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性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性

来源:尚车旅游网
第26卷第3期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5月 Vo1.26 No.3 Journal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May 2009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性 朱荣英 (河南大学马列德育部,河南开封475001)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又赋予它以鲜明的时代特 色、民族特色和实践特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这一理论体系的伟大实践性,既来自于它雄厚的科学 基础、变革社会的实际需要和人民群众实践的首创精神,又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内在要求,体现了马克思 主义发展的中国方向和时代立场。只有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实践谋划,才能使这一理论体系得到不断丰富 和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性;价值性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09)03—0083—0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产 为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指导思想,即我们党的指导 生的唯一源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实 思想随着历史的变化、时代的变迁而有不同的提法, 践性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 其精神实质是完全_致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继承 的全过程——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中国特色社 与创新相统一的伟大魄实践精神。这种选择,表现 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具有伟大的科学精神,更具有 了我们党在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上的连续 伟大的实践精神。我们说它是科学体系,是指它是 性,也表明了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上不断走向 发展着、实践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成熟,无论在理论上抑或在实践上,都成功地将中国 理论体系不是单纯的理论,而是有着很强的实践 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更新的历史阶段,实现 性L1]。这个理论体系产生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 了新的历史性飞跃。 践,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紧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的 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实践精神来自于它雄厚的科学基础 的实际,这种“结合”不是依靠书本上的现成教条,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体现了一种伟 是要善于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 大的科学精神,又体现了一种伟大的实践精神。马 方法,科学地分析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征、发展阶段、 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与时俱进,永无止 根本任务、内外矛盾等基本内容,不断总结新经验、 境。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来自实践,始终是严格地以 发展新观念、做出新概括、进入新境界,推进马克思 客观事实为依据的。客观情况变化了,建立在实践 主义中国化事业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一道 基础上的理论也必然随之发展。另一方面,马克思 前进[2]。历史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命运, 主义不但是一种学说,而且是一种运动。随着社会 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命运、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是 主义在不同国家的横向展开和纵向发展,必然在实 有内在关联的。它的“中国化”事业顺利与否,既直 践中增添新的内容。 接决定着它在当代中国能否得到繁荣和发展、其本 根据变化着的实践要求,将马克思主义的这个 质精神和核心理念能否得以最新表述和最新展示, 理论或那个理论置于首位并加以强调,甚至将它作 也直接决定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健康发展,综 收稿日期:2008—09—01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开放性研究中心资助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问题研究”(skO8—09)。 作者简介:朱荣英(1963一),男,河南尉氏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84 合国力能否得到不断巩固和壮大。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些学科领域奠定了科学的基础L3]。 2009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是一 脉相承、内在统一的,为世界社会主义未来发展树立 起了一面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旗帜。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 实践精神来自于它变革社会的实际需要 一般地说,理论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同刚 刚过去的2O世纪相比,当代世界在许多重大领域和 重要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从 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对中 导。-E4]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尤其在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发展 马克思主义做出的最大的理论贡献,就是比较系统 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核都构成了严重的挑 战,强烈要求我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作出科学的回 答,以一种与时俱进的实践精神看待这一切。既要 坚持它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又要谱写新的篇章, 作出新的创造;既要发扬传统,继承前人思想精 华,又要创造新鲜经验,注入新鲜活力。用发展着的 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 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基础上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它的理论和实践,时时处处体 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它的内在 要求。 我们党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艰难岁月中,以其特 有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为追求真理、创建一门崭新 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既继承 了前人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又分析总结了社 会实践中的丰富经验,在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 义等众多学科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 实现了一场划时代的变革:首先,它揭示了人类社会 发展最一般的规律,第一次把历史的变迁和说明置 于中国社会发展本身、置于中国社会物质生产和经 济发展的基础之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科 学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和 经济发展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逻辑 和秘密,为科学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 性作了科学论证。再次,以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 主义的科学结论为核心,向着社会历史和科学的广 阔内容拓展。比如,在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的基础上, 不仅探索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情景和特点,而且 还考察了各个社会主义形态的特征,弥补了以前研 究中的许多薄弱环节,使许多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具 体细节和来龙去脉得以明朗化;比如,为了全面系统 地总结自然科学成就并引发社会科学的,在各 个领域驱除唯心主义、新自由主义世界观的错误引 导,科学地参与并回答当代实践所提出的一系列重 大问题,确立并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自然 观、科学观、伦理观、宗教观、文艺观、军事观等,为这 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低起点 大国,如何建设、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 问题,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面伟大 的时代旗帜,正是高举了这面伟大的时代旗帜,才使 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把我们对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 的科学水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性 来源于人民群众实践的首创精神 无论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 容,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 轨迹,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实践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依据 ]。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重视时代的变化和实 践的要求,并根据这种变化和要求不断创造性地拓 展自己的理论主题,丰富和发展这一科学理论体系 的主要内容。最突出的是,进入改革开放以后,以邓 小平、江、相继为核心的党,敏锐地 捕捉住了当代世界发展的最新变化,根据党和国家 事业发展在各个阶段上的最新要求,鲜明而坚定地 指出,当代中国和世界都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马 克思恩格斯身后的实践与他们原初的一些理论设想 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实践间距和时间间距。然而,马 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和思想精髓并没有变,马克思 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根本观点并没有过时, “老祖宗不能丢”,一直是我们党的最响亮的政治口 号,马克思主义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以及它的 最伟大的理论品质、政治立场、思想原则和总体指 向,决不允许有任何怀疑和动摇。 在,为了解决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落后 的低起点国家如何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如何解决 殖民地附属国的无产阶级把民主主义进行到 底,并不失时机地将之转变为社会主义这一高 难度的历史课题,20世纪初作为无产阶级和人 民群众领袖的列宁,通过把马克思主义一般性 第3期 朱荣英: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性 85 的“原理体系”和当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 中国和人民,更将赢得并见重于全世界和全人类,它 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垄断本性 的建构、丰富和发展,不仅具有当代意义和时代价 和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深入阐 值,更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和普遍价值口]。 明了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从而演变为世界大战的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社 不可避免性,及利用一切时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 会主义伟大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内战争的可能性,从而得出了社会主义有可能 在一国或者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重要结论。并在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发展的 教条主义、“沙文主义”的论战中,在扫除各种错误思 理论体系,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 设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经受这个实践的反复 想体系无视世界形势最新发展、不顾具体情况、 检验而使自己日臻完善的科学体系,是对这一伟大 拘泥于一度流行过的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只 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能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胜利的个别结论” 论体系的世界性不仅表现为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吸 而造成的障碍的过程中,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收和借鉴了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更突出地表现为 的一系列创新性的理论成果,所组成的具有内在联 其影响所具有的世界意义。它在苏东剧变,世界社 系的科学体系,转化为指导社会主义的实 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时,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 践,并在这一时代旗帜引导下成功完成了十月社会 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 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的胜利。 在“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甚嚣尘上之时,坚持把马克 在中国,以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 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开创马克 导集体,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带领各族人民经过艰 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苦卓绝的奋斗,在长期的实践和不断探索中,创 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为丰富世界思想理论宝库作 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体系”与中国实际相结 出了重大贡献;它在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 合,找到了夺取中国胜利的独特道路,创立了完 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 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初步形成了一套中国化的马 路,为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模式。 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以后,又在这一理论体系的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时代的产物,更 下,根据中国社会性质和性质的重大变化,成功 是时代的指针,它的伟大的理论价值正取决于它对 地找到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 时代的强烈的敏感性,取决于它对当代中国社会变 途径,提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战略构想,确立 革活动的参与热情。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几乎在 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体系;新中国成立后, 每一个特定的时代,实践主体都会选择一种最能够 又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新变化、新特点,凭借其 代表这个时代的特定的理论体系作为自己的指导思 卓越的政治家和理论家的睿智和敏锐,不仅在实践 想,被选择出来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体系,对时代及 上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极富创见 其发展的新要求具有强烈的敏感性,对解决当前社 性的探索,而且在理论上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 会变革及其所引发的时代课题保持着高度的参与热 情。因此,能够更敏锐、更深刻、更科学、更准确地从 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内容,提出了一些在马克思主 理论深处表达该时代社会发展的强烈要求,能够更 义中国化历史上值得高度重视,有些甚至今天仍没 集中地体现该时代的时代内容及其本质特征,所以 有得到解决的重大的理论问题,为中国特色社 能够作为指导思想发挥伟大的旗帜作用。 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 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 础 。 程中,中国党就曾根据不同的时代需要,先后在 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体现 我们党的旗帜上写过理论、“三个代表”、科学 了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又必然会对 发展观等这样几种不同的提法。这样做,不是对马 世界社会主义的人类进步事业带来多方面的深刻影 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肢解,更不是对它的实用主义 响;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民族化发 的任意挑选,而是马克思主义伟大的实践精神的当 展的特殊规律,又必然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世界 然要求。因为,根据变化着的实践要求,将马克思主 历史走向带来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中国特色社会 义的这个理论或那个理论置于首位并加以强调,甚 主义事业及其理论成果,将不仅赢得并见重于当代 至将它作为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指导思想,这不仅 86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9正 没有损害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完备性,相 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赋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鲜活 反是在指导思想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脉相 的力量,而不是使其成为僵化的教条。中国特色社 承性和历史连贯性。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 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中 神做出了最恰当的诠释和确证,并在许多重大的方 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以、 面都实现了新的发展和新的突破。可见,我们党的 江、为核心的几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 指导思想随着历史的变化、时代的变迁而有不同的 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集体性智慧,是对我国、也是 提法,其精神实质是完全一致的,体现了中国特色社 对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表现了 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的实践性。 在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代,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这种 探索性的实践实质上就要求我们继续坚持并发展它 的实践性。坚持按科学发展观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是我们党新一代领导集体根据党和国家各 项建设事业进入21世纪以来的最新要求,根据现时 代向前、向上发展的最新方向,刻意选择并强力推行 的最先进、最科学的实践措施。这种选择,一方面表 现了我们党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 导思想上的连续性,也表明了我们党在发展上不断 走向成熟,无论在理论上抑或在实践上,都成功地将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更新的历史阶段, 实现了新的历史性飞跃。另一方面也表明,只有结 合时代发展的最新实践,才能找到我们真正需要的 理论体系,离开时代发展的最新要求谈问题,是没有 任何意义的;同样,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 学方向,就会背离它的实践精神L8]。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向 着实践谋划才能不断开拓新境界 一种理论体系之所以成为科学,是因为它绝不 封闭自己、凝固自己,而是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在开 放中不断前进。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 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 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正是这样一种切合时代要求、符合实践规律、满 足人民需要、不断发展创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一 元性本质和多样性发展辩证统一在当代中国的具体 体现,是社会主义普遍性的精神旗帜和当代的时代 旗帜内在统一,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 立足于中国实际,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科学 我们党在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 论基础上,敢于突破陈规、锐意进取,敢于思想、 实事求是,敢于在实践中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敢于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历史总是阶段性地向前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在这样的阶段性发展中逐渐丰富 完善起来的,而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则是其发展的实 践来源。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 展观等一系列创新成果,构成了改革开放30年历史 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阶段性成果,它们 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反复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地具有实践性的本 质特征,它只有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谋划才 能不断开拓新境界。 参考文献: [1]石仲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马 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最新概括[J].中国党史研究,2008 (1):17—20. Ez]黄小娟.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EJ].理论 探索,2008(1):42—45. [3]张旭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的形成过程 EJ3.党的文献,2008(1):28—31. [4]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新局面E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 E53包心鉴.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入解读 EJ].山会科学,2008(1):5—10. E6J张瑞生.从科学形态上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EJ].理论导刊,2008(1):9—11. E7J本书编写组.改革开放三十年——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 重大抉择[M].北京:文献出版社,2008:95. E83刘林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定位EJ3.思 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12):8一lO.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