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漂泊_闲逛_散步_论西方美学空间层面的建构与变异

漂泊_闲逛_散步_论西方美学空间层面的建构与变异

来源:尚车旅游网
2011年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文学艺术第26卷 第3期

漂泊·闲逛·散步

——论西方美学空间层面的建构与变异

张 荣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兴义 562400)

摘 要:作为人生旅途中的主体,人不断地创造和构建着不同的美学体验与空间,在西方美学与文学史中,奥德修斯、本雅明、德塞尔托分别用漂泊、闲逛和散步来创造和建构西方美学空间的变异流程,而对其视野、多角度的解读和梳理,对构建当代生存方式与理解空间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空间;生存方式;本雅明;德塞尔托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57(2011)03-0028-03

“人是不断漂泊、游荡的”[1]P8。人与空间存在着某种特殊的敏感关系。作为人生旅途中的主体,人不断地创造和构建着不同的美学体验与空间,在西方美学与文学史中,许多思想家、哲学家都倾其心智而努力,他们在迷雾般的空间层面穿行,寻找着他们想要的意义,寻求着生命的解脱和自由自在的审美生存。荷马史诗中的奥德修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美学家瓦尔特·本雅明,以及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米歇尔·德塞尔托,堪称创造和建构空间实践的主要代表,他们分别用漂泊、闲逛和散步来表达了西方美学空间层面的变异流程,因此,对其视野、多角度的解读和梳理,是理解空间审美经验呈现的关键性隐喻,为我们阅读和分析空间文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想维度和观察视野,对构建当代生存方式与理解空间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之间的关系看到:太阳神赫西俄斯之女喀耳刻,拥有强大的魔力,“殷勤地满足他的任何要求”,只为挽留奥德修斯住一年;仙女卡吕普索,在死亡的怒涛中拯救了奥德修斯,数年照顾他并许诺永生来挽留他;公主瑙西卡倾尽所能帮助这个野人般的外乡人,并暗自希望命运之神让他做她的丈夫。然而,喀耳刻的魔力、卡吕普索的迷恋和瑙西卡的奉献都无法挽留奥德修斯返乡的脚步。奥德修斯的“返乡”路持续了十年,足迹也漂泊了十年,变化了十年,十年的漂泊过程,也是奥德修斯自我追寻的过程。和奥德修斯同住七年的女神卡吕普索曾经问他,为什么不要神女的眷爱和长生不死,这些不都是凡人追逐的东西吗?奥德修斯回答,“怀念故土,渴望返回家园”[3]P94于是奥德修斯每次离开,便是一个崭新意义的开始,离开并不代表动作的停滞与先前意义的终止,而是一种有关空间与场所的新开拓。奥德修斯每到一处,渡过一劫,完成一个既定命题离开,来到下一个地点,等待下一个命题,生命就在不断的变化中成就着“追寻”的主题。在人本主义的观照下,奥德修斯抵达的地点也由原来封闭的场所变成一个开放自由的地理空间。因此,女神卡吕普索试图挽留奥德修斯,请求奥德修斯把俄吉吉亚岛当成自己的家,但对奥德修斯来说,没有亲人存在的俄吉吉亚岛仅仅只是场所(place),并不具备家的意义。在奥德修斯看来,家是一个具有特定意蕴的空间,需要意义的创造与填补。奥德修斯最终返回家乡伊塔克岛,表明他追寻的不是一个空洞的场所,而是由意义的空间建构。

因此,奥德修斯的漂泊与返乡,不仅仅是肉体上,也包括精神上的。他在海上的漂泊、回归家园与建构意义空间,其主旨就是一个自我异化和回归本真的过程,目的是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情感空间和文化空间,正像戴维·利明先生在《神话学》里指出的,在奥德修斯的探索里有“探求的使命”。他寻找的不仅是回家之路,而且是一个整体的真正的家园;他寻找的不仅是他个人生活的一个支点,而且代表人类竭尽全力地寻求自己的生活中心。[4]P94

一、奥德修斯:漂泊中追寻着“返乡”

奥德修斯是希腊神话中以狡黠著称的伊塔克王。不仅拥有诸神厚爱,同时也受到文学的青睐。不同时代、国家的作家对其人其事进行了种种的想象、改写、发散和重述,而真正使奥德修斯不朽的是荷马史诗《奥德塞》。《奥德塞》讲述了一个著名的“返乡”故事,作品主要以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带着掠夺的奴隶和财宝在返乡的路上,如何历经千辛万苦,在海上漂泊十年后,终于返回故乡与妻儿团聚。从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奥德修斯在海上的生涯开始,欧美文学也从此确立了以寻求、浪游、回归为主要内容的“漂泊”母题。

“漂泊是失去信仰和方向的流浪。人如果没有信仰和方向,就像随风飘摇的蒲公英,漫无目的。漂泊是一种无根的状态,漂泊的过程,是人和人遭遇的过程,更是人与自然遭遇的过程,只有人与土地建立了最亲近的联系,找到属于自己的家园,人方能结束漂泊。”[2]P70可见,人在潜意识存在着寻根思想,即使他乡多么美好、充满诱惑,都无法挽留住怀有思乡感情的人。在奥德修斯十年的漂泊返乡路上,他也可以停止漂泊,在温情的爱河里沉醉他乡。我们可以从他与几位女性角色

收稿日期:2011-02-24

作者简介:张 荣(1982-),男,贵州兴义人,从事文艺美学和哲学研究。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德塞尔托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

28Vol.26 No.3张 荣:漂泊·闲逛·散步——论西方美学空间层面的建构与变异2011年

二、本雅明:隐匿空间的“闲逛者”

“闲逛者”(Flneur)最早源于19世纪发达资本主义时代抒情诗人波德莱尔。他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中以画家贡斯·居易为例,结合爱伦·坡的短篇故事《人群中的人》,精心塑造了“闲逛者”这一意象。“闲逛者”特指那些因为现代性城市的兴起,可以游荡在城市各个角落,观察、体验都市生活的人,表现为在城市空间里闲逛、敏锐的观察着人群和发生的事情,同时也任由其他人对其进行观察。到了20世纪初,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美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巴黎城市“发现”波德莱尔。他第一个明确地将“闲逛者”作为重要的文化意象来对现代性城市空间进行解读。为此,他专门在其著作《闲逛者的回归》中评论了好友赫塞尔,认为赫塞尔是一个在柏林城漫步的“闲逛者”,并在著作《查理·德莱尔:资本主义盛期的抒情诗人》中专门用一章《闲逛者》来论述了闲逛者的各种特征及与巴黎拱廊街、市场、波德莱尔的“都市抒情诗”的联系。

在本雅明看来,最出色地将“闲逛者”这一个角色体现出来的人是波德莱尔。波德莱尔是以一种城市闲逛者的姿态注视着巴黎,他把逛街当做艺术,以个人感观透视城市角落,发展出一种看与被看的城市触觉和文化视觉,因此波德莱尔把“闲逛者”称为“居于城市中心,却又躲着这个城市”[5]P145的人。本雅明在波德莱尔的启迪下,也走进了闲逛者的世界。他指出,城市是闲逛者的生活空间,城市是奇妙的空间,里面包罗万象,有建筑、有街道、有商店,这些元素构成了城市空间。对于闲逛者而言,“闲逛者”不仅仅观察现代化的都市生活,同时也加入到了对隐含着神话与梦想的现代化隐匿城市空间的发掘与建构,“闲逛者被弃于芸芸众生之中”,表面上悠闲踱、游荡四方,但实际上又逃避或于群众之中,“与芸芸众生一样分享着商品社会的生存方式。”[6]P55换言之,“闲逛者”是一个保持审美距离的社会批判者,他以反讽式的姿态出现并试图寻找隐匿的诗性空间,他属于群众,却不身处群众之中;他被认为是“人群中的弃儿”、“喜欢独处,但却是在嘈杂人群中的独处”[7]P50。他带有贵族化的气息,游荡在巴黎的街道上,时时保持着一种游离的状态,但又多了一层平民化的味道,与城市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暧昧的同时,又解读着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空间与物质经验的关联,就像波德莱尔在他的《现代生活的画家》中所描述的那样,“对于完美的浪荡子而言,对于热情洋溢观者而言,在芸芸大众的中心,在人流的涨退之间,在捉摸不定和无限之间搭起房子是一种巨大的快乐。离开家但又处处觉得是在家里,去看看世界,去成为世界的中心,但仍与世界捉迷藏”[8]P85。

可见,“闲逛”的步态被本雅明从美学上赋予了的意

义,“闲逛者”从城市空间的芸芸众生中分离出来。他经过“闲逛”的双眼观照城市,城市空间的意象也被重新整合与绘制并注入现代性的体验之中。当我们把“闲逛者”作为一种审美批判,一个呈现于城市生活经验与大众关系的意象进行解读和探究时,我们就会发现,闲逛者对于“空间与人”的关系有着特殊的敏感,他们在闲逛中寻找隐匿空间里的现代性符号、生活隐喻及审美幻象,旨在寻觅一处属于自我的空间,不断寻找他想要的意义而获得审美生存。

三、德塞尔托:“散步于城市”的审美体验

如本雅明认为“闲逛者”能寻找隐匿空间里的文化符号和审美经验一样,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米歇尔·德塞尔托也认为“散步于城市”(Walking in the city)是一个集生活记忆和审美体验的行为,人在城市空间和场所不停寻觅属于自己的空间,是一种多元态的审美实践。

在德塞尔托看来,日常生活中有一个意味着多种可能性的城市空间,城市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全部,它与生活意义联系在一起,城市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审美空间和文本。人在其中穿行,传统意义上固定不变、僵死的空间因蕴含了人的审美体验和记忆的投射而变得具有文化和诗意。德塞尔托认为,城市是由“可见的城市”和“隐喻的城市”组成的,城市空间是人的生存、文明与建筑的复杂载体,日常生活的“故事始于地面,始于芸芸众生的脚步”,“散步将会创造窥视、观察的机会,搅乱和打碎稳定的城市秩序。散步开辟了新的空间,能创造传奇和故事,并把街道号码和建筑以及意义焊接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散步使窥视者得以从城市的管辖中创造他/她自己的空间和意义。”[9]P97在这个意义上,当人在城市间穿梭、散步,将散碎的街道联系在一起,脚步连接起来的故事就构成了一个可以不断增加或删减的开放空间,人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城市就变得诗意和审美化起来,脚步创造的心灵、身体与城市的交融,趋向于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体现出一种文明冲突中城市生存的日常审美观。

德塞尔托在其名著《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强调,“有数不清的在大街上游荡的方式,牵连除了其他微妙、寄售、具体、固定的意义。大街成了其他故事幽灵的逡巡之地……城市成了语言难以描述的记忆的鬼城,因为漫步这是暂时的、昙花一现的时间。从以上角度来看,为城市而创造的合适的空间——无论是根植于全景扫描式的视觉框架还是绘图法——被打乱了”[10]P185,这就是说,主体人利用自己独特的感受与城市空间连为一体,综合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记忆等元素在原有的空间中开辟自己的新空间,并“通过控制和组织空间去建构一个可能的知识”[11]P150,这样就“等于摆脱了空间的”成为了

29

2011年张 荣:漂泊·闲逛·散步——论西方美学空间层面的建构与变异第26卷 第3期

“想象中拥有的空间”,人在其中生活就更接近于“诗意的栖居”。可见,德塞尔托“散步于城市”这一主观性的审美体验所创造出的开放空间,显示了主体、心灵、城市的微妙关系,只有作为心灵的主体用自身的实践,使用、感受、创造新的空间,我们才不会被城市环境所局限和控制,人走出现实生存困境、“诗意的栖居”在日常生活与社会空间才能变成可能。

总之,德塞尔托“散步于城市”审美体验是长期关注细微日常生活实践、空间实践以及对普通大众直接关怀的结果;城市人与空间的集合与互动,是当下在城市空间中寻求身心和谐统一的重要手段,是人们追求真实生存的另一个途径。通过散步与城市的互动求得一种人与空间的动态平衡,使散步者找寻到了一种真实状态的存在,这种状态类似于庄子的“游刃有余”和萨特所说的“异于其他物体的一种自在自为的存在”,人与城市空间的互动,使得城市变得更有诗意化和美学意义,散步创造出心灵、身体与城市的交融,趋向于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体现出一种文明冲突中城市生存的日常审美观。

境下的人们追求真实生存、在空间层面寻求身心和谐统一开启了新的可能性,对引导人类自身走出现实生存困境、创造“人诗意栖居”的美好生活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不同的是,奥德修斯追寻到的是空间意义的建构,“闲逛者”关注的是城市空间的流动,而“散步于城市”的审美体验看似只行走于城市的表面,但却在表面中折射出了另类城市空间建构的深意,走出了一个不可预见的个人城市空间。

参考文献:

[1]Solnit, R.(2000)Wanderlust: A History of Walking[M].Penguin Books, New York.

[2]荷马.奥德赛[Z].王焕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3][4]陈戎女.两类英雄的较量——阿基琉斯与奥德修斯[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06).

[5]Janet Wolf. \"The Invisible Flaneuse: Women and Literature of Modernity \" in The Problem of Modernity:Adorno and Benjamin[M]. Andrew Benjamin,e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6][7] Walter Benjamin. Charles Baudelaire:Alyric Poet in the of High Capitalism[M]. London: verso, 1976.

[8]波德莱尔. 现代生活的画家[M]. 郭宏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

[9]Michel de Certeau,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M].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10]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M].张卫东,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1]Mike Crang and Nigel Thrift, Thinking Space[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ge, 2000.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领域个体生存空间逐渐异化,人们旧的认知模式和认知地图已无法在空间层面获得认同感,人与空间的疏离,人与空间互动关系缺失等,当下随着人的生存压迫感、漂泊感、无归属感、无重力感愈来愈强烈,空间四周潜伏的不安、失调、动荡与破碎成为盘旋在人类心灵上的梦魇的今天,奥德修斯、本雅明和德塞尔托的空间层面的建构和变异理论,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生存和空间之间关系的方法。奥德修斯折射古代美学和文学中的“返乡”母题,本雅明“闲逛者” 探讨审美态度、城市空间与审美现代性,德塞尔托则力图创造当代都市日常生活的生存美学。这些都为全球化语

Wandering · stroll · walking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variation at spatial level in Western aesthetics

Zhang Rong

(Guizhou Southwest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National, Xingyi Guizhou,562400,China)

Abstract: As subject of the journey of life, human beings are constantly creating and constructing different aesthetic experiences and space. In the histories of western aesthetics and literature, Odysseus, Walter Benjamin and Michel De Certeau proposed strolling, wandering and walking separately to create and construct the variation procedure of western spatial aesthetics, which are of grea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stablish contemporary lifestyle and understand spatial aesthetics in a multi-dimensional and multi-angle way.

Key words: space; way of life; Benjamin; Michel De Certeau;

[责任编辑:邓 乐]

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