游市场流行的元素,在玉米播种前设计迷宫图案,待丰收的季节,可组织迷宫体验活动,同时也可作为大地景观在高空观赏。还可以是具有乡村主题性且服务游客的公共设施,包括景观雕塑、标识系统、儿童游乐设施、座椅、路灯、健身器材、商铺店招等,就地取材,采用乡土材料、乡土元素设计打造,不仅点缀乡村空间,更以乡村文化为指导,串联整个乡村环境。

(四)创新性文化功能植入。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并不是独立的,依托区域环境,会形成不同的民俗文化。但当下乡村旅游对民俗文化利用仅仅停留在观赏上,游客的参与度与体验感并不高。因此,需要深入挖掘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文化元素,如古树、古井、古桥、古建筑等生活空间,祭祀、婚嫁、农产品季节性采摘等节庆活动以及特色食材、独特做法的饮食文化等,对其进行凝练、组织、补充,提高乡村民俗文化的独特性与知名度。另外,独特的文化创意方式才是增加乡村旅游附加产值的关键,以消费市场的文化需求为前提,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强调文化内涵,融于创意思考,引导旅游者置身于文化体验中,将文化体验变成文化商品,以民俗文化内容设计特色体验项目,将

娱乐休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使得设计更有价值[3]

四、仓口村空间整合设计策略实践

漂水区是南京的南大门,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发达的交通

使之成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的地区。仓口村位于溧水区洪蓝街道,毗邻石舀湖,其区位条件优越,周边旅游资源丰富,曾经是渔米富饶

图2 仓口村区位分析

图3 仓口村总平面图

之乡,如图2。该村建于明朝,明隆庆元年知县贺一桂为便于溧水百姓

交纳皇粮,将设在宣城与高淳交界处的水阳镇“永丰粮仓迁至此地,买“民地若千丈,建粮仓四十二间,官厅一所”,改名为“便民新仓”,梅樑渡从此改名仓口村。目前该村共34户、137人。现状生活环境一般,经济水平不富裕。民房建筑多以1-2层为主,部分古建筑结构完好,仍能够满足居住要求,但是景观和乡貌特色不统一。村庄道路只具备满足村民基本使用功能,体验性缺失,且老街青石板道路已被破坏,历史风貌缺失,亟待重新规划;如图3。

(一)乡村空间功能划分。首先,对仓口村文化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乡村发展态势、村落原有风貌进行归纳梳理。根据其整体规划结构,村落原有风貌的梳理与空间功能定位,将其定格为三轴两纵六区:入口服务区、田园绿乐区、核心古街区、滨水体验区、民居保留区以及亲塘渔趣区,如表1,如图4。其中,入口服务区以提供基础服务设

表1 仓口村整合设计要素

乡村环境整合内容居民诉求

设计比重(%)

水系资源丰富(渡口、码头)水系资源待开发、基础服务设施欠缺20农家植被景观(庭院果树)农产品经营欠缺、旅游产业待开发15古建筑(古街古巷、黄泥瓦房、宗祠)建筑造型待改善、创意开发

20乡土民俗(滩戏戏台、漕运文化)

文化资源待挖掘20无想山旅游资源

周边旅游资源待整合5石舀湖水资源、生物资源

自然条件待合理利用

5

理论研究129

图4 仓口村功能分区 图5 仓口村游线道路设计

图6 (左)仓口村某民居改造前 (右)改造后

施为主,民居保留区则不破坏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以保留现状为原

则,不做过多的整合设计。那么,整合设计的重点集中于以下四个区域。仓口村毗邻石舀湖景区,水资源丰富,交通游线也由村落游线和水景环线两部分构成。而省道341途径仓口村,成为该村入口主干道。从村口服务区到亲塘渔趣区沿线设置特色项目,村民机动车干道配合水景环线,将现状的穿越式路线调整为观光型道路,为新修码头渡口与农田的融合创造空间,形成更符合规划布局理念、更适合游客游览、串联仓口村的重要游线,如图5。

(二)建筑空间肌理营造。仓口传统民居大多以灰色青砖墙为主,较为朴素,鲜见华丽的装饰。在墙面整合设计中,对墙面进行翻新,尽可能保持本土质感。将金属门窗框更换为木质门窗框;沿街改造落地窗,优化室内采光;变换室内的光影关系,使室内外空间产生对话,动静相宜。在建筑形态组配的木雕装饰主要在角梁、斗拱、门窗、屏罩、

[4]

栏杆、家具等部位,使建筑自身具有两个空间构架的欣赏体系。建筑上层采用半平台的设计方式,开放部分空间提供爬藤植物种植空间。另外,不同业态给予不同的店招设计,强调渔文化主题性,种植花卉植被,丰富整体设计风貌。对屋檐进行加固,模仿古建结构并进行艺术简化,起到对于建筑外立面与线条层次的补充,如图6。(三)景观小品塑造。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细微之处见大局”,文

化旅游导向下的乡村景观小品正是从现有的村民日常生活空间、农耕工具、古街店招、雨水装置、艺术小品等小体量环境中进行整合。充分利用乡村的自然生态景观、生产生活景观、风土民俗景观等,并提炼特殊的设计符号,将其运用到景观小品的塑造中[5] ;如:村入口集散广场上,设置水中的鱼灯艺术装置,强调仓口村的文化主题,并且为夜晚的乡村,带来生机与新意。仓口村民有收集雨水用作农田灌溉的习惯,可以将雨水收集装置改造为活蹦乱跳的小鱼形象,增加乡村景观标识的趣味性,如图7。渔文化过去是仓口村一大产业。渔民们捕鱼、筛网、祭祀、表演都有自己的特色[6] 。通过对渔文化特色元素的提取,对店招进行文创设计,使之具有鲜明的指示感和造型感。美食餐饮店以红色为主色调,抽象化的鱼造型为主要表达元素,营造热闹活泼的店面氛围;乡村民宿以寄居蟹为主要表达元素,橘色为主色调,营造宾至如归的民宿氛围。生鲜集市以具象化的鱼为主要表达元素,蓝色为主色调,营造新鲜丰富的鱼市氛围。文创商店以鱼钩和渔网为主要表达元素,黄色为主色调,营造创意十足、新鲜奇特的文创小店氛围,如图8。

(四)文化创新功能植入。依据溧水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围绕绿色、娱乐、生态、文化、商业对仓口村进行功能定位,针对

130理论研究

图7(左)创意雨水装置 (右)鱼造型景观小品旅游客群的需求、项目配置的升级等,全面细致地研究了仓口村的核

心文化——农耕文化。其次,针对农耕文化,依托石舀湖旅游资源,提取出可表达的形象和元素—渔元素;根据石舀湖中不同的鱼类,将其创意变形,代表仓口村六大不同的业态,如鲤鱼创意设计表达为鱼掌柜,代表集市、古街等商业业态;鲈鱼化身为美厨娘,代表仓口村特色美食、民宿接待服务业态;鲢鱼,设计为老顽童形象,代表田塘绿乐、户外活动等体验业态等等,如表2。最后,将高度凝练的渔元素和渔形象运用于核心店面理念改造、店招设计、标识系统设计、公共空间改

表2 仓口村核心文化创意提炼

造和项目设计等,形成统一而用多样的文化体验空间。

田园绿乐区以各种儿童游乐设施为主。通过绿乐园的产品设计,在广阔的田园亲水区域,将构建“鱼娃探险绿乐园”亲子板块;借由乡村的各种生态材料,构建出一个丰富的体验乐园,让孩子体验丰富的户外运动的同时,了解当地的鱼主题文化。核心古街区,则利用老街原

图8 渔文化店招小品设计

有的商铺巷弄空间,进行外立面的商业打造,恢复传统老街的商业氛

围营造;充分开发鱼米主题的文创产品,激发老街的商业活力。滨水体验区,以恢复渡口原有宗庙前面的戏台,使之成为滨水活动的载体,并将溧水漕运文化特有的滩戏,赋予时代意义,与城隍文创元素融为一体,成为独特的文化纪念品。配套仓口渔文化室内展示馆,除了标本和实物展示之外,设置儿童课堂、工艺制作中心等,让游客体验鱼拓标本制作等活动,增强游客体验功能。亲塘渔趣区,恢复与改建仓口村原有的古渡口与码头,将它升级成水上游线的登入点与中传点,打造创意十足的“渔人码头”;使其充满渔镇的风情与介入感;利用消落带打造的供家庭尤其是儿童玩乐的亲水区域,体验亲子下水捉鱼的乐趣。 结论

本文的整合策略研究紧紧围绕着文化旅游发展下乡村环境所需关注与解决的重点问题而进行探索。提出包括整合缘起,整合原则,整合具体策略三方面内容,以旅游的视角科学地认识乡村环境的价值、尊重乡村文化,保护其自然性、真实性、完整性、地域性和体验性,是在城乡统筹发展现实背景下的一种积极应对[7] ,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它打破仅停留在形式、颜色、象征意义上乡建模式,对乡村肌理进行修复、改造与提升,整合村落传统自然风貌、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延续弘扬乡村传统地域文化内涵。营造优美的乡村环境,丰富公

共空间,满足农业生产和旅游业发展的要求[8]

,最终实现乡村环境文化性、体验性、经济性的整合统一,为乡村环境发展建设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2] 梁健. [3] 郭秋萌以旅游为导向的传统村落空间活化设计策略初探[4] 王千意,. 旅游开发导向下的北京浅山区乡村规划策略研究[D] .黄滢. 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观设计—以常州梅林村为例[D] .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建筑大学,2018.1-2. [J]. 设计2018.54-55.,2018,([5] 陆业建,[6] 翟永真. 乡村文化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研究谢海琴. 苏北传统民居墙体艺术研究 [J]. 江苏建筑,12):67-69.[D] .2009.(01):3-7.[7] 孙皓,[8] 张琳王方圆. 王一帆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景观特征及规划思考—以云南元阳阿者科村为例. 民俗文化在乡土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诗酒渔村为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61-104.. 基于文化自信视角下对公共艺术激活乡村环境的研究[J] 设计,2018. [J]. [J]. (11研究,设计,2018(11):26-29 .):106-108.

2017,(05):87-94.理论研究1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