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再论梁漱溟的人生哲学

来源:尚车旅游网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4期 JOURNAL OF NANNING TEACHERS COLLEGE 第26卷(总第67期) 哲学文化 再论梁漱溟的人生哲学 闫顺利.敦鹏 066004) (燕山大学 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摘 要:粱漱溟的人生哲学,一方面体现着注重人生修养、追求理想境界的传统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也彰显着勇于担当、自强 不息的奋斗精神。他试图以一种价值重建的实践精神来挽救深刻的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正因为这样。终极关怀下的苦乐人生 观,追求完美境界的理想人生观,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的实践人生观构成他人生哲学的基本内涵。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从某种意 义上依然面对着梁漱溟的难题.即在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今天如何避免人文精神的衰落。因此,挖掘梁漱溟人生哲学思想不但具 有理论意义,而且也是我们今天时刻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 关键词:粱漱溟;人生哲学;现代性;儒家思想 中图分类号:B26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96X(2009)04—0010-06 20世纪初,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大潮已在近代中 国呈现汹涌澎湃之势,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历史 一、梁漱溟人生哲学之缘起 梁漱溟说他终生寻求并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 “一背景下,自然不能缺少一些特立独行的思想者,他们 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对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发出具有 鲜明时代特色的“呐喊”,梁漱溟便是其中的一位。梁 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祖籍广西桂林,著名 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 士、著名学者,美国学者艾恺在他研究粱漱溟的著作 中称其为“最后的儒者”。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 社会转型过程中颇具国际影响力的思想家,粱漱溟 和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不外乎思考着这样的 问题:为什么数千年来遥遥领先世界各民族的中国 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什么;二是社会问题,亦 即是中国问题,中国何处去。”l】I1 前者成为他人生哲 学的总体归纳,后者则是出世主义的经验探索,但两 者并非完全割裂,只不过在他人生经历中体现着不 同的重心安置,粗略地看,社会问题成为梁漱溟人生 前期的主要思考,而人生问题却占据着他一生的时 光.特别是在后期更是对生命本体和终极价值视为 根本归宿,他说:“就以人生问题之烦闷不解,令我不 自觉走向哲学,出入乎东西百家,然一旦于人生道理 若有所会,则以不复多求。”[ H因此,考察梁漱溟的人 生哲学对于了解他的心路历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时代背景 到了近代反而落伍了?中国要想迎头赶上西方国家 应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然而,纵观梁漱溟的一生,他思考的终极归宿并 没有停留在出世主义的外在尝试.相反,他对人生意 义与生命价值的思考却始终占据着了他人生的全部 梁漱溟出生的年代正是19世纪末的近代中国 大变革时代,面对列强入侵、神州陆沉的形势,先进 知识分子提出“中体西用论”试图挽救摇摇欲坠的晚 清王朝,魏源率先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卫国策 略,力主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养兵练兵之法”,建立中 国近代工业。然而他又固执地认为,中国传统的社会 制度和伦理纲常优越于西方,具有永恒的价值。正所 谓“乾尊坤卑,天地定位……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 宗,夫唱妇必从。” 魏源的主张得到了洋务派的继 承和发展.成为很长时间来回应西方文化挑战的经 轨迹。从早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到以后的《乡村 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再到晚期的《人心与人 生》,我们无形中察觉到他正一步步退回到对人心灵 世界的找寻,明了的危难、生活的放浪已经无法使这 位独立思想者将精力过多地投放在有限的经验世 界,于是人生问题构成了梁漱溟先生最后的思考重 点,他曾说“我前世是一个和尚”。而体察他一生经历 的种种磨难,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无疑是一种“正反 合”的回归,这是必然还是巧合?我们不妨对梁漱溟 的人生哲学作进一步追问。 世谋略,以至于后来的经世派、维新派都以传统的 “器变道不变”为依据,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8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号:200802023) 收稿日期:2009—06—09 作者简介:闫顺利(1962一),男,河北肃宁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哲学;敦鹏 ・(1983一),男,河北鹿泉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O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哲学。 10・ 闫顺利.敦鹏 再论粱漱溟的人生哲学 为“体”。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为“用”.从而 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这对于当时引进西 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而促进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 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洋务运动的旧谱换来的竟是 甲午海战的一败涂地,而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的 维新变法更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要么逃避海外,要 么人头落地,旧中国的何去何从依然成为有责任感 的知识分子思考的中心议题。 1918年蔡元培把来华讲学的杜威f实用主义教 育家,工具理性的倡导者1介绍给中国听众.试图以一 种兼容并包的原则“择东西之精华而取之”的自由精 神取代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束缚.这无疑打开了变 革国运的另一扇门。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新文 化运动将《新青年》作为文化阵地,形成了所谓的“全 盘反传统主义”.一篇篇战斗的檄文如疾风闪电把新 文化启蒙推向巅峰浪尖。科学、民主、自由、人权成为 新的时代祭献被摆上历史舞台。 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山者和代言人.梁漱溟对 近代以来文化理念的演变非常清楚,先是洋务运动, 因仅着眼于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工程技艺,而对 西方文化一无所知,最终失败;继之是戊戌变法,虽 进于政治制度层面,但却囿于“中体西用”之成见而 生硬照搬西方的政治法律制度,缺乏民众基础:后之 新文化运动,虽深入到思想文化层,却又被“全盘西 化”的观念所主宰,主张毫无保留地舍弃民族的传统 文化而归趋西方。梁漱溟认为。这三次论争的一个共 同的缺陷在于没有注意到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 间的矛盾,文化多元论争的背后潜藏着一个基本的 事实,即对于信仰的缺失和工具理性的滥用,在《东 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他认为,东西文化走的是 两条不同的路向,中国文化“无论走多久,也不会走 到那西方所达到的地点上去的。”|4]392因此,对于西方 道路的片面追求而忽视中国国情是绝对不可取的。 (二)信仰危机 1921年,梁漱溟到山东演讲并出版《东西文化及 其哲学》,重新开始讨论中国儒家文化的特殊价值, 他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对东西文化进行了认真 考察,他主张,西方、中国、印度等不同的文化形态具 有不同的层次性,最高的层次是“宗教文化”,次之是 “伦理文化”,再次之是“物质文化”。他认为印度哲学 重宗教之部,中国哲学重人生之部.而西洋哲学重知 识之部 。梁漱溟分析了这几种类型的文化之后,提 出了他的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并预言了中国文化在 未来的复兴。当然,梁漱溟的思想是在不断修正的,但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梁漱溟对儒家文化在人的精 神生活陶冶、人生幸福、精神愉悦层面上的功能上是 持充分赞赏态度的。然而.近代以来的中国面对的却 恰是一个类似于“礼崩乐坏”的大变革时代。西方的 种种先进科技理念与生活方式冲击着原本安定的封 建秩序,在这些新思想与新理念面前,人们似乎唯有 顶礼膜拜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潮流。刁诡的是,在西方 已经出现了马克斯・韦伯所揭示的由现代性所导致 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争。韦伯指出,现代社 会区别于传统社会有两个最基本特质:一是“理性 化”:二是由这种“理性化”所导致的“世界的祛魅”。 由此造成了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特殊的价值处境。在 现代性发轫之初,“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二者之 间存在一种相互推动、相互支撑的亲和力。然而,随 着时间的推移.二者的关系导向了一种充满悲剧意 味的悖论:价值理性反倒以工具理性为根据,大踏步 地征服着人的现实生活,而这种征服的结果却是工 具理性逐渐远离作为其源动力的价值理性,手段压 制了目的,工具理性“反客为主”,遮蔽、消解和否定 了价值理性。 梁漱溟就是在这样一种两难的困境中摸索着 “中国”与“人生”问题的出路。他对“中国”和“人生” 问题的终生关切.旨在摸索一条“现代化”和“人性” 的“统一性”即“中国富强”与“儒家人生观”并存的两 条道路.这是其人生哲学的核心主题。然而。这也使 梁漱溟陷入了难以自拔的两难困境之中.他所面临 的难题在于:中国要想富强必须走西方那样的现代 化道路,而又可能陷入西方人性毁蚀与价值信仰失 落的苦果。为了走出这种两难抉择的困境,梁漱溟提 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全盘承受西方文化,改变其人 生态度,而批评地倡导中国人生态度的“调和”论调。 (三)思想渊源 梁漱溟哲学的思想渊源甚为复杂.学界对其归 纳阐释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佛学特色、柏格森哲 学、儒家思想特色。从分类来看,梁漱溟思想渊源对 其人生哲学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佛学是梁漱溟哲学早年思考的重点。他少 年时即悟出:人生苦乐不在外境而在内心。源于人的 欲望,满足则乐,不满足则苦,进而开始信佛。从2O 岁开始梁长年素食.且不蓄发.俨然一在家和尚并且 立定出家为僧之念。1916年梁漱溟发表《穷元决疑 论》,从究宣元真、决行止之疑两方面阐述佛教对宇 宙人生的看法。“究元”即“佛学如宝论”,探究宇宙本 体,揭示佛法的根本为“无性”或“无自性”.认为世间 万物皆因缘和生,没有自身绝对独存的自性。“决疑” 即“佛学方便论”,讨论现象界“幻象假有”,以究元所 ・1 1・ 闫顺利.敦鹏 再论粱漱溟的人生哲学 得真谛认识指导现实人生。前者是佛教立场的本体 论,后者是此基础上的人生观.也包含有真俗二谛判 我一生思想转变大致可分三期.其第一期便是近代 西洋这一路。从西洋功利派的人生思想后来折反到 然相别之意。欲得决疑必先究元:不解决本体问题。 人生便无从谈起。 其次,梁漱溟深受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影响。梁漱 溟是较早接受柏格森哲学的学者之一,他自称“最喜 欢的,也算是最崇拜的吧,是法国的柏格森”。柏格森 以“生命冲动”来解释宇宙和人类社会生活的进化, 古印度人的出世思想,是第二期。从印度出世思想卒 又转归到中国儒家思想便是第三期。”[6]590然而,1974 年6月梁漱溟在《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一文 中,却郑重宣布自己属于佛家。晚年补充旧稿《自述 年思想之再转再变》,他更有如下一段话:“对于人生 苦乐的留心观察,是我出世思想的开窍由来。由此而 奠定了此后一生归宿于佛法。”[7jl阱尽管不同历史时 其“生命冲动”的概念是指非理性的生命欲求。梁漱 溟用叔本华的“意欲”概念代替柏格森的“生命冲动” 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佛教唯识宗的神秘主义.结 合儒家“天人合一”、“存天理灭人欲”伦理思想。提出 了他的著名的“人生三路向”学说:1.向前要求,以求 得意欲与物质方面的满足;2.调和持中,以求得意欲 在情感方面的满足;3.转身向后要求,以取消意欲与 自然法则的对立而求得情感的平静。这三种路向正 代表西欧、中国、印度三种文化的根本精神。 再次,儒家思想。艾恺曾问及梁漱溟.他是否“属 于王阳明派”,梁毫不犹豫地承认:我算是陆王派。在 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梁漱溟认为,孔子是中 国文化的创始者和集大成者,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 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孔子之后能继其精神者是 孟子,孟子之后能继其精神者是王阳明及其弟子,对 于泰州学派的王艮父子梁更是推崇备至.他说“据我 所见,宋明学者虽都想求孔子的人生,亦各有所得:然 惟晚明泰州王氏父子心斋先生东崖先生最合我意。” 梁漱溟尤为赞赏陆王一派提倡的那种“乐天知命”的 “孔颜乐处”。在他看来“宋明人常谈‘寻孑L颜乐处’。 那是不差的,是顺天理而无私欲,所以乐.所以无苦 而只有乐,所有忧苦烦恼——忧国忧民在内——通 是私欲。”对于泰州学派王氏父子的“以乐为教”.梁 漱溟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天命“作事出处甚有圣人的 样子,皆可注意处也。”他强调指出,“只有认取自身 活动上的乐趣”才是“真乐”,才是“绝对的乐”。 二、梁漱溟人生哲学基本内涵与特点 作为一位社会变革中的文化精英,梁漱溟的人 生哲学一方面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注重人 生修养、追求理想境界的传统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也 彰显着勇于担当、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他试图以一 种价值重建的实践精神来挽救深刻的民族危机和文 化危机,强烈的使命感和救世精神成为梁漱溟人生 哲学的又一真实写照。 (一)终极关怀下的苦乐人生观 梁漱溟曾多次谈及自己的思想变迁:“我常常说 ・12・ 期的他仍有思想或实践上的变化,但不变的则是对 生命本体与终极价值的关怀.这种关怀正是他视儒 佛为根本归宿的原因。 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输入.新文化运 动蓬勃兴起,批判传统文化,倡导个性解放,严重地 动摇了传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辛亥革命以后军阔 混战导致了激烈的社会动荡,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 了人类的互相残杀。面对这些问题,人们对人生的意 义产生了怀疑,用梁漱溟的话说:“人生空虚无意义 之感。”【4j5鲫许多人为了解脱精神上烦恼,纷纷遁人佛 门,甚至有的走上了自杀的道路。针对如此困境,梁 漱溟“注重的是文化问题,他发挥儒家陆王一派思 想.重在人生态度方面”l8]3・力图重新替人们找回安 身立命之所。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明确 指出:“这类问题——人生空虚无聊。人生究竟有何 意义——也可以径直走入否定人生一途,也可仍旧 折回归还到勉于人生。由前一途其结果则固必为宗 教,或长生的出世法.由后一途其结果则不必为宗 教.尽可以于人生中为人生之慰勉,如孔家暨后之宋 明儒皆具此能力者也。”l4]425因此“以孔颜的人生为现 在青年解决他烦闷的人生问题”_4]539是梁漱溟开出 的灵药妙.由此成为他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梁漱溟认为,人生的失落,源于人们的欲望,因 为欲望得不到满足,所以感到焦虑、困惑和痛苦。他 说“一味向前追求下去.处处认得太实,事事要有意 义,而且要求太强,趣味太浓,计较太盛,将一个人的 生活重心全挪在外边,一旦这误以为实有的找不着, 便骤然失其重心,情志大动摇起来,什么心肠都没有 了,只有焦惶慌怖,苦恼杂集,其结果必倦于人生,会 要有人生空虚之感,竟至生活动摇。”f4]452要避免这种 痛苦.必须反对什么都要算账的功利主义人生态度, 一切都不要计较利害得失,坚持孑L子倡导的人生态 度。梁漱溟认为,只有孔子才能达到绝对的乐,平常 人都是相对的乐,因为“平常人走计算的路,总要由 手段取得目的.于是必有所取得而后乐.取不得就苦 了。乐全系于其目的物,而籍待于外;所以说是关系 闫顺利.敦鹏 再论梁漱溟的人生哲学 的而非绝对的。又其乐去苦来,苦去乐来,显为相对 待的,所以说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E41426在梁漱溟看 来,只有像孔子那样实现绝对的乐.就会使一切“要 求计较之念销归乌有,根本使问题不生也.什么人生 有意义无意义,空虚不空虚.满足不满足。他一概不 晓得。”[4]425梁漱溟在终极关怀上的苦乐人生观为他 所追寻的又一“无我”“忘我”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提供了理由。 (二)追求完美境界的理想人生观 在中国传统多元文化的人生哲理中,不同程度 的体现着一种精神动力源泉.就是对人生理想的追 求。如果把这种理想加以高度概括,那就是人生对于 真、善、美境界的追求。尽管儒、道、墨、法、佛各家对 真、善、美的解释各不相同,但是对这种精神追求却 是共通的。在梁漱溟的人生观中同样体现着对理想 境界的追寻,甚至可以说梁漱溟是一位典型的理想 主义者,在他的人生哲学中很容易发现那些理想主 义所共有的特征。 首先,梁漱溟把大同社会作为理想社会,这也成 为他在社会层面的现实追求和奋斗目标。在《乡村建 设理论》的开头部分,梁漱溟径直指出:“我们旧日的 社会己崩溃到最深处,故必从头做起。由此开展出来 的社会,是一个全新的组织,为人类以前所无。”_9l1嘶 在梁漱溟那里,人应该生活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实现全面的完全的自由、民主、文明的理 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一切都是完美的,每个人都 是完全的“道德人”.因而社会发展的动力全部来自 道德和理智而非功利,至于像国家、民主、法律等基 于功利的设计,亦完全没有必要。 其次.梁漱溟的人生哲学始终把道德教化作为 实现和维持理想社会的根本手段。对梁而言,真正的 道德是为他的而非为我的,是自律的而非他律的,是 内在于心灵而非仅表现为行动的。同时,传统道德意 识的另一个命题“幸福即道德”也嵌入了梁漱溟的心 灵,这样,在幸福和理想化的道德之间,在人生、社会 的目的和完美的道德修养之间,在社会发展的实际 动力和道德理智之间,就画上了一条等号。理想化的 道德境界成为了人生和社会的根本且现实的目标, 而完美的道德修养则自然地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 根本手段。 (三)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的实践人生观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不少强调知识分子自强 不息、勇于担当的大丈夫精神的至理名言,明清之际 大学者顾炎武后来又把这些民族精神归结为“国家 兴亡,匹夫有责”。这些至理名言都是中国传统人生 哲学的思想精华,也深刻体现着知识分子们强烈的 实践精神。作为这种实践,一方面它是个人的道德实 践,另一方面它是以道德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实践。它 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现实性的品格。它 不仅以实践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内涵,还以 实践作为自己的现实的存在形态。它把终极关怀溶 解在现实关怀之中,用古人的话说就是:“不离日用 常行外,直到先天未画前。”在道德实践中,人既是实 践主体,又是实践对象,它追求的是自我人格完善. 其最高境界是圣人。这是通常所说的“成己”之学、 “修己”之学或“内圣”之学。不过,中国哲学尤其是儒 家哲学的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这种人格不仅具 有内在的道德境界,还要有外在的社会担当,不仅要 “成己”,还有“成物”。所谓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是 中国古典哲学的实践精神。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传统知识分 子的优秀品质。正是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切 的忧患意识,极大地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救世意 识和激情。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梁漱溟身上同样 体现着浓重的“躬行践履”的实践精神.在民族危亡 与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他试图以A身实际行动 来重建价值信仰和拯救日益衰落的社会秩序,他的 人生哲学与同时代的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等不同 之处即他不但肯定孔子儒学乃至中国文化的优越 性,同时他又将儒学所展现的人生哲学落实到具体 的社会组织结构上。从而为儒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 具体方案,也使自己的人生理想诉诸现实,接受现实 的考验。 然而,如何才能使自己的人生理想转化为现实 的可能性呢?梁漱溟认为.由于“中国社会是一乡村 社会,除极少数之都市外,皆为乡村,故谈中国问题 天然是乡村问题”.因此.解决中国问题必须“由乡村 人手”:他说:“乡村建设之由来.实由于中国文化不 得不有一大转变,因为要转变一个文化来,所以才有 乡村建设运动。”所谓乡村运动,就是要从旧文化里 转变出一个新文化来.这就是梁漱溟所说的“老根发 新芽”。也就是说“老的中国文化、中国社会已不能要 了,一定要有新芽才能复活”,然而.“新芽之发展还 要从老根上发,否则无从发起。”l4I6 如果说梁漱溟 的人生理想还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烦闷与徘徊 的话,那么在乡村建设时期的他是以实际行动去落 实自己思考良久的人生与民族的未来理想图景的。 梁漱溟认为,文化的根本在于其人生态度,中国文化 的优越性就在于孔子的人生态度.但是孔子的人生 ・13・ 闰顺利.敦鹏 再论粱漱溟的人生哲学 哲学必须有一个落实的问题,即如何把孑L子的人生 一条路来吗!” 这俨然又是一副“中西文化调和” 哲学与中国的组织结构构想结合起来。从《东西文化 的论调。 不过,我们同样可以做这样的解读.新型的中国 及其哲学》到《乡村建设理论》,我们可以看出,梁漱 溟思考的一个根本问题即是人生的安顿和社会伦理 要想走向富强的现代化道路,必须有价值的依托。西 方现代化片面地发展“工具理性”,忽视“价值理性”, 造成科技成果与人文价值的冲突以及拜金主义和功 利主义的泛滥,而梁漱溟为了避免中国人在现代化 情谊的落实问题,可以说,正是为了人生和伦理的真 正实现,才有梁漱溟的由《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烦 闷与徘徊而后走到乡村建设理论的具体行动。熊十 力、唐君毅、牟宗三等人侧重于从儒学的优越性来把 握儒学之“魂”,而梁漱溟则强调儒学的践履性并以 过程中重蹈西方工具世界膨胀、人文价值失落、人生 存在意义之覆辙,他苦心孤诣地寻找着一条中国人 孔子的人生哲学来把握儒学之真精神,进而把自己 的人生哲学落实到具体的社会组织结构上,为儒学 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具体方案,这就是梁漱溟的 独特之处。 三、梁漱溟人生哲学的价值及其反思 行文至此,我们不免要对梁漱溟的人生哲学做 一番评价与反思,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已不能准确 概括出梁漱溟人生哲学的价值真谛。在梁的身上,沉 淀了太多近代的东西。作为历史事件的见证人,梁的 一生漫长而又复杂,他几乎经历了20世纪中国所有 的坎坷浮沉,他的事业和著作也几乎涉及到20世纪 中国所有的重要事件和运动。处在那样一个特殊历 史情境下的文化精英,反思与抉择对梁漱溟而言会 显得太过深重、太过仓促,所以他必须凭自己的直觉 作出判断并采取行动,这样,他的思想和行动便缺少 一种理性的从容与通达,而显出一种功利性的、狭迫 的气象。但是,不管历史如何坎坷、曲折、满含血泪,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正是像他这样的近代精英们的 热血与理想,中国才得以幸存到今天。也正因为这 样,对于梁漱溟人生哲学的评价需要采取一种自觉 的辩证立场,而不能以简单的好坏来对他的人生意 境加以赞扬或贬斥。 首先,梁漱溟终其一生都面对着救国与做人的 两难境地。从梁漱溟所关注的中国和人生两大问题 来看,他的文化主张谋求在于,从中国文化的“根本 上发新芽”,以中国文化固有的文化精神和道德良知 去救人,同时也达到自救。这样,现代性与儒家人生 之问的紧张就能加以消除从而获得发展。然而,梁漱 溟一方面承认西方现代化所创造的巨大物质文明的 同时,又否定它所引发的道德沦丧、秩序紊乱等“现 代病”,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和政 治伦理制度,在最终意义上他还是选择了中国文化 来挽救当下的价值虚无主义。他曾说道:“他们(西洋 人)当此物质的疲敝,想要得到精神的恢复,而他们 所谓精神又不过是希伯来那点东西,左冲右突,不出 此圈,真是所谓未闻大道.我不应当导他们于孔子这 ・1 4・ 的现代化道路。对现代化进程中过分重视经济与物 质的发展而轻视文化精神和人生的考察.可以说梁 漱溟是洞烛先机、最早系统而深刻地揭示现代人遭 遇价值虚无、并对此作了透辟分析的思想家之一,在 梁看来,人生问题的根本解决单靠科学是不足以为 是的,尽管他不完全反对科学.但是他也看到了科学 运用于丁业所使人丧失生机的现实情景.他为此指 出“机械实在是近世界的恶魔。”I4]卿这一点也正如 马克思所说的,科学被运用于资本主义社会.导致了 社会的异化,“在机器上实现了的科学,作为资本同 工人相独立”,成了剥削_T人的手段。在这个意义上, 梁漱溟提出了科学的局限性问题,而且指出了人类 文明进步的尺度不仅仅在于科学与经济的进步.还 要看人类精神是否能得到慰藉、得以安宁,而这其中 关键的环节是人的情感问题。由于中国人生哲学尤 其是孔子人生哲学的精神实质就是一种调和人的情 感的生命哲学,梁漱溟自信地认为它才是救济西方 人的正确药方。由此我们看到.梁漱溟不但指出了现 代性所导致的科学应用于人生的局限性.而且具体 开出了科学哲学转向生命哲学、转向东方人生智慧 救世良方。同时,梁漱溟站在“人”的立场上对沟通传 统与现代所做的努力也仍然有可取之处。也正是从 这一点出发.他的人生哲学、文化哲学所体现的对人 类精神的探索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其次,他的人生理想的“乌托邦”性是一个不能 回避的事实。纵观梁漱溟对大同社会的理想追求.我 们不难发现他的理想主义人生观总是先在的.类似 于西方哲学家的逻辑设定.而不是建立在对现实的 理性分析上.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他的社会设计的 乌托邦性。洞察梁漱溟一生,他曾经历了两个极端:对 人类社会的彻底失望使他几欲自杀.而对理想的坚 定执著又使他归于对以理想拯救现世人生、社会的 过分亢奋的自得和热衷。在梁漱溟的视野里,他将理 想的国度定位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精神上的安宁, 至于物质上的贫富却是无关紧要的,所以他对西方 物质文明的发展总是讳莫如深,而问题在于,在这种 闫顺利.敦鹏 再论粱漱溟的人生哲学 过分压制物质所取的“重义轻利”的传统思想支配 下,他所期盼的大同理想社会和个人生存状态无疑 溟的人生哲学里就带有这种浓厚的超越现存生活的 理想生活和高远意境,从而引导人们不断超越固有 限制去追求一种应然的生活。在梁的思想中,超越才 是真正的本质,因为人生就是不断在有限性中超越 只能是一座空中楼阁。 然而,我们又不能说梁漱溟是一位彻底的书斋 知识分子,相反他是一位行动者,也曾为了自己的理 有限性并不断敞开自我超越的空间的过程中生成 的。理想的人生就是在自我设立的理想面前经过创 造、实践转化为现实的生活。因此,可以说梁漱溟的 想去亲身实践,正如法国圣西门、傅里叶、英国的欧 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一样,梁漱溟的理论及其实 践——乡村建设虽然失败了,但是它为我们提供了 值得借鉴的历史意义。今天,“三农问题”依然是我国 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三农问题”已经成 理想主义人生观是在哲学意义上的价值设定,而这 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所不可缺少的。 最后,梁漱溟的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的个人品格 为掣肘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软肋,因此我们不得不 再一次钦佩梁漱溟先生的历史远见和深谋远虑。不 管梁先生的理论是不是切实可行,理想主义支 配下的行动至少说明他并非完全的空洞遐想。 同样,我们也不能对梁漱溟的理想主义人生观 和注重人生修养、安贫乐道的人生观仍然是我们永 远值得弘扬的优秀品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 息”,梁漱溟身在民族救亡图存的危急时刻,能够怀 着强烈的使命感和文化守护精神,力图寻找适合民 族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他的这种大丈夫精神必将名 垂千古永载史册。更难得的是,他在自身受到不公正 待遇时,以一种心如止水的胸怀泰然处之,所表现出 做过分地贬斥或讥讽。歌德说过:“生活在理想世界, 也就是要把不可能的东西当作仿佛是可能的东西来 对待。”【llj 一个“乌托邦”或是一个“理想”,纵然不 是真实的世界和现实的政治制度,但是恰恰是这样 一的宽厚与博大更值得后辈去学习。张中行先生曾这 样赞誉梁漱溟的风骨:“梁先生可敬之处不少:有悲 天悯人之怀,一也。忠于理想,碰钉子不退,二也。直, 有一句,说一句,心口如一,三也。受大而重之力压, 个“非在”的概念使人守望着希望,追逐着梦想。毕 竟梁漱溟的主要身份是一位思想者而非政治家或改 革家,他能以一个知识分子的“人世”、“救世”的人生 态度来投身社会实践,将自己献给“斡旋乾坤,利济 不低头,为士林保存一点点元气,四也。不做歌颂八 股,阿谀奉承,以换取驽驾的享受,五也。”l】 167 回看梁漱溟的一生心路历程,可以毫不夸张地 说,梁漱溟是一位真正思考终极问题的“文化基督” 和公共知识精英。 参考文献: 苍生的事业”(颜元)这本身就已经难能可贵。另外, 我们之所以要为梁漱溟的人生哲学一辩,是因为作 为哲学思想而言.不能说它(理想)不能实现就不是 一个正确的、真实的世界,相反正如康德在《纯粹理 [1]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2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7. [3]转引任继愈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f4]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1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5]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3卷)[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7]粱漱溟.梁漱溟全集(第7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8]贺麟.当代中国哲学[M].南京:胜利出版公司,1945. [9]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2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f1O]梁漱溟.梁漱溟集[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11]转引自卡西尔.人论f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f12]邹士方梁漱溟的风骨[i].今日科苑,2008(19). 性批判》中写到的那样:“(理想国)我们最好还是竭 力去弄懂它,亲自搞清它的含义,而不要借口说它是 不可实现的而将其视为无用.齐若敝屣,这种借口是 卑下而极有害的……因为对于一个哲学家来说,最 有害最无价值的事情莫过于庸俗地诉诸于所谓(与 理想)相反的经验了。因为假如各种制度是根据那些 理念设立而不是根据粗糙的观念(它们由于单纯地 来自经验,已经断送了一切善良意愿)设立时,这些 所谓的相反经验多半根本就不存在了。”c1” 在梁漱 The Life Philosophy of Liang Shu-ming YAN Shun—li.DUN Peng (School of Humaniites and Law,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Hebei 066004,China) Abstract:The life philosophy of Liang Shu—ming,which stresses the traditional values and encourages the self—discipline, worthy in theoretic studies and in present realistic life. Key words:Liang Shu—ming;life philosophy;modernity;Confucianism (责任编辑:罗瑞宁 责任校对:谢雪莲)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