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单元内容和编写特点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单元内容和编写特点分析

来源:尚车旅游网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单元内容和编写特点分析

一、单元内容分析

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建立和理解倍的概念,需要一个反复、持续的过程。教学时要注意在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逐步加深对倍的认识,理解倍的本质。

一方面,注意循序渐进认识倍的概念。先让学生在“几个几”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再结合除法从比较关系的角度对倍的概念进行再认识。可以让学生思考:求红萝卜的个数(6个)是胡萝卜的(2个)几倍,就是以胡萝卜为标准量,看红萝卜里包几份白萝卜,包含了3份,所以红萝卜的个数是胡萝卜的3倍。在教学例2时,注意让学生充分经历用语言描述问题、画图表征数量关系、列除法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倍概念的认识。

另一方面,注意在“变化”中加深对倍的认识。对于“比较量÷标准量=倍数”这一数学模型,可以设计以下两种变化:一是标准量不变,比较量变化,倍数变化(“比较量”与“倍数”成正比例关系);二是比较量不变,标准量变化,倍数也变化(“标准量”与“倍数”成反比例关系)。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资源,通过设计连续的情境,不断改变“比较量”和“标准量”的数量,(详见“例1的教学建议”)让学生在有趣的“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感受在比较倍数关系时标准的重要性,要明确标准量、比较量,再找出倍数关系,同时渗透正、反比例的思想。例如,在例1教学后,设计动画情境,改变各种萝卜的根数。如,小兔子吃掉了1根红萝卜(5根),比较白萝卜和红萝卜的根数;又吃掉了1根红萝卜(4根),比较胡萝卜和红萝卜的根数等。在“做一做”第1题教学后,可引导学生比较蓝色圆片和黄色圆片的数量;或改变某一种圆片的数量让学生比较。 二、内容编排分析

修订后的教材将原来分散在二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下册的关于“整数倍”的内容在本单元集中编排,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乘法和除法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先利用 “几个几”引出倍的含义后,再从除法的角度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倍的本质是两

个数量在相互比较,即用其中的一个量作为标准,另一个量包含了几个标准量就是标准量的几倍。

“倍”的概念涉及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十分抽象,不易理解。因此,教材安排多个层次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多次感知,在不断比较和抽象的过程中建立倍的概念。先通过对萝卜的分类计数、圈图比较,把抽象的新知识“倍”与学生已经掌握的“几个几”建立联系,初步认识倍的概念。再通过比较圆片、小棒等活动提供大量的比较两个量的倍数关系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倍的直观模型。最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线段图,表达出倍概念的本质特征,抽象概括出基本数量关系,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 借助图形直观地把握数学对象,进行数学思考,首先需要把研究“对象”抽象成为“图形”,再把“对象之间的关系”转化成为“图形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研究的问题为“图形的数量或位置关系”的问题,进而进行思考分析,这一系列的转化显然不是天然而成的。因此,画图的方法需要教师精心指导。有些学生还没有学会只保留研究对象量的属性来画图,可能画直观的实物图来表示数量关系。线段图虽然是用几何线段直观表示出数量关系,但对第一次接触的学生来说却是抽象的,不是学生可以一蹴而就的。在教学中,可以画形象的实物图,也可以画抽象的线段图,并让学生慢慢过渡到画线段图。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如何用图来描述题意,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关注如何表达不同数学对象间的关系。对于画线段图的方法需要加强指导,而且要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