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免疫是根据小儿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发生的情况而制定的免疫程序,通过有计划地使用生物制品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一、基础免疫:指1岁以内的婴儿初次免疫接种(5苗防7病)
1岁以内婴儿各种预防接种实施程序表
预防疾病 免疫原
结核病 卡介苗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减毒丸活疫苗
麻疹 麻疹减毒活疫苗
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为百日咳菌液、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的混合制剂
接种方法 接种部位 初种次数 每次剂量 初种年龄
皮内注射 左上臂三角肌上端 1 0.1ml 生后至2个月内
2
1丸三型混合疫苗 2个月 3个月 4个月
注意点
冷开水送服或含服,服后1小时内禁用热开水
接种前1个月及接种后2周避免用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制剂 8个月以上易感儿
3个月 4个月 5个月
掌握间隔期,避免无效注射
出生时 1个月 6个月
1 0.2ml
3 0.2~0.5ml
3 5ug
口服
皮下注射 上臂外侧
皮下注射 上臂外侧
肌肉注射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
上臂三角肌
二、预防接种可能引起一些反应:
(一)卡介苗接种后2周左右局部可出现红肿浸润,8~12
周后结痂。若化脓形成小溃疡,腋下淋巴结肿大,可局部处理以防感染扩散,但不可切开引流。
(二)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接种后有极少数婴儿发生腹泻,但多数可以不治自愈。
(三)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接种后局部可出现红肿、疼痛或伴低热、疲倦等,偶见过敏性皮疹、血管性水肿。若全身反应严重,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四)麻疹疫苗接种后,局部一般无反应,少数人可在6~10日内出现轻微的麻疹,予对症治疗即可。
(五)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接种后很少有不良反应,个别发烧、局部疼痛,无需处理。
三、其他疫苗
四、接种禁忌 一、急性疾病
国家未作强行规定。
对正患有发热、特别是有高热的人,或伴有明显的全身不适的急性症状时,应暂缓接种疫苗,以免接种后加剧发热性疾病。 二、过敏性体质
有过敏性体质的人接种疫苗,常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对有过敏性体质、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小板性紫癜、食物过敏史者,在接种前应详细询问过敏史,属于含有该过敏原的疫苗不予接种,不含该过敏原的疫苗可以考虑接种。 三、免疫功能改变
活病毒疫苗不宜应用于以下人群:1、免疫缺陷症;2、白血病、淋巴瘤、霍奇金病、恶性肿瘤病人;3、由药物引起的免疫抑制,如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代谢药物,以及脾切除的病人。
凡最近注射过丙种球蛋白者,应推迟麻疹、腮腺炎、水痘疫苗的注射至少4周。
四、既往接种后有严重不良反应者:既往接种后发生过敏反应、虚脱或休克不再接种以后数剂同种疫苗。
五、神经系统疾患:凡患有癫痫、脑病、抽搐、惊厥等疾患不要接种乙脑疫苗、A群流脑多糖疫苗;绝对不能接种含有百日咳抗原的制剂。
六、重症慢性病患者:如活动性肺结核、心脏代偿功能不全、急慢性肾脏病变、糖尿病。
营养与婴幼儿喂养
一、营养基础
概述
合理营养(nutrition)是满足小儿正常的生理需要、保证小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营养素分为:产能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非产能:维生素、矿物质、水、膳食纤维。 (一)能量:是生命中一切生化过程和生理功能的基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每克供能量为4kcal,4kcal,9kcal。
小儿对能量的需要包括5个方面:
1、基础代谢率(BMR):维持生命最基本生理活动所消耗的能量,占50%(婴儿约占60%),婴儿基础代谢约55kcal/kg.d,7岁时44 kcal/kg.d,12岁时30 kcal/kg.d;成人占25~30 kcal/kg.d。
2、食物特殊动力作用(食物热力作用):是人体摄取食物而引起的机体能量代谢的额外增多,主要用于体内营养素的代谢。如:蠕动、消化、吸收:婴儿占7%8%,年长儿占5%;糖类6%,脂肪4%,蛋白质30%。
包括①摄入后即刻:胃肠道消化、吸收、胃肠蠕动;②食物代谢过程中如脱氨基、高能磷酸键的转化等消耗的热。
3、活动消耗:肌肉活动所需的能量。个体差异大,婴儿需 15~20 kcal/kg.d。
4、生长所需:为小儿所特需,与生长速度成正比,<1岁婴儿生长最快,此项所需约占25~30%; 5、排泄消耗:约占总能量的10%。
上述5项能量的总和即是能量需要的总量。 1岁以内婴儿约需460KJ(110kcal)/(kg.d),以后可按每3岁减去42KJ(10kcal)/(kg.d),到15岁时为250KJ(60kcal)/(kg.d)。 (二)人体所需各种营养素 1、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和组织的基本成分( 包括供组织生长和修复),也是保证各种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当总能量不足时,也用作供能之需。提供热能约占总能量的8~15%。
推荐摄入量:婴儿2~4g/kg,必需氨基酸占50%,儿童占36%。(由于婴幼儿生长发育旺盛,故蛋白质需要量较儿童多。)
乳类和蛋类蛋白质具有最合适构成人体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配比,故生物价值是最高的。例如:人乳不仅生物价值高,吸收率也高(90%),所以人乳喂养的婴儿只需要2 g/(kg日);牛乳喂养的需要3.5g/(kg日)。
优质蛋白:动物蛋白和豆类蛋白
动物蛋白质优于植物蛋白质,谷类中的蛋白质赖氨酸含量少,生理价值低;大豆中蛋白质含有丰富的赖氨酸,如果是豆米搭配或者豆面搭配,可以互补,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小儿不适合长期进食单一的谷类食物,以免发生蛋白质营养不良。
2、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是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和主要储存形式。提供能量约占总能量的35%。婴儿每日需约4g/kg。
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某些脂肪酸人体不能合成的,而依赖食物供应,而称为必需脂肪酸,这对婴幼儿发育十分重要。
脂肪在体内的五大功能(略)。 含脂肪的食物可以改善口味。
长期脂肪摄入不足可导致营养不良、生长缓慢及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3、碳水化合物:人体最主要供能营养素。它还可以与脂肪酸或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脂、糖蛋白、蛋白多糖,从而构成细胞和组织。
提供能量约占50%。
1岁以内婴儿每日约12g/kg,2岁以上需约10g/kg;
以上三大营养素在膳食中的功能比例合适对维持小儿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1)能量供给充分,可对蛋白质产生庇护或节约的作用,使摄入的蛋白质充分供给组织新生和修复;
(2)供给糖类不足但脂肪过多,会产生脂肪氧化不全,产生大量的酮体,引起酮症酸中毒;
(3)供给糖类多而蛋白质不足,总能量不足,但蛋白质不足会产生负氮平衡,小儿会表现为虚胖、免疫功能低而容易发生感染;
(4)总能量不足,虽然供给了足够的蛋白质,蛋白质主要用于产能,仍然可以发生负氮平衡,小儿亦可出现消瘦,肝肾负担加重。
(5)如果总能量和蛋白质供应均不足,那么脂肪和蛋白质首先要供能,负氮平衡会更加明显,很快会发生营养不良;
综上,在膳食安排时,必须合理处理三大营养素的供给比例,使其发挥最大作用。
4、维生素:是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大类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其并不产生能量,人体需要量甚微。由于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故必须由食物供给。
(1)脂溶性维生素A、D、E、K
共同特点:溶于脂肪,在体内储存,主要改变复合分子及细胞膜的结构。
(2)水溶性维生素B族(B1、B2、B6、B12、PP、叶酸)
共同特点:不能溶于脂肪,易排出体外,在体内仅有少量储存,参与辅酶的形成。 5、矿物质
常见的如钙、磷、钾、钠、锌、铁、碘等 共同特点:
(1)不能在体内生成,必须由外界环境共给; (2)体内新陈代谢过程中不会消失,必需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
(3)不提供能量,但为构成机体组织及维持人体内环境以及一切正常生理供能所必需。
6、水:没有任何一种营养素比水在维持生命方面更重要。
一般混合饮食每产热418kJ(100cal)约产生12g水。 每日推荐摄入量(/kg.日)
婴 儿: 150ml 每3岁减去: 25ml 9 岁 为: 75ml 成 人: 50ml
7、膳食纤维:主要来自植物的细胞壁的非淀粉多糖类。 二、母乳喂养(breast feeding):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和饮料,可作为4~6个月以内婴儿惟一的、最佳营养来源。 (一)人乳的成分:
初乳:4~5天以内(蛋白质高); 过渡乳:5~14天(脂肪高);
成熟乳:14天~9个月(成分稳定); 晚乳:>10月(蛋白质、脂肪均少)。 各段母乳成份:
前段:蛋白质高、脂肪少 后段:蛋白质低、脂肪多 (二)优点: 1、营养丰富
(1)蛋白质(1.5g/100ml;牛乳为3.3g/100ml):蛋白质为牛乳的1/3。以乳清蛋白为主,酪蛋白少,乳清蛋白:酪蛋白比例为4:1(牛奶正好相反为1:4),乳清蛋白在胃内形成的凝块细小柔软,适于消化吸收。其中牛磺酸含量是牛乳的10~30倍,初乳更丰富,对新生儿的脑发育重要。
(2)脂肪(3.7g/100ml;牛乳为4.0g/100ml):脂肪含量为3.5~4.5g/L。
脂肪以脂肪酸为主,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51%(为必需脂肪酸),除含有丰富的亚油酸、亚麻酸外,还含微量花生四烯酸和PHA(22碳6烯酸),有利于婴儿脑发育。
胆固醇含量为牛乳的3倍,有利于婴儿中枢神经系统髓鞘磷脂化。人乳中含有脂肪和蛋白水解酶,有利于脂肪和蛋白质消化吸收。
(3)碳水化合物(6.9g/100ml;牛乳为5.0g/100ml):含有6.5%~7.5%的碳水化合物。
人乳中糖最主要为乳糖,且90%以上为乙型乳糖,可促进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生长及钙、镁和氨基酸吸收。
第三节完 (4)矿物质:总量为牛乳的1/3,减少婴儿的肾负荷。
钙磷比例2:1,易于吸收。
铁吸收率达50%,远高于牛乳(10%)。 锌吸收率高。 (5)维生素:营养良好的乳母可提供1岁以内婴儿所需的除D、K以外的各种维生素。
值得提出的是,人乳中的维生素K含量仅为牛乳的1/4,且初生储量低,肠道菌群未建立不能合成维生素K,故新生儿生后常规肌注维生素K1 0.5~1mg以防止出血性疾病。
维生素D含量少,婴儿应于生后3周补充维生素D10ug/d。 2、生物作用
(1)缓冲力小,不影响胃酸浓度 (2)营养性被动免疫
这是不可替代的免疫成分
①免疫球蛋白:含有所有类型球蛋白,尤其是sIgA。 SIgA有抗感染和抗过敏的作用。
②含有大量的免疫活性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可合成或产生补体、溶菌酶、乳铁蛋白、干扰素等细胞因子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③乳铁蛋白:对铁有强大的螯合力,能夺走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赖以生存的铁,从而抑制其生长。
④其他:
溶菌酶:非特异性保护因子,含量为牛乳的3000倍。可促进乳酸杆菌生长,水解细菌细胞膜上的粘多糖,溶解细胞膜而杀伤细菌。
尚有如过氧化氢酶、抗葡萄球菌因子、补体和双歧因子等。 低聚糖为人乳所特有,能够促进乳酸杆菌的生长。 3、生长调节因子
牛磺酸、激素样蛋白、干扰素等。 4、其他
经济、方便、适宜,增进母婴感情,促进母亲产后恢复 (三)哺乳要点
1、开奶时间:正常分娩、母婴健康情况良好时,生后1小时内即可哺乳(瑞典10-15分钟开奶)。
2、喂养方法:母婴同室,按需哺乳,吃饱为度。
判断乳量是否充足的指标:哺乳后立即熟睡2-4小时,每日至少小便6-8次。
(四)断乳:8-12个月
三、人工喂养
(一)牛乳:人乳的优点就是牛乳的缺点,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能提供免疫成分。
其他的缺点包括:
1.乳糖含量低
2.宏量营养素比例不当 3.肾负荷重
(二)牛乳的改造 1、配方奶粉:
配方奶粉(价昂)特点: (1)成分可接近母乳;
(2)某些营养素可能超过母乳;
(3)缺乏免疫因子 (少数配方奶粉含双歧杆菌)
全脂奶粉:预热杀菌,真空浓缩,喷雾干燥,冷却包装。 8斤鲜奶——>1斤乳粉 2、鲜牛奶的调配:
(1)稀释 : 降低蛋白质和矿物质浓度 (2:1→3:1→4:1); (2)加糖 : 补充碳水化合物和热能 (5-8g/100ml); (3)煮沸 : 消毒灭菌,蛋白质变性。 3、奶方配制:
奶量计算:婴儿水量:150ml/kg·d(奶量:100ml=100Kcal(加8%糖)
奶方的配制:婴儿每日约需能量110kcal/kg;需水分每日150ml/kg。100ml含8%糖的牛乳供能量约100kcal。
例如:3个月婴儿,体重5kg,则需能量 :110×5=550kcal 含糖牛乳:550ml 糖5.5×8=44g
需水共150×5=750ml,补充750-550=200ml 奶方:含糖8%的牛乳550ml(内含糖44g),加水200ml,每日分5-6次哺乳.
四、婴儿辅食添加:辅食添加(4~6月至1岁) (一)辅食的添加原则:
应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循序渐进,逐步添加。天气炎热和婴儿患病时,应暂缓添加新品种。 (二)辅食添加的顺序: 2周: 鱼肝油、钙剂;
4-6月: 稀米糊、营养米粉;
6-9月: 菜泥、肉泥、烂面、饼干; 10-12月: 碎菜、碎肉、稠粥 、面包; 12-24月: 切细食物;
大于24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